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2015-09-07 09: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财政支农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十五”时期张掖市财政支农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十五”时期,我市紧紧抓住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多予、少取、放活”、实施“三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三农”工作方针和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机遇,按照“发展抓项目”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创新机制,提高效益,财政支农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产业富民”战略的实施。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十五”时期,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资金投向,多渠道努力增加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全市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支援不发达地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累计达到7.57亿元,比“九五”时期的3.68亿元增加了3.89亿元,增长106%,年均增长15.52%。各级财政部门综合应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有偿借款等多种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5.75亿元,比2000年的25亿元增长43%,年均增长7.42%。
2、认真落实政策,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三减免、三补贴”的惠农政策,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现了农牧业生产环节“零税负”,全市农民负担持续减轻。“三减免”政策使全市农民累计减负达11904万元,人均减负120.98元,亩均减负49.1元,加上2004年以来落实的粮食直补资金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023万元,全市农民得到的现金收益达14927万元,人均152.3元。“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的落实,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效调动了全市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8.73亿公斤,为“十五”期间粮食生产最高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1元,比2000年的2860元增长了31.15%,年均增加177元。
3、突出支持重点,项目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十五”时期,全市共争取621个支农项目,落实资金3.79亿元。一是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二是壮大了优势农产品基地,创出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三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农民、龙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四是支持了农业生态建设,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了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五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全市农业科技普及率达86%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4、创新工作机制,扶贫开发稳步推进。五年来,争取财政扶贫资金6865.1万元,以整村推进、异地移民搬迁为重点,着力支持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科技扶贫、产业开发,劳务输出等工作,增强了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自主发展的能力。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是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通过封闭运行,有效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二是全面推行了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减少了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三是积极开展了扶贫与退耕还林相结合、扶贫信贷贴息资金改革试点等工作,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新机制;四是全面启动了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资金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对财政扶贫资金运行和使用情况的全过程动态监控。
5、强化规范管理,提高了工作水平。一是加强了农业财政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张掖市农村小康住宅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张掖市动物防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的补充通知》等管理办法,在制度建设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二是对重点支农资金进行项目管理。支农专项资金都采取了标准文本申报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农机具补贴等资金都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三是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及时查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保证了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四是农业综合开发规范管理形成了项目申报、评估论证、地方配套、法人负责、工程监理、招投标、资金公示、检查验收、绩效考核等十个方面的制度体系。
总体来说,“十五”时期是我市财政支农投入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财政支农工作取得成效最大的五年。但我市财政支农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地方财政对“三农”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严重不足,特别是市县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发展抓项目,在用足用好政策上还有差距;三是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欠帐较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面还不够宽;四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机制还不够健全,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支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努力增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一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张掖市委、市政府发展抓项目、实施三大战略(产业富民,工业强市,推进城镇化进程战略)和七大项目(电煤钨铁种芋红项目)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加支农投入,完善支农政策和机制,规范和加强资金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从财政职能出发,“十一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是关键。一是要大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全面落实财政支农的地方财政配套保障制度,按照要求,坚决落实好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三是积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途径,通过资金整合,“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四是要积极协调,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土地出让金、水电、矿产等开发收益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业投入的相关政策;五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通过以上措施,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2、紧密围绕农村财源建设,为全市现代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一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探索有效扶持方式,集中资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支持潜力大的马铃薯、大麦、蔬菜、制种、草畜、中药材、酿造原料、果品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要支持农林特产财源建设,发展农林特产。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农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项目,培育和带动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调整补贴重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四是要支持建立有效的动物疫情防控体系,促进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继续加大防疫经费投入,按照“强化公益性、放开经营性”的原则,有保有压,着力支持防疫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有效的疫情防控机制。支持发展草食畜牧业,优化品种结构,支持实施畜禽良种工作,重点支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试点,推动草畜产业、特种养殖业发展。五是要加大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整合资金,较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扩大农民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提高外出务工的本领。五是以财政资金参股项目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今年国家农发办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资参股试点,省上初步确定三户企业作为我们省首批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备选项目,我市的有年金龙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和金鹰优质专用面粉加工两个项目上报国家农发办,争取立项扶持,申请中央财政参股资金4500万元。与此同时,山丹高原龙羊肉系列加工和高台县油脂厂棉籽油加工项目也经省上评估,初步确定财政扶持资金600万元。要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做好投资参股的各项工作,确保试点圆满成功,为全省扩大试点探索和积累经验。
3、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为全市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寻找途径。要加大财政扶贫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总结和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新模式,整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扶持已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的村间道路建设。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扶贫资金分配机制,保证扶贫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积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工作,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4、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为全市农业抗灾救灾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改善生态条件,及时跟踪资金使用情况,为减少自然灾害创造条件。建立有效机制,支持农业抗灾救灾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救灾抗灾应急机制,及时跟踪各种灾害发生发展的动态,提高救灾抗灾工作能力。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确保救灾款项及时拨付到位。
5、发展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环境。大力发展农村公益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时期,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财政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要在支持农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要在2003年山丹县先行试点基础上,将甘州区、高台县作为第二批“新农合”试点,进一步扩大试点面积,总结“新农合”经验;要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推向深入,落实好地方配套;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提高农村公共财政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6、坚持规范管理,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管理是财政支农工作永恒的主题,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是财政支农工作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有效途径。“十五”时期我们工作的实践充分说明,财政支农事业要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破解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难题,必须在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十一五”时期,要按照依法行政、科学理财的要求,从项目筛选、申报审批、资金监管、检查验收、绩效考核、违章处罚、队伍建设等环节入手,整章建制,规范程序,改进手段,提高素质,努力做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推进财政支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7、加强财政支农队伍建设,造就勇于开拓的财政支农干部团队。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使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就必须锻炼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财政支农干部团队。要加强思想教育,改进工作作风,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创新意识,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超前思考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大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适合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要求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在严格执行政策、依法办事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把廉政建设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做到勤政廉政,警钟长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