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强调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总书记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而最令人深刻是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虽然在2016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第一次的并列,但七一讲话是第一正式提出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也我们党理论创新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坚定?带着问题,我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剖析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的命题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那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一命题,我想,这是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1从民族复兴需求来看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不同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当代社会及其日常生活領域,不论是共识凝聚还是思想引领,说到底在于文化凝聚和文化引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和坚实支撑。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凝聚共识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运动,也是一个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观念创造和共识凝聚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度展开,既生成着一个利益多样、观念多维、价值多元的社会,又推动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大发展、大传播、大融汇、大创造。在这样一个思想文化空间高速扩展和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立足于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磅礴伟力。中国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和引导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更加积极展现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构筑起以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规则、中国智慧等为内涵和标识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中国的发展壮大既是硬实力的提升,更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文明形态的引领,其中所蕴含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将会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光芒。
1.2从的国内外环境来看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放眼世界局势,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特征日益突出。随着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作为世界多极中的重要一极,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世界影响力显著扩大。同时,也面临“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由于社会制度差别、意识形态对立和利益诉求不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空前强化了全球范围的开放性和关联性,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问题愈加突出。纵观国内形势,战略机遇期与改革攻坚期叠加、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我们有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改革开放30多年中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所走过的道路,但也将长时段的各种矛盾压缩在短时间里集中暴露显现,所以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艰巨,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如何解疑释惑、凝聚社会共识,如何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引领社会思潮,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正气,如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所有这些都亟待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1.3从我们党内自身来看
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聚焦党内情况,“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严峻而现实地摆在全党面前。文化自信越发重要。
新中国成立68周年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颠覆我国,加之经济增速国力增强,手里的钱和权多了,部分党员在纸醉金迷中迷失了方向,甚至有的领导干部丧失基本信仰,如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信风水,一些项目开工竣工,都会请“大师”选择黄道吉日,李春城被中央纪委通报“滥用职权进行封建迷信活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李春城曾将家里老人坟墓迁往成都都江堰,聘请风水先生做道场改风水,有企业为此花费千万元;成都一个重大投资项目接连发生突发事件后,李春城安排道士为企业“作法驱邪”;还有广东省揭阳市委原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弘平甚至走火入魔“亲力亲为”,休息日头戴草帽,手拿风水罗盘,上山下乡看风水。2010年建成的“揭阳楼”、已经奠基的“榕江观音阁”、规划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城门,处处显示他的风水观。然而,风水神明保不了平安。他们最终锒铛入狱,受到党纪法律的严惩。这些人,简单来说就是信仰缺失、道德败坏,严肃来说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动摇,对社会主义缺乏自信。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拯救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信念已经迫在眉睫了,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事业在内心的真挚信仰,就必须向中央看齐,牢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自信,用文化自信来捍卫我们的理念,重塑我们的初衷。这样才能确保“两个一百年”顺利完成。
1.4从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化自信时,总是有前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出现,如……。直到“七一”讲话将这四个自信并列,凸显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总书记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更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而道路、理论、制度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所以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那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更广泛,是因为文化可以深入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像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都有特定的存在空间。比如说,道路自信讲的是路径,理论自信讲的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讲的是行为规范。而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在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都存在,所以文化自信的影响更广泛。
文化自信更深厚。因为文化是人各项活动里面的基因,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旦文化自信树立起来,这个影响就不仅是深厚的,而且是长远的。
1.5从文化自信的民间需求度来看
曾经一度,一句“丑陋的中国人”颇为流行。之所以流行,似乎是因为击中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人性的软肋,掘出了民族性中耻于言表的东西。一时间被视为石破天惊之语,成为一种时尚的表达。而认识度不够的人会在某些错误误导之下认为“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每到西方节日,满街庆典,反观我们的春节,有一种莫名的落寞感;充斥眼球霸占电视的日本动漫,国人争相抢购的美国大片电影票以及深入到每家每户的韩剧日剧,现在基本上连六十岁的阿姨们都会说一句么么哒,而我们的国产剧,国产电影有段时间兼职无人问津;每到黄金周,新闻总会爆出我国旅客在国外“买!买!买!”甚至人在日本买了一個集装箱回来,难道真的是外国货质优?并不是,这些仅仅是外国的文化输出做的比我们好,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文化自信,而我国民众现在陷入了“文化焦虑”,也就是对本民族的文化不自信,这一点,表露除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民间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2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给出答案:“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从总书记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从三个层面来论述我们何以能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蕴,或者说,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这三个层面。
2.1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之“根”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罗素也曾经感慨过,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文化是其中的一块瑰宝,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印证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我们的文明具有:
2.1.1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2.1.2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
“天人合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
所有这些,蕴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取向,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薪火相传、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它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
2.2革命文化——文化自信之“本”
中国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民族独立需要培育和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革命文化包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遥想当年,无数热血青年历尽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越过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圣地延安,支撑他们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形成与发展的直接来源,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对于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对党的信心信念有重要作用,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红色革命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
2.3先进文化——文化自信之“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中的许许多多的闪光人物,像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的牛玉儒,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义兄弟,为群众奉献一生的杨善洲,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中国首位获诺贝尔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等,无论是民间的杰出人士,还是光彩耀人的明星,无论是睿智学者,还是党员干部。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背后,透射着的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形成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先进文化。如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经过这些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和中国方案。这些,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纲”。
3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担当
在5月7日出台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就反复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坚持“两手抓、兩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时至今日,令世界倍加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经济的中国”,更是“文化的中国”。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在向国外迈出脚步,电影变形金刚中满满的中国元素、好莱坞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2》,女主角爱丽丝一身的“中国风”服饰,让影迷眼前为之一亮。再看看《琅琊榜》《芈月传》《无心法师》等国产剧在海外的热播,更是一如当年的青花瓷风靡欧洲,甚至于我们习总书记及其夫人每次造访外国或者回见外国友人,外国媒体都会对两人身着的中国元素大加赞赏。可以说,世界正在以更积极的态度认知“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大幅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有信心和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因此,我们的国人就没有理由不自信。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其中的深刻之处,正在于指出了历史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无法割舍的血脉基因,更蕴含着破解各种难题的钥匙。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就成为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党员干部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践行文化自信就是要通过具体的践行中华文化,把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软实力,进而发挥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应然责任。具体来说,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3.1以古鉴今,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
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曾经在他著作中说过:“把风水算命之书请下书架,把经典著作摆上案头,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辽阔高远的精神世界在哪里。我们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要读政治,还要读历史,读经典文学。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孝悌忠信,以文化人,中庸和谐的政治思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态度;以清廉忠诚为荣、以贪腐奸佞为耻的价值坚守等等,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以古鉴今、修身立德,进而磨炼意志、奋发勇为、超越自我,这对于党员干部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固根守魂,在弘扬红色历史革命文化中保持政治本色
今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这里我认为最能体现坚定信念的就是我们的革命文化。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遭遇了千年不遇的浩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始了救国救亡运动,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百日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等,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苦难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表现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概。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注重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传承,只有铭记历史、固根守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3.3正本清源,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培育和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进中华民族认同感,彰显“中国智造”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让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注重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正本清源、信念坚定。践行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价值观。孔子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人文教化单凭理论认识的提高是不够的,要成于内而形于外,人性修养的高低要付诸行动。而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代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看似简单明了的12个词汇既是我们国家社会、法制保障、道德文化方面所追求和实现的最高目标,又是作为具体人而需要恪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只要我们每个党员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出行、处事等言行中,时刻铭记这24个字,相信我们的心里都会豁然开朗,目标都会异常明确,也会对我们伟大事业充满自信。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正如习总书记在今年的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说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的天地、创造出新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刘政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D].吉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