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视角

2023-12-07 02: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并把探索的成功经验及时上升为理论,再用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起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就是这些理论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毛泽东系统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运用这一学说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理解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


  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毛泽东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1](p21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1](p214)"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1](p21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这些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最高层,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文化和上层建筑密不可分,它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巨大反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相矛盾"的情况。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般表现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和克服。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富有成效的。但我国现阶段的上层建筑并非完全适应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要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我们必须从上层建筑领域做文章,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以推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全民族迸发出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社会主义观念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促进其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p663-664)因此,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可以说,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中共十七大向我们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决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好地解放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从而更加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二、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内主要矛盾,是党确定主要任务的前提,也是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依据。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在实践上的指导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主要矛盾的变化同主要任务的变化的依据是一致的。第二,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决定着主要任务的变化。这一判断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八大在对主要矛盾的分析判断中,把经济和文化、物质和精神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它们作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来看待,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一样,都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来达到的目标。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p379)的号召,把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标志之一,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不分家。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之处,在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社会物质需求一样,都应该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已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尤其是文化发展没有和经济建设完全同步,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亟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应着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六中全会决议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之所在。


  三、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还有阶级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会是长期的,两种制度谁胜谁负的问题只是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只是基本上胜利了,还没有最后胜利,还没有巩固,最后胜利还要有一个时期。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同时还指出,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得当,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相反,如果不当,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能发生对抗。


  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这两类矛盾的相互转化。


  一是敌我矛盾。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在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搞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的同时,也搞文化霸权,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妄图向全世界推行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文化帝国主义。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西化、分化的图谋和野心不死,我们对其应存的警惕之心不可无。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一再提醒人们,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文明互动方式,人类很可能会重蹈覆辙。[4](p39)客观地说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发生冲突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我国的对策应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我们中华文化素以包容性和开放性闻名于世。面对上文提到的复杂态势,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时候,不走极端,不搞文化间的冲突,而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他者"是创造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真正对话的一个必需的前提。我们应突出我们文化的民族性,发挥其优势,通过文化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同时我们积极向世界推出我们的和谐文化理念,以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尽力让东西方文化间对抗性的矛盾逐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


  二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有多种,不同民族间、不同阶层间、不同群体间等等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还是应该发挥文化的作用。我们应该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用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用文化的力量来化解矛盾。否则,矛盾性质就有可能发生转化,更不用说境外、国外的仇华、反华势力在我们民族地区无时不在寻找机会制造矛盾。"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5](p4)最好的办法还是让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发挥作用。前代的思想家们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而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受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发展,要靠文化的先进性来说话。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我们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取向,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世界性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改变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现状,不断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 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王颖超(1969-),女,汉族,山东平邑县人,法学硕士,曲阜远东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