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问题境遇

2023-12-11 09: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然而,从近年来的融入实践来看,其中所存在和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只有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视域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找到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实现融入工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的共同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深刻揭示融入过程中存在的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

 

  一、宏观环境新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2]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的,不得不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国内社会的深刻变革,为融入提供了更大空间和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削弱了我国社会赖以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也给融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全球化与民族性的矛盾

 

  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思想和本土思想相互激荡,不少人错误地将全球化等同于全球西方化,如何击败以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类普世价值观代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图”[3]成为融入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2.新旧价值标准的矛盾

 

  当前,旧的价值标准已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而新的价值标准还未完全确立,新旧价值标准的矛盾必然引起一些紊乱现象。受市场经济重经济以及利益驱动的影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还刮起了拼爹炫富的歪风。此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贫富分化、教育不公等问题十分突出,但部分人错误地将这些全都归结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优越、党和政府的不作为。这些都对宣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宣扬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形成不小冲击。

 

  3.一元导向与多元取向的矛盾

 

  当前,利益主体以及利益需求的多元必然导致价值观多元化,同时为了防止社会价值系统发生混乱又必须坚持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导向。然而,很多人往往将一元多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割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社会思潮的关系而彻底排斥一切,或者忽视了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赞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者有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者有之;任意篡改、随意歪曲马克思主义观点,将马克思主义搞得面目全非者亦有之” [4]。尤其是网络等现代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那些腐朽、落后、错误的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伪装,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产生困惑,甚至动摇了坚持一元性的决心,给融入工作带来危机和难题。

 

  二、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必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诸如大学生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大学生在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阶段的矛盾,等等。在众多矛盾中,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个体需求并不完全吻合,他们的思想道德也很难完全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这是最主要的矛盾。然而目前,很多学校故意回避或采取错误方式处理这一矛盾,反而制造出更多新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了融入工作的向前推进。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加看重教育学习投射到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中实现其价值,各类高校重视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家长和学生重视找工作和社会认可度。追求这些本无可厚非,但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为了就业率而教育、为了找工作而学习,甚至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状况。尽管绝大多数高校确有实行学分制、跨学科选修制,但在实际中往往只是做表面工作,依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而轻视人文修养的培育,常常将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课程安排于晚间或周末。而大学生们为了增加所谓的就业竞争力,不得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应付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甚至本末倒置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时间当作是休息的间隙。

 

  三、现有体制机制不健全

 

  邓小平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实践证明,我国教育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着不能适应新时期客观需要的障碍,制约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运作和发展。

 

  1.现有管理体制妨碍全员育人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绝不可能单单依靠某高校,或某个部门的力量。但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职权责不明、缺乏主动意识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推进融入工作时都难以形成合力,面临势单力薄的困境。一方面,高校内部管理分工不科学。从广义上而言,高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应包括领导者、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所涉及的部门包括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学生工作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等,还可以动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潜在力量。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严重,往往导致相互推诿、推卸责任,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孤军作战。此外,负责学生思想引导的行政部门与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负责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致使融入工作的进展和效果都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高校孤军奋战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显露。人才的培养应当由高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然而,高校经常被孤立委以重任,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想当然应该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而学生长期处于-两点一线状态,校外实践基地常常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此外,高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缺乏经常性、实质性的沟通和互动,各自优势无法发挥,教育效果难以实现最优。

 

  2.现有评价机制阻碍科学育人

 

  采取科学的方法评价和分析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效果,对于总结经验教训,推动融入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一些片面的评价标准还会对融入工作产生方向上的误导。一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面,目前普遍存在把专业教育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的严重偏向。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既表现为直接效果,又表现为间接效果;既表现为近期效果,又表现为远期效果” [6],且更经常以隐性方式存在,需要观察比较或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积淀才得以体现。因此,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或是以考试成绩为重要指标来评价教学效果都是不客观、不公平的。二是对于学校的评价方面,往往单纯以发表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多少为重要指标决定高校排名。那么,谁获得的课题多,谁的重点项目多,谁就是优质名校。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在学校之间产生了竞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但其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部分高校要求教师在完成课时量之余,必须完成相当数量的科研任务,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甚至远远超过教师实际能承受的合理范围,致使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埋头搞科研而疏忽了课堂教学和对学生关注。

 

  作者:岳媛媛 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 2016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