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2016-05-31 14: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发展,党又进一步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经过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系统的阐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怎样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这些阐述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实践运动和社会制度,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


  1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认为,社会主义是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的“三位一体”。毛泽东畀诉我们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更进一步说,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和一种社会制度,而且还是一种实践运动。恩格斯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但理论原则只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指导,并非是出发点,它的出发点是作为全部历史产物的社会事实。只有从事实出发,通过变革现实的实践运动,我们才能把思想体系对象化为物质力量、美好生活和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如果把共产主义作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那么,共产主义的美好制度和生活,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但问题是,我们如何实现这个价值目标,创造满足我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客体?回答是:开展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革命运动。所以,共产主义运动是实现这个价值目标对象化的实际行动。如果把社会主义作为满足中国社会需要的价值客体,那么,用来满足这种需要的价值客体属性,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实践运动和社会制度的“三位一体”。因此,在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需要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满足中国社会需要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已、价值体系这一组成部分。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或称为有用性。因此,价值存在于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关系中,在尚未生成价值关系时,客体属性只能作为一种自在的存在;在生成价值关系后,客体属性则成为为我而存在的有用性。一般说来,作为价值的客体属性,应该具有肯定的意义。它是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无益的、有害的。原苏联学者图加林诺夫曾为价值概念下过这样的定义价值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以及个人所需要的,作为满足其需求和利益的手段的那些物、现象及其特性,也包括作为规范、目的或理想的种种观念和动机。”?在这个定义中,价值主体是人,它可以具体地表现为社会、阶级、集团和个人;价值客体则较为广泛,包括自然物质形态,各种社会现象,特性(例如财富、制度、活动),以及各种观念、动机和意志。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价值作为手段而被实现的有用性,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关。说到底,价值是利益范畴,价值关系也就是利益关系。


  人的价值诉求是多方面的,因而构成一个价值体系。关于这个价值体系的理论,便是价值论,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相对于一般价值论而言)应用价值论,即以特定价值体系为对象的理论。例如,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对象的理论,是社会主义价值论;以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为对象的理论,是资本主义价值论,等等。


  价值观则不同于价值理论,它不是一种体系,而是人们关于价值的观念、立场和态度。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观点’,而非‘体系’”,这是很对的。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必定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把价值观简单地规定为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它是价值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特定价值所持的立场和态度。这种立场和态度,为人们寻求价值取向、确定价值目标、规范价值准则,以及建构价值体系等,提供基本的理由和根据。


社会主义


  如果把价值观看作是“观”,而不是“体系”,那么,我们就不能把两者看作是同一关系,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包含关系或从属关系。因为,这些关系都是形式逻辑的概念外延关系的范畴,是就概念的种属关系而言的。“观”与“体系”是两个不同类的范畴,并非属于概念的种属关系。如果我们要考察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关系,只能从概念的内涵关系来分析。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是渗透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体系”是在“观”的指导下建立起来,“观”则是建立“体系”的指导思想。我们经常说,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这只能是着眼于概念内涵的分析,在概念外延的关系中是不存在“内核”的,存在的只是在“属”中包含着“种”。只有在成为体系的概念内涵中,“内核”这个概念才是存在的。如果认为,核心价值观包含了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又包含了核心价值观,那么,这种相互包含关系在形式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因而不符合逻辑上的真。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争论,做了历史性的总结。他说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毛泽东的这个历史总结,表明了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这就是“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


  后继的中共中央各代领导集体,都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江泽民指出:“二十多年前,面对十年内乱中‘四人帮’严重破坏造成的后果,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局面,社会上和我们党内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怀疑,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发展中国;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如果搞资本主义就会天下大乱,中国就会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


  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价值,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报告进一步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用价值论的术语来表述,中国社会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价值关系,就是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中国社会需要“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而社会主义则能够满足中国社会的需要,解决“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问题。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中国社会是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是价值客体,社会主义以自己的客体属性满足了中国社会的主体需要,使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价值。


  社会主义的客体属性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实践运动,一种社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通过社会主义实践运动,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所以,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实践运动和社会制度的“三位一体”,就是社会主义价值客体的属性,它构成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要求“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同样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充分肯定。


  社会主义价值,首先表现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在说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质上,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是满足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全面的需要。其中,既包括满足硬实力发展的需要,也包括满足软实力发展的需要。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后,就可以从这个体系中确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进人主题之前,我们还需说明核心价值中的“核心”概念的具体含义。


  价值与核心价值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价值是整体,核心价值则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于整体而言,核心决定着整体组织的结构和性质。在自然界中,原子是整体,原子核则是原子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原子核是原子的质量中心和引力中心,由于原子核的存在,使原子中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而运动,把各个组成部分凝聚成原子的整体结构。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八大行星(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构成,其中太阳也是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和引力中心,因而太阳也成为太阳系的核心。离开太阳系,太阳也就不成其为核心了;而没有太阳,太阳系也不可能被凝聚成体系。这说明,原子是原子核这个核心的存在域,太阳系是太阳这个核心的存在域;而且同样说明,核心是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中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凝聚作用的部分,是维系整个组织结构的凝聚力量。


  可见,整体与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中的核心价值是不能等同的。当我们说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句话时,我们都知道,领导核心是相对于领导集体(体系)而言的。在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除了毛泽东这个领导核心外,还有其他领导成员,正是他们共同构成一个领导集体。我们是绝不会把毛泽东等同于第一代领导集体这个整体的。如果没有这个领导集体,那么,毛泽东也就失去了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领导集体就是领导核心的存在域。我们之所以说毛泽东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因为毛泽东是这个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中心。所谓领导,其核心在于思想政治领导。恩格斯曾对马克思做过这样的评价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个评价,也同样适用于毛泽东。由于有了毛泽东,党在思想政治上获得了髙度统一,从而能够使全党实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在核心价值中,价值主体的需要是什么?可以肯定,核心价值与核心需要是不可分的,或者说,核心价值是满足价值主体核心需要的价值。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价值的关系来说,顾名思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要在社会主义价值中确定它的核心价值,就必须首先确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核心需要是什么?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来说,其中的核心需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讲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时候,特别强调:“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习近平也同样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③就是说,我们要发展中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需要,在社会主义价值中能够满足这种核心需要的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能够满足这种核心需要?只有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才能保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价值认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这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满足我们核心需要的价值客体,也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除了反映价值主体的核心利益外,还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客观根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个规律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自然过程,但历史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是通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而实现的,因为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我们根据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由此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又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定、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实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继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阐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也需要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十二个范畴。这就是报告所指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凝聚的表述。这些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问题。


  四、怎样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马克思指出:人与外界物“并不‘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②。价值不仅表达一种关系,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中;同时又是一种活动,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相互作用的价值实践中。所以,我们既不能离开关系而孤立地看待价值,同时也不能脱离活动而静止地考察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实践活动,就是价值的创造活动和价值的实现活动。


  必须指出的是,价值客体并非都是现成的存在物,必须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产生某种主体需要时,往往并未存在满足这种需要的现成的价值客体,这时,人们就会把这种价值客体创造出来,并把观念的价值客体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客体。我们始终都有民富国强、共同富裕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首先要创造社会财富,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制度。在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制度这种价值客体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也被创造出来。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但是,西方的法治不适合我们的国情,我们需要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创造社会主义法治价值客体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创造了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使人民享用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成果。


  用二十四个字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都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把它们创造出来。通过创造活动,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社会成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在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同时培育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新人。


  价值创造活动,既可以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思想理论活动,而且必须把这两种活动结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要求我们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在经验上可能的变革现实的实际行动。他们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③现实的社会并非是共产主义社会,当前,我们不能只是沉醉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中,而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对象化,逐步地把它变成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不能停留于价值理想,而要进一步进行价值创造,把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客体,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显然“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当然,在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客体后,它还只是作为一种可能形态的价值存在,要把这种可能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必须通过主体的价值实现活动。如果没有价值的实现,价值的创造就失去了意义。马克思曾以铁路的建造和使用来说明价值的实现问题。他说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要使可能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现实的价值,必须让人民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创造成果。


  创造价值的目的是满足主体的需要。而主体需要的满足,就是价值的实现,即主体对价值客体的占有和享用,使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


  中国人民的需要是极其广泛的,例如,生活富裕,政治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等。中国社会属性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这些价值客体,都是社会的价值属性,都是中国人民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创造物。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社会的这些价值属性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公式。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必须依靠人民;最后,让人民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成果,满足他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怎样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回答。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为什么要提出“三个倡导”?提出这“三个倡导”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回答的问题。它就是我们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的理由和根据。作为这些理由和根据的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它的具体内容是: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个本质,就是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由和根据。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目的和意志,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关系中国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它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意志,更重要的是涉及国家的意志和党的意志,并具体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如果离开社会主义方向,我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而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保障。这个保障,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三个倡导”。而“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这些核心价值中,大多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例如,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对这些核心价值,既可以作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可以作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些核心价值取向的前提,就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我们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时,我们所要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而不是资本主义民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它作为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指导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对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拥有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也早已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以兴国之魂、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的建设,保证永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中国人民核心需要的满足。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的价值,它的理论基础同样是意识形态对历史发展的能动的反作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这也不能否定精神、意志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能动的反作用。人们的意志在这种反作用中,既包括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也包括对历史的阻碍作用。恩格斯曾明确提出了人的“意志合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他认为,社会历史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经历不同,每个人的社会活动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机和目的,表现为推动他们行为的不同意志,成为历史发展中“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在这些力量中,有合乎历史发展方向的,也有偏离历史发展方向的,甚至也存在与历史发展方向相反的力量。因此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这些方向不一致的力量相互抵消,就产生“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这个结果“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恩格斯还认为,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显然,在这些贡献中,有正面的动力,也有负面的阻力。而且这些不同意志的力量,都同人们所持的价值观相关,是由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决定的。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由于西方价值观,特别是普世价值观的渗透,出现价值多元化也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必然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成为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不同方向的意志力量。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不同力量的冲突和耗费,把社会发展阻力减少到最低的限度,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主导的价值观,把各种意志力量引导到社会主义方向上来,形成价值共识,统一价值取向,使各种力量都能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这种主导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们时代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强调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自然不能成为对物质力量决定作用的否定,相反,它进一步加强了物质力量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就表明,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外部世界,而且它还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而改变外部世界,进而创造出新的物质力量。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群众,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以实际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把社会主义价值客体创造出来,满足中国人民的需要。自然,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不仅包括精神力量,同时也包括物质力量。以当今流行的话语来说,它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由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的目的是用来武装中国人民的头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说到底,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建设,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大凡理想,都是人的理想。用什么样的理想塑造什么样的人,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的大事。不能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何谈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邓小平早就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任务。他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历史已经表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是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在于放弃了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价值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三个倡导”中最后一个倡导的八个字四个范畴,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也是对全社会公民的要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奠定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虽然这是对共产党人说的,但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成为我国公民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直至共产主义的实现。


作者简介:孙显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安徽合肥23002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