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更丰富多彩

2016-10-20 16: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丰富和创新活动载体,将其融汇在学校的课程、教学和活动中,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1.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这样才能落地、落实、有效。

 

  我们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小、近、实为原则,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构建了“2486”十二年制一体化养成教育活动体系。“2”即开发两类德育视频教材——《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德育视频教材;“4”即实施四个主题教育,包括传统性节日、政治性节日、特殊性节日和自定性节日;“8”即开展八项礼仪教育,包括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6”即举行校园六个仪式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一点一滴的浸润中,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在加强小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以及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数学、外语、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之中,以校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蓝本,挖掘各学科教材特点,发挥各学科内容优势,融合后的内容更加丰富,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挖掘传统节日文化,通过绘画、小报、海报、制作节日作品、编写传统节日诗歌、制作节日食品等展示与创作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节日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英语学科还拓展延伸到西方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更丰富多彩


  3.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多元社团

 

  学生社团不单单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平台,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效渠道。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既有市、区级艺术、体育、科技大社团,也有文化味道浓郁、特色鲜明的小社团。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感知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学校的体育社团有足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团、健美操社团、轮滑社团,还有威风锣鼓社团和冰壶球社团等。其中,跆拳道、足球、威风锣鼓、轮滑、冰壶球是我们的特色社团。此外,学校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如茶道社、小记者社、节气美学社,话剧社,世界模联社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着文化、感受着艺术、感受着团结与和谐。

 

  4.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综合实践

 

  在国家课程中有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课程决不是在必修课程之外的一种点缀装饰。如何完成这门课程的校本化、如何实现这门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的整合以及这门课程内部的整合,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

 

  学校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尝试将京内、京外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成课程,变为全员、全学段、全体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低段以学习单为载体,高段以研学报告为主要载体。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文明;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再教育。总之,这些实践活动就是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实的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不能仅仅靠挂横幅、贴标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文化、课程和活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形式和载体。

 

  作者:陈秀珍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