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与社会主义统一的共同理想

2016-07-30 10: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它的基点,也是它的灵魂。在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表明了这样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一个具有真诚爱国思想的中国人,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这是因为近代中国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把民主革命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连接起来,才有可能实现爱国主义的两大理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因而在今天,在全社会中培育和加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共同理想,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

 

  爱国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中华民族在她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深刻的爱国思想,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的强大的精神纽带,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代文明。这种爱国意识,在我们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精神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当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爱国内涵,但其共同的一点,就是表现为:心系国家安危,情牵黎民百姓。这种爱国意识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整体认同感,有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怀;有无以为国、何以家为的先国后家的高尚风格;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行为准则。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铸造了多少风流人物的崇高抱负和追求。到了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民族入侵,备受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会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成为团结对外,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成为检验每一个中国人良知和责任的重要尺度。

 

  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寻求国家出路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和奋斗,是以爱国主义为伟大旗帜的。历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和证明:开始,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与忠君思想相联系的爱国主义,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演出了一幕幕忠勇威武的反侵略斗争。在这个历史时期,千千万万爱国志士,面对祖国山河破碎,奋起抗争,抛头颅,洒热血,为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而英勇献身;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气壮山河,到邓世昌血战黄海的悲壮场景,都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但终因忠君思想的历史局限而以失败告终。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旧的思想武器已无法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独立。继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与民主主义要求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是一场完整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有了明确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这时孙中山是比较自觉地以英美的民主模式来改造中国。他明确地说:予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这就是说,他的基本政治主张是直接参照了西方的经验,他的基本纲领的实际意义,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他通过多次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外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对内不敢发动和依靠工农群众,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应该说,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变法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都以不同的方式企求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步。但是,时不予我,外国有的,中国却不能有。如果说百日维新只是昙花一现,而功勋卓著的辛亥革命的成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也只存在了三个月时间,政权就落到了封建顽固势力手里。这种时不予我的深刻原因,就在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已经牢牢地控制了中国之后,是决不容许中国独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是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屡遭帝国主义绞杀的原因所在。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目的,绝不是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更不是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们是要把中国保持在落后的、分裂的状态,以便于掠夺中国的权益。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五四运动,积80年奋斗所提供的历史经验,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获得这样一个共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条件变了,救国救民必须有新的价值取向。最后,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把爱国主义的社会理想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结起来,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开辟了前景广阔而现实的道路。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探索,历史的结论,它深刻反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条件下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社会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几代先进的中国人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而得出的唯一正确的历史结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以厚重的历史为依据的科学结论。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是爱国主义的历史性超越。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各个历史时代的爱国主义既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有的表现为抗击异民族或外国的压迫和入侵,保家卫国;有的表现为反对黑暗统治,伸张正义,解除或减轻本国、本民族人民的苦难;有的表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作出创造性的贡献,造福人民。这些杰出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理应受到后人的景仰和纪念。但由于旧时代国家与社会往往处在对立的状态,国家政权是掌握在专制皇帝或少数剥削阶级手里,因而历史上的爱国思想还往往同忠君观念混同在一起,这不能不使旧时的爱国主义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在这种旧的社会制度下,不但许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难以实现报国之志,而且许多忠诚之士也往往落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爱国诗人屈原被谗放逐,终以自沉汩罗明志;抗金英雄岳飞,最后只能在风波亭风雨之夜写下天日昭昭饮恨惨死;守边屡建奇功的爱国将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民族英雄林则徐功勋卓著,反被充军流放;义和团则遭到清政府愚弄、利用和出卖。这些都表现了旧时代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足以令后人扼腕长叹!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这是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以社会主义为其灵魂、趋向和归宿,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不可分离。中国人民正是通过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为国家富强开辟了广阔而现实的前景。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使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上真正确立了大国的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建立,保证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消除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状态。国家永不再是专制君王的私产或地主、买办、军阀的统治工具,而是属于全体人民。因此,社会主义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完全地、彻底地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为他们谋求利益,为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条件。今天,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不但能够有效地保卫和谋求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利益,而且能够自觉地尊重和促进其他国家、民族的利益。我们主张任何国家、民族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合作,互相学习、帮助,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侵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而美好的思想感情,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旗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与社会主义统一的共同理想


  要把爱国的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祖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行动指南。今天,由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就是以爱国为底色的,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因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接受,所践行,变成为实现以民族复兴为指向的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就是要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聚精会神,团结奋斗,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和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在全社会每一个公民中培育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懂得一点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在同西方世界打交道时,中国虽然始终抱着友好与合作的真诚愿望,但仍不时遇到某些不协调的刺耳的回音,这主要是来自西方某个傲慢大国以他们的标准君临天下,说三道四,指手划脚,蠢蠢欲动。1990年春,当他们要制裁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的时候,邓小平曾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里不仅以感人肺腑的爱国激情,自觉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来观察国际上的动向,而且从中引出一个极富创见的关于史学功能的观点,这就是要懂得历史同培育爱国情感,发挥其精神动力的作用。历史的真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古人云:通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②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内外种种原因,使一些人淡漠了对祖国的情感,在他们那里,什么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都可以不在话下;使得一些人鼓吹的拒绝崇高”“远离主旋律的谬说,甚嚣尘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和泛滥,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值得我们严重注意并加以有效地应对的。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在进步发展中都重视自己的历史,善待自己的历史,善于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智慧,资政育人。中国是一个史学很发达的国家,有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号召干部学习党史、国史时说: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我们要从这一认识高度,保持对历史的清醒,明辨是非,敢于抵制和批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言论, 是我们在旧史学中能够常常看到的维护封建正统、蔑视人民群众的唯心史观。公正地说,历史虚无主义比旧史学还不如,因为他们不是研究历史,而是为一定的政治诉求而玩弄历史,典型地表现了他们的反历史、反科学的性质。应当说,他们的这些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这主要是:是维护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歪曲历史真相;是高扬民族精神,还是鼓吹妥协投降;是从历史主流中吸取精神力量,还是在历史支流中无限放大负面影响;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回到唯心史观 。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了人们思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就会消解包括爱国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认真对待的。

 

  应当说,历史虚无主义只是史学研究中的支流,但尽管是支流,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因为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中的一些人,是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的,是按照他们对现实的要求,来改造历史的。这里还要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也并不是一概虚无,并不完全是一种随意性,而是有他们明确的取舍标准的。他们对历史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而对反动的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至侵略者、卖国者,则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他们拔高像慈禧、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这样一些历史人物,而对林则徐、洪秀全、谭嗣同、孙中山等则加以非难、贬低,甚至连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也成了问题。这就是他们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的实质。当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些观点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可言,因为他们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事实;但从政治上看,这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流传和泛滥,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历史被否定、被抹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点。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否定和颠倒历史大行其道,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尊史》一文中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在这里阐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政治命题:为史明道的内在关系。在今天,这个大道,就是凝聚着爱国、强国深刻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历史虚无主义所以乱史,就是为了改道,就是要改变历史选择的、把我们国家引向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这就深刻地阐明了为史明道的辩证关系,我们要牢记这样的历史结论和历史经验,树立和培育我们的爱国观念和不可动摇的前进方向。

 

  其次,要大力弘扬爱国的奉献精神。爱国是一种对自己祖国不可移易的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一种对自己祖国应有的责任担当,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自古就有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的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诗人借飞禽走兽犹不忘出生之地,暗喻人对家乡、故国的怀恋和至死不渝的情怀。像这样对家国真挚情感的表达,在古代爱国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如三国的曹操在《却东西门行》中的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晋书·张轨传》中也有狐死首丘,心不忘本的记载。《抱朴子·广譬》中则写出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这样感人肺腑的话语。正是这种深厚的热爱故乡与祖国的感情,转化成为报国之志,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以至生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龚自珍据《后汉·马援传》中的话引申而成的诗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像这样为国为民的千古绝唱,是何等的壮烈。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这就为每一位公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奉献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和干部中涌现出千千万万为祖国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事迹已成为激励人们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

 

  当然,我们在社会上倡导爱国奉献精神,并不是否认个人的合理利益,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家庭的幸福生活;而是说作为一个公民,要正确处理家与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发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中的先国后家、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价值追求。事实上,如果人人都具有爱国奉献精神,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会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也会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再者,要以爱国的价值观为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自我要求、自我提高的精神动力。爱国是人生起码的、又是崇高的价值追求和无限的精神力量。爱国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能够做到把爱国之心和社会发展规律取同一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革命先烈方志敏面对敌人的屠刀,深情地憧憬未来的新的中国,他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新中国是千百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据国家民政部2009年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中,牺牲在战场上和刑场上的先烈多达2000余万人,而其中有姓名可考、收入各级人民政府编辑的《烈士英名录》仅有176万人,有多少烈士牺牲时连姓名都没能留下来。我们要世代铭记这些为了圆中国梦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我们有责任把他们憧憬的新中国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为了建设我们的祖国,为了实现承载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每一个公民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为祖国作贡献的本领,提高为祖国争荣誉的道德修养,在任何建设、保卫祖国的岗位上,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人,写好中国故事的人,而且都是中国故事中的人。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爱护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国格;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古训所提倡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的人,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加幸福,锦绣河山更加美丽。

 

  作者:林真 来源:中华魂 2016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