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我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本文从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企业、公民三个方面对构建社会的共同责任进行了论述,倡导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中过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就而蹴,而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需要进行很长期的艰苦努力。高度的社会和谐不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创建。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自觉调整自己观念与行动,共同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是从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各级领导应该走在最前列。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公仆意识,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为了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遵照******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办事要出于公心,想事要心系百姓,断事要讲求原则;处事不随风转向,陈事要直言不讳;险事要挺身而出,成事要不贪钱财,败事要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讲的与实际做的完全一致,嘴里说的与心里想的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群众面前树立起一座丰碑,为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做好了,大家就会跟着学,也才有号召力。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角。
二方面是每个企业。企业与公民一样都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更要追求“义”。企业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为社会提供经济价值的同时,需要向社会显示其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做为一个企业,要时刻牢记,要给予国家什么,给予环境什么,给员工什么,而最终企业会得到什么。目前推动的“企业公民”建设的目的就是寻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契合点,达到互惠双赢。“企业公民”的要素构成,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大类。社会责任主要指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应具有强制性,如为政府提供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执行政府的宏观政策,维护职工的权利,遵守市场竞争秩序等等;道德责任主要是指支持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社区建设等,其特点是自觉自愿。每个企业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自觉,积极加入到“企业公民”建设事业中去。要强化个体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一致性的认识,做为企业,在管理上要突出和谐主题,坚持用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企业建设,使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广大干部职工重要价值取向,从而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安微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产品质量粗制滥遇、污水废气偷排暗放等等。看似管理的缺失,其实暴露的是企业价值的危机。
三方面是每个公民。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每个人的自我和谐,就不会有社会和谐的肌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每个人来说,不仅要与自然之间的融和、与社会群体的“和合”、与单个行为之间的和睦,而且与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自我和谐却不在意,甚至做得很糟糕。有的对社会现象不见阳光,只看阴影,对任何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牢骚满腹,自己把自己搞得心不平气不顺。还有工作、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协调,甚至顾此失彼。如果每个人心理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冲突与不满,心理或生理会失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不但影响伤害的是本人,还会影响伤害到家庭和周围的人,如果发生在领导干部身上,造成危害会更大。
自我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成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吾日三省其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透惑,管理得住小节,才能不断提高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和谐自我的基础上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应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关爱成为一处习惯,让和谐融入到每个细节中。如果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果人人参与,不懈努力,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和衰共济,构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已逐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介的基本标准、目前的心理状况及产生原因分析入手,初步提出应对措施,以给所有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传统教育提倡的培养“体魄健全”人材思想中,“体”就是指人的身体,“魄"就是指人的心理,说明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在评介人才中都同样的重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不健康的人却出现递增的趋势。近几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或有心理障碍者越来越多,日趋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缺陷表现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仅从躯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患各种躯体疾患的确不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在高校扩招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能力弱的抑郁、过分依恋型。 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大学生们不再是过去被人们誉为的“天之骄子”。扩招后高校资源配置、管理等方面滞后,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的差异性,大学生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上大学后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学习方法、生活方式难以适应,各种适应性调适还难以完成,一旦有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他们不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油然而生,经常迷恋父母、以往的老师无微不至关心的生活,常产生寝食不安、情绪压抑而产生抑郁心理。学习方法不对头、时间不抓紧就有被清出局的可能,有的大学生一学期下来就有两、三门课亮“红牌”。因此,大学生们在适应环境、心理调适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加之不少学生常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矛盾心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孤独、焦虑型。 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随着时间推移,独生子女的比例还将逐步增大。他们在来校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父母,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在父母的襁褓中长大。多数大学生上大学是父母从远地送其来校,安顿好之后父母们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害怕孩子受苦、担心孩子生活不会自理,这才踏上回乡路,也难怪不少媒体曾称这些学生为“抱大”的一代。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人际交往的日趋社会化、复杂化,大学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又相对个性化,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而缺乏心理准备,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稚嫩形成反差,想要和别人交往,但不知怎样和别人交往或交往失败,经常性的难以招架,复杂的场合难免尴尬丛生,故而形成怀疑他人、怀疑一切的心理,表现为天真直率、单纯、常感情用事、不成熟,当遇到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时,常表现为不能克制自己、又不尊重别人意见,常处于矛盾之中,怕得罪同学,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3、家庭贫困引起自卑、孤僻型。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以陕西高校为例,学费一般在5000~6000元/年不等,其他省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攀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家庭都存在贫富悬殊差异,按一个学生每年4000元/年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的花费可达到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在3万一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学生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城镇的部分学生来说,经济调整期有的企业不景气,有的学生家长已下岗或正处于下岗的危险,加之有的家庭还不止一个学生上学,这样家庭经济也同样十分困难。如此看来,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要负担如此高额的费用并非易事。家庭的不堪重负,不少大学生在校也常为生活而发愁,学费欠着,老师要经常催缴;家中寄钱少,生活费低,在同学中不好意思,其它同学经常出入餐馆、卡拉OK厅,自己则一天三餐也得琢磨着,更不敢奢侈时髦的衣物。由于经济拮据,许多来自农村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同学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在家庭经济宽裕的同学看来则为土气、下里巴巴。由于大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同学自尊心较强,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同时,高校管理的错位,也给不少贫困学生带来自卑心理.
4、情感焦虑与自卑。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 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中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同学,远离故乡,倍感孤单。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忽略了对异性的交往,而且大学生思想活跃,受西方文化和多种媒体比如电影、电视、书刊等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反映在大学校园内的“友谊寝室”广告上,有的女生寝室明文标榜要找某种类型的男生寝室结为友谊寝室。在上海、成都等地的部分高校内,商家把“安全套”的文章做到了大学校园。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聊天的内容似乎都是谈情说爱等等。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感情方面比较执着,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同学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同学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同学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它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毁容等违法行为。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没有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存在模糊的认识,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问题及时解决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问题。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心大学生学得如何,还要关心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在各种社会压力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如果背上沉沉的心理包袱,怎能学得好,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体魄健全”大学生呢?我们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纳入学分管理,在大学生评价方面,率先破除只重成绩、忽视其它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体系,体现以德为首。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高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进行严重侵蚀的环境下,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4、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或书信等的方式,对大学生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扩招后高校更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心理普及型的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报纸专刊、电脑网络、咨询电话等。建立心理专家和专、兼职心理教师想结合的接待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服务。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有条件的还可以通告社会,求助心理热线帮助大学生尽快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济.在亚洲论坛上的讲话。发改委网站,2005.
[2] 朱莉萍.高校学生的心理挫折与教育[J].南通职大教学研 究,1997,(2):21-23.
[3] 党桂芳.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辽宁教育,[J]21-23(3):42-43.
[4]李明玉 .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义[J]. 郑洲煤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12):81-83.
[5]谢安邦等.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8.84-89
[6] 张自然.张放.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漫谈[J].丹东师专学校学报,2001(12):89-91.
[7] 叶文忠.秦国文.邓曼 .扩招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特征及对策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1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