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在协调发展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6-05-17 11: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议》还明确指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将会深刻变革中国发展全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五大发展中,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其他四大发展保持持续健康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障。协调发展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建议》明确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协调发展就要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说,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就没有整体上的协调发展,更没有科学发展。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义在于“全面”,是社会中每一个领域都要实现小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也必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习近平说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这是邓小平在1985年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闭幕会议发表讲话时提出的重要论断。邓小平指出:“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是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社会文明是一个整体,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发展就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良性健康地持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推向新台阶,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同时,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人的文明素质、社会道德建设,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关于这一点,习近平在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又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难以搞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从目标上讲,一个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应当是一个向上向善、诚信互助风尚更加浓厚的社会,就是一个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的社会,就是一个精神风貌为世界所称道的社会。从保障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正确的方向,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梦,它必然要求协调推进两大文明建设。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就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他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人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缺失了任何一翼都不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会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201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时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但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物质强大就是物质文明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精神强大就是精神文明也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要看到,与经济发展的程度相比,与人民的要求相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相比,精神文明建设的确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


  1.经济持续增长与公众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存在落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到2015年10月,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7800美元,达到上中等国家的收人标准。但是,一些人的文明素质并没有随之提高。一些人的道德滑坡,以至于有的学者讲: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丑陋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观错位、诚信缺失,是非、善恶、美丑颠倒。2013年12月25日的《青年参考》刊登了一篇题为《外媒:物质主义“占领”中国?》的文章,文章引用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说,金钱能买到爱情,成为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国家一些人的信念。据美国《国际商业时报》报道,2013年调査公司益普索发起一项调査,多达71%的中国人表示,他们通过拥有的物质财富来衡量自己的成功,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受访国家。文章还指出:“美国‘SeeingredChina’网站向许多‘90后’提问,中国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答案不是‘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是房子、车子或有魅力的另一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只要在中国的商场里快速一瞥,就很容易找到例证。”尽管这种现象不能代表中国青年群体的主流,这些文章的基本立场我们不能同意,但应当高度重视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投人和人力投人数量不够,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效果。人员配置、财政投入、硬件设施建设等,都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和成果。根据以往的基本经验,可以讲,精神文明建设的投人与产出总体上是成正比例的关系,投人得多最终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投人得少可能效果就会差一些。另外,近几年一些地方出现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功能相对弱化、社会管理具体职能突出的问题,承担了过多的具体业务,造成指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3.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落后于城市,不及社会的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强调:“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不去,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就难以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精气神上去了,就可以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有了保证。


  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国家虚无主义的思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逐步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全世界的交流曰益加深。交往的深人发展要求资本、货物、人员等经济要素跨国自由流通。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发达国家要求打破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壁垒,以谋求从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意识形态上大唱高调,鼓吹“不要国家主权的全球治理”,要求弱化甚至否定民族国家主权。在国内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变种就是国家虚无主义。国家虚无主义危害极大,它在理论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实践中,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力图消解中国国家主权,让渡中国国家利益,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认中西国家制度差异的客观性,质疑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在参与推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过程中,在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反对国家虚无主义。


  三、在协调发展中加强社会丰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把协调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落实协调发展就要看存在的短板。习近平在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的关于《建议》的说明中多次谈及短板问题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议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之一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力度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大。如何加大?


  1.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贯穿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贯穿这些新的发展理念。(1)体现创新发展理念,就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用制度创新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此,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于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常规考核体系建设;对于现有重大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的精神文明影响评价体系建设,对那些不利于或破坏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或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实行鼓励政策。(2)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就要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绿色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还要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给人们带来强大的正能量,也能使人们享受山水之美和乡愁之念。(3)体现开放发展理念,就要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善于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国各民族人民都创造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瑰宝比比皆是。这些瑰宝可以启迪我们在借鉴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在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同时,给人类创造出新的辉煌。(4)体现共享发展理念,就要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努力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这一制度应当更多地覆盖农村地区,让农民也能得到多一些的学习机会,受到持续的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要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和倾斜力度,使“老乡”不仅实现物质上的全面小康,还要实现精神方面的全面小康。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还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就强调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内容,最基本的前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的建设任务,不但要抓硬件,还要抓软件;不但要有新农村,还要有新农民;不但要推进经济建设,还要推进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其核心就是人,归宿也都是人。”他进一步指出:建设新农村也应该是农民的自身价值、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他强调,如果我们改变了农村的外在面貌,却没有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那么新农村建设还是在低层次开展,“只有在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同时,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这是极有远见卓识的论断。


  2.在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进行道德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政策应当进行适当调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重大公共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是以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秩序、捍卫公共利益、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为总体目标的,其本身就蕴含着伦理诉求和道德价值,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和主流价值导向的确立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每一项重大公共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出台前,应当组织相关专家、社会代表和政府部门代表对可能产生的道德影响,以及是否与公序良俗相冲突等问题开展评估。要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道德影响评估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可设立重大公共政策和重大项目道德评估委员会,对政策和项目提前介人进行评估。进行公共政策和重大项目的道德风险评估,不一定要实行“一票否决制”,而是要提醒相关方道德风险的存在,便于提早减小、化解道德风险,而不仅仅是事后的监管、改造和惩罚,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口前移”,有利于对道德风险的有效管控。2014年3月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副部长张少春就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针对有记者提出,一些人为出售二套房先离婚后复婚以避20%个人所得税的行为,楼继伟表示,“如果一个政策出来,造成一些人间的悲喜剧,这个政策肯定是有缺陷的”。这种有缺陷的政策往往会产生道德上的风险,使人们把髙尚的婚姻变成一种金钱的交易,是对婚姻的一种亵渎,应当尽力减少这种制度的出台。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立法工作,以法治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要研究和借鉴一些文明程度较高国家的做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包括健全规章、条例、制度、法规等,做到精、细、全,标准高,要求严,威慑为主,惩罚为辅,重在预防,努力使人们由“不敢做”到“不想做”,最终使文明成为人们自觉的30意识和行为。可以借鉴环保组织的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精神文明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制度是指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和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行为,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违法者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要严格司法工作,加强监督监察工作,一旦发现不文明的行为立即査处,轻的轻罚,重的重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使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和行为无所遁形,一经发现,严厉惩处,起到约束人们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要树立责任意识,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出击,发现任何不文明的现象要主动承担教育、提醒,必要时提起公益诉讼。针对当今社会和网络上的许多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现象,要强化法律法规约束,尤其在网络中,由于其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成为许多不文明现象滋生的领域。对那些在网络中生事、造谣、污蔑英雄和伟人的人,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服教育,要加大惩处力度,要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对其进行约束,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2013年秦火火、“立二拆四”在网络造谣诋毁雷锋、张海迪等英雄榜样形象,在网上引起极大反响,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被依法逮捕,并被提起公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不断法治化,使用“硬”手段净化社会环境,在防止谣言传播,以正大众视听,威慑其他造谣者等方面能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习近平说:“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4.建立民意表达机制,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畅通民意上达渠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宣传思想文化服务群众制度,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宣传_文化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使广大群众的呼声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反映到决策层、领导者耳中,切实解决涉及群众文化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上下之间经常性的、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并对民意的采纳情况通过适当形式向社会反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作用,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权益,清除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特别是不断消除思想意识领域的一些错误观念,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5.完善相关制度,使精神文明建设有强大的基础保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体系也应当在2020年相应确立。(1)逐步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使相应的财政投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政府下大力气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投人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增加精神文明建设从业人员的数量,从编制、数额等方面适当放宽限制,增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人员的人数。(2)应进一步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宏观指导、沟通协调、督促落实、总结推广交流先进经验等指导职能。理顺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关系、明确职能范围、落实部门责任、强化责任监督,为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3)加强对大众流行文化领域的引导,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把娱乐功能和精神文明教化功能相结合。影视歌等娱乐明星是青少年的偶像,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不能低估。要建立相应的精神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对影响极坏的违法和违背道德行为的明星要有明确的惩罚制度。(4)建立对新媒体的定期阅评制度。对于那些散布错误言论的新媒体,误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媒体、自媒体,要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进行处理。要建立和完善媒体从业人员准人制度。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员制度,管理好网络“意见领袖”,尽快建立一支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络意见引领队伍。要加强对网络文学的管控和引导,培养一支网络写作队伍,创作一批引导网络文化发展的、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开展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设立网络文学奖项,开展正确引导。


  6.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意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国家意识是公民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公民对国家主权的认知、认同的意识,是公民基于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累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弱化、不可让渡的。没有强大的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就会受到霸权国家的欺凌,人民的生活就会受到极大影响。没有国家主权,就没有安居乐业的环境,更没有充满欢笑的家。家没有了,遮风避雨的茅屋都没有,只能像中东大量的难民一样到处流离失所。2010年4月,作者到塞尔维亚访问,在从机场去宾馆的路上,负责接待我们的塞尔维亚的小伙子讲:我二十几岁,没有搬过家,但换了三个国家(南斯拉夫一塞黑一塞尔维亚),国家的版图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弱。强化国家主权意识,需要加强对全体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影视动画、实践体验、理论宣讲、大型活动、重大节日等对全体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要加强宣传普及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了解我们的国家独立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突破重重艰难困苦才实现的,来之不易。作为当代人,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安全,任何削弱破坏国家主权完整和安全的行为都必须进行坚决抵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融人内心的坚定信仰,使全体国民自觉抵制排斥国家虚无主义等消解弱化国家主权的思想,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家主权。也要加强对比宣传世界上其他被西方通过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而丧失国家主权的国家目前所面临的悲惨境遇,要倍加珍惜国家主权的完整,自觉保护国家主权安全。


  30年前的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20年前的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30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挑战。一些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了。要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足进步,就应当按照《建议》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采取新方式和新手段,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制度化、投人常态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上一个新台阶。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