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6-05-08 11: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邓小平文选》中曾多次提到。1979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是达到了某种目标。……中国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状态。”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随后不到一个月,在会见新加坡代表团时,他继续阐述了所谓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康之家的概念。1984年3月,他在同日本首相曾根康弘的谈话中也谈到:“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985年他又对外宾说: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八十年代起到本世纪末用二十年的时间初见成效,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时,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在一起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内容而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发展阶段。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对小康社会的阐述、设想^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在具体时期如何体现的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某些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划与具体量化。


  2000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立足现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又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以使我国从总体上的低水平的小康社会进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而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这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现。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邓小平一贯坚持搞社会主义应以生产力为基本出发点。他强调: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1992年他又创造性地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提出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来认识识从根本上否定了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优越性的形而上学思维形式清除了社会主义和贫穷相等同的恶劣影响,明确了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虽然实现了第一、二步战略目标、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力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彳标其根本途径就只有进一步_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早日实现从人均收入8⑴美元的低水平小康到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小康的迈进为^此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途径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基础和条件。因为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顺利地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体现。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逐步消灭剥肖消除两极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就己经消灭,整体上说社会不存在两极分化但目前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一国情同时也决定了实现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概括的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就是这若干个具体发展阶段中的一个必经的重要阶段。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在论述到小康社会时就特别强调,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就形成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可以看出,这正是向肖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向前进的。


  现在,我国己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还只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人均国民收入还不高甚至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之间都存在着差B距尤其是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一部分高收入者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还存在相当的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那么我们也就失败了。因此匕邓小平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从根本上强调社会主义致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正是基于人民的这种利益和要求并立足现实我们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缩小悬殊的收入差距限制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方面承认适当的差足距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它更多地强调要提高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改善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增加老百姓的家庭财产,使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口,各阶层人民的收入都有所提高使收入差距愈来愈小达到防止两极分化的目的,为将来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目彳标是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应当允许先富后富,也不是同时富裕,要克服平均主义的狭隘性要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条件下,形成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的生动局面。所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的是一种理想和目彳标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它是建立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的长期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社会主义发达阶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亦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之一,为其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整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缩小不同阶层过大的收入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石础这也正是十六大报告对居民收入给予极大关注的重要原因。


  其次,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则是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双重目标。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社会主义更加完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利于将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十六大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制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视人的发展的目彳标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作了扎实的准备。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消除绝对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全面发展的成果,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但对于我国来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共同富裕只是一种理想和目彳标只能逐步达到。小康社会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还是小康社会的开始,只是迈进了小康社会的门槛区域经济结构和居民收入结构还不合理中西部地区差异、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虽然我们允许并适当地拉开收入差^距但如果差距太大或任其拉大这不仅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且也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所以,我们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它是继续消除局部贫困的阶段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阶段是由片面进步转向全面进步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B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及其具体的奋斗目标的提出,作为我们在新时期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即共同富裕原则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世纪的具体体现是对目前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的发展前景的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集中到一点,就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把一个新型的文明社会展示在世人面前,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丨性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义之所在,也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发展阶段的体现。可以坚信,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指导下,在把握好“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定能实现的。


作者简介:黄展(980-)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宄生,研宄方向为中共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贱。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