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专门就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概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笔者认为这一科学概括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统一:
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在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只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提后面三句话,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法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就无法同右的观点划清界限。同样,如果只提后面三句话,不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表面看来,这样来界定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剥削制度划清了界限,却无法同过去那种离开生产力实际状况,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单从生产关系上判断社会主义性质的“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其结果也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而只能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普遍匮乏的条件下,过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的生活。显然,这也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促进、保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是发展与公平的统一。从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过程看,发展与公平是人们所追求的两个基本社会目标。从历史角度看,公平问题是伴随着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不够的状况产生的。从一开始,不公平就是作为现实社会发展的对立物而存在的。人类历史上几种不同形态的私有制社会在不同程度上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然而,它们都未能也不可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根本上讲,在私有制社会,发展与公平二者是对立的。因为社会的私有制性质决定了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不是全体劳动者的需要。不消灭私有制,就不能消除发展与公平的对立。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结合为发展与公平的统一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与公平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本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为发展与公平的统一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在论述这个问题时,始终是紧紧把握住客观现实,从两者的辩证统一中阐述其不同侧面的。他在讲到发展生产力时,总是联系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讲到实现社会公平时,又总是联系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础和前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正是他上述长期思考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发展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核心是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核心是公平。二者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最高统一体现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含了发展与公平。发展与公平的统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它告诉我们,离开了公平的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离开了发展的公平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既发展又公平才是社会主义。把发展与公平的统一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划清了社会主义同以往一切社会的界限。
三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过去我们习惯于静止地看待社会主义,表现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来判断社会主义实现过程中的是非得失。这就混淆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的区别,以目的排斥了手段,同时,也否认了目的的层次性,把最终目标当作唯一的目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在多个层次上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首要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发展生产力对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言.它是手段,而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而言,它又是直接的目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都是为社会主发展生产力服务的。”只有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的直接目的,我们才能大胆地使用各种手段,即使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也可以加以利用。发展生产力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以生产力目的为前提,同时又以消灭剥削,消极两极分化为保证。相对于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成了手段。我们只有看到这些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运动过程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没有把以往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包括在内,由此引起诸多的讨论。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首先应当看到,公有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是自我实现的,它们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出来。我们不是为公有制而公有制,为按劳分配而按劳分配,而是为了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如果没有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不可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其次,从社会主义本质上来考虑问题,就要求我们根据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原则,根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寻找各个时期最适宜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结构。离开这种实际要求和实际进程,去追求“纯粹”、“高级”、“理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方式,将有碍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已为过去“左”的实践所证明。这就促使我们解放思想,进行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结构的改革,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思路。
再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建立更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拘泥于过去的某种个别模式和框框,也不能认为我们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的探索就到了头。我们仍然需要根据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要,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进一步探索和寻找能够极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就指出,只要我们能够增强和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即使国有经济的比重再减少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再增加一些,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为了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们在分配方式上还可以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说,正是由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为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方面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十五大才能作出上述一系列新举措。
郭伟
(山东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