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读

2016-05-08 11: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最核心最高层的问题,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制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己经系统地完整地进行了阐述。可是,人们的理解尚未完全一致。在一些有影响的教科书中,有的把关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二,消灭剥削,共同富裕。有的也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发展生产力;其二,提高人民收入。还有的论著干脆把关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按照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其二,巩固、发展、改革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其中以提高人民收入,达到共同富裕为核心;其三,改革、完善、加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其中,以坚持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加强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重要成分。


  一、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的根据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这种内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毛泽东把这种特殊矛盾当成“一事物区别于他种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毛泽东所说的包括区别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特殊矛盾与特殊本质的社会形式,就是哲学界所说的社会形态。由于社会形态的特殊本质规定了这种社会只能是这种社会,并区别于其他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里,社会形态包含着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内容。可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和苏联出版的哲学教科书,都把社会形态无例外地理解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把生产力排斥在社会形态之外。70-80年代,我国哲学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热烈的争论,直到1994年,由肖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才明确指出“社会形态的概念概括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而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则决定了社会的性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就是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出一个又一个量变与质变的交替,把社会有机体区分为具有独自特征的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特定社会形态。实际上,社会有机体演化的历史就是由一系列社会形态所构成的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等五个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历史。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不同质态,是区分各种社会的根本标准。


  在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界定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只能依据社会形态这一表征社会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的标准,这个标准自然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是社会形态的基础;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这几个要素的本质是不同的,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从根本上表现出各种社会形态的特 点,把这种社会形态与另一种社会形态区别开来。当人们需要区分各种社会形态的本质不同,包括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同时,只能根据构成社会形态的要素不同,离开这个标准就会越来越糊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时,当然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三个方面去表征社会主义是与其他社会不同的特定的发展阶段,从三个方面表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具有不同质态的社会。这三个方面尽管在表示社会主义本质时所起的作用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同,却共同担负着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使命,共同发挥着把自己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作用,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方面,才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坚持邓小平理论,把中国建设得繁荣昌盛,中国的“四化”建设才不会裹足不前,更不会迷失方向。如果仅仅抓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或者丢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要么,中国就不能发展;要么,即使发展了,也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二、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是一个以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有机整体,它的全部理论观点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是务实、管用和解决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它的理论特征是通过谈话、对话概括群众的实际经验,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理论观点,只有这样理解邓小平理论中包括社会主义本质在内的所有问题,才能真正地把握其精神实质。


  事物的本质是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不同的侧面,事物分别具有相应方面的本质。当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自身所独有的他物不具备的特殊性。例如,某人既具备作为人的本质,同时,还具备作为公民的本质,还具备作为教师、医生、演员及各种社会角色的本质,在特定的情景中,使得这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社会主义作为特定的社会形态,它的本质就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在不同的侧面上,社会主义同样具备相应的本质,以便与其他社会形态比较时,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殊性。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有着其他社会形态所不具备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用200多年时间。按1980年汇率计算,我国5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70美元,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4000美元,期间,大约经过100年时间,就是说,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只要用100年时间就可走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常需用200年所走完的历程。这表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巨大优越性。


  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生产关系的具体环节上,社会主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无法比拟的本质特征,在共同富裕前提下,提高人民收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


  在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包含着以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本质特征,还包含着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思想上层建筑方面的本质特征。


  这些本质特征统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邓小平说:‘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总之,在生产力方面有着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快的速度。在生产关系方面,有着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政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上层建筑方面,有着以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人民民主专政,有着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总体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


  为什么有的人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或者归结为一个方面,或者归结为两个方面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仅仅抓住邓小平同志下面一段话,作了不恰当地理解与发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话不是为了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定义,也不是“纯理论研宄”为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专门的界定。而是谈到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作的光辉论断。他认为,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段话只是在经济方面表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仅仅表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当邓小平针对社会主义本质在上层建筑方面的体现时,又作出了十分鲜明的论断。还在1980年,邓小平就肯定地指出,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削弱,更不能摆脱或者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因为“这是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到1992年,他再次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坚持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他说“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就是通过谈话、对话,用明白流畅的语言,精辟深刻地对一个又一个问题作出经典地论断,分开来看,各自相对独立,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不应该利用邓小平的某一段谈话代替整个理论体系,不应该把一个方面的论断说成是全部问题。否则,就可能出现片面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更不能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三点内容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其中,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具有决定作用,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内容。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骨骼”以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人民民主专政,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这是社会主义的“血肉”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使社会主义与其他任何社会形态区别开来。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总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所积累的积极理论成果,又吸取了五十年代以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教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点之所以强调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既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因为我国在1958-1978年,这20年间脱离了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把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甚至阻碍、破坏生产力发展的、背离社会主义的东西,统统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固守,空话连篇累牍,就连“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荒唐口号,也被奉若至宝。面对这些无视生产力发展,心甘情愿地以贫穷为光荣的状况,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中最根本的内容,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沿着这条道路,再发展50年,可望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了那时,仍然应该坚持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永远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一旦疏忽或停止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再是社会主义了。


  仅仅发展生产力,哪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发展生产力,忽视了其他方面,即使生产力上去了,社会也会改变性质。当然,我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消灭贫困,注意处理好分配、消费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即使如此,如果不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本质不会改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人民民主专政,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中主要成分),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成分。这些成分是否得到加强,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宏伟蓝图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物质文明方向能否得到保证。还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又要求“两手都有要硬”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丑恶现象,他主张坚决打击并予以取缔,建议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


  社会主义本质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发展生产力是第一层,生活富裕是第二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第三层。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处理得当,三者协调发展,共同前进,社会主义事业就兴旺发达。如果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倶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建设共同进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发展是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教育程度、财富分配、生态环境等品质上的全面进步。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等。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我们国家全面进步的历史性标志。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进一步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推动经济、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


                           郑敏

                    (武警合肥指挥学校马列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