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2015-11-26 10: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3-0089-05

  收稿日期:2014-02-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研究》(13YJC710031)、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研究》(xjj2013-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 恒,男,哲学博士,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取得了较多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综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凝练有一个历史过程。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之进行了凝练,并概述为“三个倡导”。对于这样的表述,学者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首先就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定性”。对此,多数学者以“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为关键词进行了揭示,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刘书林教授认为,在核心价值观的定性问题上,毫无疑问,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它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指导下,为了推进社会进步,完善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人民大众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突出的基本观念[2]16。张耀灿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起维系推动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道德标准[3]。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属性和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规范。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深化了这一认识,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统一的方面。如戴木才研究员指出,它们在关系上虽各有侧重,相互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和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4]7。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积聚社会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倡导”,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更为凝练。

  (二)“三个倡导”的层次属性及彼此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三个倡导”的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次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龚群教授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们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5]。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但对于“三个倡导”的三个层次的划分,也有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如韩震教授直言不太同意这样的三个层次划分。他指出,国家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很难区分开,而且文明、和谐这两个更象是社会的而不是国家的。又如,富强也是,实际上它更多讲的是社会性的内容[6]。虞崇胜教授亦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将核心价值观人为地区分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既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也割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要素的关联性。必须明确,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不同要素具有内在关联性,不能分割开来进行理解[7]。对此,刘书林教授建议,“三个倡导”应该进行这样的层次划分可能会更准确一些:第一层次属于“社会发展”层次,第二层次属于“公民权利”层次,第三层次属干“伦理规范”层次[2]21。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三个倡导”也可以从多种角度和层次来说明。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学术界并没有过多的分歧。

  二、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学者们分别从相对宏观视域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以及微观视域凝练成“三个倡导”的内在理由和根据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多数学者认为,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外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如吴潜涛教授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是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8]。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就迫切需要提炼出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周文彰教授认为,我国人口众多,需要核心价值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多元价值差异共存,需要核心价值来规范、引领和主导;价值缺失和偏离,需要核心价值来培育、强化和纠偏[9]16。既有理性因素,又有价值因素。如郭建宁教授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10]15。袁久红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既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价值标杆,更为“中国精神”的当代转化性再创造、为中华民族“精神自我”的当代锻造指明了方向[11]。也有学者看到了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意义,认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如韩震教授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联系在一起的,它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12]。

  (二)凝练成“三个倡导”的内在理由和根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围绕“三个倡导”所蕴含的价值所在展开。如王永贵教授指出,“三个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导向;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核,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新路程[13]。二是围绕“三个倡导”所表达出的整体意义展开。如戴木才研究员指出,“三个倡导”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精神内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6。韩振峰教授对此作了延伸,他认为,“三个倡导”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14]。三是围绕“三个倡导”的字义价值展开。如李中元研究员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15]。四是围绕“三个倡导”所满足的条件展开。如周文彰教授认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述要符合三个条件:应当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和一切组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针对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这些概念应当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不能有高有低;在对外交往中能够准确地翻译成外文而没有歧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这三个条件,具备这三个特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琢后提出的[9]16。它考虑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视角,广泛吸收了关于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不同意见,最大可能地包容了关于核心价值观表述的不同观点[16]49。

  理论界的上述研究揭示了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其意义的多维阐释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向和纵向研究。

  三、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学者们主要从怎样培育和怎样践行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很多具有新颖性、可操作性的对策。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推进[10]15。具体而言,形成了以下五种富有特色的“途径说”:一是“工程说”。如季正聚研究员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即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原则、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原则、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原则;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体而言,党的执政理念起着关键作用;在路径设计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有上下良性互动的一套科学有效的社会机制[17]。二是“着力点说”。如沈壮海教授指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着力:理论研究的深度开掘,深化对“三个倡导”的研究;主体力量的全面动员,凝聚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制度建设的融入贯穿,以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实效;方式方法的创新建构,以有效的传播取得大众共识[18]。三是“精神说”。如温静、王树荫教授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19]。四是“文化发展说”。如韩震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伴随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和澄清其取向[16]49。五是“基本要素说”。如顾钰民教授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价值观。只有不断深化对这两个基本要素的认识,才能形成共识[20]。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落到实处。这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化路径。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讨的过程,经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防止浮躁情绪,防止为了急于搞出一个价值观的“奇迹”而慌不择路,防止空谈误国[2]21。如何践行?理论界主要形成以下观点:一是“活动说”。如周文彰教授指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学习教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分别要求,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组织提出落实的重点要求;扬善惩恶,凡是违背核心价值的,社会应当及时作出反应[9]18。二是“制度说”。如杨信礼教授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制度建设。他提出,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学习、教育制度,更要创新完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制度的中介和实践的途径现实化[21]。三是“主体说”。如杨业华教授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领导干部。他认为,只要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能够以身作则,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广大人民群众就会信任我们,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2]。四是“认同说”。如郭建新教授认为,应充分重视大众认同机制。对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认同路径等方面的认识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前提条件[23]。五是“合力说”。如李中元研究员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合力,这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它变成执政党自觉的价值追求,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也离不开社会成员的自省、自觉和自律[24]。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指出的那样,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25],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

  四、几点思考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为我们全景式观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仍有需要拓展的空间和研究的必要。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要展开以下几组关系的研究: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作为近代以来的两个主要学术话语,学界已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也形成了较多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这两个更为微观且实践性更强的学术话语,特别是它们之间关系的探讨,却相对较少。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中国精神的关系。近期,中国梦和中国精神成为国内热议、国外关注的焦点话题。“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有关中国梦和中国精神两者关系的话题也颇为引人瞩目,但对于这两个话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研究却显得相对不足。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化的。只有展开这几组关系的研究,才能从学理上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有没有先后的顺序的问题,是否在践行路径与认同路径上存有差异的问题。

  (二)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研究问题的视角不同,问题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作为当代中国亟需倡导和树立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而实际上这一过程的发挥就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权威的过程。权威的实现,需要国家、政党和政府等行为主体的权力,但更需要立足客体视角,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让人们真心信服它。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亦要立足客体视角,站在不同层面和类别的群众角度,关心他们对理论的诉求、掌握理论的能力及其所需要的理论语境,探讨他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只有立足于客体是否认同和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会认同和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视域,才能够真正使理论时刻关注大众的心理、倾听大众的呼声、满足大众的需要,让理论在大众的认同中永保生机和活力。

  (三)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本身的横向联系又错综复杂,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并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一是学科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有过程也要结果,需要多学科的合力对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比如说,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针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史与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国前核心价值观的纵向比较、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横向比较等问题,都是需要加强研究的。二是实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度及其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问题,须用详实的资料和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阶层、城乡、区域等的认同度是否存有差异,差异有多大,该如何应对存在的差异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证研究,以及时准确地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