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2015-08-13 09: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除了具有高校大学生的一般性特征以外,还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要使高校荣辱观教育普遍深入人心,取得更大的实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的继承,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引导力,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等学校担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特殊的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荣辱观上,除了具备高校大学生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字也在不断增长。要使高校荣辱观教育普遍深入人心,取得更大的实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时代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建立、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第二,民族性。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定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民族环境中,所以在个性中体现着一种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征,即民族性。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在特定的民族关系、民族群体中,该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习俗等必然影响人的荣辱观中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使人的荣辱观深深打上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印迹。
  第三,多样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多种多样,在人生态度、政治观念、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上,也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些都表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在逐步成熟中向多方面发展。
  第四,两重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表现出两重性:他们既有务实、自主、积极的一面,也有盲目、短视、消极的一面。如自我意识增强,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减弱;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的观念和规范不能在实践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拥护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方向性不够明确、坚定,甚至存在错误的、模糊的认识;追求知识,也追求金钱;崇尚节俭,也推崇享乐;热爱家乡,却不愿回到家乡;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却自信心不足。这些变化表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的不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可塑性。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形成的原因
  第一,环境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三个转变:一是农村向城市转变,二是闭塞环境向开放环境转变,三是单一民族独处向多民族聚居的转变。随着人际交往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和社会的进一步接触,各种信息的增多和渗透,伴随改革而产生的种种****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也不断更新与调整。应该肯定,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主流是好的,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他们的思想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也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劳而获、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现象和假冒伪劣、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道德失范现象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在人生追求、价值选择上出现矛盾、困惑和不知所措。在“什么为荣,什么为耻?”的问题上往往容易产生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
  第二,经济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我国引起了方方面面思想观念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他们变得思想解放,视野逐渐开阔,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意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树立与增强法制观念。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平等观念。但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贫富的悬殊,收入上的差距等等,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追求、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并强化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表现了出来,他们开始对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不以为然,毕业后不愿到艰苦地区工作,多数选择到经济收入高、条件好的地方工作。
  第三,文化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状况受到当前消极文化事业和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首先是消极文化事业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商业繁荣、躁动起伏的社会环境,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文化事业受到利益驱动和消极因素冲击,表现为黄色书刊屡禁不止,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电视、电影、录象、电脑中充斥着低劣内容和精神垃圾,不健康的电子游戏泛滥成灾,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许多未经鉴别乃至完全消极的文化思潮也正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与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超前消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开始渗透到大学生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影响。其次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尤其是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大学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对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这种隐性作用既有科学积极的一面,也有非科学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如各民族族体意识中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传统,自强不息、敢于适应并改造恶劣环境的民族精神和正直、诚实、刚毅、勇敢的品德等等,赋予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朴实无华、诚实可信的优良品质;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如财产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观念,由长期单一自然经济所形成的轻商鄙商观念,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所造成的因循守旧、黑守成古规、怕担风险的观念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我满足、盲目排外的观念,以及听天由命、靠天吃饭、不思变革、缺乏竞争的观念等等,表现在荣辱观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封闭、狭隘、不思进取的一面。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性。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民族性的继承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科学知识等丰富内容,在教育后代、传授知识、娱乐身心及其它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在荣辱观的问题上,有很多积极的和正确的教育作用。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民族性特点,在继承与创新其积极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它们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进步作用,帮助它们完成由传统荣辱观向现代荣辱观的转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吻合,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既继承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第二,重视社会性、系统性的荣辱观教育。首先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社会舆论是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机制,要通过电视、报刊、电影、书籍、电脑网络等媒介宣传去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要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它途径的配合。荣辱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长期教育和影响的过程。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应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社会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协同力量,为其创设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和气氛,为学生荣辱观健康顺利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是学生了解社会的起点,家长的处世哲学、思想观念、品德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其协调和主导作用,使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荣辱观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实行荣辱观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还要加强师德建设。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闭塞的农村,知识视野的相对狭窄局限了他们的发展,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教师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形成一种融洽的、彼此尊重的、没有任何偏见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反之,会损害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导制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敢与老师、同学交往,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少数教师本身政治观念淡薄, 学风不严, 个人利益至上, 甚至出现学术造假等现象, 反而跟学生做了坏榜样。因此,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 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首要大事。要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通过多种形式, 提高教职工特别是铺导员及专业课教师的素质, 使他们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榜样和思想楷模,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行为规范, 有利与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效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水平, 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
  第四,加强课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 为怎样培养人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我们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研究如何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其丰富内容, 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同学们的实际生活, 深入浅出, 循循善诱, 做到让社会主义荣辱观 “入脑” 、“入心”, 在同学们心中生动、丰富起来。同时,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 对英雄典型人物易建立崇拜心理, 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典型的正面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通过抓典型、树典型,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 大力宣传新时代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激励他们向先进人物看齐, 同时就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失衡现象, 以及市场经济导致的双重效应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 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和精髓有深入的认识, 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五,加强实践教育。荣辱具有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体现, 而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统一, 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问题上有脱节现象,在理论上认同的观念和规范不能在实践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例如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减弱;有政治热情和政治敏感,但认识模糊、错误;热爱家乡,有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不愿回家乡工作;有理想、有目标,但意志力薄弱,短期化目标明显;渴望尊重,渴望知识,渴望成才,同时又封闭自我,自信心不足等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重在实践教育, 学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 还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以人性化教育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感, 锻炼他们的意志,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生产劳动、主题教育参观等, 通过和社会的深入密切接触, 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多面性、复杂性,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使他们反思和改变自我价值观上的某些模糊认识, 养成谦虚谨慎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实践中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开展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同时以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优化、美化校园环境, 使他们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 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 互联网作为最先进快捷的传播媒介已被普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 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校园网上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园网内容, 把最新最快的资诉传递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 让同学们愿意上自己的校园网, 并能从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参考文献:
  [1]孙晓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王金豹.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6,(04).
  韩露.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路[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刘珍.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析[J]. 邵阳学院学报, 2006,(12).
  李小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J].宁夏党校学报,2006,(09).
  许盈,刘永峰,徐宏志.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初探[J].岱宗学刊,2006,(12).
  吴明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06,(12).
  施鹏.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增效原则与方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12).
  黄羽新.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09).
  [10]买买提·吐合提.浅谈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06).
  [11]甘生龙,孟竞玲.浅析影响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因素[J].青海师专学报,2006,(04).
  [12]雷丽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浅谈[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