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人口生育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育水平的演变过程及分布特

2016-04-14 11: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育水平是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衡量指标之一,它决定着人们生育的强度、密度,因而成为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因素。同时,生育水平和出生水平一起决定着人口自然变动的起点,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演变过程的关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处于祖国的西北边陲,由于特殊的民族构成和地域构成,生育水平具有独特的规律。


  一、总和生育率的演变过程及地区间分布特征总和生育率是指若同期出生的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分年龄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平均每名妇女终身生育的孩子数。由于不受年龄结构的影响,总和生育率成为学者们衡量一个地区生育水平的最综合指标。


  1.总和生育率的演变过程由于历史数据的缺乏,我们只整理到解放后至1990年总和生育率的数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全国总和生育率的历史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珞印和阶段特性。按照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8年,高水平稳定期。这一时期正值全国解放初期,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们的生育观念比较落后,很多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正由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因而仍保留着原始的多生乱生现象,全国总和生育率水平居高不下,始终稳定在6的水平。第二阶段:1959-1961年,显著下降期。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广大地区普遍存在粮食短缺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出现了食不裹腹,饿Vol.29No.6(l24)2008死人的现象,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倒退,出生人口迅速减少,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1961年时只有解放初期的一半。第三阶段:60年代,生育高峰期。灾难过后,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恢复了生产,人们的生活也逐渐稳定。随之而来的补偿性生育高潮使总和生育率持续地大幅度提髙,这种状况持续了近十年。第四阶段:70年代,持续下降期。一轮生育高潮过后,人口总量逐渐趋于饱和,新增人口开始减少,总和生育率也由不正常的高水平开始回落。60年代末期时,总和生育率为5.8,到70年代末期时只有2.7。第五阶段:80年代,低水平稳定期。由于持续的计划生育控制政策的实施,总和生育率基本被控制在2.0的更替水平上。


  和全国相比,新疆地导的总和生育率也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和阶段特性,丨i与全国稍有不同。具体来说,它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髙水平波动时期。这一时期,总和生育率始终在4~6的高水平波动,但比全国水平低且波动地更为剧烈。第二阶段:1959-1961年,缓慢下降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对生产力的破坏,人们的生活水平下滑,反映在生育指标上,总和生育率开始下降。但和全国相比,下降的幅度较小。第三阶段:60年代,高峰期。由于灾难过后的婴儿出生高潮到来,生育水平出现明显的攀升,但水平低于全国而且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第四阶段:70年代,持续下降期。生育高潮过后,生育水平开始回落,总和生育率也在持续的下降,再加上70年代末期汉族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控制性政策,生育数量受到限制,进一步降低了总和生育率,十年间总和生育率由.5.5降到3.3,下降幅度很大。但仍髙于更替水平,髙于全国同期水平。第五阶段:80年代,低水平波动期。由于持续的计划生育控制政策的实施,总和生育率始终被控制在3~4的范围内变动,但由于仍髙于更替水平,人口总量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这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的高增长埋下了伏笔。


  

blob.png

  总体来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和生育率和全国保持同步,但上升和下降的水平有差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新疆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虽然经历了自然灾害的低水平和灾害过后的高增长,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从宏观上调控着它的变化。同时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髙,人们的生活状况逐渐好转,生育观念正在由多生多育向少生优育发生着转变,因此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总和生育率的地区间分布特征,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同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不同。


  在总和生育率上,不同地区间的总和生育率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按照地州的版图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新疆地区可以分为北疆、南疆和东疆。北疆区域范围包括塔里木河流域以北的五个自治州,这里是汉族的主要聚居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南疆是指塔里木河流域以南的五个自治州,集中了新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东疆位于新疆东部,包括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


  

blob.png

  从表中资料看,总和生育率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髙的区域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少数民族比重低的地区总和生育率就低,经济落后,少数民族比重髙的地区总和生育率水平就高。


  1982年,北疆地区总和生育率水平普遍偏低,位于中心地带的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最低,基本维持在更替水平上,这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行控制性生育政策的汉族人口比重高所致。南疆是生育率最髙区,总和生育率普遍在3.0以上,最落后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在5.0以上,这和其少数民族占比重太高且没有受到生育控制、地理位置偏僻有很大关系。东疆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在北疆和南疆之间,这也和它们经济水平的实际地位与人口构成相符。


  1990年,全疆的生育率水平比1982年有所降低,但下降的幅度不大,主要是东疆和北疆地区,南疆没有发生变化。总体来说,南疆仍是生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东疆次之,北疆最低。其中北疆有一半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下。


  2000年,全疆的生育率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下降的幅度很大。除南疆地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外,所有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全部在更替水平以下,这标志着这些地区的人口已经实现了负增长,人口总量已经开始减少。


  从总和生育率的发展变化过程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和生育率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总和生育率水平偏高,80年代对汉族实施政策以来,汉族构成比例高的东疆与北疆地区总和生育率明显降低,90年代对少数民族实施政策后,以少数民族为构成主体的南疆地区总和生育率水平迅速下降并控制在2.0的水平。当然,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生育行为更加理性,对总和生育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效果不明显,因而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和生育率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孩次率的演变过程及民族间分布特征


  -般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最粗的指标,它不能反映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差别,因此我们选用育龄妇女的孩次率来表示生育率水平的差别情况。孩次率清楚地度量了地区中妇女生育的强度和生育密度,是反映一地区人口变动的主要指标之一。由于它可以由国家进行宏观政策调节,因此成为政府控制生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解放前,新疆地区的经济落后,人们的生育情况比较混乱,较发达地区多生、早婚现象比较普遍,落后地区则陷人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生育怪圈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费用的增加,多生子女的经济压力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家实行了控制人口的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有所转变,生育行为更加理性,逐渐由多生多育的落后模式向少生优育的现代生育模式转变。具体来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孩次率的演变过程是:1985-1991年,家庭以多孩为主,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占三分之一左右,晚婚现象不够普遍,约为总人口的一半。1992年以后,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逐渐增多,2000时已接近家庭总数的60%,多生现象越来越少见,平均只有15%的家庭拥有一个以上孩子。晚婚已经成为家庭普遍奉行的习俗,超过80%的家庭喜欢推迟结婚年龄。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我们不难想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1978年新疆对汉族居民实行了只生一胎的控制性生育政策,1992年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城市居民生两胎,农村居民生三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国家强制执行的管理和人们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下,生育现象得到控制,大多数家庭都实现了只生一个子女的目标,多生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见表3)。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受到国家政策制约的强度与时期不同,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孩次率具有不同的变化特点。汉族孩次率的演变过程是:1985年后,一孩率在70%的水平上不断上升,1992年后就一直稳定在80%的水平。多孩率在相应下降,1985-1991年都在5%以下,1992年降到1%以下,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家庭存在多生孩子现象。和孩次率相比,晚婚率的变化则富有明显的时代特征:80年代稳定在60%~70%的水平,90年代初期在80%以上,末期在90%以上,即绝大多数汉族家庭选择晚婚晚育。这种生育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汉族在1978年就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所以生育的强度和密度都在下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倾向于少生优育、晚婚晚育,家庭的类型因而发生着变化。


  少数民族孩次率的演变过程是:1992年前,一孩率在20~30个百分点之间,1992年后就上升到40个百分点以上,截到2000年已经接近50%。80年代末期,超过一半的家庭生育的子女数超过一个,90年代后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少,到2000年时减少到十分之一。少数民族基本没有晚婚现象,大多数人都在适龄时期成家,晚婚家庭很少。80年代末期,只有不足40%的人选择晚婚。90年代后,这一数字表3新i堆吾尔自治区孩次幸、晚婚軸演变过程及民族@分布单位务


  

blob.png

  逐渐升髙,1992年后达到了70%,并且始终保持在这个水平。少数民族的生育变化比较大,80年代时一孩率比重小,多孩率比较普遍,属于“早婚多育型”。90年代尤其是后期少数民族地区一孩率的提高和多孩率的下降都很迅速,截止2000年已经迈入“晚婚少育”的行列。由于生育类型的转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期相符,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综上所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孩次率的变化源于汉族孩次率与少数民族孩次率的变化,汉族孩次率的变化幅度不大,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有重要影响?,少数民族孩次率则随着国家政策的实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后果。,三、生育率模式的变化特点及民族间分布特征1.生育率模式的变化特点生育率模式是指年龄别生育率的变化特点,它是决定人口再生产变动和人口发展趋势的最重要人口因素,揭示和研究生育率模式的变动趋势,不仅对了解未来人口的发展状况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以为管理者制定相应的经济和人口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生育率模式的变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从高生育率模式向低生育率模式转变。这个变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进行的,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长期影响的结果。


  

blob.png

  从图中可以看出,20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育率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在由早婚、早育、多育的髙生育率模式向晚婚、晚育、少育的低生育模式转变。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期,各年龄段的生育率都比较高,生育年龄开始早,15~19岁的早婚人群生育率就达到19.43%c,生育年龄结束的迟,45~49岁的妇女达到18.68知的髙水平。生育高峰期长而分散,由20岁开始到34岁才结束,峰值很高,15年间平均生育率在150%。以上,生育曲线长而高。A年后,虽然生育开始年龄早,水平高,结束年龄不变,


  

blob.png

  但生育率明显降低,只有1982年的一半。生育的高峰期没有变化,但水平在逐渐下降,20~34岁的平均生育率只有100%。,曲线长但开始降低。到2000年时,生育年龄结束早,35-39岁尚未退出生育周期的妇女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0%^,比1990年同年龄组妇女下降了5倍,生育的髙峰期缩短了5年,峰值也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曲线长度不变但明显降低。这标志着生育率模式已经进入了晚婚、晚育、少育的低生育率模式。


  2.生育率模式的民族间分布特征


  虽然2000年时,维吾尔族和汉族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模式,但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年龄别生育率仍有明显的差异。维吾尔族的生育年龄开始早,17岁开始就有生育行为,结束的迟,49岁时生育率仍然达到1.72%?。生育高峰期持续时间长,20~31岁年龄段的妇女生育率在100%。以上,峰值髙,24岁时妇女生育率达到208.98%。的极高水平,生育率曲线髙而宽。相比之下,汉族的生育年龄开始较晚,妇女在19岁时才有明显的生育行为,而且生育率水平较低,结束的早,37岁的生育率已经在10%c以下。生育高峰期开始的晚,结束的早,大致在23~28岁之间。生育率水平低,在100%0~150%0的范围内变动。峰值仅为156.7%,比少数民族低50个千分点。生育率曲线表现出短而窄的特点。


  维吾尔族和汉族的生育率模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是因为这两民族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间早晚不同造成的。维吾尔族一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基数较大,1992年实行控制性生育政策后,生育率水平迅速下降,目前已经接近更替水平。但汉族早在1978年就开展了这一政策,到90年代初期就达到了更替水平,因此2000年生育率水平已经很低了。此外,两民族间年龄构成的不同也是影响生育率水平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规则还远没有明确,国家合法性的获得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资源交换基础和利益分配秩序。移民纠纷本身涉及到社区居民、社区公共空间和国家之间的博弈,合法性和社区秩序就是在这个博弈所能产生的规则下面才能真正产生,如今的移民社区中的基础性秩序和规则远没有明确,移民纠纷依然存在,合法性何以获得?


  在移民社区整合机制的讨论之中,仍然有许多的新问题需要去探讨。特别是涉及到国家权力结构以及国家与社区民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国家的保障策略并不能简单的从表面采取“休克疗法”的解决办法(如给与移民一次性补偿)。相应的基层的策略与行为也不能够被简单的认定为国家权力的代言人之类的肤浅理解,他们的行为或多或少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但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行为的策略性、权变性和主动性。而移民社区的社会资本的重构也是在国家与移民之间的双向互动之中展开,互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合作需要的规则基础,才能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点。


  对于移民社区的整合还需要更为详细的分析和阐释,也更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关注,真正从移民本身来理解移民纠纷的本质。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自然不可估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