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民主制度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

2016-05-21 13: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的重要举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全面深入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本文试从理论和和实践角度对“以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一探析。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同自己的国情与政治文化传统相联系和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特点所决定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选举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并注重用民主协商的方式管理,公共事务在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中实行“三三制,,的政策明确“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既保证了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又发展了人民民主,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一”口号,支持和参加新中国政权建设,并先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也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在新中国开始出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宣告我国社会主义选举民主制度正式确立。此时,针对党内外关于我国政治协商制度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存在的争议,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


  重要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包括了各方面,人大常委会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多余的,,的主张。&併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周恩来坚持把协商作为新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加以论述,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指出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基于对民主党派性质作出的这一新判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同时,在对政治协商制度文革期间遭受挫折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展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重要概念正式写入党的政治报告;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写入党章,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宪法,使其上升为国家的意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归纳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w在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的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当今,不断完善的政治协商制度给我国的民主政治带来了蓬勃生机,各级政协在参政议政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诉求,围绕政治民主这一主题,通过国家社会和基层等各个层面开展广泛协商对话,推进协商民主制度的创新发展,构建政党国家和社会良性互动协商共治现代治理形态,进而有效化解国家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重大创新,它要求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深刻阐述了有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问题,就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构成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创新亮点。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搭建了广阔平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而协商民主就是能够起这样作用的民主形式。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创造性地结合,在保障人民行使投票权利的同时,运用协商民主,坚持求同存异,追求和谐相处,经过充分的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协商制度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发挥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昌鉴同志研究认为胁商民主制度的设计原则应当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n其一,以公民的广泛政治参与为基础漠二,知情权表达权的实现是参与的前提,参与者的素质是实现成功参与的保证淇三,这种参与通过讨论对话谈判审议等形式进行漠四,这种参与是在一定的宪政制度框架内进行,是公民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并遵守相应的程序和规则其五,这种参与是理性的,参与者明白自己参与的目的和要求,在发生争议时不一味坚持,不搞你死我活,懂得妥协和让步,实现双羸其六,参与者对于达成的共识具有监督权这些原理归结到一点,就是体现人民当作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特别是,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我国社会进入深入变革和调整之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社会冲突加剧,而利益表达渠道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要协调关系,维护稳定,增强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需要借助协商民主这一广阔平台来增加了解,加深认识,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而以平等自由正义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诉求的政治协商制度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协商主体在平等自由正义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层面的协商,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讨论,博采众长广纳贤言,使社会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得以妥善化解,这既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又能有效解决社会分歧,避免社会分裂和动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坚持群众路线构筑了有效载体


  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思想方法或工作方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民主决策和民主制度建设的问题群众路线是作风,是方法,也是制度历史经验证明,党的群众路线只有以科学的制度化作保障,才能发挥持久有效的功用实践表明,协商民主是破解新时期群众工作难题的重要法宝一方面,协商民主是“群众观点”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就是党委和政府决策之前,能够先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利用这一个平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通过对话交流讨论协商,最后形成共识二是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的很好贯彻。政协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政协的根本工作路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具有更大的包容空间和有效的行为空间协商民主能够有效整合各种政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民众诉求渠道,广纳真知灼见,进一步增加推力,减少阻力,凝心聚力,形成合力三是协商民主是“群众立场,,的不变坚守通过协商民主可以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可以培育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可以培育公民健康民主所必需的公民性格,比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等借助协商民主这一有效载体,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协商讨论,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解决党和政府关注的群众关心的问题,培育和拓展群众认同资源在了解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保证在党领导下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党政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逐步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策者只能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承担,而决策更多地牵涉社会成员的利益,是大家的共同事务,需要大家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加之社会主义中国的任何决策,都以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协商民主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广泛的主体参与重大决策的协商,便于广开言路,汇集民智,集中民意,系统综合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合理的权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同时,在协商过程中,使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得到表达,既服从多数,又尊重少数,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协商民主制度在促进党政科学民主决策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具有充分的民意基础。人民政协组成的广泛性为其发挥政治协商的决策咨询功能提供了广泛的民意基础人民政协开展政治协商一方面可以发挥智力密集的优势,广泛集中民智,使党政决策能够更好地体现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充分反映民意,使党政决策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上,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呼声二是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政协委员中有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业内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可以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中的智力资源优势,为党政决策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政策选择方案,起到优化政府决策的作用三是具有明确的协商特色执政党与参政党作为协商主体,在人民政协内部围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问题,通过规范的程序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使各方了解并尊重彼此的立场观点和诉求,从而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共识,形成决策付诸实施。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路径探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月确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那么,“广泛多层制度化”应该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民主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郑言等学者的论述,个人认为,“广泛”,主要指协商主体和协商内容的广泛性,即在坚持和完善现有协商渠道的基础上,吸引更广泛的社会成员参与协商过程,以保障最大程度地整合与协调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协商时具备清晰的问题指向和问题意识“多层”,主要指协商制度的进一步体系化,建立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在完善协商方式丰富协商内容拓展协商渠道健全协商程序规范协商活动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与人民政协的关系,明确人民政协在党委决策人大立法政府管理以及社会组织参与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W制度化”,就是要使协商民主制度化协商方式规范化和协商过程程序化实现协商民主制度化,就是通过法律等形式确定协商的形式范围过程主体责任义务等,使协商民主的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个人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加强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协商民主制度是一个在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不同层面开展的,由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和机制构成的制度体系,必须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全面考虑。一要把握原则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协商民主制度是一长期的政治任务,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将这一长期的政治任务完成,才能达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要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宪法》。《宪法》及《政协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宪法》及依《宪法》制定的〈〈政协章程》,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人民民主形式,,的合法性,人民政协工作才能坚持走法制化正规化程序化的道路,才能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起到自己的作用,达到“有法有依”,“依法办事,,的目的二要统筹兼顾坚持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创新局部和整体原则性和开放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从国家宏观层面加强对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要站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 代化的高度,超越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利益,总体规划,改革创新,打破各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三要稳步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与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贯通和衔接,涉及全社会民主素养的提高和党员干部民主执行力的提升,对此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和科学规划,积极有序稳步的推进重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战略研究,分阶段、分步骤的制定健全完善协商民主制度的路线图和任务表。


  2健全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协商民主的发展,制度建设是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协商民主的创新举措和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结合地方政治协商工作实践,个人认为:一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完善政协委员界别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政协委员来自各个不同的阶层,不断扩大团结面,增强人民政协的包容性和广泛性;完善人民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形式内容和程序等相关制度,切实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促进我国协商民主中最重要的人民政协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二要完善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使我们的决策能在深入了解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寻求不同利益的交汇点,以获得群众普遍认同,取得群众支持和拥护三要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可以考虑制定基层民主协商基本法律规定,形成法律制度,确定基层民主协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基层组织可以根据国家立法和自身实际,制定出基层民主协商具体办法和程序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规定民主协商的必经程序,保障利益相关主体都能参与民主协商过程,保障基层民主协商有序进行。


  3拓宽协商民主形式和渠道《决定》强调要“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从而表明了我们党对不断拓宽协商民主渠道,探索协商民主形式所持的一种赞同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要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不同领域符合实际的民主协商方式,以适应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要求一是认真研究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利益格局和就业方式的新情况新变化,适时调整界别设置和委员构成,把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代表吸收到政协组织中来,使各方面的利益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反映二是丰富和改进政协履职形式可通过向全社会征集提案建议案,就一些全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举行向社会开放的协商会研讨会等,不断扩大协商议政的参与范围要坚持目前全国政协和部分省市政协的“双周,,协商形式,保持基本的协商频度,并形成制度化同时,积极利用政协网络平台,多倾听网民心声关注网民建议,使各族各界群众的愿望诉求得到真实反映,意见建议得到充分表达,并通过各种渠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拓展协商领域和覆盖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协商不仅包括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也包括了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政治协商的渠道和覆盖面不断拓宽,协商更加贴近基层和群众。应适应这种形势,将协商民主的领域进一步延伸到基层,在基层事务中将更多地采用协商民主的形式。


  4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


  《决定》提出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政协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协商监督合作、参与于一体,是协商民主的集中体现和制度主渠道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协商民主与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为推进协商民主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制度张力和鲜活的实践动力一是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在人民政协的各项建设中,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人民政协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发挥注重将人民政协制度建设纳入我国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总体布局加以推进加强对人民政协进一步入宪和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法理依据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法律地位。要研究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内容完备配套齐全科学管用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规范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具体制度,明确界定和细化政协履行职能的内容形式程序等,以利于富有成效地履行政协职能,特别是活跃有序地组织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各种协商活动要研究人民政协履行职能与党委人大政府办文办事规则协调衔接,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规则和政府的议事规则,切实提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实效二是提高政协实践协商民主的整体能力政协的整体能力影响着协商质量,应进一步挖掘内在的政治资源,提升参与主体和服务者的素质,不断探索规律,切实推动协商民主的科学化水平要建议完善委员推选制度,改善委员产生的程序和方法,忧化政协委员构成,提高委员履职能力要加强政协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三要深化协商民主的理论建设,着力对人民政协的历史人民政协理论协商民主理论政党理论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政协理论体系,使协商民主在政协工作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升华。


作者:唐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