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世界人口规模的曰益扩大,保护环境的要求在大多数国家越来越强烈。许多思想家、学者都主张把环境保护当作一种基本的伦理价值和公共政策的道德目标。这种主张应该说是对多年来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居住条件日益紧张等环境危机的一种反应。它表明,今天的经济主体都面临一个重大挑战:正当赚钱,保护环境。正如著名经济伦理学家R.爱德华?弗里曼等人所主张的,要把环境保护的意识当作深藏于经济和商务活动之中的新逻辑。因此,环境保护逐渐成为经济伦理的重要价值。但是,经济伦理是指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中的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实践,是一般伦理在经济领域的特定体现。它不同于一般伦理及其他领域的应用伦理,比如,作为环境伦理而存在的环境保护。那么,环境保护到底如何进人经济伦理?
一、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环境保护直接进人经济伦理
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2K_,它包括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所采用的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公共政策、制度规章、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即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罗尔斯顿说不管人们的商业活动如何改变了自发的自然进程(主要是通过劳作使环境适应人的需要,而不是使人适应环境),但他们都不能逃避凡生物都必须适应其环境这一规律的基本要求。
首先,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环境保护才能保护资源,使经济增长成为可能。没有自然资源,不仅经济增长不可能,人类也会失去生存基础。但是,正如经济学家们所宣扬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是有限的,消耗一点就会少一点,直至耗尽;可再生资源虽然能不断更新,但是如果不尊重生态系统运行规律,进行掠夺性开发,持续污染环境,破坏其更新条件,它们也不是无穷无尽的。既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增长同样也是有限的。1972年,丹尼斯.米都斯等代表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因为地球是有限的。米都斯等人发现,全球系统中的五个因子即人口、经济、粮食、资源、环境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发展的,其中,人口、经济按照指数方式发展,是无限制的系统;但粮食、资源和环境是人口、经济的依赖条件,却又按照算术方式发展,是有限制的系统。因此,人口规模无限扩大、经济增长失控,必然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进一步限制人口和经济增长。有许多学者特别是环境伦理学家们也认为,因为清洁的空气、可饮用的水、未污染的土地及地下的矿产等自然资源是有限度的,因而经济增长是不可能延续下去的。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威尔逊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环境保护……将人类视为一种紧密地依存于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地球上许多重要的资源正在枯竭,大气的质量在恶化,世界的人口膨胀到了危险的程度。自然生态系统这一健康环境的源泉正在不可逆转的退化……每当这个严峻的现实及其后果困扰于心的时候,我的困惑就禁不住激进得无以复加:人类是不是要自杀?”所以人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这种不可延续的经济增长,否则人类将不得不自食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正因如此,人们提出了环境保护这一新的道德规范,希望通过它,促使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节约资源,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生态系统是指由空气、土壤、水、生物体及所有人类创造的物质结构(人工构筑物)所组成的系统,微生物、植物、动物(包括人类)是其中的生物群落。它与由相互作用的知识、人口、技术、资金、社会组织等构成的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P1>。社会系统以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为载体,向生态系统输人物质、信息、能量,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以服务为载体,向社会系统输人物质、信息、能量,从而影响社会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人是积极、主动的因素,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协调,关键就在于人的行为活动是否在生态系统许可的范围内。如果人通过行为活动向生态系统输人的物质、信息、能量超出了它的许可范围,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失去和谐,生态系统就变得不稳定。而生态系统不稳定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使其受阻。
按照类别来看,社会系统又可看作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等构成的综合系统,其中经济系统是基础。经济系统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由价值观、生产资料、产品和服务、企业、技术、资金、经济运行机制如市场机制等,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是相互影响的:企业通过经济活动向生态系统摄取资源如土地、水、矿藏、化石燃料等来生产产品,即在影响生态系统;企业从生态系统中摄取物质生产产品后剩下的废弃物又返还给生态系统。当经济系统向生态系统摄取的物质超过生态系统的所有,向生态系统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系统的消化和承载能力,那么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被破坏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系统,使其出现问题,甚至崩溃。因此,要使经济系统得以维系,经济发展得以可能,就只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环境保护构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则为了人的发展。环境伦理学中有一种观点,即认为环境保护无关于基本的人类价值,与自由、公正、经济繁荣等相比,它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他们力图将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利益放在与人类利益同等、甚至更髙的地位上,而拒绝以人的利益和发展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目标。这种观点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逻辑难题,即“自然价值”到底是相对什么的价值?如果不以人的价值为标准,那么自然价值从何而来?正如柯武刚、史漫飞所言一个人类社会从根本上取决于以人的价值为中心,毕竟这是共同体成员能借以交流其各种意愿的唯一语言。在公共政策中夹带各种非人类的、外在于人类价值的‘价值’将使社会分崩离析。”所以,与经济发展的目的一样,环境保护也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价值的。同样,经济伦理的目的并不是要阻碍经济发展,而是为了经济更好地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也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这样,人的发展目标成为环境保护与经济伦理统一的桥梁。霍夫曼和摩尔(1M.Hoffman&J.M.Moore)曾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环境保护运动的特点是,环境保护工作不可避免地同经济伦理联系在一起……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人的真正的幸福、发展与完善。如此看来,环境保护可以直接进人经济伦理。
二、借助可持续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环境保护可以进入经济伦理。
然而,环境保护与经济伦理又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伦理,具有不同的机制和目标。所以,两者之间又有着对立的一面。对此我们要仔细分析并寻求其它伦理的支持,以便经济伦理可以纳入环境保护。
首先必须明确,经济伦理是在为了把市场经济合法化的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后才兴起的,因此,严格说来,经济伦理是指市场经济伦理。也只有市场经济才有经济伦理。因为伦理是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的,人只有在自由意志支配下进行选择才对行为后果负责,才有道德责任。计划经济是没有经济伦理的,因为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是没有自由意志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都由政府统包统分,因而经济主体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都是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他们首先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既是责、权、利相结合的利益主体,又是自主决定命运的经营主体和投资主体。也就是说,他们的经营行为和决策权等必须是自主决定、自由选择的,同时对这种行为的结果也是自我负责的。这种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及其道德责任后果的统一就构成经济伦理。
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经济主体即市场上的供应者和需求者,它们自主决定生产、经营和消费;二是价格和供求变化机制,即亚当?斯密的形象比喻“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行为都是依靠价格和供求力量来解决,从而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三是一定的行为规范,即“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等正式规则和伦理道德、习惯等非正式规则。市场经济的这些构成要素决定了经济伦理有三方面的基本内容或任务:其一,肯定经济主体的利益动机的伦理正当性;其二,承认伦理道德规范经济行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而确定个体利益的合理边界;其三,认同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过程即“试错”机制的伦理合理性。
第一,引人可持续伦理:环境保护才能进人经济伦理。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是有差异的,前者仅能进行资源的代内配置,后者则不仅涉及资源的代内配置,还涉及资源的代际配置。
市场经济强调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强调个体利益的合理边界,以平等地考量与顾及不同个体的利益,但这仅仅在代内进行,对后代人的利益则没有顾及和考量。其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中通行费用一效益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通常选择正值贴现率,特别是选择相当于资本的机会成本(社会贴现率)或实际利率的正值贴现率,以便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有关费用和效益换算为现值。”因此,当把正值贴现率仅仅运用于本代人时,它只涉及代内的利益调节,这是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但是,贴现率反映的是人们对未来经济损益的重视程度,如果贴现率高,说明未来发生的经济损益不重要,只有眼前的损益才是重要的。如果将贴现率推广于一般社会领域就是社会贴现率,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发生之事的重视程度。社会贴现率越高,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责任感越弱。而环境保护恰恰就并非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代际利益调节问题。所以,市场配置平、不妥当的。
为了解决市场配置资源在代际公平上的缺失问题,人们引人可持续伦理来予以矫正。可持续伦理来源于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因为涵括了代际公平,较好地弥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代际平等缺失而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准则,从而也成为经济伦理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许多经济学、伦理学者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伦理的基本准则,如柯武刚、史漫飞就把环境保护解释为“着眼于当代和未来世代的利益而关心对环境舒适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这一定义就包括了代际公平理念。约里克?施皮格尔提出了10条经济伦理方针:“(1)满足基本需要;(2)改善分配;(3)健康;(4)劳动的权力;(5)劳动的人性化;(6)参与和监督;(7)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存;(8)适度的增长;(9)禁止挥霍;(10)人的尺度。”其中有4条“以同自然的适度交往为主题,表明了生态学对当代经济伦理学具有的意义”。由此看来,只有向经济伦理引人可持续伦理,才能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第二,导人责任伦理:环境保护才能进人经济伦理。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市场经济奖优汰劣,即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让那些做出正确决策的经济主体获利,让那些做出错误决策的经济主体受损。因此,市场经济是充满了风险的经济。这种风险有以下几种:一是经济主体在做决策时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使用价值能否实现为价值,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即利润动机能否实现,这些都不可预测;二是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以奖优汰劣的过程中,“一部分资源将因为被错误配置而浪费,这不仅对配置它们的经济主体,而且对全社会都是一种浪费”w(ral9),即由“试错”机制带来的资源浪费风险;三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广泛而深人地运用,当今市场经济越来越演变为一个巨系统,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力量,使整个社会越来越经济化,市场经济行为也越来越向全球各个角落伸展,其后果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更难以精确预测,这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经济风险向社会风险的转化。
上述风险中有利润风险、金融风险等经济风险和其它社会风险,这主要是对于人的风险;但其中也有对于环境的风险,如资源浪费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生态破坏风险: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的日益迅猛的发展趋势,有可能产生出许多人类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大自然的干预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不能脱离市场经济及其伦理。这就迫使我们向经济伦理导入一种新伦理,即责任伦理学大师汉斯?约纳斯所揭示的责任伦理。责任伦理有两种表达式:一是肯定式,即“你的行为必须是行为后果要考虑到承担起地球上真正的人的生命持续的义务”;二是否定式,即“你的行为必须是行为后果不能破坏地球上人的生命的未来的可能性。”“它要求人类通过对自己力量的‘自愿的驾驭,而阻止人类成为祸害它要求‘我们对自己进行自愿的责任限制,不允许我们已经变得如此巨大的力量最终摧毁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后代);它要求人类的……经济……要有一个新的导向;它甚至要求人们对道德观念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加以定义:道德行为的根本任务并不在于‘实践一种最高的善……而在于,阻止一种最大的恶’;并不在于实现人类的幸福、完美与正义,而在于保护、拯救面临着威胁的受害人。”责任伦理的责任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责
任概念,它“是发散性的”,“以许多行为者参与的合作活动”、“以未来要做的事情”为导向,因此,它是在行为事件发生之前因对后果的不可预测而进行的一种事先风险控制,“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指导”。只有在责任伦理配合下的经济伦理才能既保护人也保护环境’使人与环境共生共存。
第三,凭借制度伦理:环境保护才能进入经济伦理。经济活动是以利益为基础和前提的。由于经济主体都要实现利益目的,而资源又有限,因此就需要展开竞争,但这种竞争又必须有序进行,否则就会破坏经济秩序,使公共利益受损。为了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就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等公共权力部门等予以调控。以价格竞争机制为核心的市场和以制度供给机制为核心的政府就是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两种调控力量。
市场调控经济活动只能满足经济主体的个体利益。因为市场的确立和运行首先就建立在对个体利益的承诺的基础上,在市场中,“当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换商品和服务时,当竞争保证了替代机会存在时,当个人寻求其最大的利益时,其结果是愿望的最优满足。与其他经济秩序相比,这个过程使更多的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环境则是一种公共利益,不能通过市场调控来满足。希望完全通过走市场路线来保护环境注定是失败的,英国哈丁提出的“公地灾难”就是明证。泡尔?坡特尼(PaulPortney)在分析美国环境政策的《美国环境政策的当代论题》中也说如果允许经济不受限制地自由运作,它就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因而,经济问题在于立法者是否应决定通过立法保护环境,或者在于是否去改革经济驱动因素,以影响经济系统中众多的决策制定者。”因此,环境保护还需要引人政府的制度供给,使其成为公共政策的伦理目标。“政府和公司能够制定并执行那些包含着道德因素的政策……那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最起码的行为标准……尤其如此。”因此,要取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那么经济伦理就需要制度伦理的支持。
三、一系列具体要求:环境保护进人经济伦理的机制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伦理就是要提炼、概括一些可以与环境相融合、相适应的经济伦理价值规范,这些规范是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进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伦理分析工具:经济活动既是经济的,能真正反映人的经济需求的;也是合乎伦理的,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的。此处,经济伦理与环境保护成为同一的东西。当然,从经济学角度也能得出环境保护的结论,但是,正如司徒博所言经济伦理学的特殊之处,恰恰在于伦理学的思考,而不只是重复经济学家也说过的东西。”一种经济活动的伦理质量取决于它把环境保护放在什么位置: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伦理质量就是低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就是有一定伦理质量的;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伦理质量就是高的。因此,经济主体都应积极培育、秉持并践履这种经济伦理规范。这些规范是环境保护进入经济伦理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和中介。
第一,尊重自然的限度。经济伦理须要有要求经济主体尊重自然的限度这一规范,要求经济主体在开发自然资源和排放污染物时要谨慎、适度,要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要肆意放大自己的利润动机,而要尊重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尊重自然的限度。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不仅表现在资源的有限性,也表现在其对各种污染物的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经济主体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那么有朝一日必定会使资源消耗殆尽;随意排放各种污染物,那么有朝一日会使其循环更新能力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也就面临着毁灭。尊重自然的限度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清洁生产,不污染环境。二是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节约自然资源。正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就要节约。以往经济活动既不承认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更不注重它们的非经济价值,所以节约在那里没有身影,这样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导致资源几近耗竭,污染也日益严重,不仅造成了环境危机’也造成了社会、文化和价值危机。
第二,善待生命。作为一种经济伦理规范,善待生命主要体现在善待动物。它要求经济主体在经营动物产品时要防止动物受到身体损伤、病痛折磨,要考虑动物的福祉和安康。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减轻那些为我们提供食物而还无法避免被宰杀命运的动物如家养动物的痛苦,改善它们的饲养、运输、屠宰条件;二是不搞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买卖。生产经营者在动物保护方面是有很多工作可做的。如,英国的美体小铺是一家化妆品制造商与零售商,它被迫改变了对于产品的宣言,从“不在动物身上测试”变为“反对动物测试”,因为它并没有能力干涉化妆品制作与原材料供应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种高姿态的转变,改善了公司在动物测试事件中的形象,同时迫使一些竞争者使用更好的标志和新的资源。同时,美体小铺克服分店众多带来的实施难度,坚持从事许多具 有正面影响的社会活动,诸如保护动物、保护热带雨林免遭浩劫等。
第三,走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以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以高效、循环利用资源为核心,以3R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本身并不是一个伦理学范畴,但因为彰显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旨归,而成为经济伦理的一种实现路径和伦理机制。
与工业文明时代那种线性经济截然不同的是,循环经济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非线性经济。线性经济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废弃物”,其结果是高投入、低产出、髙排放,既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非线性经济即循环经济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其结果是通过原料分层次多级利用实现“生态化”生产,既节约了资源,又与环境友好。显然,循环经济模式反映了人类所迫切需要的一种新的经济价值观--截然不同于以往那种不承认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因不是人类劳动产品而没有价值)的价值的经济价值观--承认自然资源有价值,其使用需要付费,消耗资源要计人成本[1<KM55>。从经济伦理角度看’“自然资源有价值”说明经济主体对自然要尊重,讲道德;“谁使用谁付费”、“资源消耗计人成本”实质上反映了“得所当得、失所当失”的公正伦理。只有这样,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既符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也才符合伦理规律,使经济主体与自然之生态关系、与其他经济主体之社会关系和谐。
第四,追求经济一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历史--结构性的预先规定”,任何经济主体都不可抗拒,其决策都必须服从于它。同时,经济伦理也是为经济效益辩护的,只不过它并不把经济效益当作惟一目标,而是将其纳人伦理的审视之中,力图形成经济一社会效益。如果说环境保护是一种伦理,那么,经济伦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落实为具体的规范就是,经济活动要具有较高的伦理质量,就必须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效益的综合权衡,形成经济一环境效益。也就是说,经济效益好、环境效益也好的经济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否则,就是值得怀疑的。
经济一环境效益是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即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关注其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将效益最大化建立在经济一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环境效益,是在投入一定劳动的过程中,给生态系统和整个生态平衡造成的某种影响,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产生的某种结果。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正效益和负效益,但一般情况下,环境效益被理解为对环境的好的影响和结果,也就是说,通过生态系统,经济活动能最有效率地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而生态系统仍处于良性循环,生态平衡得以保持,环境条件得以改善,从而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受益。经济主体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节约资源、改善水质、洁净空气、减少面体废弃物排放以及扩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等等。经济主体注重经济一环境效益是一种新的经营思维,即它们既要追求利润,也要保护环境。并且它们因为保护环境而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龚天平,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