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2016-12-23 14: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积极进行了培育小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赋予东阳市横店镇与义乌市佛堂镇等27个试点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小城市建设中,加快人口集聚,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是小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外来人口大量集聚是小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小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浙中地区为例,横店镇常住人口8.34万,外来人口5.1万,外来人口已接近于本地常住人口;佛堂镇常住人口8.1万,外来人口10万,外来人口已远远超过本地常住人口。因此,推进外来人口融入小城市,既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在小城市的外来人口中,新生代农民工是主体。因此,在小城市建设背景下,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真实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小城市如何吸引并留住新生代农民工,对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构建城市化发展新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交流现状、市民化意愿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小城市建设事业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2013年10~11月期间,课题组成员对浙中地区东阳市横店镇、义乌市佛堂镇的农民工进行问卷调研,调查对象为1980年以后在农村出生长大、目前在小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1.2%。在调研的264个样本中,男性168人,占63.6%,女性96人,占36.4%;未婚184人,69.7%,已婚76人,占28.8%。在从事的行业方面,制造业从业人数比例为79.5%,其余依次为服务业(16.3%)、建筑业及其他(4.2%)。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来源地来看,主要集中在江西(17.8%)、贵州(12.9%)、湖北(12.1%)、安徽(11.7%)等省,来自这四个省份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占调查总数的54.5%。这四个省份中,除了贵州与浙江的距离较远外,江西、安徽、湖北均为浙江的邻近省份,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务工地时,会倾向于选择距离家乡较近的城市。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一)新生代农民工总体较适应目前的城市生活。对“是否喜欢所在的城市”问题的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103人喜欢所在城市,占39%,135人表示对城市的感觉一般,26人表示不喜欢所在城市,占9.8%。当问及“是否适应目前的城市生活”时,118人表示适应了目前的城市生活,占调查总数的44.7%,126人认为一般,占47.7%,另有20人表示不适应城市生活,占7.6%。


(二)近40%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留在小城市发展。调查数据表明,愿意与当地居民交往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91人,占72.3%,表示不愿意交往的为73人,占27.7%,这反映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接纳。“对未来的打算”的调查显示,99人选择“留在目前所在城市”,占调查总人数的37.5%;48人选择“到其他城市”,占18.2%;117人希望将来回老家,占44.3%。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一)有利因素


1、由于学历与收入的相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有所提升。本次调查数据表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72人,占调查总数的65.1%,其中大专及以上98人,占37.1%。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层次的提高,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在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并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在收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2,500元和2,500~3,500元,比例分别为47%和38.3%。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对提高,表明其市民化意愿与能力增强。


2、就业途径多样化。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的途径较多样化,包括亲戚朋友介绍(40.5%)、自己去用人单位找(21.3%)、人才市场(21%)、媒体上的招聘广告(12.7%)及政府部门(4.5%)。调查数据说明,亲戚朋友介绍仍是新生代农民就业的最主要途径,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更为主动,对亲戚朋友的依赖性减弱,借助中介力量寻找就业机会的能力有所提高。


3、业余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接近。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较丰富,72.3%选择上网,52.3%选择逛街,43.6%选择和老乡、朋友聚会,其余依次为运动(22%)、看书(20.1%)、打牌(20.1%)、参加社区活动(5.3%)。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较适应城市生活,是逐步市民化的表现。


(二)不利因素


1、交往对象以“三同”,即“同乡、同学、同事”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平时交往的对象中,同乡、同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52.7%、51.5%,其次为同学、亲戚,分别为26.5%、22.7%,与当地居民交往最少,比例为5.7%。说明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职业的特点,以及在经济地位、住房等方面与当地居民的差异,他们与有相同背景的同乡、同学、同事等来往更多,与当地居民很难形成互动与交流,反映出地缘关系、亲缘关系仍是新生代农民主要的人际关系。这显然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2、收入、社会保障、自身发展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对“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问题的调查显示,48.1%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融入城市的最主要障碍是收入,其余依次为:缺乏社会保障(43.6%),自身发展问题(30.7%),没有城镇户口(27.6%),存在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等差异(27.3%),对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23.1%),政府政策问题(17.4%),子女教育问题(12.5%),当地居民的接纳程度(7.2%)。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就小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小城市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小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


1、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对小城市来说,吸引并留住农民工的前提条件是提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力,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保证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小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挖掘优势,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加快相关产业向园区和功能区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对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小城市要切实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小城市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使他们在教育、医疗保险、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小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二)构建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政府与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这不利于他们经济地位的提升,也不利于素质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有着对接受教育与培训的强烈需求,他们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小城市应建立与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采用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的方式,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


(三)完善社区工作,营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良好氛围。社区是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单位。加强与改善小城市社区工作,有利于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成员意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社区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等基础设施,搭建活动平台,开展多种形成的社区文化娱乐等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生活方式,积极促进城市社区老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等“新市民”的文化和生活融合,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度。社会接纳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步骤。调查显示,社会融合的第一个层次是环境认同,即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新环境的接纳,并为身处其中而欢欣满足。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之间的心理落差反映在他们对差异的感知上。许多城市居民肯定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但同时也有不少居民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负担。因此,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城市居民改变观念,改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给新生代农民工真正的人文关怀,逐步实现普遍社会接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作者:马新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