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苏州市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015-11-06 1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被迫沦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是关乎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农村稳定、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关键问题。本文结合课题研究的调研结果分析了苏州市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因素,为更好更快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在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再就业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苏州市失地农民再就业相关性调查研究》,编号:2011SJD630034。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建设、厂房建设、开发区建设等都需要征占大量土地,必然会出现农民失地后失业、失身份、失保障等现象,导致大量农民被迫沦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成了新的弱势群体,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失地农民的情况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是关乎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农村稳定、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关键问题。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苏州,通过对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吴中区四个区内的失地农民实地调研,展现各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工资收入、学历层次、技能培训意愿、创业意愿等状况,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分析,目前苏州市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体制的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是造成失地农民就业难、失地农民就业平均工资低的一个主要制度性因素。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会发生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这一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并不顺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
  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理论可以从体制上很好的解释失地农民为什么就业难以及失地农民就业为什么收入低。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
  从调研数据看男性失地农民主要从事的工作为电子装配、房屋建筑与装修及房屋油漆等,而女性失地农民主要从事的工作为缝纫、烹饪、旅游服务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属于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较低且不稳定。
二、政府责任因素
    失业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失业问题是不可避免和难以解决的。从目前角度看,振幅提供的再就业岗位,安置普通职工已经很是困难,安置失地农民的就业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多种需要,涉及失地农民的就业优惠政策更是较为缺乏。
    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短期行为,缺乏长远规划,培训形式单一,以引导性培训和短期培训为主,在劳动力市场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无法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切实需要。
三、失地农民自身因素
(一)就业观念落后
  由于政府拆迁安置中给与了失地农民相应补偿款,这些补偿款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证失地农民衣食无忧,特别是一些50岁左右的失地农民,他们认为自己找工作不占优势,现在手里的补偿款省着点花,还能挨个十几年,等过几年,就可以吃劳保了。
  很多失地农民想要又体面、又不脏不累的工作,但自身素质又受限制,最终高不成,低不就。大多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近郊或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对劳动报酬要求高,再加上出租房屋可带来一定收入,更加放弃就业。另外,还许多失地农民对政府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政府应解决其就业问题,这也是导致失地农民无业率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技能水平低
  从调研数据看,年轻的失地农民与老一辈相比,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层次,高中段学历的占比是较高的,但是他们的平均工资仍然低于苏州市平均工资。究其原因,低工资仍是受制于他们自身,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和年纪偏大的失地农民相比已经得到了提升,高中段以上的失地农民在校期间就曾接受过多样的技能培训。但是,学历的提升和曾接受过技能培训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掌握了某些技能。
  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城市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分流,形成了巨大的挤出效应,使原来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的人员被迫来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求就业机会。这样就使本来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谋生的失地农民不再占有就业优势。
四、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因素
     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在劳动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美国的社会学家林南、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理论,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而社会资本是积累人力资本的条件。而失地农民社会交往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信息单一。
    
                                                图1 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途径
     图1表明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中:招工安置23%、外出打工23%、做小生意15%、企业招聘8%、现代农业8%、自主创业2%、朋友介绍4%、其他17%。其中只有27%的人是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找工作的。
     在失去土地之后,虽然住进了楼房,也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他们接触的人群仍维持在原来社交圈中。他们的亲戚、同乡进入的也多是一些知识、技术要求较低的行业,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替代性强,即使就业也容易再失业。
    综上所述,苏州市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是单靠政府、社会、失地农民任何一方就能妥善解决的,这需要多方通力合作,积极一致寻找解决方案,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在就业问题,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燕.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相关性分析研究:结题报告, 2011年5月
[2]叶继红.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3]张青.制约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探索——基于沈阳市的实地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 2010年第7期。.
[4]郭素玲.安阳市失地农民就业资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蓓蓓,汉族,江苏苏州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