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和本质要求,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然而建国以后,我国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将城乡产业推向了对立和分离。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行优先发展城市战略,城镇化率明显提升,城乡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吉林省充分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等历史性机遇,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49.68%提高到2014年的54.75%,但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面临着产业与城镇化融合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拟通过对吉林省产业布局情况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吉林省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新城镇建设与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互动关系
城镇化是指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过渡,从而实现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传统城镇化扩大了城镇规模,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在不同程度上也造成了各地发展的不协调、不科学、不平衡,如环境污染严重,社会保障缺位,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等。新城镇化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源动力,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真正做到更加关注城镇文明、城镇文化和公共服务,实现城镇与农村人口、各要素之间的自由、自愿流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是支撑和推动新城镇建设的核心要素
城乡产业统筹发展通过有效配置要素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吸引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转移,带动城镇化进程,同时非农人口在城镇的规模化聚集有效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统筹发展有利于推进工业化水平提升,从而提高政府税收收入,为政府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改善公共服务提供财力保障,从而改善城镇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使城镇化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在土地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城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从而推进城镇发展可持续化。
2.新城镇建设为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提供了契机
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由此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农民非农收人增加,消费需求增大,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根据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可认为是高级阶段。吉林省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为54_2%,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02014年吉林省政府出台《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规划中提出四化同步、产业优先,即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把产业发展、创新和转型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有机融合,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因此新城镇建设为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
二、吉林省新城镇建设中城乡产业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乡产业布局不平衡
经过多年发展,吉林省基本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城镇空间框架。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四平市、松原市,东部地区包括延边州、白山市、通化市,西部地区指白城市。吉林省产业布局总体上发展并不均衡,在地区布局上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中部地区均占到全省70%以上,其中长春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0%左右,而东部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小[a。产业结构方面,中部也优于东部,而西部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产业配套协作程度低
(1)优势产业链条短。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主要为汽车、石化、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上游产业对中、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普遍较弱。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不仅是在吉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且产业链条较长,产品和生产工序适于分解和组合,适于产业配套协作。但是在这方面吉林省却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企业之间联系松散,在当地配套较少,如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只有25%左右,大量零部件需要依靠从长三角等区域输入。
(2)非优势产业的相互配套程度低o吉林省中部地区资本、技术较为密集,发展基础较雄厚,重点打造加工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东部地处边疆,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特色产业;西部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东西部地区未能与中部地区建立有效连接,产业间缺乏关联,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和配套协作。
(3)农业产业链未能有效延伸。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低附加值种植业占主要地位,因耕作季节短,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农业工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能有效延伸,阻碍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的提升。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GDP占比通常为60%-80%,中等收人国家在50%以上,低收入国家在40%左右。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长期处于低水平,2014年为36.2%,低于世界低水平收人国家37%的水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效率低,制约城市发展质量,导致城市缺乏活力,影响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尤其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冶金、能源、医药等领域,这些领域科技含量较高,属于技术密集、资本集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显得并不旺盛,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推进城镇化步伐显得更为重要。
三、吉林省新城镇建设中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对策
1.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表明,产业发展只有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科学分工,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吉林省应在空间布局上划分为城市、规模化中心城镇、乡村三个圈层,城市主要定位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化中心城镇主要定位于发展工业产业群,乡村主要推进乡村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合理布局,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逐渐向城镇、乡村扩散流动’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吸纳乡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以各要素之间的自由、自愿流转提升新城镇建设进程。
2.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
(1)有效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吉林省应继续并有效发挥优势产业的集聚和扩散作用,拉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对自身处于优势的汽车工业、重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应持续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做强以长春为主体的汽车工业和髙端装备制造业,推动吉林、松原两地的石化工业发展,强化四平、辽源的汽车零部件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巩固壮大城市群的发展主轴带,促进城市群的地域整合。
(2)深化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发展以通化、白山、延边为支撑,重点建设以通化为龙头的药业生产基地,以抚松、靖宇、安图为重心发展矿泉水产业,以延吉、敦化、汪清为重心发展生态有机食品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并促进产业集群协调发展。
(3)培植和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产业,聚集要素,聚合力量,加大招商弓I资、招才引智的力度,加强产学研联合,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吉林省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吉林省应大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改造传统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业龙头企业,从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利用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的聚集效应,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城镇,激发城镇活力的同时提高就业非农化率,加快城镇化进程。利用现代化技术重新审视和调整第三产业布局,发挥基础性服务业的优势,加大区域凝聚力;紧跟现代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与工业相配套的生产服务产业,以此为工业发展打好基础。通过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植智慧型服务业产业。
4.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实现良性发展
吉林省应将产业布局放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放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区域中,放在长吉图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构造一个大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体系。应利用好东北亚博览会这个平台,尽力加强与日韩俄等国企业的合作,重点围绕几个优势产业,建立跨国工业园区,形成优势产业群,共同开发第三国和全球市场。通过跨国共办工业园,吸收借鉴各国的先进管理理念,创造一种外国企业熟悉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以及人文环境,吸引日韩俄企业来吉林投资,形成一个宏观的产业布局与经济分工协作体系,提升产业素质,打造国际品牌,着力提升大中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升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带动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上层次、上水平、上规模。
许晶
(吉林工商学院科研处,吉林长春1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