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城乡统筹背景下对六合区小城镇建设的设想

2016-06-11 19: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前言


  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城乡统筹”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被提出。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由此破解原有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带来的若干社会问题。


  从城乡统筹的要求来看,就是不能再遵循以往城市、乡村两套模式的发展方式,而应将郊区的城镇建设拔高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高度,改变过去“中心城区即城市、郊区即乡村”相互之间相对割裂的状况。


  1.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解读


  为推进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以“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目标。在落实城乡统筹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新城、新市镇、新社区的载体建设,强调通过“三个置换”实现“三个转变”,希望通过土地、宅基地、农房、集体产权等的置换、调整来重组社会经济资源,把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把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六合区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不强


  2000年以来,六合区通过撤乡并镇、乡镇合并等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提高了小城镇规模,增强了小城镇集聚能力。但是城镇规模过小仍然是当前小城镇发展主要问题。从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来看:2010年13个街镇镇域面积1236.57平方公里,总人口58.7万人;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35.1平方公里,小城镇的人口规模都介于1?3万人之间,镇地用地1?3平方公里。平均每个街镇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镇区人口仅1.7万人。

  

城镇关系下用地标准


  城镇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研宄表明,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时才能基本发挥城镇规模经济效益,公共设施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方能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规模效应的不足,致使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成本过高,直接制约着我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2产业结构雷同,城镇职能分工不明


  六合区现有的小城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步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但是其功能定位还未能与南京市总体规划很好的结合起来。一些小城镇在功能定位时,出现了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没有侧重、缺乏特色,城镇间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层次低,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从行业来看,各街镇又都集中在养殖、种植、机械加工、服装制造、电子行业、农家游、休闲度假等行业上,从而造成各项行业都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2.3村庄集聚度低,整体发展水平较弱


  据村镇建设统计年报(2010),14个街镇有村民委员会127个,村民小2509个,乡村总人口33.87万人。平均单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628人,每个自然村人口约133人(80?220人)。村庄总建设用地9993公顷,人均村庄建设用地近300m2/人(150?380m2/人)。


  行政的调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规模聚集,但是现状自然村的聚集规模较小,严重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村庄普遍缺乏特色,不仅没有产业特色,整体实力较弱。


  3.我区小城镇发展面临的机遇


  3.1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将促进区域的资源整合


  金牛湖街道和竹镇镇被纳入南京市城乡统筹先导试点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将加速其城乡统筹的步伐。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市区级重大项目建设的时机,将极大有利于金牛湖街域范围内的要素重组,带动农地重整、村庄重建的步伐,实现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


  2.2区域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小城镇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东部干线、西部干线、金江公路的升级改造,北部干线、中部干线的开工建设,江六高速、绕越高速、地铁11号线的新建为小城镇融入南京都市圈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即将形成“三纵四横七联”的城乡干线交通网络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城镇的土地价值与投资环境。

  

六合区轨道交通


  3.22014年青奥会是六合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利用迎接青奥盛会的良机,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带动北


  部山区经济提速跨越,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发展差距,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这一机遇将使得六合区的发展得以进入国际视野,在未来成为南京市域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对外展示窗口,并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对六合区小城镇发展的设想


  六合区规划定位一览

  

六合规划定位


  小城镇发展应在遵循城镇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全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来把握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使小城镇发展与整个区域产业布局、社会发展相衔接,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进而以此为依托,促进农民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加速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区小城镇建设应强化五个方面工作着手:


  4.1强化村镇规划编制与实施,实现规划全覆盖结合六合区总体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进一步梳理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现有成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新要求,制定“十二五”期间新社区规划建设,并逐步开展新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强化新市镇、新社区的规划控制,严格按照经依法批准的村镇规划进行建设,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随意性。


  2.2强化重点新市镇培育,全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积极发展重点新市镇公共交通,力争实现重点新市镇与主城之间的公交直达。重点新市镇必须开展“园林小城镇”“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康居示范村”“生态村”的创建也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努力提高覆盖率,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设特色鲜明的社区人居环境。统筹建设好文化、娱乐、广播电视、体育场馆、学校、医院和市场等社会服务设施。


  2.3强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人口聚集


  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联系,根据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需要,与“万顷良田工程”实施相衔接,积极配合落实“三置换”等政策,引导农民向新市镇和农村规划新社区集中。按照“先规划、后整理,先建设、后搬迀”的原则,采取“统拆统建”“自拆统建”或“统规自建”等方式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逐步完善小城镇集中居住区或农村规划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配套。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设计方案择优评选活动,不断提高住区环境和档次,改善居住条件。


  为保障此项工作的推进,建议区政府应在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资金支持(包括规划编制资金、小城镇及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强化考核奖励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


  5.结语


  要实现六合区城乡统筹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各区重点镇和环境建设,提升集约化水平,要集中各种资源和要素,明确政策措施,才能实现。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未来3?5年城镇的发展目标,以创建特色小城镇、园林小城镇为目标,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上力求跨越,从而使六合区城镇建设在新一轮的发展道路上走在前列。


                                   沈丽萍

                          (南京市六合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江苏南京2115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