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颐寿,. 一部饶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试谈黎运汉教授如何开创公关语言学新学科[J]. 毕节学院学报,2010,(9). [2]吴礼权. 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评骆小所教授主编的《公关语言学教程》[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骆小所. 简谈公关语言与公关语言学[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刘凤玲,宗世海. 语体学、修辞学、公关语言学的开拓者——评黎运汉教授的学术贡献[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杨同用. 一部独具特色的公关语言学教材──李济中主编《公关语言学》读后[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6]宗廷虎. 应用语言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读李济中主编的《公关语言学》[J]. 修辞学习,1998,(3). [7]姚锡远. 公关语言学论纲[J]. 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3). [8]冯学锋. 论公关语言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9]黎运汉. 论公关语言学[J].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91,(2).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105.《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11.《评谭学纯、朱玲》,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122.《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公关语言论文
公关语言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 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加强教育技术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学》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科学技术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改革和创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的进步,逐步使得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得以形成,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只有明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基本策略,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才能使得教学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并驾齐驱。
关键词:教育技术 优势 教师培训 硬件设备 教学 方法
一、教育技术的特征以及优势浅析
1.独特的优化组合,促进教学发展
教育技术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三种概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根据学习者的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确定教学与理论的实践基点,可以促进教学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从而加强了教学质量。
2.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中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教育技术强调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制定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递进的目标,在方案的执行中以学习者的进步程度为依据,并进行适当的改善和调整,这不仅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的要求,也促进教学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3.在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为教学的进程注入新鲜活力
在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教育技术已经逐渐地被运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尽管教育技术的领域比较宽泛,还需要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但是它的这种迅速普及速度也为教学的发展进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关于中小学教学加强教育技术建设的途径的探究
1.提高认识,重视教师培训
新的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在大力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进行教育技术建设不仅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小学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贯彻这点认识的基础上注重教师培训,具体实现途径如下:通过组织电脑知识系列讲座、课件制作的理论知识讲座等形式帮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电脑和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更好地实行教育技术建设;教导处根据学校发展情况没学期或者每个月对电教示范课作统筹安排,组织教师观摩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授课形式,并给予适当的评语和借鉴意义;要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外出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以及深造的形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教学;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会、交流会等,沟通关于在教育技术建设方面的困惑与 经验 ,以方便大家认真 总结 工作和互 相学 习;在职称晋升的政策中穿插有关教育技术的激励政策,同时设立必要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以全力和最大的热情来实行和创新教育技术建设。
总而言之,在提高对教育技术建设的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仅是保证中小学教学得以正常运转的必然需要,也是促使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不断得到普及和重视的突出方式。
2.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策略以及设备利用策略
要保证教育技术在学校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基础环境作为它发展的保证,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以及设备利用等,无形之中推动教育技术建设的进步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由于中小学经济的限制,对于现代化教育技术建设的投资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学校可以尝试让 企业管理 者看到教育高投入的价值,吸引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在建设过程中要着眼于现代化的标准,分散投资进行设备的添加,建设一项投入一项,使用一项就要发挥一项的作用,真正地发挥硬件设施的作用;由于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性,中小学又没有足够的实力随时更换,因此要以建设网络为上策,即使将来升级,也只是主机更新,从而不影响教育的进程;学校的硬件设施的配备和管理要赋予专业人员,并制定一定的使用和管理策略,保证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强大的硬件设备是学校进行教育技术建设的需要,合理管理、科学使用,促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不断增强和完善。
3.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各项配套保障 措施
优秀的教师团队配备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贯彻现代化教育技术建设的今天,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首先就是要注重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操作实践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给予支持和鼓励,从而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教学进程;教育技术的设计领域包括教务、教学、网管、电教等,因此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人员要加强合作,才能在集中力量、减少投入的前提下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作为一个新理念,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保障,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因此中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健全和完善有关政策,从而使得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每个学校的发展情况是不同的,根据教学需要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完善各项配套保障设施,为教育技术的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三、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逐步转换成人才的竞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坚强的后盾。教育技术建设在推动中小学教学的发展和完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深刻理解和感悟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内涵,采取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才能在推动教育技术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基础上,为祖国的繁荣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尹绍清.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发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程书丽.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模式与应用实践[J].现代教学,2006.
[3]曹永昕.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小学教育技术论文
[1]郑颐寿,. 一部饶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试谈黎运汉教授如何开创公关语言学新学科[J]. 毕节学院学报,2010,(9). [2]吴礼权. 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评骆小所教授主编的《公关语言学教程》[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骆小所. 简谈公关语言与公关语言学[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刘凤玲,宗世海. 语体学、修辞学、公关语言学的开拓者——评黎运汉教授的学术贡献[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杨同用. 一部独具特色的公关语言学教材──李济中主编《公关语言学》读后[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6]宗廷虎. 应用语言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读李济中主编的《公关语言学》[J]. 修辞学习,1998,(3). [7]姚锡远. 公关语言学论纲[J]. 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3). [8]冯学锋. 论公关语言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9]黎运汉. 论公关语言学[J].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91,(2).
[1]郑颐寿,. 一部饶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试谈黎运汉教授如何开创公关语言学新学科[J]. 毕节学院学报,2010,(9). [2]吴礼权. 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评骆小所教授主编的《公关语言学教程》[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骆小所. 简谈公关语言与公关语言学[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刘凤玲,宗世海. 语体学、修辞学、公关语言学的开拓者——评黎运汉教授的学术贡献[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杨同用. 一部独具特色的公关语言学教材──李济中主编《公关语言学》读后[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6]宗廷虎. 应用语言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读李济中主编的《公关语言学》[J]. 修辞学习,1998,(3). [7]姚锡远. 公关语言学论纲[J]. 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3). [8]冯学锋. 论公关语言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9]黎运汉. 论公关语言学[J].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91,(2).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105.《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11.《评谭学纯、朱玲》,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122.《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_、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__。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_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已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_。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_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葬毕,余无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_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走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塌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帙,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_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这篇(<金石录>后序)(以下简称<后序)),是李清照为故夫赵明诚的金石学名著(金石录》一书所作的序言。在《金石录》编撰过程中,赵明诚曾写过一篇《<金石录>序》。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赵明诚又再三请河间刘_为《金石录》前三十卷撰序。刘_于同年九月完成好友赵明诚所嘱,其文题作(<金石录>后序)(以下简称“刘序”)。李清照所撰《后序》,虽与“刘序”的题目相同,但她是在赵明诚逝世、由她继续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后写下的。同样是为《金石录》作序,李清照的《后序》,与赵明诚的自序和“刘序”大不相同。后二者系就书论书,只谈与《金石录》直接相关的事,文字简洁平实,是两篇很典型的书序。李清照的《后序》却是匠心独运,在剪裁、叙事、抒情等方面迥别于一般书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所结撰的重点是放在叙述金石书画的“得之艰而失之易”上,是一篇带有自传性的而又抒情性极强的文学散文。
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不可替代位置的(后序),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和总体上颇为中肯的评价,其中两个人的见解极近腠理。一是南宋的洪迈;一是近人浦江清。洪迈主要是就《后序》的叙事旨归而建言,他说:“其妻易安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段后,憨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催变故本末。”((容斋四笔)卷五)洪迈不仅以此番言简意赅之语,准确地道出了洋洋两千言《后序》的叙事脉络,其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为后世留下了亲眼经见宋版(后序)所云之撰署日期为绍兴四年(1134)。这就极有力地说明了明抄本的“绍兴二年”之误。因为“绍兴二年”对李清照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年的春夏她得了重病,又因与张汝舟的离异诉讼吃官司、坐牢??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会有心思去整理《金石录》并撰写《后序》?而“绍兴四年”则正是赵明诚逝世五周年,是时痛定思痛而作《后序》,岂非顺理成章!
而浦江清则从另外的角度道出了《后序》的价值所在:此文详记夫妇两人早年之生活嗜好,及后遭逢离乱,金石书画由聚而散之情形,不胜死生新旧之感。一文情并茂之佳作也。赵、李事迹,(宋史)失之简略,赖此文而传,可以当一篇合传读。故此文体例虽属于序跋类,以内容而论,亦同自叙文。清照本长于四六,此文却用散笔,自叙经历,随笔提写。其晚境凄苦郁闷,非为文而造情者,故不求其工而文自工也。((国文月刊)一卷二期)
参考资料:
1 去年,我参加了“学会感恩,与爱同行”的 征文 活动。有幸,获得了2等奖。然而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写文章时的那一份感动,那一份温馨。 2 《中国少年报》刊登了《国庆 征文 启事》。 3 学校开展了有奖 征文 活动。 4 征文 的字数不限制。 5 “嗯,以前有个国家有个学校搞短篇 征文 ,要求:皇室、宗教、性、神秘。获胜短文只有十个字。”太史阑面无表情走过去,“神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天下归元 6 注:艺术节期间,初一、初二年级还将举办 征文 比赛、学生英语诗歌作品展、学生优秀英文习作展等。 7 本文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 征文 活动一等奖。 8 演讲比赛、 征文 活动、科技教育活动有声有色. 9 征文 比赛在第二年就停办了,因为汤森和校方无法就征文主题达成一致。 10 十名学生在狮子会国际青年交流2007奖学金环保 征文 比赛中脱颖而出,获选参与海外交流活动。 11 狮子会国际青年交流2007奖学金环保 征文 比赛. 12 曾获有奖 征文 十余次,2005年获“玛宁宁”国际青年诗歌唯一中文奖。 13 任期制纸皮作家帮助你对大学来说,学院 征文 、论文、书评和论文。 14 西班牙杂志搞 征文 比赛,要求写一篇有关斗牛赛的报道,文字越少越好。结果获得头奖的文章是这样写的:“公牛、两个斗牛士,公牛、一个斗牛士,公牛!”。 15 2007年,在 长江大学 外语调频台“感恩的心” 征文 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16 近日,保定老干部局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征文 活动。 17 现在,成绩什么的已经不再重要,之前是应 征文 写的,不免有些牵强附会,过程中,思路几经周折,相信兄弟们也能感受到。 18 9月8日上午,广东省第五届“珠江情” 征文 大赛启动仪式暨沥城笔会成立25周年庆典,在佛山南海大沥镇举行。 19 第四届中华大地之光有奖 征文 。 20 征文 参赛作品,商业战场变换万千,谁能独占鳌头,谁能称霸群雄,靠的是什么?就是精湛的间谍技术。 21 庆典活动颁发了2008年度“钟楼科试杯”教海探航 征文 奖项。 22 征文 篇幅要求1000字左右,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50字以内的好家训、治家格言。 23 红塔杯?爱我家乡大型网络 征文 鼓励奖和特别奖名单公布。 24 吴少将,你拿着这份 征文 ,还有这个征令印玺,写上你的征兵条件之类的告示,再派人去云峰城辖下城池,每个城门都贴上就行了! 25 规划方案评选委员会由资深专家组成,对所有符合征集文件要求的应 征文 件进行评选。奖项设置如下。 26 暑假开始的时候,我邀请远在加拿大的古剑虹写点东西,响应学校 征文 的通知。 27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书记吴玉华介绍,在2015年上半年,医院将开展一系列向刘老学习的活动,形式将包括演讲比赛、 征文 比赛、义诊等。 28 由现代护理报和河北宝硕集团保定德玛斯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宝硕塑窗杯抗击非典纪事有奖 征文 ”活动,今天拉开帷幕。 29 活动期间,麦鲁小城设置投稿箱,开展以感谢师恩为主题的 征文 活动。 30 一次,他带了一本《法兰西信使》杂志,看到了那篇有奖 征文 公告。 31 中少社为创作《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举办的 征文 活动,吸引了上千万“僵粉”的关注,一个月内收到来稿2000多件。 32 值此建院60周年之际,杭州口腔医院与本报联合特举办“让我欢喜让我忧我爱我牙” 征文 大赛。 33 主办方为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宝展期间将针对洛阳市中小学生举办青少年 征文 比赛。 34 他有志于“扬州为东南名郡,代毓伟人”,乃“ 征文 考献,微者彰之,缺者补之,传疑者综校之”,终成是书。 35 国网鸡泽县供电公司工会组织读书“ 征文 ”辑印成书。 36 24日,在荆楚网东湖社区中部崛起版,网民自发启动“我为‘武汉城市圈综改区’献计献策”大型 征文 活动,以“献计武汉综改区”为主题征集佳作。 37 海内外媒体对本次 征文 大赛作了报道;互联网上传播更为广泛,新浪、搜弧、雅虎、人民网、中新网等众多新闻网站都相转载报道,点击率超过了二十万人次。 38 有趣的是,在昨天下午举行的第三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 征文 比赛颁奖礼上,得奖选手中只有一位男生。 39 一教师论文获奖, 征文 活动。 40 无论是影视界人士,还是普通的受邀嘉宾,例如红盟军团亦或有奖 征文 获奖者,国外观影人士,都是众口一词的甘当宣传大使,推荐《星辰变》。 41 ”介绍完 征文 活动情况后,厦门日报专副刊中心主任郭宝林说:“作为厦门媒体人,对嘉庚先生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嘉庚精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42 但该篇 征文 调查扎实,建议的可操作性强,网友讨论热烈,又等而上之。 43 本次 征文 采取投寄信件或发电子邮件两种方式投稿,来稿请注明姓名、通讯地址、联系方式。 44 9月18日下午,涪城区委宣传部、涪城区禁毒委、涪城公安分局、涪城教体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新生入学禁毒宣传 征文 竞赛活动在绵阳职业技术学校启动。 45 本版今刊发 征文 专版,敬请垂注。 46 第12届“原乡杯”台胞青少年 征文 竞赛颁奖大会举行。 47 编者案: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毕节日报、市文联等4家单位主办的“文朝荣杯”首届廉政主题 征文 活动8月28日启动以来,反响强烈。 48 关于举办《我看万族王座》有奖 征文 的。 49 为此,云南日报与红塔集团合作,共同推出“红塔杯?云南改革开放30年风云榜” 征文 (推荐)评选活动。 50 这一年中,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有奖 征文 活动,所颁出的奖项五花八门,不计其数。 51 征文 是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广大读者喜欢看到“征稿启事”,也愿意参加征稿活动。 52 数千网民热议我的梦, 征文 活动。 53 李扬当然愿意,他体会到了陈青云的大方,没有与陈青云谈价钱的问题,很干脆地答应了陈青云,明天就起草有奖 征文 的启示。 54 近日,中铁四局八分公司给38个有女职工的项目部发放了400多本书籍,这标志着该公司工会女工委向女职工开展的读书 征文 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55 保定市委老干部局发出通知,在全市老干部中开展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征文 活动。 56 普洱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张丽菊、、德宏州人口计生委主任番绍芬、楚雄州药具站站长朱珠、大理州药具站站长许凤章等亲自撰写文章,参加 征文 比赛。 57 遵义县是历史悠久的黔北古县,历代人文荟萃、源远流长,长 征文 化、播州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展现了该县文化多元性。 58 原来,小小年纪的她获得了“阳光留学杯”2013年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 征文 大赛的二等奖。 59 由《政工导刊》杂志社举办的“朝阳杯?我的成长之路” 征文 评选活动日前揭晓,共评出“十佳成长人物”和100名优秀奖。 60 为落实北华主任要求,更好地发挥全委青年同志作用,为“十三五”规划编制贡献智慧,委系统团工委开展了“十三五”规划 征文 活动。 61 “刚柔并济,儒道兼修”是陈励子的生活理想,“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是“文思杯”全国 征文 大赛对你的期翼,那。 62 御神正在浪奇 征文 比赛,故事很有趣喔!这是男主红烈,个性慵懒、随便、有点点无赖,是俊男。 63 01423,在这里可以看到已刊登的 征文 、各期的课堂实录。 64 801423,在这里可以看到已刊登的 征文 、各期的课堂实录。
1、需充分考虑的是片头,宣传视频制作的开头决定人们是不是会在初次见面就被深深地吸引住,这是全部影片的引路石。通常才可以把党建宣传更为引人瞩目的区域设定在开头,可是要避开喧嚷枯燥特性,终究党建宣传片的受众群体,大批量的专有名词并不可能让人们感受到宣传片的新鲜之处,所以尽可能加入某些幽默风趣、创新性的原素,目的性是使群众耳目一新。2、明确宣传片文案创意的框架,最基本的创意文案写法,片头过后肯定就会画面滞留在党建文化的主要内容上,接下去就会呈现党建宣传片方案或党建宣传片的内容:党建的发展历程,革命精神,用实际的内容体会党建革命文化的意义。3、弘扬党建精神,在内容中展示中国建党的历程和在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股观点,宣传农村文化,扶贫计划,建设,企业文化,城市风景等等,把这些和建党的革命精神结合在一起。而片集公众号可以教你如何把建党精神给表现出来,弘扬革命精神,把企业,城市,基层文化结合在一起。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 re55
第三代传人(再传弟子) 陈金章,被誉为岭南画派的第三代传人。他1947年考入高剑父担任校长的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在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的指导下学习中国画。谈到岭南画派这三位大师,陈金章表示,“回头看,三位老师留给我的不是技法,而是教我怎么对着生活去画画,这个道理并不容易悟出来。好比许多人学郑板桥画竹子,但怎么都比不上他,就是因为郑板桥对竹是有真情实感的,不只是画竹,更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境界。”“高剑父对我的影响很深,高老师经常展示他的画作,给我们讲解。我记得有一次他画了一只狐狸咬着一只鸡,狐狸的目光凶恶,他十分可怜这只鸡,画就取名为《弱肉强食》;还有一幅画上,只有一只雄鸳鸯在夜晚的雪地中,大家问他为什么不画一对鸳鸯呢?他解释说雌鸳鸯死掉了,雄鸳鸯在守护它,所以取名为《冷夜》;一只雄鹰扑向大海,高剑父老师取名为《抗暴》。身处那个动乱年代,高剑父的国画始终饱含热情,他提出以国画‘改造国魂’的艺术主张,告诫后辈要关心时代、关注生活,这是我永生难忘的。”在广州市艺专时,关山月是陈金章的班主任。他说:“岭南画派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物,关山月和黎雄才都亲自教过我,是我的恩师。在艺专读书时,关、黎从西北归来,带回了大量写生,让我们很崇拜。还记得黎老的经典作品《武汉防汛图》,当时我与他一起在堤上与防洪军民同吃同住。我看着黎老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挂着一个背包,装几个馒头和一包榨菜,带一个军用水壶,在堤下面画了一个月。生活就是如此地激励着画家!在当时大家都认为国画没有什么前途的时候,他的这幅作品震动了中外。”20年带出6拨研究生从不卖画佳作准备捐给国家如今,80高寿的陈金章教授早已名满天下,德高望重。他告诉记者,“一个世纪能产生的真正的大师不超过10位。而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美术教育家’,我用了40岁到60岁最年富力强的20年带出了6拨研究生,算是自己对广东美术最大的贡献。”如今,他的学生已遍及大江南北。林墉、周彦生、陈新华、苏百钧、张治安、陈永锵、李劲堃、万小宁、刘书民、朱永成、方楚乔,都已成为广东美术界的中坚力量。陈老告诉记者,“早期其实我很喜欢画人物的,后来专攻山水,我画画很慢,一幅作品至少要费时二至三个月。有一次我带学生去海南的尖峰岭写生,由于条件艰苦,早晨上山,每人只带了一壶水、一些饼干,晚上才能下山。但我被眼前的山水画卷迷住了,完全忘记了时间,为了画一张一尺来长的小画,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两只山蚂蟥在我的腿上吸得鼓胀胀的,我也没有发觉。”因名声在外,陈的画作难免有因赠人流入市场,身价不菲。他告诉记者:“我从未卖过画,一辈子画过所有的好画都留在自己手里,再贵都不卖,如有可能,等以后适当的机会,捐献给国家。” 被誉为岭南画派的第三代传人伍嘉陵(1927—)岭南著名书画家。名陵,字嘉陵,晚号雪翁,室署补庐。广东顺德勒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美协会员,佛山市书协顾问。师从岭南大师赵少昂、卢传远(高剑父入室弟子)等。伍嘉陵诗、书、画、印无所不精,其书法、篆刻早就知名於时,是顺德最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作者之一,早为不少名家和时人所称赏。书法以“二王”为宗,以“米”为体,书法行草有“当代董其昌”之美誉。兼擅五体。早年从师攻书法国学,后及褚颜碑学,尤得益于李北海、米海岳,通四体,尤擅擘窠大字。亦工写意花鸟及工笔画鱼。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展览及广东省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西泠印社首届华人篆刻大展、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及送展日本、南韩、台湾、新加坡、印尼、香港、澳门等;国画《蕉鱼图》获人民画报社“首届华人艺术大展”铜奖。书法篆刻作品还先后表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香港《文汇报》、《中国画报》、《广东画报》等,并为南京、武汉、荆州、广州暨南大学馆藏。多年来,伍嘉陵的书画备受社会关注,其精品、大作品更广为收藏家、书画同道所购藏。 其传略收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近20种辞书。由于伍嘉陵在书画方面卓有成就,作品又相继入编《中国名家》画库大型画集、《广东著名老书法家精品系列--伍嘉陵书法选》、《中国美术年鉴》、《荣宝斋画谱--伍嘉陵绘》等多部著名辞书,2011年荣获中国文联颁发“从事新中国文艺创作60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 岭南派画家何永祥先生早岁随潘德修先生习传统国画。德修先生故后,乃从岭南派国画大师赵少昂先生游,遂为岭南派第三代门人。先生秉承「折衷中外,融汇古今」之岭南风貌,其作品风格集二师之长,故其用笔豪迈而带秀雅;古意今情,都在尺幅之中,其造诣之高可见矣。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末以名为之芙蓉花鸟画参与全中国青年国画大展,其作品在台北国家画廊展出,并获国立历史博物馆优质作品奖状。八十年代参加台湾文化大学举办之学园艺文展,作品供华冈博物馆收藏。翌年又在香港及台北国立艺术馆举办画展。自是声名鹊起,殊荣迭至,于是设馆授徒,于今从游者众。数十年来,永祥先生多次举办个展、师生联展及海外邀请展,展地包括香港、澳门、北京、上海、重庆、西安、贵阳、广州、深圳,以及台北、美国纽约、加拿大多伦多、澳洲墨尔本。去年先生再赴美国纽约个展,展出新作四十余幅,可谓佳气西传。
伍嘉陵是第三代岭南画派中少有的(诗、书、画、印、文)五艺兼擅的书画大家,他在1980年5月亲自创立了名动京城的'勒流书法研究会‘,并由李可染大师亲笔题写会名,成为闻名全国的第一个民间书法艺术组织。1984年10月,在全国业余书画组织还没普遍组织起来的情况下,勒流书法研究会作品率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出,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解放军艺术学院首任院长魏传统及著名书画家范曾、张仃、唐云、刘炳森、李铎、夏湘平、舒同、刘艺、权希军、王遐举、佟韦、刘勃舒、尹瘦石、启功、欧阳中石等书画泰斗前往展会观展并题词,吸引海内外3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因此,伍嘉陵在艺术界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伍嘉陵(1927 ~ )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岭南画派杰出传人。名陵,字嘉陵,晚号雪翁,室署补庐。广东顺德勒流人。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佛山市书协顾问。与杨之光、陈金章、林墉、方楚雄等为岭南画派杰出传人。伍嘉陵诗、书、画、印无所不精,其书法、篆刻早就知名於时,是顺德最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作者之一,早为不少名家和时人所称赏。书法以“二王’为宗,以“米”为体,尤擅擘窠大字及行草巨卷,书法行草有“当代董其昌”之美誉。早年从师攻书法国学,师承岭南画派巨擘赵少昂、卢传远(高剑父入室弟子)等,后及褚颜碑学,尤得益于李北海、米海岳,通四体,尤擅擘窠大字。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展览及广东省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西泠印社首届华人篆刻大展、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及送展日本、南韩、台湾、新加坡、印尼、香港、澳门等;国画《蕉鱼图》获人民画报社“首届华人艺术大展”铜奖,入选《第七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第十四届中国当代花鸟画大展》等,传略被编入西泠《中国名家》画库大型画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广东著名老书法家精品系列--伍嘉陵书法选》、《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国美术年鉴》、《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荣宝斋画谱 -- 伍嘉陵绘》等多部著名辞书。2011年荣获中国文联颁发“从事新中国文艺创作60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2016年7月,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特意为伍嘉陵出版艺术周刋,介绍其多年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1980年5月,伍嘉陵亲自创立“勒流书法研究会”,并由李可染亲笔题写会名,成为闻名全国的第一个民间书法组织。伍嘉陵作为是岭南画派杰出代表传人,晚年亦工写意花鸟及工笔画鱼,书法篆刻和国画作品还先后发表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香港《文汇报》、《中国画报》、《广东画报》等,作品先后被南京、武汉、荆州、李小龙故居、广州暨南大学等各地知名艺术馆馆藏。
伍嘉陵工笔国画
伍嘉陵书法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滇中腹地,所在地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元谋人的故乡和人类发祥地之一,又有恐龙之乡和古生物宝库之美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楚雄师范学院是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楚雄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成立的一所集全日制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于一体,省州共管共建、以省为主,拥有良好办学条件和综合办学功能,立足云南省并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院校,被前来参观访问的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喻为“彝州明珠”。楚雄师范学院位于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南路雁塔山,学院总占地面积达635亩,分为新、老两个校园区。老校区校园环境建设依山造势,错落有致,曲径宛转,树木葱茏,樱花夹道,碧草如茵,山巅古塔素以“文笔”的美誉名播遐迩,是楚雄地区著名的“鹿城八景”之一。学院现有两座图书馆及一座文史馆,拥有各类藏书37万册。学院现已建成了集网络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公共计算机实验于一体的信息管理中心,较为规范地建设了从事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的云南省第84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成开通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联网并覆盖全院各部门、系、部及多媒体教室的校园计算机宽带网络,为实现全院办公、教学、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并为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院拥有功能先进、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教演播厅、音像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各类琴房、画室。学院现有两座实验大楼,为各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院内体操房、健身房、标准游泳池、标准田径场及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学院体育教学和师生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活动场所。学院新校区建设方案经深圳大学建筑工程设计院设计,并经专家论证会通过,现已完成修建性祥规及一期建设工程单体设计,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将进入建设施工阶段。新校区建成后,学院的办学条件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极大改善。学院现有22个本专科专业。其中师范类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地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师范类专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地理教育、音乐教育、初等教育、体育教育、五年制音乐教育。非师范类专科专业有: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及应用、应用电子技术、工艺美术专业。并开办了10余个电大、成人教育函夜大本、专科专业。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500余人,另有电大、成人教育各专业函授在籍学员近4000人。办学20多年来,学院为楚雄州及临沧、丽江、怒江、迪庆、西双版纳等地州培养初中教师6000 余名,完成中学教师本专科学历培训1500余名,楚雄电大为楚雄州培养输送了2000余名毕业生。多年来,学院积极发挥办学优势,不断拓宽办学路子,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楚雄州及全省的教育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楚雄州乃至云南省边远地州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及经济建设人才的本科高等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530人,其中专任教师303人,兼职教师32人。专兼职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102人,讲师15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39人。学院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励教师奋发进取,敬业有为,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教学、科研骨干,并产生了享受省、州政府特殊津贴的学科带头人4人,荣获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荣获云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0人,荣获云南省教育基金奖4人,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4人,并有4人荣获省政府、州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称号。学院的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往活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术阵地更加巩固。近10年来,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教学研究、文艺作品等100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40余部,有5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州奖励。《楚雄师院学术丛书》已有8部分别由巴蜀书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楚雄师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云南省优秀学报,是全国报刊缩影核心期刊,已成为学院学术科研活动的园地和展示学院学术科研水平的窗口,在国内高校享有良好的办刊声誉,并多次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暑和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质量进步奖。学院于1999年成立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调研工作站之一,通过进行课题研究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地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办学合作,努力拓宽师生的学术科研视野,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著名作家魏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到校作学术指导,全国知名学者徐中玉、刘焱、宗廷虎、王运熙、钱谷融、张少康、马兴荣、张文勋等也应邀到校参加学术研讨会并讲学。近10年来,学院先后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聘请外籍教师24人,接受各国留学生18人,接受各国短期学术交流63人。学院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并努力在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方面不断拓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1996年,院党委先后被中共楚雄州委、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统一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学院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学院工会被云南省总工会命名为省级“模范职工之家”,2000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995年数学系(1)班获“全国高校优秀班集体标兵”称号。1996、1997年连续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998年学院的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教职工党员中有20人受到国家教育部和省、州党委的表彰奖励。这方面成绩的取得,有力地保证了学院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发展。楚雄师范学院自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牢固树立为振兴教育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负责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努力推进二次创业,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这一目标;抓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理顺体制、激活机制这两个关键;深化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三项改革;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学科、教学现代装备和新校区四大工程;构建行政决策及管理、教学成果质量考核评价、学生教育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办学管理、教职工队伍教育管理五个体系的基本办学思路,并制定了打基础、调结构、推改革、创环境、提质量、争名优为核心的六大工作措施,学院的“二次创业”办学实践已经全面展开。迎着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楚雄师范学院正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办学努力,为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师为主、综合发展、立足楚雄、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合格本科师范学院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楚雄师范学院将以更加优异的办学质量和办学业绩,为楚雄州及云南省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在传播先进文化和拓展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余娜,女;博士毕业;集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迄今已在《福建论坛》(社科版)、《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1]中文名余娜性别女人物经历主要科研成果出版图书TA说人物经历求学经历1998年-2002年:厦门大学读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2005年:厦门大学读研,专业:现当代文学,获硕士学位。2008年-2012年:厦门大学读博,专业:文艺学,获博士学位。[1]工作经历2005年-至今任教于集美大学文学院[1]主要科研成果(一)CSSCI论文:1. 《“人的文学”的融合发展——论林语堂对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论现代化转型中的国民性观念:以林语堂为个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二)其他论文1.《寻求人的文学:论林语堂的传记文学观》,《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逼问与升华——论须一瓜小说的现实书写》,《名作欣赏》,。3. 《论林语堂早期语言学研究与新文化运动》,《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乡土意识”的演变》,《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新世纪诗歌的回归与融合——从“中间代”诗群“命名”现象谈起》,《楚雄师范学院学报》,。6. 《迷茫的快乐 寂寞的清醒——论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的女性意识》,《名作欣赏》。7. 《从<孩子的讲演>看萧红的抗战文学》,《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 《穿过落叶飘零的树林——解读穆旦的<智慧之歌>》,《名作欣赏》,。9. 《人性,永久之痕》, 《出版广角》,。10.《中间代:使命完成后的宿命》,《诗歌月刊》,。11.《中间代:诗歌命名与社会潮流共谋的诗歌现实》,《诗歌月刊》,。12.《命名的尴尬》,《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二)专著:1.《文化转型的现代探寻——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本人独撰。[1](三)课题:以下皆为本人主持项目:1.《海洋文化视野中的闽台文化》,2015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时间:2015年- 2016年,项目批准号:2015B044。2.《林语堂与30年代的现代文学批评》,2013年度福建省教育厅项目,时间:2013年-2015年,项目批准号:JA13178S。[1]出版图书文化转型的现代探寻——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研究作者名称 余娜作品时间 2016年12月1日林语堂的文学批评以其鲜明的个人自由主义立场,自成一家。《文化转型的现代探寻——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研究》将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的批评实践、思想和风格,探讨他在中国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上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相对完善的林语堂文学批评思想体系。分享你的世界我要分享见解,点击发布纠错参考资料[1] 余娜.集美大学文学院
不严,楚雄师范学院考试不严格需要学生能自觉能力比较高,现在的考试都不是很严格
不要来,复读去吧,烂学校,来了你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