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赤峰学院学报编辑部官网

发布时间:

赤峰学院学报编辑部官网

法律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法实施的有效性分析其次指的应该是法实施的外在 有效性,指的是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其外在的保障机制,即国家强制力手段来保证法实施的有 效性。

法实施的有效性分析作者:徐盼来源:《赤峰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中南民族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法实施的有效性问题是法理论和法社会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法实施的有效性的实现是社会秩序的法律需求和法制运行机制主体的参与这两种社会基础综合作用的产物。影响法实施的有效性的内在因素主要有法结构健全的程度、法规范的公平性、法主体权利义务的平衡性;影响法实施的有效性的外在因素主要有法与相关制度的相容度和法与社会阶层的契合度。

有《火花》、《读者》、《萌芽》、《公主志》、《花样》

怎么样,靠谱吗?我也收到了这个,不知道真假

赤峰学院编辑部

1,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与张菊玲、李红雨合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与朝戈金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年3月版3,中国满族(学术图册,撰稿兼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年版。4,文学:劳动与生活之花(“跨世纪民族百科文库”之一),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5,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6,塞风集,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8年版。7,《骆驼祥子》导读(与石兴泽合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8,老舍图传,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9,老舍与满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版。10,《八旗艺文编目》(古籍整理点校),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11,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12,满学朝鲜学论集 (执行副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版。13,满族的历史与文化 (执行副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4,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 (与王科合作选编),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15,老舍短篇小说选(选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6,满族现代文学家艺术家传略(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7,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副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8,老舍与二十世纪——’99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9,中华史诗咏史诗本事(主编之一),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20,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1,当代满族作家论(主编之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当代满族文学的瑰丽珍宝——试探老舍《正红旗下》的创作,收入《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略论清代满族作家的诗词创作 (与张菊玲、李红雨合作),《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3,清代宗室诗坛掠影,《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4,满族作家老舍和他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6月30日。5,老舍创作个性中的满族素质,《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6,“几回掩卷哭曹侯”——清代宗室诗人永忠和他凭吊曹雪芹的诗,《少数民族文艺研究论文集》1985年。7,中国民族民间文学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集体撰著,参与撰写5万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年版。8,满族文学研究漫笔,《满族研究》1985年第1期。9,纳兰词的审美价值(与李红雨合作),《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10,群星璀璨业绩卓然——满族当代作家创作纵览(与李红雨合作),《满族文学》1986年第5期。11,民族特质时代观念艺术追求—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几点理解(署名两刊评论员),《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4 期。12,满族与沈阳语、北京语(与孟宪人合作),《满族研究》1987年第1 期。13,让“德布达理”唱下去——《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前言,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14,纪念老舍 研究老舍(署名“编辑部”),《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6期。15,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与王科合作),《满族文学》1987年第1期。16,少数民族作家的使命与选择,《广西文学》1987年第6期。17,呼唤改革题材的文学,《民族文学》1988年第1期。18,多重选择的世界—民族文学谈话录(与朝戈金、尹虎彬合作),《民族文学》1988年第10期。19,扩宽视角深度开凿(与朝戈金、苑利合作),《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20,《波努河》读后致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21,弄潮儿向涛头立”——写在《民族文学》创刊十周年之际,(与尹虎彬合作),《民族文学》1991年第1 期。22,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性嬗变,《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23,民族文化传统刍议,《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1992年第1期。24,雪域歌扬民族魂——读伊丹才让两部新出版的诗集,《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25,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26,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满族研究》1994年第2期。27,论各民族文学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6期。28,民族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文论报》1995年5月15日。29,老舍:民族文学流变中的多重意蕴,收入《满学朝鲜学论集》,城市出版社1995年版。30,《八旗艺文编目》检读札记,收入《满族历史与文化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1,读《晓雪》,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晓雪专集》,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31,清代满族文学中的“长白山情结”,《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32,顺治康熙时期的诗歌与散文——清代前期的满族文学,《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3,乾隆年间京城满族作家群,《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4,满族作家的文言短篇小说,《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5,满族诗人铁保、英和、奕绘,《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6,满族作家的散文与文论,《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7,近代满族文学,《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8,现代蒙古族、回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族文学,《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9,别样惨淡的人之初——老舍的童年,《满族研究》1996年第4期。40,老舍名作欣赏,《老舍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年。41,老舍与他的小说创作,《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42,《骆驼祥子》与老舍的其他小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3,在纪念老舍诞生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李岚清代拟,1999年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纪念座谈会会上宣读,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于次日播发)。44,老舍:民族文学的光辉旗帜,《民族文学》1999年第2期。45,老舍,一位十分“民间艺术化”的大文豪,《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46,让少数民族文学双翼齐飞——《1949—199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前言,《民族文学》1999年第7期。47,满学研究的里程碑——读学术新著《满族文化史》,《满族研究》1999年第4期。48,《中国百科大辞典》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系列辞条,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0年版。49,兴替由来岂瞬间——评台湾女作家林佩芬的长篇小说《努尔哈赤》,《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50,《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前言,《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1,长篇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序言,《秋霄落雁女儿情》,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2,打造全向度的民族文学理论平台——既往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得失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53,旗人作家老舍,收入《老舍的文学地图》,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54,“葬送三个时代”的《茶馆》,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55,论旗人作家老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56,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谫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57,深切缅怀启孮师翁,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金启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2005年4月版。58,假使不曾有过老舍,《北京青年报》2006年8月25日。59,老舍民族心理刍说,《满族研究》2006年第3期。60,《边地梦寻》序,《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61,老舍与北京,《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62,老舍词典(电视文化访谈),中央电视台1频道2006年8月10日起滚动播出。63,阅读老舍(电视文化访谈,两讲)。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银河剧场”2006年5月起滚动播出。64,永远的老舍(访谈录),中央电视台1、4频道“中国风”栏目,1999年2月起滚动播出。65,百年老舍(访谈录),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1999年1月31日。66,“人民艺术家”老舍(访谈录),日本NHK广播公司电视节目,1999年11月播出。67,旗人作家老舍,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2004年6月6日起滚动播出。68,《茶馆》的文化符号,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2004年6月11日起滚动播出。69,马迹蛛丝辨纳兰——成容若民族心理管窥,《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70,清代满族文学与“京腔京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6期。71,拭去历史的尘垢——“老舍对满族文化的忧思与自省”之一,《北方民族》2007年第4期。72,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的精神烙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73,水乳交融:满族与北京,《百科知识》2007年第9期(下半月)。74,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75,应当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中国民族》2007年第4期。76,风雨如晦书旗族——也谈儒丐小说《北京》,《满族研究》2007年第2期。77,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78,多重文化场域中的老舍,《满语研究》2007年第2期。79,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80,老舍作品的“雅俗共赏”,《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81,闪耀着现代人文光芒的民族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82,满族与“京腔京韵”,《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83,老舍与“京腔京韵”,《满族研究》2008年第1期。84,老舍幽默的满族文化调式,《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85,中华精神文化的批判与重构——老舍对满族文化的忧思与自省,《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86,老舍研究个案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福建论坛》2009年第2期。87,老舍,一位文化巨子的伦理站位,《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88,“后母语阶段”的满族 满语研究 2009,289,沟通: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建设的必要一环甘肃社会科学 2009,590,关于京旗作家王度庐民族文学研究 2010,191,综合性高等院校应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多民族文学课程探索与争鸣 2010,692,“妹娃”如何过得河——读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 草原 2010,1093,《儿女英雄传》管见 民族文学研究 2011,194,一梦红楼何处醒——假如启动满学视角读《红楼梦》又会怎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95,“欲引人心之趋向”——关于清末民初满族报人小说家蔡友梅与王冷佛 满语研究2011,296,文脉贯今古源头活水来——满族说部的文化价值不宜低估东北史地2011,597,朔方气跃——由康熙朝三位满人创作看清初满族诗魂之铸成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98,藉海扬帆——清代满族文学汉文书写之肇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499,一个民族文学研究者的追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4100,当代满族小说的普世价值关怀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4101,抗战期间的满族作家端木蕻良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4102,杖底吼西风,秋林黄叶坠——清代满洲小说家和邦额与他的《夜谭随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为霞满天纵歌吟——满族资深作家们的文学“新时期” 满族研究2011,3104,心上自有高楼——当代满族诗歌、散文与报告文学巡礼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5,写出“真我”——清初满族文学的一项诉求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6,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关系的系统阐释——评王学振《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7,清代满族文学家铁保素描 大理学院学报2011,11108,在多民族文学研究中应当力戒两种倾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109,满族作家关仁山和他的《麦河》满族文学2011,5110,当代满族文学的“族性”叙说 民族文学研究2012,2111,“手挽颓风大改良”——关于清末满族英杰汪笑侬、英敛之 甘肃社会科学2012,1112,“十七年”满族作家文学梳理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3,中华全民抗战期间的东北籍满族作家——关于舒群、李辉英、马加、关沫南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4,“为人间,留取真眉目”——清代满族文学家奕绘与太清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4115,满族书面文学谫议 社会科学战线2012,8116,“须知我亦工愁者,风趣还应与细论”——清代满洲小说家庆兰与他的《萤窗异草》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117,满族母语文学之检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18,“便击筑悲歌,谁与衔杯?”——清代晚期的满族诗词书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9,“我的见解总是平凡”——早期老舍精神理路之再梳理 文学评论2013,1120,广角镜下鲜活的形象——谈谈《最后一个冬天》中我军人物塑造,《民族文学》1986年第1期。121,《荒唐王爷》观赏断想,《人民日报》1988年9月6日。122,《英和与奎照》:双重的的收获,《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123,读赵大年的满族题材小说(署名“伊澈”),《民族文学》1991年4月。124,圣殿之门为顶礼者洞开—关增铸先生艺术漫谈,收入《关增铸评集》,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25,真诚·真情·真切,《鲁野康启昌散文选》,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126,1994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127,当代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情况举要,《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版。128,长相知不相疑——读《牛街故事》,《文艺报》1999年7月27日。129,犯上与犯众——长篇历史小说《清官海瑞》研讨,《文艺报》1999年8月28日。130,叫过好,且回味——电视连续剧《离婚》观后,《北京晚报》1999年9月19日。131,清词天际的星座——纳兰性德,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2,满洲宗潢之秀岳端,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3,民俗诗人文昭,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4,传神文笔足千秋——文学大家曹雪芹,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5,文言小说家和邦额,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6,“长白浩歌子”庆兰,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7,满族女诗人佟佳氏,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8,北方才子铁保,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9,满族政治家、诗人英和,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0,宗室诗人奕绘,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1,“俗曲儿”作家鹤侣,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2,晚清白话小说家文康,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3,词坛女杰太清,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4,京剧改革先驱汪笑侬,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5,“十全大净”金少山,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6,披肝沥胆,报效中华——民主革命家高崇民,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7,现代文学巨子老舍,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8,语言大师罗常培,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9,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50,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51,关于故事影片《骆驼祥子》,北京电视台2001年2月3日至6日“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01周年故事影片展播”。152,关于故事影片《离婚》,北京电视台2001年2月3日至6日“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01周年故事影片展播”。153,关于故事影片《龙须沟》,北京电视台2001年2月3日至6日“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01周年故事影片展播”。154,关于故事影片《茶馆》,北京电视台2001年2月3日至6日“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01周年故事影片展播”。

现任政协赤峰市委员会副主席。身体健康。 巴林右旗幸福之路公社工作; 赤峰市广播电视台蒙语编辑部编辑、记者; 赤峰市广播电视台、赤峰市广播电视台编辑、群工部、文艺部副主任; 赤峰市广播电视台蒙文社教部主任; 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助理; 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政协赤峰市委员会民族宗教港澳台侨联谊委员会主任; 政协赤峰市第四届、五届委员会副主席———至今 政协赤峰市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 分管文教卫体委员会联系市人口和计生委、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爱卫办、医改办、体育局、旅游局、地震局,赤峰学院、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邮政局、气象局、水文勘测局。

您好,刚刚看到。我大概半年前给赤峰学院投的稿件,版面费700元,6月份投出去,11月份见刊。说实话,现在回头看看很不值,排版的字特别小,而且学报寄过来的时候,居然要自己拿快递费。如果你是新手,发一下还可以,如果到了研二,研三,就不要投了,没啥意思。投稿邮箱是。一般不到半个月,就会得到回信了。要寄版免费的话,一定要打电话去确认,以免。这个学报编辑人还不错,就是学报质量实在一般。另外给你推荐一个价钱比较合理的,就是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人超好,版面费是每一千字收一百大洋。如果不是非常急着发的话,千万别找论文中介,忒多。

赤峰学院学报官网

赤峰学院比较好,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下面是赤峰学院和集宁师范学院的各方面对比介绍:

一、师资力量:

1、赤峰学院:有专任教师99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4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8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3人。

2、集宁师范学院:学校有在职教职工876人,其中333人具有高级职称,447人具有硕博学位,有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人,草原英才2人。

二、学科建设:

1、赤峰学院:学院有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教育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专门史。

2、集宁师范学院:学校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1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5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10门。

三、科研成果:

1、赤峰学院:学校教师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45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345项。有30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奖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865篇。

2、集宁师范学院: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105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489项;发表学术论文3337篇;出版专著453部;获批专利102项。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赤峰学院、百度百科—集宁师范学院

集宁师范学院集宁师范学院无论是从生源数量、质量,还有师资力量都比赤峰强。如果你选择,我建议你报集宁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相对较好!

是省级期刊。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主办: 赤峰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673-260XCN: 15-1343/C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赤峰教育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5

赤峰学院学报官方网站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丰富自身的执政资源,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政意识。具体来说,需要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第一,执政安邦的忧患意识。一个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就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以强烈的执政安邦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锐意进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无产阶级领导权意识。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本质上是人民的权力。这个权力,“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③正如毛泽东多次说过的,共产党人决不争个人的权力,但对人民的权力、无产阶级的权力,是一定要争、一定要掌的。国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表明,放弃党的领导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背离,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抛弃,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背叛,也就丧失了党的生存权。因此,共产党人的执政意识,首先就要增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意识。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没有任何私利要谋,执政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党的执政的过程中,必须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唯有如此,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从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提供可靠的来源。第四,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党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我国目前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迄今为止,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矛盾和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树立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努力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资源的开发的可持续性,对于党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具有全局效应。第五,民主法治意识。民大法治意识是指党对民主和法律制度的态度、思想、意识和行为的积极、正确反映。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党员和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④同时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⑤因此,党在执政的实践中,必须坚持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以此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作为一个系统,要获得有效的运作,就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在互动中保持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使自身始终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以维持自身的执政地位。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要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系统有效运作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准确判断政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正确的资源开发战略。同自然资源的开发一样,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准确了解自然状况,以此制定正确自然资源开发规划。政党执政资源开发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6年八大之后,由于对党所处国际国内环境判断的双重失误,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八大关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断。1957年9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断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就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的估计。由于对我国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使党执政资源开发的重点逐步偏向以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无休止的的党内外的“政治斗争”使整个国家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在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上,邓小平恢复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党的工作路线恢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党执政开发战略布局的调整和资源开发的重点的转移,并带动了党组织资源、制度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的开发。第二,增强执政资源要素的“弹性”。由于党面临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某些资源要素的“不合时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提高执政资源要素的适应能力,增强执政资源要素的“弹性”至关重要。以党的意识形态资源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资源创新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不是割裂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实质上也是增强党意识形态资源“弹性”的必要之举。这种“弹性”的增加,不仅增强意识形态资源本身的说服力,同时又有效地带动其他资源要素的开发。第三,注重新兴资源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必然引发党所拥有某些资源要素的流失或“不合时宜”, 要保持党手中拥有足够的资源,就必须努力培养新的资源增长点。在经济学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市场需要潜力比较大、增长比较快,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过努力可以较快发展的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可以为经济增长启动新的发展引擎,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同样在政党执政资源的开发中,也有个资源增长点的问题。资源增长点不仅体现在各个资源要素的开发中,如在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资源的增长点;在经济资源的开发中,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以看作经济资源的增长点;在社会资源的开发中,民间组织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社会资源的增长点等等。同时在政党整个执政资源的开发中,执政党除了关注要维护自己传统的资源以外,也要注意发现新的资源增长点。如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执政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拓展自身的执政资源。网络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资源开发的新手段、新阵地、新渠道。中国共产党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电子党务,便于对党员干部进行跟踪教育和管理。同时网络为拓展民众利益诉求渠道,密切党与公众的关系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四、注重发挥制度资源作用,保证政党执政资源系统的有效运作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出台的各种规定、要求和条例已经不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认为,制度建设硕果累累。遗憾的是,和这些规定、要求、条例数量上增加的速度相比,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这是不争的事实。”⑥就其主要原因而言,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制度规范不完全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活动涉及的领域更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增多,而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并没有及时跟进,这导致不少人感到在一些新问题面前很困惑,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又还没找到。这样的尴尬,反映出党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二是重视制度要素建设,忽视制度体系建设。由于对制度的认识简单化、有片面性,往往误以为制度要素建设就是制度建设,把制度要素建设看作制度建设的全部,满足于出台各种各样的规定、要求、条例,却缺乏系统思维,以致规定、要求、条例之间不但不相衔接,还经常相互矛盾,相互抵消。三是制度虚置、制度无效运作问题严重。但从根本上说,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严格实施制度,但如果建立起来的制度不能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或是执行起来弹性很大,那么,制度就仍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当前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有些单位制订制度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不检查,不落实,制度条文形同虚设,从而大大降低了制度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您好,刚刚看到。我大概半年前给赤峰学院投的稿件,版面费700元,6月份投出去,11月份见刊。说实话,现在回头看看很不值,排版的字特别小,而且学报寄过来的时候,居然要自己拿快递费。如果你是新手,发一下还可以,如果到了研二,研三,就不要投了,没啥意思。投稿邮箱是。一般不到半个月,就会得到回信了。要寄版免费的话,一定要打电话去确认,以免。这个学报编辑人还不错,就是学报质量实在一般。另外给你推荐一个价钱比较合理的,就是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人超好,版面费是每一千字收一百大洋。如果不是非常急着发的话,千万别找论文中介,忒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官网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封建社会发端,文化趋于繁荣。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及其文化走上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两汉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封建秩序得以巩固,文化事业日益兴盛。纵观两汉王朝,形成三次群英荟萃的格局。第一次是刘邦时代。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统计,当时“定天下安社稷者”有萧何、曹参、张良、陈平、韩信等31人。第三次是刘秀时代。《后汉书》卷22记载,明帝追感前世功臣,在南宫云台阁供奉其画像,包括邓禹等28将的画像在内,计32幅。第二次是汉武帝刘彻时代。《汉书·公孙弘传》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兄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落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碑。其余不可胜纪。”比较而言,这次人才云屯雨集,最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与因素,他们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我们首先锁定武帝本人,然后选择其中几位典型人物,再旁及相关的人物和事迹,并以此为突破口,勾勒两汉时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轮廓,从中归纳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反秦之敝。尤其是惠帝、吕后以来,采取黄老清静无为之术,为政崇简易、尚宽柔。文景之治末期,经过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海内晏然,府库充实。汉武帝即位,所谓“存抚天下,安集中国”,指他欲在文治武功方面均有建树的时机已经成熟,西汉王朝将翻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瑰丽篇章。这样的客观形势,需要汉武帝及时调整文化政策。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不满17岁的武帝试图推行自己偏爱的儒术,由于好黄老之言的祖母窦太后从中作梗而未能如愿。这至少说明他少年时代就有志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少年立志,至关重要。窦太后驾崩的第二年,即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来,武帝屡次招贤良文学之士,也就是开展全国规模的选贤活动。主考官为其本人,每次的测试题目,也由他通过诏书形式开列。在这种系列活动中,最早脱颖而出的是董仲舒。数年之后,大器晚成的公孙弘,答卷成绩名列第—,相当于后世的状元。不难看出,武帝开展的这项活动,是后世科举制度的真正源头。仅从这一点看,其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董仲舒自幼研习《春秋》,景帝时已是博士。他广招弟子,精于讲诵,三年不窥园圃。他的代表作《贤良对策》,其实就是三次回答武帝测试题目的答卷,也等于三次向武帝提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议。第一次建议:强勉于事,不懈行善,刑罚得中,正心以正朝廷,以教化为大务,当更化(革新)而更化,修饰五常之道。第二次建议:因时制宜,移风易俗,兴办太学,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第三次建议:上承天意而下务化民,正法度而别上下,防微杜渐,遵循古道,不违天理,官不与民争业,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最后综述自己的核心观点:“《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青年武帝全盘采纳他的观点,并且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武帝为何确立这样的文化政策?董仲舒补出其原由:儒家经典《春秋》等表现的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最适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最适合其缔造大一统局面的需要。正因如此,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就悄然退出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此后,这一文化政策一直风靡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自然是由于儒术有利于维护各个朝代的封建统治秩序。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中国未能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及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到了近代,饱受外国列强侵凌、蹂躏之苦。千秋功罪,谁与评说?是中国应该及早抛弃儒术,提前结束封建社会?还是董仲舒不该充当始作俑者,武帝不该推行儒术?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于任何事物和现象,都要看到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分析它们发生、发展以及衰落的全过程。同样,对于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都应当将它们纳入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视角考察之。完全可以说,儒术独尊,是有其历史与现实,内在与外在原由的,包括上述董仲舒补出的原由。儒术独尊,不仅仅是董仲舒投合武帝需要、武帝敢为天下先,君臣密切合作的结果,也是由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等因素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结果。如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文化政策的先进性,给我们开拓了利用儒家学说的极为广阔空间。我们面对儒家学说,自然用不着顾虑重重,小心翼翼,应该比任何一个时代利用得高妙、恰当、合理、从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著名的七言律诗如下。七言律诗无论在篇幅、句式、平仄、粘对等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总起来说就是近体诗的格律问题。作为七言律诗,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每首诗共有八句构成,这八句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首联指诗中的一、二句,颔联指诗中的三、四句,颈联指诗中的五、六句,尾联指诗中的最后两句。(2)每句七个字,每个字的声调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定,大体上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的两句之间平仄相反,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相粘。(3)颔联和颈联要求对偶。(4)偶句必须押韵,且只能押平声韵。1、《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2、《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孔孟思想中的“仁”与“爱”——基于人性论的视角摘 要:孔孟的仁爱思想对于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事,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多积极的指导。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学会爱他人、爱自然,这些思路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践行。关键词:孔孟思想;爱;仁政;人性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086-02一在奴隶社会早期,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权的,生存境遇非常悲惨,奴隶主不仅可以随意买卖、惩罚奴隶,甚至还可以任意杀害奴隶。到了奴隶社会后期乃至春秋时期,这种情况虽然略有好转,奴隶主已经不能随便屠杀奴隶了,但是由于统治者对生命的不重视而引发的残害社会底层人民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据此,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说文解字》中许慎把“仁”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1]从古文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仁”是表示人与人的亲善关系。孔子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肯定与关怀,恰恰都体现在一个“仁”字上。孔子所说的“仁”,首先是与人有关的话题,“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即爱,“仁”的本质就是爱人。因此,当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简短而有力的回答,“爱人”。一方面,孔子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孝悌之爱,是一种自发表现出来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之爱。另一方面,孔子虽然也说“泛爱众”,但是这种“爱”还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再把这种爱推及大众。其次,孔子的“仁”还表现为对人格的尊重。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是对人的志气、志向不容侵犯的肯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体现出了对每个人的尊重,在当代更是被看做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把“仁爱”这一思想运用到政治上就体现出了孔子对于百姓的爱,即“为政以德”和“养民惠民”。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又云“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这些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就在于推己及人的“爱他人”,可以被看作是“仁爱”思想的延伸,是出于朴素的人道主义而阐发的。“孔子以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抓住当时仁这个字所包含的爱人思想,加以明确、充实和提高,使它成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仁的哲学思想。”[2]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仁”,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孔子给出了“仁”的3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道德和有道德的人。樊迟问:“何以为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3]意思是说,有仁爱的人对于困难的事情要抢着做,对于接受奖赏的事情则要退于别人之后,能做到这一点便可以算是仁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第一个“仁者”的仁指有道德的人,第二个“仁”则指道德。第二层含义指具有高尚情操的君子。如《论语·子罕》中说:“仁者不忧。”第三层含义指真理。如“当仁不让于师”,意为面对真理,即使是自己的老师也不能让步、屈服。尽管仁的含义有很多,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与“爱人”相关联,也可以说是和人的本质相通的。孔子看到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从怪力乱神的天命观中解放出来,这种思想在受天命观笼罩着的西周时期是极为进步的。那么,在明白了“何以为仁”之后怎样做才能实现呢?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内在的道德思想,礼是外在宗法制度,礼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礼中有仁是对如何为仁的限定和规范。“克己”就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仁。每个人都要限定自己的行为表现,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的认同。克己复礼就是把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宗法制度统一起来,把宗法制度这种群体性的意志内化成每个人“为仁”的准则,即“为仁由己”。这样,以“仁”为终极目标的个体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是靠个人的努力实现“仁”,实际上体现的是社会群体的意志。作为先秦儒家的首创者,孔子看到了对人、对生命尊重的重要性,他的“仁爱”思想还充分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基于“以民为本”的思想,孔子的“仁政”主要表现在以“民本”为核心的以德为政的政治哲学中,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主张以德治国,强烈反对“暴政”,要用“德政”代替“暴政”。德政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尊五美”①和除“四恶”。②若君主能做到这几点就可以减少滥用刑法、乱杀无辜的“暴政”,并且得到百姓的拥护,进而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状态,这是孔子政治哲学的体现。第二,是要做到惠民、富民和教民。首先是“惠民”,让百姓得到实惠和好处;然后逐渐实现“富民”,让百姓富裕、富足,人民富起来了,社会、政治才能稳定,君主的地位才能稳固,若是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就会引起人民大众的反抗,那么君主的地位也就难以稳固了;最后是“教民”,“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裕往往是不够的,人的精神世界也尤为重要[4],所以要对百姓进行道德伦理的教化,使百姓按照道德规范做事,这样社会才能稳定。以上这些治国方略和措施都体现了孔子的“德政”思想和对道德修养、道德教化的重视,是孔子“仁政”思想的特点。二在奴隶社会,奴隶可以被奴隶主肆意屠杀和买卖,奴隶没有作为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后来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就出现了原始的人道主义,社会上逐渐开始呼吁对人的尊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他的仁政思想。有关人性的问题是先秦诸子百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爱”的思想,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性论学说,表达了他对人的尊重与关爱。首先孟子“爱人”的思想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和前提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而且是“仁之端也”“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人性中的善与爱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不被外在的、功利的因素所影响,所以,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因此人性之善如水之就下,有向善的趋势,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是建立在性善的基础之上的。孟子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来定义“仁”,也叫“四端”,即善的发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是每个人都有的。与四端相对的是仁、义、礼、智这4种道德行为,每一种道德行为的出现都是对人性“善”的外在体现,能做到这几点就可以成为一个善人。其次,孟子“爱人”的思想是对孔子的扩充与发展。孔子说“爱人”,是要先爱自己的亲人,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然后再把这种爱推及到大众;而孟子所讲的“爱人”则是直接要求人们把对自己的爱和对亲人的爱扩展为对他人和他人的亲人的爱,进而爱所有人,也就是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人的尊重与关爱并没有局限于有血亲关系的亲人,而是对天下所有人的爱。再次,对于个体的独立人格孟子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和重视。例如,在对待君臣关系的问题上,孟子非常反对和鄙视那些对君主言听计从、无条件服从的人,并嘲笑道,“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而是提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5]。这样的大丈夫,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尊重的。最后,孟子还充分肯定了人的生命权不受侵犯,再度表现了他对生命的关爱。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黎民百姓,他们都拥有平等生命权,无论高低贵贱,任何人的生命都应当得到保护与尊重。在孟子看来,君主要想得天下,不能以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百姓的生命比君主及天下更为重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