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童年创伤的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童年创伤的论文研究

电视剧《他来了请闭眼》一部不算长,前面四分之三稍显平淡,而最后四分之一跌宕起伏而紧凑的犯罪心理言情剧。后来四分之一在美国拍摄的部分确实有了点儿美式悬疑的特点。但毕竟,是冲着犯罪心理去的,也就说说三个主要人物的特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童年或都经历过丧亲的家庭破裂、家庭暴力带来的身体虐待、破裂后父母的情感的冷暴力。难怪有人说“父母即祸害”,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面。薄靳言:Simon&Allen,分离型人格识别障碍(DID)Simon,是绝多数时候,薄靳言的正常人格,喜欢穿白色的衬衣,在家光脚行走。是犯罪心理学的专家,惯称为“薄大神”。通过心理行为分析实现罪犯的拼图,以抓获穷凶极恶的罪犯为己任。自信自己的专业技能,显得自大而傲慢。智商高,情商为零。不善表达和沟通。Allen偏好黑色,深沉,张狂,表现为嗜杀戮,能感应罪犯行凶的心理轨迹,甚至表现为对过程的享受。这部分在他被囚禁和身体虐待后的催眠中显现出来,有点黑暗、华丽而扭曲的味道。这一人格便是谢晗们想释放出来的、被认为是同类的灵魂。所以,一个像阳光下明朗的正义使者,一个却是曾经软弱受欺凌时挺身而出抗击罪恶的黑暗使者。一个在正义的世界获得了荣誉,一个吸引了极度变态的罪犯将其视为猎捕、雕琢的目标。如果从防御机制而言,Allen的出现是Simon正直却脆弱光明之下臆想出来的一个强硬而富有攻击性的后盾。在童年时期,出于对家庭暴力下对母亲和Simon的保护而滋生出的一个稍显偏执和黑暗的人格。所有在罪恶还未得到惩罚之时,“以暴制暴”好像就是自我保护的“正当防卫”。只是这一面,却不能被简单、明朗、幼小的儿童所接纳和承受,只能隐藏在阴暗的角落里。所以,薄的人生才有了那“关键几分钟的失忆”,这正是分离性失忆的表现。一直以来Simon并不知道Allen,也不确定Allen出现后究竟做了什么,却有隐约的感觉。家庭:两岁丧父,随母亲改嫁。继父酗酒成瘾,并伴有家庭暴力。这是一个软弱传统的母亲带着儿子寄人篱下求生的合理选择。母亲隐忍,却始终软弱。在长期身体虐待的环境下,身心焦虑,却无力反抗无法逃离。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97%~98%分离性障碍成年病人报告童年虐待史,同时在85%的成年病人和95%的儿童,青少年分离性障碍以及其他形式相近的分离性障碍病人身上,可以验证有虐待史。这些资料表明在北美地区病人中,童年虐待史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具有两个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双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是形成分离性障碍的重要原因。长大后,因为隐藏的创伤而难以与人建立正常的关系,甚至宁愿孑然一身,也无意识要隐藏自己最深的伤痛和秘密。除了母亲,后来组合的家庭成员也难以走入他的内心。其实就算是母亲,也不再那么亲密,不可能全无保留的交流。在他开枪射死继父的那一刻,他便将自己封存在孤独和不安里了。幸运的是,FBI的探员伊万帮了他。也让他有机会正常学习,学习了犯罪心理学为更多受残害的人伸张正义,揭露犯罪的原貌,帮警探抓住罪犯。就像是自己获救之后被光明照亮,以正常和社会接受的方式报答伊万的救助和引导,并弥补曾经的罪恶,用行动洗白儿时那一刻的狰狞,在光明中获得安宁。有幸的是,除了导师外,他还有了一个生死相交“老妈子”一样的挚友。在好友的撮合下确定和接纳了自己的爱人。在工作中,有了相信自己的队友。这些正向的连接和支撑,就是他坚韧走下去的希望之光。人之所以选择毁灭,不是因为生死考验,而是绝望无助后的自我放弃。白色Simon的爽朗、干净、明亮、腼腆,自大,毒舌,从最开始的审视、分析到接纳、追随,保护,到用生命去爱,是从疏离、防备、苛刻走向亲近、赞赏和感激。能用生命去爱的,一定是一段深刻的感情。但是,开篇的锁链血腥的囚禁、拷问、催眠,在又一次身心摧残中激活了那个“失忆的人格”。Allen在那一刻又出现了。所以,我相信正常的逻辑下,Allen是确定存在的,在生死之际挣脱出来主宰这幅躯体,面对残暴唯有残暴才有胜算的可能。在鲜花食人魔1号谢晗打算毁灭Simon而释放Allen时,Simon的正向情感连接已经比较牢固了,挚友和爱人都表示,无论Allen还是Simon,你就是你,都是他们爱着和信任的薄靳言。所以,穿梭在高楼、公园里的彷徨,就像是Allen的犹豫和抉择。在与Simon记忆的融合中,在记忆里反复感受到温暖和爱,Allen也爱上了简瑶。其实,从Simon开始询问自己童年时候的案件时,他就是在正视和面对Allen的存在,接纳自己的脆弱和曾经作为受害者的无助感,然后承认了Allen。分离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就是让患者在亲密关系中缓解,开始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另一个人格的存在,找回那段遗失的记忆。之前的防御机制也就慢慢坍塌了。最好的治愈就是两种人格的沟通融合,形成完整的记忆。所以,Allen最后也爱上了简瑶,同时还有Simon的亲人和朋友。他是Allen,也是Simon。所以,剧中最后的那一个诡异的笑容只是告诉我们,他是Allen,也是Simon。他们共同接受了彼此的存在及其亲朋和爱人。分离障碍也因此实现了人格的整合。毕竟Allen也只杀了继父一人,那也只是童年时期无助无奈下的被迫选择,不能就因此断定他是变态杀手。毕竟,为了存活,人性都是复杂的。Allen承载了所有黑暗的记忆,备受焦虑和孤独,但强硬。Simon在剔除了Allen那部分的黑暗才能阳光明朗。遗忘和分离只能撕裂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必然需要人格的整合。无论Allen还是Simon都是薄靳言,而成熟的爱必然是爱这个完整的人。正是Allen成全了Simon,所以Simon+Allen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薄大神”。所以,无论开始的白,还是属于Allen的黑,最后回归到了蓝与白,有了一点色彩的明朗。谢晗:表演型、自恋型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共病体童年:家庭富有,但父母离异,母亲不愿带走他,父亲对他置之不理。父母的冷漠和自私也得以沿袭。但是家庭破碎和父母情感上的冷暴力也对幼小的心灵制造了重大的摧残和扭曲。面对如此的创伤,他陷入了文学艺术的幻想中。逃离,重构,以自我为中心的完美家庭的设计,就是小说似的“白日梦”一样,给他的生活披上了高贵、纯洁、完美、理想而富饶的外衣。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匹配自己理想的父亲、母亲和爱人,以及孩子而犯罪和掠杀。人们在现实中缺失而得不到的,逼他去虚妄的世界中寻找所谓的“完整和美好”。他用偏执、虚幻和反社会的人格维护了自己的“白日梦”而已。时而温柔、充满贵族的魅力,时而扭曲而乖张,情绪敏感而激烈,实则对生命是冷漠、嘲弄和不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完美和主宰他人的生死,用变态的鞭笞、虐待、屠杀证实自己的伟大和价值。这是一种多种人格障碍的共病患者。他自我构想的完美、优雅、品位的雕刻艺术大师的角色,甚至连“谢晗”这个名字也都是虚构的,只是承载另一个人的一种期待而已。自己也不过是别人雕刻的一幅作品而已,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谁,他自己的人格不知在何时早已瓦解。所谓的真实不过是建立在虚妄和被雕刻之上的自以为是。这近乎完美的作品,当他在比较中变得不再完美时,“主人”随意的一句“你真令我失望”也就能令其丧失全部的存在价值。最高级的罪犯,不用自己的双手,就能让他人在孤独、绝望中投向自己,以聪明的方式构建反社会的理由。所以,谢晗、Tommy这样所谓穷凶恶极的罪犯其实早已在催眠和雕刻中放弃了自己原初的人格,放弃了自我。为了给孤独无助的灵魂找到可以停靠的岸,在人格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与所谓的精神导师建立了虚构的连接。当这个仅有的连接断裂时,生命只有沉入死亡里,而自己以为的完美和伟大也只不过是邪恶玩的一场游戏。所以,这两部作品是真实的,置于人前的。而蔺漪阳这位最后浮出水面的精神导师却是最擅长伪装的。伪装和隐藏在真实的人情世故里,平凡得不起眼,表演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但对他而言,富有却很无聊。无聊之时就用金钱和智慧完了一场复杂的心理游戏,主导和控制他人的人格,实现犯罪,以显示自己和金钱的伟大、生命的廉价、人性的丑恶和主宰、创造的乐趣。当然,他一直都是有一位名义上的未婚妻的。只是这个似乎跟他最亲密的人却计算、权衡他的事业,考量婚姻的价值,甚至都不了解他,算是“熟悉的陌生人”吧。但他却从未控制和直接伤害过她。也许,他也是期待一份解救自己的关注和温暖,但却输给了凡事可预见的无聊。马思纯饰演的简瑶瑶:坚强、善解人意而温暖同样的,简瑶小时候也和妹妹一起目睹了父亲被罪犯报复而死的场景。父亲的同事及好友同样为职业刑警的李家父子的照顾下,母亲独自坚强地养大了姐妹俩。所以,乐观、坚强在母亲的影响下种在了她的心理,身边就好像还是一个完整而温暖的大家庭。有和蔼的刑警叔叔,像父亲一样;多了一个亲梅竹马的爽朗大哥;还有坚强的母亲、可爱的妹妹。童年的创伤在亲人相处的日子里得到了治愈。所以,她是平凡的温暖家庭的邻家女孩,温柔但坚强。父亲的死也给她留下了害怕失去的伤痕。面对伸张正义的退缩,为了正义必然要付出高尚的代价,所以不如平庸而低风险的活着。所以,开始她就放弃了成为刑警的志向,可骨子里还是刻录了父亲的理想。在遇到薄靳言之后,薄的霸道推着她走甚至帮她做了选择。生命的使命逃无可逃,最后两人一直相伴在查案的路上。简瑶学得快,处理人际关系也谨慎得体,正好帮薄处理琐碎的事情并适度应对人际交往。女性柔韧的坚强坚韧的确是很好的品质。她还善解人意、安静。人与人,有时候也会被伤痕所吸引。就像简瑶父亲的死和薄童年乃至近来遭受鞭笞折魔的经历,伤痕让人怜悯、理解,愿意伸出援手愿意倾听而彼此给予温暖。一个承接了父亲伸张正义的光芒和理想,一个是惹人怜又顾全大局、克制、坚强的女人,也抑或是她也承载了母亲的一些特质,所以在碰触伤痕的时候彼此打开了心扉而爱上了彼此的全部。坚强或懦弱,自傲也害怕过,爱就是接纳全部。所以,懂得爱和感恩的人,在最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Happy Ending。本该凝重的画面,很多时候是阳光和绿意的清新。海浪冲走了罪恶,阳光下水面又澄净清澈了。人们最后因爱而充满了笑容,阳光治愈了曾经的伤痕。面对分离性人格障碍,有人总结说“父母即祸害”,从危害的程度和潜在的威胁,确实也是如此。正义、正常和罪犯,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童年时所受到的创伤带来的持续或恶化再现后的延续。过去从来不会真正过去,温暖和安全感的建立在养成健全的人格中实在重要。也难怪有人说,对于父母而言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孩子及其成长?他们真的不是我们雕刻的作品,养育要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独立、健全、健康的人格,这太重要了。家庭的温暖也能治愈已经发生过的伤害。

童年的心理创伤

人生的不幸大多起源于童年,没有在父母身上学到爱的能力,因此也失去了爱自己与被爱的能力。童年的心理创伤到底影响我们多深?下面随我去看看。

什么是童年不良经历?

1. 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绪虐待;

2. 忽视:包括身体忽视、情绪忽视;

3. 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目睹母亲遭到暴力对待、家庭内物质滥用、家庭内精神疾病、父母离异或分居、家庭成员入狱。

现代社会将父母失业/家庭极端经济困难、受到种族歧视、是学校或社区内暴力的目睹者或受害者、曾被威胁/俘虏纳入童年不良经历的评估标准。

童年不良经历会导致一系列与生理、心理相关的负面结果,如心血管疾病、物质滥用、肥胖、癌症、性传播疾病、抑郁症、自杀倾向、反社会倾向等等。据权威研究显示,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罹患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几率比0分的人高20%,患癌症的风险是2倍,吸毒的风险是4倍,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倍,自杀的风险是19倍;得到6分及以上的人,平均寿命短20年

而且,创伤和负面影响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所遭受的创伤越严重,负面结果的风险越高。

童年创伤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

一些经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通常在5岁以前)便出现了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文章开头提到的Beth就被诊断为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是一种由“极度不充足的照料模式”引发的儿童精神障碍,表现为对他人的社交和情感反应很少,正性情感少,在非威胁性的互动中也表现出原因不明的激惹、悲伤、害怕发作等。

他们是一群可能在街上会跟着其他成年人走的孩子,因为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和对陌生人的区别不大。很多这样的孩子也很少叫妈妈。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有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样极端的表现,但是,无法与他人建立依恋,社交和情感控制能力差,无法应对压力,在非威胁性的环境中仍然警觉、害怕、悲伤,却是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的普遍表现。

童年创伤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1. 面对压力,容易出现过激的情绪反应

大脑皮层中灰质的密度高低对于情绪反应来说也十分关键。灰质密度越低,含量越少,情绪反应的能力越低。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显示,与被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相比,由机构抚养长大的孩子(被认为是早期创伤人群)的大脑灰质含量更少;研究者认为,这会使得他们情绪管理的能力更差,更容易在很小的刺激下就引发愤怒和恐惧的情绪

在压力情境下做出过激反应,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弱,会使我们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Márquez(2013)的大鼠实验也提供了佐证。幼年处于恐惧环境的大鼠,确实在成年之后出现了长期的病理性攻击行为,在面对完全没有威胁的环境(比如面对比自己小很多的同类,及被麻醉的同类)时,他们仍然表现出焦虑和攻击。同时,它们也表现出了抑郁情绪——对食物缺乏兴趣、社交减少、在面对挑战时容易放弃等。

2. 影响我们对创伤的记忆:

研究显示,早期创伤会通过影响到我们大脑的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而影响我们的记忆。默认网络中的后扣带回区域是一个关键的区域,它与自我反省、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有关,而它与其他区域(比如大脑右半球中的杏仁核、海马体和右侧脑岛)的.连接,决定了我们如何评估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事件的关系、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联系。

但在经历了早年重大创伤的人身上,后扣带回与其他区域的连接变弱了。

这会导致我们评估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联系的能力不足,会使得“与过去经历有关的信息”常常会与现在的环境交错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对现实情境的评估,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我们的情绪反应、行为决定是针对当下环境的反应。事实往往不是如此。那些过去的遭遇、未完成的心愿、未释放的情感都会和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和当下纠缠在一起,影响着我们此刻的反应。

3. 早熟/早衰:

我们有时会说,有过创伤的孩子会比较早熟,而研究证明,他们可能的确会老得更快。

染色体端粒(telomere)是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的物质,也是导致各种早熟、早衰症状和引发疾病的原因。随着端粒的不断缩短,细胞会逐渐老化,当端粒消耗殆尽时,细胞便会立即激活凋亡机制,走向衰亡。而研究发现,比起没有被虐待过的被试,那些在早年遭受过虐待的被试,染色体端粒更短(不到未受虐待的被试的一半),这说明他们细胞老化的速度更快;且无论是遭受情绪虐待/忽视,还是身体虐待/忽视的被试,都表现出了端粒的显著缩短。研究者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过早期创伤的孩子可能会早熟。

如何处理童年不良经历?

虽然童年的不良经历会带来如此多的风险,那么,这些创伤是可以被处理的吗?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呢?

作为受害者:脱离“毒性压力”反应

我们要学会从创伤中获得修复力和成长。

那么,作为受害者来说,有什么可以主动摆脱童年经历的阴影的做法呢?

1. 写作: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反复提到过写作的疗愈作用。尝试固定时间写作(比如每天半小时),写下你内心最深处的情绪和想法,写下那些曾经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在写作的时候,试着去感受这些事件的原貌,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现在的你。在写作中,你可能会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并且真正让过去的事情过去。

2. 正念练习: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有过童年创伤的人大脑灰质会更少,而研究证明,通过8周的正念减压练习,能够使得大脑灰质的密度提高(Hölzel, 2015)。正念练习也已经被广泛被证明在减缓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PTSD症状上有显著的效果,即便是在家里做呼吸练习(每天坐下来5-15分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它从你胸腔到腹腔,再出来的过程),都能够使你应对压力时更平静,减少过激反应。

3. 参加互助组:

创伤总是和一些不愉快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它也会影响到我们建立关系、信任他人的能力。而如果能够找到彼此信任的、有支持性的社群,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体会到与他人的积极互动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萨姐出品

公益短片《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中,有一个小女孩从小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

爸爸酗酒,经常家暴妈妈。

有一次,因为一条裙子,妈妈被狠狠打了一顿,她上前想要阻拦,结果被爸爸抱摔,追着跑出了家门。

妈妈从不关心她和弟弟,爸爸冷漠又自私。每次家庭战争,她都和弟弟在一旁无动于衷。

后来爸爸因为家暴被捕,妈妈也失去了监护权,她被彻底遗弃。

直到她遇到了养母,才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养母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疼爱,给她关心,让她幸福。

有一天,养母送给她了一条漂亮的裙子。

这条裙子让她想起了年幼时,父母因为一条漂亮的裙子,撕打的场景。

于是她朝着养母大吼大叫,甚至还当场撕毁裙子。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被抛弃、被忽视的孩子,那种心理强烈的情绪攻击,让她变成了一个愤怒的人。

童年,是孩子一生的底色。

很多成年人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却不知孩子早已将记忆刻进生命里,并被它控制着。

心理学家费洛伊德分析:

严格来讲,童年受过的伤害,可能需要一生来治愈。

01

童年的创伤,可能会“毁掉”孩子

《隐秘的角落》中的乖小孩朱朝阳,一直都是“别人家孩子”,成绩优秀,又非常懂事。

父母离婚彻底改变了他。

父亲离婚再娶,他多了一个妹妹。

父亲对他漠不关心,连他考了全校第一,都是从牌友的口中得知。

可是父亲却十分疼爱妹妹,纵容妹妹经常欺负羞辱他。

他开始心里不平衡,慢慢变得孤僻,甚至经常遭人欺负。

当老师向妈妈反映这个情况时,妈妈说:“我儿子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她经常这样骂朱朝阳:

“你爸有什么好的?你以为你爸爸是真的爱你吗?如果爱你,就不会抛弃我们。”

朱朝阳忍受着爸爸的冷漠、妈妈的控制、妹妹的欺辱和同学的霸凌,在畸形的环境中,人格慢慢发生改变。

朱朝阳的命运本不该如此。

是父母用自身的过错,将他一步一步逼向绝境。

有人问:一个人心里受过伤,能被时间治愈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童年与父母相处模式,就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那些童年被伤害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无底洞,怎样都不能被填满。

02

不被爱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人从小越缺乏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容易变得偏执。但凡长大后拥有这个东西时,就会竭尽全力的去想要更多。

孩子的童年,越缺少什么,长大后就越想得到什么。

阿娇1岁时,父亲就离世。

后来母亲改嫁,就把她寄养在不同的家庭。光是幼儿园她都换了6所学校。

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很多时候,她会向母亲诉苦,母亲却让她“懂事一点”。

被冷落、被忽视让她越来越渴望爱。

她说:想从头再成长过,我好像没有童年一样,我希望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她其实内心极度渴望爱,但又十分缺乏安全感。

在节目《爸妈学前班》里,她和丈夫相处时,总会保持距离。

这样的阿娇太过于冷漠,那是因为她太缺乏安全感。

被忽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想要拼命的寻找爱来弥补,但却怎么也要不够。

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不被重视,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小时候在语言暴力下长大,长大变得极其不自信;小时候在父母争吵中度过,长大后变得不信任感情。

父母只把孩子当小孩,冷落和忽视孩子的感受,才让孩子的安全感越来越少,最后学不会爱自己,也学不会爱别人。

而孩子唯一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用一生来治愈。

03

修复童年创伤,自我疗愈很重要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无法选择,发给你什么牌,你只能尽量打好它。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承受着来自父母带给自己的那一份伤害。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心理创伤。如果要走出来,自我疗愈是根源。

1)心理上不要太束缚自己

张若昀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离异。

母亲弃他而去,父亲也另组了家庭。他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但是,他却这样说:“ 孤独就是孤独,过去了也就接受了,不要老去想他就像在乖某一件事。”

在他的认知里,那些无法改变的伤痛都是父母给的,与自己无关。

所以,他活得特别通透。

其实,一个人要从不良情绪和行为中走出来,就要先改变认知。

也就意味着在思想上要与原生家庭分离。

贝弗利•恩格尔推荐过一个叫“自我悲悯”的疗愈法,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摆脱童年创伤带来的困扰。

它包括: 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鼓励。

简而言之就是要接纳自己,它是一个人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它会让人有一种,如果我“被接纳”就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如何接纳自己?

•对着镜子大声喊出自己的烦恼,把曾经的伤害说出来,接纳过去。

•深夜与自己对话“我为什么会这样”,找到心理不平衡的根源。

•最后利用旅行、冥想、打坐的方式净化心灵。

只有学会接纳自己,才能用欣赏和期待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2)保持与父母的界限感

如果拎不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而它的负面影响是自我怀疑、敏感而自负,会始终陷入悲伤情绪之中。

只有让自己保持与父母的界限感,才能摆脱父母的禁锢,找到自己的价值。

• 必须要经济上独立:

经济上的独立,能够塑造独立的人格,不会局限于过去的伤痛,它可以帮我们重新建立自己的感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会让自己觉得是一个有用的人。

• 与父母保持心理界限:

这种心理界限指的是:

在社交还与 情感 活动中,不过多听从父母的意见;

在行为上,不过多依赖父母;

在思想上多点自己的主见,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与父母分离,才能在精神上获得自由,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当感觉疲劳时,给自己一个最简单的拥抱:

“我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了”,在接受过去的事实后,把自己变强大。

这是自我的价值,去吸引别人的目光。

04

用温暖做家庭的底色,才是幸福的根源

孩子在童年受到的创伤,都需要时间来治愈。

有些人能从原生家庭走出来,而有些却被它禁锢一生。

与其让孩子一生都治愈自己的创伤,父母能给的最大幸福就是用温暖来奠定孩子一生的底色。

作家冰心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她小时候,问母亲: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

当时妈妈用面颊抵住冰心的额头,温柔地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回答,滋润了冰心整个童年。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对性格、行为、心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生的幸福。

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无法避免孤独感。

而小时候,父母给足关爱,会在潜意识里,给足孩子一生的阳光与温暖,照亮他的心灵。

如果非要选择一种可以让孩子治愈的童年,那就是用原生家庭作为幸福的底色。

让他懂爱、学会爱、努力爱,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起点。

创伤与创伤记忆论文的研究

创伤性记忆可以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当它们成为侵入性的想法,导致焦虑,并继续造成痛苦。出于这个原因,科学家们现在正在寻找削弱这种记忆并减少其影响的方法。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可能会发现他们的记忆在经历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萦绕着他们。暴露于创伤可能引发许多精神和情绪问题,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焦虑症,例如恐惧症。治疗经历创伤长期影响的人的方法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其他类型的心理疗法,以及用于解决抑郁或焦虑症状的特定药物处方。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对造成个人长期痛苦的创伤记忆采取行动。来自三个国家的五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团队,这些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一种削弱人们痛苦记忆和减少心理影响的新方法。我们可以删除“既定”记忆吗?在一篇发表在“科学进步”杂志上的新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写道:“这种与创伤相关的疾病]的有效治疗应该选择性地减少这些侵入性的病理记忆。”同时,他们指出,记忆研究中的流行观点是“已建立的记忆相对固定”,因此不容易修改。然而,在他们的新研究中,调查人员表明,对令人不安的记忆采取行动实际上是一种明显的可能性。作者写道:“记忆最初是不稳定的,对诸如电休克疗法、全身麻醉或蛋白质合成抑制等干扰敏感,但在巩固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定,在巩固期之后记忆被认为是建立起来的,不再对破坏或修饰敏感。”然而,科学家们观察到,过去研究人员使用动物模型进行的研究表明,重新激活一个已经建立的记忆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其“易受”外部变化的影响。基于现有的证据,他们决定与一组人类参与者合作,并测试他们在使用麻醉剂异丙酚的基础上进行的干预。在目前的研究中,Vallejo和他的同事招募了50名健康的参与者,首先让他们观看两段有叙述的幻灯来灌输他们不想要的记忆。这两张幻灯片都在中间展示了消极的情感内容。为了应对糟糕的记忆,研究人员在一周后给参与者打电话,给他们看两场演讲中的第一张幻灯片,问他们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旦参与者开始回忆那些不想要的记忆,研究人员就会用异丙酚给他们注射镇静剂。然后,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成两组。异丙酚注射后24小时后,第一组的人不得不采取一个测试评估他们回忆的故事在每两个幻灯片的他们不得不记住之前镇静和一个他们没有提示回忆。对于第二组的参与者,他们在接受异丙酚干预后立即进行相同的测试。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美] 彼得·莱文(Peter A. Levine))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作者:[美] 彼得·莱文(Peter A. Levine)

译者:曾旻

豆瓣评分: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9

页数:159

内容简介: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是美国躯体性心理治疗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莱文博士zui新力作。

记忆是创伤疗愈的核心问题。治疗师必须探究患者的过去如何在当下上演,才能帮助患者获得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没有理解创伤是如何变成一种记忆的痕迹印刻在躯体、大脑、心灵、精神和灵魂上,治疗师肯定会迷失方向。

创伤记忆完全不同于其他普通的记忆。普通记忆是会随时间改变和衰退的生命故事,创伤记忆则是再现的身体感觉与动作,伴随强烈的恐惧、羞耻、愤怒和崩溃等消极情绪。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已经理解了心理创伤的痕迹不是储存为一件过去发生的坏事情的叙述,而是一种被体验为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的身体感觉,而且这种威胁会感知为发生在此时此刻。

大多数当代的心理治疗都笼罩在弗洛伊德及其跟随者的阴影下,或是由各种各样认知行为疗法所指导。然而,这些方法在与创伤记忆进行工作时遇到了限制,无法充分意识到受创伤冲击的基本躯体与大脑机制,这使得治疗中最基本的人类需求和动机未能满足。

本书讲述的是我们如何学会应对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将它们从痛苦和暴行中释放。作者莱文博士创立的身体体验疗法现已成为西方心理创伤治疗的主流疗法。一些传统疗法鼓励再次重现创伤来“消退”对创伤的条件反应,却有很大的风险让过去那些极端痛苦被强化,身体体验疗法则是创造一个新的体验与极端的无助体验重新协商,并以一种对身体体验和反应的控制感替代它。

本书有许多案例,详尽阐述了如何将身体体验疗法的原则付诸实践,不仅可以运用在创伤受害者身上,例如车祸幸存者,还可以运用在新生儿、幼儿、学龄儿童和战争军人身上。

尽管本书是面向针对创伤记忆进行工作的心理治疗师,但是它同样也是写给所有努力从自己过往挥之不去的记忆中摆脱出来的人们,以及那些渴望获得长久内心平和的人们。它也是写给仅仅对记忆如何掌控我们的生活、记忆的巨大模糊性、记忆令人费解的不确定性以及记忆的一切是如何运转进行的科学与临床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们。

作者简介:

彼得·莱文(Peter A. Levine)

莱文博士拥有生物物理学与心理学的双博士学位,是身体体验疗法的创始人的发展者,在压力和创伤的研究和治疗方面拥有50年经验。由于对躯体性心理治疗的原创性贡献,莱文博士于2010年被美国躯体性心理治疗协会(USABP)授予终身成就奖。

作为人类丰盈基金会的创始人,莱文博士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开展培训。他曾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减压顾问,参与了航天飞机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他也是全球性事物专案组机构的社会责任心理学家成员,为大型灾难事故和种族及政治战争提供咨询。

莱文博士的著作颇丰,对科学、医学和大众出版有巨大贡献。他的国际畅销书《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已经被翻译成22种语言发行,其他著作包括:《创伤与记忆》(Trauma and Memory)《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创伤》(Trauma Through a Child's Eyes)、《让孩子远离创伤》(Trauma-Proofing Your Kids)、释放疼痛(Freedom from Pain)等。

想更多了解莱文博士的培训、项目和著作,请关注和

译者简介

曾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创伤心理学,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科普作者,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作者,著有《直面创伤》。

(基于壹心理课程整理加工,李明讲述) 现在我们来看,创伤与个人叙事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去做心理工作,做心理咨询或者社会工作,或者是心理治疗,来访者会跟我们去讲述他的自我的故事,这就是所谓的自传。来访者会用一种自传的方式就给我们呈现他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啊,我刚才用到了一个词,就是记忆只要没有受伤,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真实和非真实的判别的。实际上我们有很多流派呢,也会在这个方面做很多文章,就是它会去检验来访者记忆的准确性。可是我现在跟大家讲一个悖论,就是 经过创伤的人,他的记忆会不准确 。换句话说,他会补一些细节,会选一些细节。 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学生,他在一个课堂结束之后来跟我聊天。这个人是一个国家英雄、战斗英雄,他参加过对越的自卫反击战,因为他立过很多军功,所以他现在待遇很好,可是他有一件事情就忘不掉。有一次他乔装打扮,穿着越军的衣服去做敌后侦查,他是一个小队长,带着六个人,到敌后去,结果他在这个走的过程当中,他在前面带队,后面的这个战友就提醒他,他们队伍里边儿多了一个人。他们是六个人,走着走着成了七个人,那个战友就提醒他可能有问题,好像被越军发现了、还是跟上了,不知道。他就假装系鞋带,从队首调到了对尾,然后他确实发现多了一个人,就跟在最后一排。然后呢,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他轻轻的拍了一下那个在队尾的那个他不认识的人,然后那个人在回头的那一刹那,他掏枪把那个人打死了。就是打死那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刚好回头看着他,那个人的帽子掉下来,结果是十八九岁的一个女孩子,头发很长的,帽子掉下来之后,那个头发就散落下来,他永远的记住了那个女孩子看着他的那个惊讶的眼神,他立刻意识到那个女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他跟着是一帮中国的军人,因为他们都穿的是越军的军装,所以他就觉得特别的内疚,她肯定不是来害他们的。可是呢,又没有办法,是战争年代,他没有办法不去做这个事情。所以好多年,他一看到长头发的女孩子,他就会产生那种内疚感。就忍不住多看几眼。因为我那次讲座就提到了这种过往的创伤对于现在的一些影响,他就是讲道理我都懂,我知道在那种情况之下,即便现在我也得这么做,可是就没有办法,良心上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件就过不去的一个创伤,就特别难过。 他呈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都特别能够理解,他当时那种感受,可是他就只凸显了一个主题。是什么主题呢?就是那个女士可能是误认为是自己人,然后跟着,并没有不见得是特工,或者是来消灭我们的,可是这个是经过了他编译之后的故事主题,这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也完全有可能那个女士,因为她也穿着军装,有可能就是来灭他们的,也在一直找一个时机去灭他们。她的那种惊讶的眼神也可能完全是在表达,没想到让你先下手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没有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战斗英雄,他已经对他当时的那个事件做了一个编译,就是 他不是在讲一个历史,他是在讲一个故事,是在讲他所认定的那个版本的故事。 我当时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空间,跟他做一个干预或者治疗, 如果我要去给他做治疗的话,那我会去让他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其他的可能的讲法。 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记忆系统会混淆掉记忆的事实、历史的真实和叙事的真实。我们会记着很多片段,然后这些片段的意义是我们强加的,但我们不知道,我们会觉得事实就是这样。那我们会在反复的讲述当中不断地强化这样一个记忆系统,最后让我们觉得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个我的一个个人成长经历。我在受训练的过程,大概在十年以前,我在接受分析的时候,我会经常跟我咨询师讲一个我的经历就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在别人家看电视,然后不敢回家,我爸爸就叫我回家,那天下大雪,已经很晚了。爸爸叫我出来之后,他很生气,就一脚把我踢倒,然后我好像就印在那个雪下的一个人模,第二天雪停了,我还去看那个人模,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真的事情。我会觉得我有创伤哦,因为我如果没什么创伤,跟分析师讲什么呢,又没什么好讲的,我一直去想大概我爸爸也打过我吧,然后呢,我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因为我讲了很多遍,我一直觉得这是个真的。以至于有一次忍不住喝了酒跟老爷子去对质啊,我就问他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我老爸说没有啊,我从来都没有打过你啊,然后我就会想怎么可能没有打过我,没打过我能长大吗,我有一个强烈的一种认定,就是好像别人的爸爸都打过他,为什么我爸爸没有打过我。后来在一次自由联想里边,后来因为这个事情我讲过很多遍,我就回顾,似乎我有一种期待,我有两个姐姐,我们家是那种比较严厉的那种家教,经常会挨打,我也挨过打,但是没有挨过我爸爸的打,挨过我妈妈的打。我就很期待爸爸会打我一次,好像这样就公平了,其实我爸爸没有打过我们,三个他都不打,经常执行打人的这个事的是我妈妈,但是呢我们就很期待,好像爸爸打一下会不一样,觉得比较公平。 我现在要讲的重点不是这个,我要讲的重点就是我竟然会那么相信我编出来的这样一个故事,我竟然去跟我爸爸去确认,就是我内心其实隐隐约约能感觉好像不一定是真的。就是有我受的训练的影响,因为我觉得应该会有一个这样的事情,所以呢,我就去重新架构了我的一些记忆,那其实我们在咨询当中有会发现,当我们的来访者跟我们去讲述一些他很悲惨的一些创伤经历的时候,这个过程里边儿可能有一些事他不自觉地编辑过的。 有的时候是自觉的,为了让这个故事讲的更加的圆熟。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是一位女士,她就经常会讲他小时候他爸爸经常欺负他,讲得很难听,说他爸爸很好色,讲到她在青春期的时候,第一次来例假的时候,爸爸特别关心她,她在描述那种特别关心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她有一种暗示,就是很讨厌爸爸的那种关心,然后呢,就好像暗示,似乎她有过被性侵的经历,其实没有,因为她自己一点这样的记忆都没有,但是她也在学精神分析,觉得好像那种特别关心就可以解释成是一种侵犯啊,性侵。如果她坚信这个东西,你觉得会不会也是一种创伤呢?其实从叙事的角度去讲,这种创伤与其实一种事实的创伤,不如说是一种讲述的创伤,所以讲述的创伤就是我们把某一些意义或者某一些事件联合在了一起。如果大家愿意的话也可以看一下,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些童年经历是创伤,你 去看一下,你是怎么去讲述那些那些创伤的,把那些创伤的表述方式写下来,就是以传记的方式把它写下来,你看一看你们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经过了编译的,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疗愈作用 ,因为我们如果要讲,必须要做一些编辑,如果你不编辑的话,你又没办法讲得圆润、通顺,就让别人觉得可以理解。 所以 创伤和记忆系统之间有一种很有趣的关联。就是如果你不够小心的话,你讲的恐怕不是事实,但是也不是在撒谎。 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你讲的不是事实,但是你并没有撒谎。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讲述的时候,我们的皮层功能是两个区域在协同工作,一个是我们的记忆系统会有一些图像,就是我们的右脑会激活一些象征层面的图像,比如说,我刚才讲的这个案例里边,她自己的那种羞愧,那种对于父亲形象的恐惧感,因为她很害怕,父亲很严厉,以及甚至对于父亲的有一种,如果你做很深入的分析的话,还是会有一些性方面的一些幻想,这个不是说与父亲发生性关系的幻想,而是对于异性的一个抽象的父亲的那种与性有关的那种焦虑,那种担心,那这种担心它会投射到父亲身上去,如果用精分角度去讲的话,这个很多复杂的复合情绪,她会凝结为父亲的某种关心、询问之类的。进而她的左脑,就是语言机制,会解释成特殊的意义,但是又没有一个事实的依据。这个时候,他讲述出来的时候具有一种隐含意义的一种暗示性的这样的东西,如果你作为咨询师,你不小心就很容易把它解释成这是不是因为有性创伤,所以这个就要非常小心。 让一些事件变成创伤的因素就是我们的记忆再造,或者说我们的记忆的重新解读。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曾经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他会有很多的创伤性的体验,比如说他没有饭吃,他要去要饭。这个来访者在跟我讲他要饭的那个经历的时候,你一点也感觉不出来他是很困难。因为当时都是这样,所以他的解释,他当时那种很困难的经历的事,他觉得很快乐,他觉得比现在快乐多了,他甚至是把那段记忆当做去和现在的不幸福的那种一个对比的体验,他现在什么都有,条件很好,然后他想起当年,一家人没有饭吃,他去也想办法给家里人偷一点粮食或者做一点什么东西吃的时候,他讲的那种记忆是兴奋,而不是创伤。 我讲这个是做一个反例告诉大家, 即便是客观事实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一些创伤的时候,他的讲述结构不同,也可能不会把它视为创伤,甚至他会把它视为资源。 好了,这个时候可以呼应我一开始跟大家讲的,就是有一些时候,我们通常所讲的创伤性的事件,不一定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做出的那种牺牲,比如我刚才讲的这个事,他其实就是偷人家的东西,对他来说直到今天他也不会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也会很不好意思,但是他会给自己合理化,他会说我如果不去偷那我们家里就没有东西煮,那就没有饭吃,吃饭和面子相比还是更重要一点。他回忆起来的时候,那根本不是创伤,是很兴奋的一件事情。 你不信你自己可以回顾一下你小时候做的一些坏事,今天看来在道德上你不愿意容忍的,但是你回忆起来,它并不是一件很有创伤的事情。比如你曾经去偷过别人家的瓜,我也做过这件事情,所以我很能体会那种感受。就是我曾经在做分析的时候,就一段时间,实在是没有话说了,又因为有习惯性的会去讲童年的事情,我就会躺在那个沙发上在那里乱说,就自由联想吧,我就说小时候曾经偷过邻居家的瓜,被抓住了,我当时一点都不伤心,抓住了就抓住了,照样吃,虽然有点点担心,但是我想在他打我之前,我先把瓜吃完再说,要不然的话我就会觉得很亏。其实后来并没有打我,还送了我一个瓜,我都觉得哎呀真是让我好失望,我觉得那个正常的情节应该是偷人家的瓜被抓住然后打了一顿,来点创伤体验之类的,结果没有。因为我父亲是我们那个地方的医生,整个村子就只有他一个医生,所以那些村里的老乡还挺给他面子的啊,本来很生气,很愤怒的跑过来,拿着东西要打我的,一看是我,算了,再给你摘一个,你拿回家好了,唉,我真的很失望啊,觉得好像完全没有那种创伤的体验。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就是我一开始是本来想讲一个创伤体验的,紧张啊,被追啊,那种恐惧感还是有的,但是后来发现讲讲之后根本不是这样的,大家可以去回顾,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跟我们的分析师或者我们的治疗师去讲过去的不容易,有可能你是经过了编译之后讲出来的。 我也可以再给大家讲个例子。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访者,是个女的,她曾经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岗位工作,与国防有关的特殊岗位,在周围好多公里都不允许有人的一个区域工作,她非常非常的孤独,那个军事单位,没有很多人,只有她一个是女的,所以非常尴尬,都没有女厕所。她就觉得那个时候特别难,讲了很多创伤性的事件,不方便啦,担心啦。那时候她还没有成家,后来在那个单位成家了。讲当时成家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必须要成个家,否则很危险,后来才发现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就是很喜欢那个人,根本不是因为危险而成家的,是她追的那个人,那个人很帅,而且很有才华,她自己也很孤独。再后来,那个人很优秀,就离开了,到了一个大的军事单位。他们两个就分居,然后他们两个关系就很不好,后来好不容易调在一起,她就很愤怒,觉得对我不够好,进而反过来就会说,我当时根本就不爱他,根本就是因为很担心才结的婚,后来聊多了才发现根本不是,当时她追的人家而且喜欢的不得了哇,讲了很多勾引他的一些做法,然后那就完全不一样, 同样一件事情,在咨询的两个阶段,她讲出来的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版本。 哪个是对的?在我看来两个都是对的,完全是根据看她要表达什么 ,在一开始跟我讲她特别愤怒,特别孤单,她要去讲这个主题的时候,同样的“史料”,就可以把它讲成是创伤啊,然后等后来他们的关系缓和一些了,就觉得他们其实挺恩爱的,它又会成为恩爱的一些浪漫的故事。所以,我们将来在做咨询的时候,去看一个人的过往经历,恐怕还是要小心点,不要轻易地去被他编辑过的那个版本迷惑了,就看不到其他的解读的可能性,其实 叙事疗法的创伤干预很大程度上就是新的多元的这种解读,给他带来的一种新的体验。 如果我们固定在某一种具象的单一的解释里边,它就会出不来。其实我刚才跟那样讲的这个案例里边儿这位女士有好多年都是把我刚才讲的那个经历跟很多人都讲过,都是把它当成一个创伤去讲的。而且给你讲着讲着她就会哭,然后就会不讲了,就让你去脑补当时那个多么不容易,所以有很多咨询师被她搞成“抑郁症”,她的咨询师比她都难过,觉得小孩真是不简单,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后来竟然过得这么苦,我们都不知道,然后就开始脑补。我的工作方式就是我很好奇,但是我不脑补,我好奇的就是说,她当时是怎么生活的,肯定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我有这样一个预设,就是尽管他讲的这个向度或者这个维度是很不容易的,但她当时一定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发生。 你要记得 在听来访者在创伤性故事的时候,你关注的点,他就会放大。你想听什么?你的来访者就会去讲什么 ,你可能会觉得我这个话有点扯,你是觉得来访者想讲什么你就听什么,这才是共情,其实疗愈是发生在第二步,就是你想听什么,他会想跟你讲什么,你一定要记得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你的来访者的共情能力往往比你要强很多,因为你在咨访关系里,来访者他在潜意识的层面会去讨好你。这个讨好,其实是自私的讨好,所谓自私的讨好,就是利己主义的利他,怎么讲呢,就是他会很小心的去辨别你想听什么,他会认为那些内容,对于他的疗愈是有帮助的,所以他才会配合你去讲你想听的那些东西,但是在潜意识层面的一个工作,你可以仔细观察,你的来访者在讲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每讲一小段,就会抬抬眼,看看你的反应。如果你的反应是积极的,他会想这点恐怕很重要,然后他讲的更详细,所以你的好奇在某种程度上是他讲述的一个动力。如果你对于他的苦难特别好奇,他就会越讲越苦,以证明我真的很苦,好啦,你治吧,所以你就会很尴尬。 在这个时候你要注意咨询师的态度和关注的焦点是这个咨询的方向,可是呢,这个表述的内容,咨询师不应该尝试去改变,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些内容是和来访者的自我,或者是对跟他的传记紧密相关的。 来访者给你讲这个事情他是很珍视的,这种自传式的记忆是经过了他非常精心的编排之后呈现出来的。所以呢,我们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陪伴者,我们要很小心,你读出来的意义不是去配合,而是去开创。

创伤理论的论文研究

论文中可以用创伤理论来分析某一物体的象征。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创伤理论对于抚平创伤和再现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在论文中用该理论可以增加对物体分析的更深层理解。创伤理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理论研究的核心,为后来精神分析理论框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我们现在开始讲创伤治疗。很多人都会觉得创伤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可是呢, 在叙事疗法视角下的创伤,有时候不见得一定要视为那么沉重的一个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的解读方式合适,不是所有的创都是伤,有一些创可以不用成为伤的。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就会有个体会比如说。看看,如果见过战斗英雄,他身上会有很多伤疤,可是呢,他会很乐于跟别人分享,因为他身上的那些疤痕呐,是他曾经的荣耀,就是那些创对他来说不是伤,而是嘉奖。奖牌是它英勇的一个证据。大家可能会觉得那不一样,这是因为在战场上,他就这个伤呢是背有特殊意义的。 我就想是问各位,谁的伤没有特殊意义呢,我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里边,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的时候,难道那些不是战场吗?不是我们去为了维护我们内心所珍视的那些价值观所作的一些努力留下的痕迹吗?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如果父亲或打我们,然后在身体上留下的伤,不是我们从小追求自由的一种证据嘛,如果我们很听话,我们可能就不会挨打,我们可能过来都很顺,可是你有怀疑,那你还是你吗。所以有些时候从小到大经历的很多困难,用叙事的态度去看,也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所以这是我要首先跟大家讲的就是叙事的创伤理论和我们传统的那个创伤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它不预设所有的创都一定是伤,而且对于伤的态度和传统的也不太一样。 今天大家可能不要指望你会哭的稀里哗啦的,你们可能参加过一些跟创伤有关的工作坊,都要多备一些纸巾呀,因为都要哭的稀里哗啦的,可是有很多人也会有一种体验:我接触过一些学生,他们会给我一个反馈,很多时候去参加那些哭的稀里哗啦的,是很爽的。但是哭完了之后,好像那个伤还在这好像也没退去。潮水退去了,水落石出那个伤还在。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当我们把创伤视为一个实体的时候,那它是不可更改的,为什么不可更改呢?那就是它和我们的自我,或者和我们的人格紧密相关,它没有去被解构,没有去被看到是如何成为伤的。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个我的经历。就是大概在2010年我们国家那个民政部做了一个APEC秘书处分配的一个任务,组织了一个国际的那个创伤心理的培训,然后也邀请我去,要求要用英文去讲,因为有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民政系统的一些领导在。我当时那个题目我记得现在还挺清楚,What makes trauma traumatic,就是一个伤何以变成了创伤,traumatic就是让人有受伤的感受的,trauma就是伤,我大概用那个培训,跟他要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我们如果从意义的层面去看,恐怕有很多创伤故事要被重写、改写。 我想在我们这次的课程里边呢,稍微延伸一下,就是这个创伤治疗的这个领域可以包含哀悼的部分,大家可能听说过哀悼这个说法啊,就是如果有丧失,就需要做一个哀悼的过程。这个理念呢,和我们通常的创伤理论有一种高度的连续性,所以我想把它也涵盖在这里边。 在讲这些具体内容之前呢,我想还是先讲一下这个背景。就是 创伤理论的背景 。我想讲三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凡能够成为心理困扰或者精神困扰的一些事件,他有一个中介变量是绕不过去,就是当他给人带来心理创伤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去处理这些精神困扰或者心理困扰的时候,你在处理的内核部分就是最最深的部分,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指向创伤的。这个创伤就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普适性的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的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些创伤的成分在。 其实如果你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的话,你会发现像抑郁啊,焦虑啊等等这些情绪背后,也有创伤的成分在。比如一个人很情绪低落,是,表面现象是情绪问题,但他深层现象呢?弗雷德曾经讲过,实际上是一种愤怒。什么样的愤怒呢?就是一种爱而不能的愤怒。弗洛伊德早在1827年吧,就写过一篇文章,那个题目的大概就是,《抑郁与哀悼的区别》,这是抑郁症研究的核心论文。 他在这个文章里边要讲的那个很重要的一个观点的就是抑郁不是情绪低落,抑郁更多的是指向没有快感,就是你没有办法去体会快乐。如果我们用非心理学的术语去看,这不是一个意思吗?但是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去看或者精神病学的术语去看,它就不是一个意思,一个是你不具备体验正向情绪的能力,再个就是你感觉到不快乐。你感觉到不快乐,你也可以感觉到快乐,你在能力上是没有损伤的,所以这样的就情绪低落是正常反应,但是如果你感受不到,没有能力去感受快乐的,那就不是正常反应,就是有点病理化的反应。 弗洛伊德虽然没有说的非常直白,但是它在文章里边尝试性地去提出一个假设,就是抑郁背后其实是有创伤的。所以你就会看到我们情绪问题的背后也是有创伤,那么我们继而可以推出我们在心理治疗当中的元理论,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创伤理论,所谓元理论呢,就是我们觉得怎样是正常的、怎样是好的、怎样是治疗的方向的,这样的一个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或者叫metatheory。通常来说,创伤理论是在叙事培训的高级班才会讲。先在这个地方先给大家讲一个背景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就是创伤理论是从对传统的创伤理论的反思开始的。那我们这个地方就必须去了解一下传统的创伤理论,它的文化语境。 这个对于创伤,特别是心理和精神创伤的关注,是从战争年代开始的。从一战和二战,这个两个世界大战这个背景当中延伸出来的。早期的时候啊,这一战的时候大家的关注还比较粗糙,主要是注意的有很多战后的老兵,他的意识和别的人不一样,他这智力水平会下降,情绪稳定性会下降,会社会退缩,等等,还有些做噩梦啊,闪回呀之类的。 当时专家提出了一个叫做炮弹震骇症,就是因为炮弹爆炸,然后把人的精神震坏了,它有这么一个预设。他们叫shell shock。那现在呢,大家可以看到,可能不只是那么简单,因为有一些没有经历那种就是炮战的,因为在二战的时候,这个就好很多,有一些时候,不是经历炮战的,一直到现在战争,比如说海湾战争,在美国有很多退伍的老兵,他没有经历过那种炮战的那种经历,他只是见过战争的那些场面,他也会产生一些类似过去的那种炮弹震骇的那种表现。所以,这些战争的经验就是让我们看的就是这个伤不一定只会停留在身体的层面,在心理层面也会发生。那么当然,关于PTSD(应激创伤)的很多研究呢,也就会受这个文化语境的影响,他会借用战争的一些隐喻去处理,这地方跟大家稍微深入的讲一下。 在战时,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果一个人战争单位被击毙了,就是全军覆没了,怎么办呢?我们要迅速撤回来,就是能撤回来的力量要尽快的撤回来,然后干嘛呢?绕开,然后继续前行。就这个基本的战争隐喻呢,就成了创伤理论的一个最原始的雏形,大家可能会很熟悉,我们现在学习方的一些这个创伤理论,他有一个基本预设就是要切断创伤环境和创伤源,比如说如果有哀悼的过程的话,就是如果有一个爱的对象,就是那个亲人去世了,专家会指导你尽快的切断与那个爱人对象,就是心理上的自体客体的联系,然后呢,把你的心理能量撤回来,然后继续生活。就是move on,继续前进这样一个意思。 几乎所有的创伤理论都是基于这个基本的假设,所以你会看到,尽管有各种技术上的差异,但是它基本的定位就是要切断和创伤的那种关联,可是叙事疗法呢,有很多得研究就是发现不是这么简单,因为你可以切断物理上的关联,你没有办法切断心理上的关联,所以那些经历过PTSD的人,在用叙事疗法去干预的时候,它的指导思想就不是去尽快的切断,而是去保持心理的关联,但是要去重新赋义,或者说改写它的叙事结构,这个是他的基本的一个茶饼,当然这个对于很多传统的创伤理论来说很难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之前就说过一句话,就是幼学如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我们大家一直都继承的这么一种创伤理论,它会成为一种好像不容置疑的成见,就是觉得啊,这怎么可以呢啊,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和那个造成创伤的人的关联,那创伤不会持续吗? 其实不对。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啊,别说离婚。离婚这个事情通常不会是happy end,就高高兴兴离婚的很少啊,一般来说都会带来一些心理的困扰,一些扰动。你们觉得离婚之后不见面,那个人就真的在你的心里边儿完全没有痕迹吗?这恐怕很难,因为你要成立一个家庭,他就曾经有过非常深的那种情绪卷入、感情的卷入,那就是不管离婚是以什么方式完成的,那个人会在你的心里世界里边儿留一个痕迹,你所谓的斩断,你就把他拉黑了,你把所有的联系方式都断了,你在大脑没有办法让他完全没有痕迹,做不到的。 因为叙事疗法关注的是生命故事。所以,你没有办法让你的生命故事在某一段时间段上去空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疗法会提出保持关联、面对关联,或者说承认这种关联的不可切断性才是我们处理好创伤的前提。那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个的话,你就可以重新去改写他的这种生命故事,他的关联,从而呢意义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到让创不一定成为伤,就是前面我讲的就有哪些因素会让我们经历过的创变成伤。当时我讲完之后,好多专家都觉得确实是这个样子,尤其符合东方文化的特征,我们东方文化不是很强调那种边界,有一种人神共居的这样的特征,比如每当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请家堂啊,或者是去扫墓啊,到这个清明节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和亲人和祖先的那种关联比较紧密,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别。在这点上,好像是叙事的创伤理论还 比较贴近东方文化的这个特征,这是我讲的这个第二点。 我讲的第三点就是叙事疗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这个改写的工作的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在造成创伤的亲密关系里边做一个很有意思的选编,edit,就是编辑的意思。这个选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关系当中曾经发生过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一件事情的影响滤掉一些与这个具有高度影响的这件事不相关的那些细节,比如说,你可能在一段婚姻关系里边儿曾经有好几年,你们都很幸福,但是因为出轨了,不管是哪一方出轨了,这件事情好像一下子就抹杀掉了之前所有的幸福,就好像之前的都是假的,也因为这件事情的出现,以往的那些事情的 意义 被改写。 比如说有的人可能都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都是幸福的婚姻,但是有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有一方出轨了,然后另一方不能够容忍,然后他就会认为前20年的好也是装出来的。我们理性的去判断,其实不是这样的,但是因为处于那种情绪当中的时候,人是不允许理性判断出现,那这个时候就是这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们去改写过去的历史,这个其实是不对的,但是呢,这是个常态。甚至有的时候一辈子的婚姻可能会因为最后的几年当中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比如说突然发现原来很早以前他有一个相好的没有告诉你。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一对夫妇,他们都已经60几岁了,你觉得里做家庭治疗的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的,但是两个人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然后又比较时髦,关系也很好,然后来做咨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女的发现了这个男的一本日记,在这个日记里边男的写了一句话,都是好多年前好多年以前的日记,就是不管我将来娶了谁,或者是怎么样,我都会在内心给你留一个位置。看到这句话,这个女的就不依不饶,说你现在肯定也给对方留了一个位置。其实那个女的早就死掉了,在她的生活里没有什么交集,但是这个男的就很尴尬,确确实实给他留了一个位置,因为他是忘不掉的。很早以前暗恋的一个对象。但这个女的呢,就不依不饶。 在这个案例里边呢其实你会看到本来这件事情的发生,也可以是一个很浪漫的一件事啊,如果相互包容的话,但是如果不去包容的话,那他就会变成一个借口。我为什么说这是个借口呢?是因为这个女士他也有一个相好的,但是她一直很内疚,所以她对她老公很好啊。但是她发现自己所做的好是浪费,就觉得好像自己亏了。在咨询当中,她也承认自己有相好,然后两个人从此相安无事。当然这个相好也不是说出轨意义上的相好,是她内心也会记得一个人,但是她一直有点,大家可能听说过的那种心理上的洁癖,觉得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她的自责变成了攻击,当她的这个攻击转而变成一种自我接纳的时候,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你要知道这个案例是非常困难的,做了好长时间,他们一直不谈这个话题,一直在攻击对方,可是攻击的时候,又找不到很多攻击的理由,因为他们关系一直很好,这个就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一个案例。我在咨询当中会经常看的,本来以攻击为目的去讲他们的一些记忆,讲着讲着就讲成了一个幸福的故事。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用了一些技巧。就是看你怎么去提问,叙事疗法要教会人怎么去提问呀,有的时候本来他要讲一个悲剧,你的提问和陪伴的方式,如果是合适的,他也可能会变成一个喜剧。讲讲会发现还不错,也没有那么惨。后来慢慢积累这样的事件多了,他们还是重新评估他们的关系。就是彼此的包容度会增加一点。 从这个意义我可以跟大家讲 创伤不是发生在过去,而是发生在现在对过去的解释 ,就是我们有很多人学习心理治疗,尤其是学习某些特别关注过去对于现在的决定的这种因素的一些流派,就是 所谓决定论的一些流派会用过去来解释现在,其实这是一个假象,我们很多时候不是用过去在解释现在,而是用现在重新架构过去,进而重新架构未来,所以我们理解过去和未来的支点,其实不是历史的事实,而且当下的心理事实。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现在不高兴,你会因为现在不高兴,去重新解释你过去的高兴,你会认为过去是假的,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个案例。我有时候会开玩笑,比如一个企业家,他因为做了一个决定,本来是在政府工作,决定下海去做企业,让企业做的很成功,这个成功是此刻的故事,他可能就会因为这个去解释当时做下海这个决定的时候的英明,真的,我真的很了不起啊。但是如果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他现在企业做的很差劲,他就会觉得当时是最傻的一个决定。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轻信一个此刻很成功的人跟你讲的成功的故事,因为他会去把过去的有些很不靠谱的决定解释成他成功的理由。所以别人的生活经验究竟有多大程度上可以供自己去参考,这个真的是一个问题。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点的时候呢,你就知道创伤有些时候是现在对于过去的一种重构,或者说是一种强加,我会更愿意用强加这个词,就是当你现在遇到一个困扰的时候,你要去面对现在的困扰,而不是去试图用过去的种种经历去解释自己现在困扰的合理性,那如果你用各种分析的方式,看到过去的种种事件让我们现在出现的这个困扰是自然的,你就会发现它很难改变,因为历史是不可以被改变的。 这是我讲的第三点 啊,也是我们 学习叙事创造理论的一个背景。

1、首先在迷惘的一代与信仰崩塌的文化语境中。2、其次对“创伤理论”与“创伤写作”的研究能够挖掘出文学的社会功能。3、最后创伤理论的核心被认为是一种无意识(潜意识)的动机。

缺氧对创伤修复的研究论文

护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护理专业地位与服务品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处于分娩前后的初产妇更是心情复杂,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机理进行,从而导致难产、手术产等。作为一名专业的助产人员,我们有责任使产妇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渡过分娩的全过程。在产科临床整个分娩过程中,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临产前孕妇的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 由于孕妇的 文化 程度,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孕产史的不同,孕妇的心理状态及各方面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1. 恐惧,紧张,兴奋 由于从媒体和亲戚朋友那里得来的片面的分娩知识,对分娩时将会出现的阵痛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焦虑、烦躁 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既要承受分娩的痛苦又要担心自己能否生一个满意的孩子。另外社会因素,例如本次分娩以初孕或者初产住院,对以往自己的孕产史如果说出来怕家人知道,不说又怕对本次分娩有影响。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着装整洁大方,表情和蔼可亲。接触到孕妇后首先要与其亲切的交谈,掌握其第一手生理及心理资料,根据其不同的文化程度,给予孕妇不同语言方式的沟通,总之要让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另外对一些特殊的孕妇,要在沟通中巧妙的让其领会到医院会对她的隐私做好充分的__。要耐心倾听孕妇的陈述,解答要热情自信,作各项检查一定要动作轻柔,准确无误。只有让孕妇对自己充分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2. 临产后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分娩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孕产妇情况,给其以持续的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支持。

第一产程从规律官缩到官口开全这段时间,是孕妇最痛苦也是决定产程能否顺利最重要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要做好胎心、宫口情况的检测及 其它 一些医疗检测外,生活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这时,孕妇阵痛加剧,表现出异常紧张和焦虑,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得到关怀。紧张和焦虑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根据调查显示,98%的产妇在分娩中有恐惧感,根据这样的情况,我院十年以来一直开展一对一陪产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家属和产妇的一致好评。

这个过程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有 经验 的助产土一直陪着产妇,为产妇做产程观察,心理护理和帮助指导家属做好生活护理。我们所做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产妇尽量减轻疼痛,缩短产程。要尽量在宫缩间歇时给产妇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例如孩子的名字,怎样带孩子或者别的产妇比较感兴趣的),宫缩时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产妇按摩腰骶部,教会产妇吸气呼气的 方法 ,或者根据需要采取一些药物阵痛 措施 。鼓励产妇进食(尽量是一些营养丰富利于消化的事物),及时排小便,提倡自由体位,尽量满足产妇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产妇对你产生信赖感,鼓励其说出除阵痛外一切不舒服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产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鼓励产妇使用分娩镇痛,会大大减轻产妇第一产程的痛苦,这就需要助产士更加严密的观察产程。

第二产程 宫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产妇被送上产床,疼痛较前减轻,也由于之前已经把很多注意事项和产妇沟通的差不多了,这时产妇一般情绪比较镇定,但是不会配合用力,另外这时由于胎头的下降,脐带受压等原因胎心经常出现异常情况。这段时间助产人员更应该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给产妇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出现异常情况要 报告 上级医师,一定要回避产妇,免得为其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作屏气。鼓励产妇喝水,吃高热量的食物(巧克力等),为其擦汗等。要尽量一直陪在产妇身边,即使是写记录,也尽量要在产妇视野范围内,让她感觉到你一直在关心着她,给她信心,这样相互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2. 3第三产程 胎儿娩出后要及时抱给产妇看,尽量做好早期皮肤接触工作。产妇触摸新生儿,使其享受阵痛后的喜悦,并对其分娩过程中的配合作出肯定和表扬,是对产妇的极大精神安慰。同时要求她尽量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不可以太激动,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于新生儿性别不理想的产妇,首先要向她输入正确的性别关(第一产程应该作好的),另外可以告诉她 家属特别满意,特别高兴,一家人都很感谢她。帮助产妇做好早期母乳喂养。

3. 体会

精神因素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分娩,如何给予产妇安定情绪,精力充沛地完成分娩。作为一名专业的助产士,必须深刻地了解产妇的心理,用美好的语言,文雅的风仪,委婉的谈吐,轻而敏捷的动作去关怀、爱护产妇,从而取得产妇对我们的信赖和配合,顺利结束分娩。

只要我们能全心全意的为产妇作好各项工作,满足她们的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合理需要,即使遇到产科某些不可预见的问题需要及时手术来结束分娩,产妇和家属也会体量和满意我们的工作。工作时间越久越感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一个优秀的助产士不光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判断,评价事物的能力。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中医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一直是困扰人类医学的难题。最近的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修复不仅与营养因子、生长相关因子表达等有关,还取决于缺血区血管新生(angiogenesis,AG)营造的微环境[1]。AG是缺血区组织的抗损伤和神经元修复的结构基础,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后AG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的再生[2]330[3],并受AG相关因子的调控[4]。近年来,中医药对AG的研究逐渐展开,中医的“生脉”法、活血化瘀法、电针疗法等能促进缺血周围区的AG,从而挽救脑缺血半暗区濒死的周围组织细胞,减少后遗症。现将近些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中西医研究概述如下。

1 脑缺血后AG相关因子的表达及调控机制

AG的概念首先由Hockel等于1993年提出。AG是指先前已经存在于组织的成熟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增殖和游走以发芽或者嵌入的方式形成新的子代血管的过程。AG是从内皮细胞(EC)受到刺激增殖游走开始的,其 EC 来源于已存在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成人,EC 和血管平滑肌不进行有丝分裂 ,但在生长发育、缺血缺氧、炎症及其他应激情况下,可以发生游走和分裂,从而启动AG的一系列过程[3]6-18。

血管生成生长与抑制因子

研究发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内的血管一经新生即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具有正负向调节性质的关键分子(key molecule)即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5]。血管生成生长相关因子参与AG的信号转导并起决定作用。目前已发现300多种AG诱导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等促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增生抑制因子如血管新生抑制素、内皮细胞抑制素、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栓反应素-1,2 (thrombospodin-1&2,TSP-1&2)、血小板因子-4(PF-4)等。其中VEGF、Ang-1、TSP-1和TSP-2与AG密切相关。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和活体AG诱导者,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明对血管形成起关键和特异性作用的生长因子[6], 在成体组织中,它能通过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2个酪氨酸激酶受体(Flt-1,KDR/Flk)结合启动AG中最初始的出芽过程,形成未成熟的血管;Flt-1可控制细胞的适度增殖和有组织地组合;KDR/Flk则启动细胞的增殖;Ang-1可通过与其同样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表达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Tek结合,参与新生血管的稳定、成熟和重构;TSP-1和TSP-2则与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CD36结合,通过抑制细胞迁移和诱导凋亡以实现其血管增生的抑制作用[2]331。

细胞外基质(ECM)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调节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微环境。ECM和内皮细胞特异性的生长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内皮细胞的形状和结构,促进增生。内皮下基底膜的降解、BBB的破坏和血浆外渗是内皮细胞迁移和新血管出芽的必要条件。许多血管因子参与了ECM成分的调节,如VEGF增加血管渗透性,Ang21可抑制其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及其特异性内源性的组织抑制剂TIMPs参与了所有ECM成分的调节。MMPs是一族钙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水解ECM[7]。它的作用可被TIMPs抑制。

MMPs还通过激活和释放VEGF、bFGF、IGF21 等影响血管新生。Romanic等用大鼠MCAO模型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在MACO后12 h开始增加,24 h达到高峰。MMP29的染色主要存在缺血中心区和周围的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中。MMP22表达的时间性同MMP29接近。在MACO前1 h静脉内注射MMP29的单克隆抗体可使梗死体积缩小30%[8]30-31。

AG的调控机制

AG机制在脑缺血后立即启动。许多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在缺血后1 h即开始表达增加,TSP同时增加,1 d后与对照组相比,TSP下降到较低的水平[2]331。这表明缺血后经历一个从血管保护到血管新生的转换过程。脑缺血后许多分子相互和谐的作用有助于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缺氧通过诱导缺血区周围的血管新生来代偿局部血供不足。缺氧诱导因子(HIF)在介导缺氧与血管新生的信号传递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缺氧细胞通过激活HIF 诱导VEGF等基因的表达。提示缺氧-HIF-VEGF/VEGFR系统-血管新生可能是主要的调节通路[9]。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系统、血管外基质、蛋白水解酶系统、血管生成生长因子以及血流的剪切应力等因素参与了血管的生成。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不但与促进抗血管生成因子有关,而且也受到基质降解蛋白酶和细胞间基质等因素的调节。

2 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影响

中药

AG属于中医学“生脉”的范畴。“生脉”应该涵盖3方面的含义:一是血管管腔增粗;二是处于

关闭状态的血管出现再通现象;三是生成新的血管。中医认为,脉的柔韧、舒缩、生成以及血液的畅行与五脏的功能均有关系,其中以肾气为本,并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濡养。“气血互根、脉为血之府”,“经乃脉所有由之真路也,脉者,资使之肾间动气,资生胃中谷气,贯出于十二经脉”(《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因此,调整五脏阴阳气血,益气通脉使之平衡协调,可促进血脉之生成达到“生脉”功效,且益气活血生脉也包含有“祛瘀生新”的含义,瘀血去,则新血及新脉生,生新脉又反过来促进瘀血祛除。

梅爱农等[8]32-33观察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干预大鼠脑梗死皮层AG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通心络干预组缺血皮质血管密度和VEGF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为高(P<);wstern><)。还观察了当归在mcao缺血损伤再灌注后3、6、12 h,1、3、7="" d不同时间点对vegf和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归组除再灌注后3="" h外各个相应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当归组层粘连蛋白在缺血再灌后3、7=""><)。提示当归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周琴等[11]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标记血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阿魏酸钠(川芎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血管形态和脑微血管直径的变化。结果显示,阿魏酸钠组在术后2、7、14 d的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术后7=""><3>

电针

传统针刺疗法具有“整体良性的调节”作用,对机体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调节作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显效是否与调控血管新生有关的认识,正倍受关注。有研究表明,针刺可增加bF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16],促进短暂性大脑中动脑闭塞(MCAO)大鼠VEGF星状胶质细胞的表达和梗死大脑血管的形成,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Flt-1的表达,减轻缺血后脑损伤,促进脑功能的康复。电针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时神经黏蛋白表达递增有一定调控作用[17]。现代研究表明,电针大椎、百会穴可改善脑血流量,阻止脑缺血后血流量的下降,从而保护缺血性脑神经元的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数量上升,增进缺氧缺血模型的神经修复功能,可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明显递增,从而阻止神经细胞内Ca2+超载,稳定细胞内环境。

3 展望

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中西医研究是近些年来医学的 热点 。AG是机体在血管闭塞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性代偿反应,除受其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严密调控外,还受到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交互作用的影响。AG属于中医学“生脉”的范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生脉”法、活血化瘀法、电针等能促进缺血周围区的AG和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由于中医药对AG研究刚刚开始,因而对单个指标研究较多,而对AG因子之间作用规律研究较少,应从AG系统出发,研究中医药促进AG的作用环节,以及这些环节相互作用规律。拓展中医药对AG的研究范围,开展对中药有效部位及有效单体的研究,以开发能促进AIS的AG特效中药。如果能用中医理论深入阐述疾患与AG的关系,这将会从AG视角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临床治疗与应用开辟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谭 峰.脑缺血中的微血管重建[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4):330-331.

[2] 谭 峰,顾 卫,万赛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

护理论文开题报告相关 文章 :

1. 护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2. 护理开题报告范文

3. 急救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4. 浅谈护理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5. 医学生开题报告范文

6. 关于急救护理论文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压疮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压力、剪切刀、摩擦力、潮湿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压疮也称褥疮,是指局部组织受压造成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病理学改变。压疮病理生理机制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部分或者完全中断,使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营养物质供给减少,代谢产物慢性堆积,导致的组织损伤压疮的发生常见于外科术后、恶性肿瘤、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也可见于长期局限于坐位的患者。压疮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渐进性的过程。目前,护理学观点认为,改善压疮重点在于控制局部组织受压,而这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压疮;护理;营养

1压疮形成的因素

1压力是受面上所承受的垂直力,是主要的治病因素,并与持续时间长短有关,高压时形成溃疡比低压时快。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平均压时,会使皮肤血流停顿,因为累积淋巴淤滞和厌氧代谢废物容易组织坏死,扩散压力由浅至深,在深层多聚集于骨的隆起部位,萎缩,消瘦瘢痕及感染的组织增加了对压力的敏感性。

2内因潮湿可由大小便失禁,出汗等引起,导致皮肤浸致,松软,易为剪切摩擦力所伤。大小便失禁时由于更多的细菌及霉素比尿失禁更危险,这种污染物浸泡引起的感染,使情况更为严重。吸烟是压力性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在吸烟者戒烟后,压力性溃疡的危险性明显降低,且不良反应的影响可不部分的被逆转。认知功能损害也是压力性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意识不清,较半清醒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显著增高。脑警报水平,脑血管意外史和阿尔茨海默病是压力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2压疮的预防 措施

1预防压疮的工作应首先进行评估,在入院时进行评估,定期或在任何时候进行入院后评估,评估和其他高危患者的重点预防,医疗资源可以从合理分配和利用中受益。

2翻身及体位,间歇式压力缓解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建议和横向位置相比,倾斜30度的患者和用枕头支撑这种身体姿势,使患者始终避免其骨突出部位,以及分散的压力

3保护病人的皮肤,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褪色,不会形成压疮保护膜和一些按摩油预防压疮增进营养,营养不良是导致发生压疮的内因之一,也有压力溃疡愈合因素的直接影响,压疮高危患者应该与一个营养师共同调整饮食结构,适当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C饮食。

4鼓励患者的活动和健康 教育 ,尽可能避免使用限制饮食,帮助患者做所有的联合活动,以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压力性溃疡的并发症及主要并发症有感染。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的损失是暴露的,且经常粪便污染,感染率很高,包括囊肿,化脓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住院条件褥疮感染并发症的死亡率高达50%,是7%-8%的脊髓损伤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老年患者压疮相关死亡率为23%~37%,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的老年人,死亡率增加了4倍,如压力性溃疡不愈合,死亡率增加了6倍。

3治疗及护理

换药护理

处理压疮创面时,应该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医源性污染。首先,可用生理盐水或者乳酸依沙吖啶等溶液清理创面,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拭,洗净残留药液及渗出;创面表层可涂擦少量清创胶;无菌纱布覆盖、粘贴,或者应用康惠尔贴外敷。换药1次/2~3天,如果压疮严重渗液较多者,可缩短换药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换药时,均要完全除净创面上的分泌物及液化物。药物的应用创面局部使用抗生素的效用是不准确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要滥用即使使用也要小心,而且需限制时间,最近的研究认为碘可以促进刺激组织生长,在缩水溃疡区域,减轻疼痛,消除脓液和刺激肉芽生长方面均有效。

局部减压

由于压疮的关键诱因在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因此局部减压保护是缓解压疮的关键。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协助其定期翻身,1次/1~2小时。可采用气垫圈保护患者受压部位,有条件者采用气垫床。如无上述物品,也可考虑应用软枕、海绵被垫等临时替代。

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不良能影响创伤愈合,虽然营养不良和脱水不会引起压疮,但能使皮肤失去活力和减少皮肤弹性,增加了压疮的危险。同样的体重下降和肌肉减少了病人皮肤和骨头之间的自然缓冲作用,增加了对压力损伤的易患性。丰富的蛋白质摄入可以预防压迫性损伤,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构建新组织和对损伤组织愈合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压疮患者活动量下降,加之年龄和基础疾病的原因,患者往往存在食欲不振等,长期如此,营养摄入不足,这也是导致压疮长期不愈的原因。因此,我们主张患者多进食富含蛋白质和胶原的食物,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上营养物质均是促进机体修复的重要物质基础。

创面护理

压疮应采取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饿综合护理措施,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浅度溃疡任何 方法 可适用,深溃疡慎重对待。创面的处理和保护对压疮创面护理前,应先检查溃疡的大小,部位,分期和外观,在根据创面情况情况选用机械清创术,化学清创术或自熔性清创术等方法进行清创等方法进行清创使用37°的温盐水冲洗创面可以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达到减轻感染促进愈合的目的。在创面由肉芽组织覆盖,感染局限,创面周围上皮向肉芽边缘生长的阶段,做好创面保护非常重要,保持湿润以利于肉芽组织的旺盛生长,可选用湿盐水纱布,水凝胶,聚乙烯薄膜等湿敷,提供湿润的环境。注意保持床单平整、干净,避免床单皱褶摩擦皮肤;此外,应及时清理床单上的污物,包括食物残渣、尿液、粪便等,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协助患者翻身或者搬运患者时,切忌在床上横向拖动患者身体,否则由于床单和皮肤的摩擦,可加重压疮本身。

心理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心理特征,容易出现抑郁、消沉等,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应耐心对患者进行开导,鼓励其以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配合医务人员的指导,加强其自身对于压疮的日常护理。必要时,可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由于压疮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护理人员给予系统、科学的护理之外,家属更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照料。向患者家属讲解压疮的常识、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及日常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等,提高家属的护理意识和操作水平。此外,应有计划地做好随访工作,减少压疮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友娟,田莳,任小英,王桂兰.长时间手术病人受压部位损伤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年22期.

[2]吴连红.泡沫类敷料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1年09期.

[3]杨旭.压疮的防治护理新进展[J].全科护理,2008年33期.

【摘要】目的:针对危重患者压疮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并 总结 出预防措施。方法:筛选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比组,干预组患者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而对比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通过综合护理模式无一例患者发生压疮情况,对比组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压疮情况,压疮率为。护理后的干预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评分均低于对比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结论:针对危重患者压疮现象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具有显著效果,可以降低压仓率的发生,同时也改善了患者不良情绪。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压疮危重患者

压疮又被称为压力性溃疡、褥疮。主要是因为患者局部肢体、组织长时间受到压迫,影响了血液循环,导致皮下组织、局部皮肤出现持续性缺氧、缺血,最终组织溃烂坏死,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笔者针对危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探析,详细 报告 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基本资料

筛选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比组。干预组中有24例患者,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51岁,年龄最大的患者有83例,平均年龄有(±)岁。对比组中有25例患者,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2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50岁,年龄最大的患者有84例,平均年龄有(±)岁。两组患者比较上述基本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

护理方法

对比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照顾患者的日常起居,指导患者用药等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主要包括:(1)皮肤护理;由于危重患者的皮肤较为消瘦或者水肿,因此皮肤的情况比较差,护理人员可以选用气垫床,并且对患者突出的部位采用泡沫敷贴进行保护,并且每小时保证两次以上翻身,进行适当的按摩。(2)生活护理;患者的皮肤每天要保持干燥清洁,定期为患者更换衣物、床单、被罩等。每天用温水对患者皮肤擦洗,并且要按摩受压处的皮肤,缓解局部的血液循环。对于使用引流管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清理引流管,避免发生感染。(3)营养支持;对于老年患者均存在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身体消瘦,很容易出现压疮发生。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表,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保证患者脂肪、蛋白质、糖、微量元素等合理摄入。(4)心理护理;压疮是危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同时对其实施的护理工作也比较困难,患者因长时间卧床,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再加上经济负担等,患者对治疗均丧失了信心。护理人员需要主动、热情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讲解压疮危害、形成因素、预防措施等。对于不能进行沟通的患者可以采用手势、手写板方式。,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根据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对不良情绪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分析处理,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与对比组患者护理前的不良情绪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即P>。其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要低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比组患者的护理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评分也低于护理前,但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

组别 例数 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干预组 24 ± ± ± ±

对比组 25 ± ± ± ±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情况

3讨论

由于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皮肤弹性较差,皮下脂肪较少,加上营养摄入不足等情况均加大了患者皮肤护理的难度。而且很容易出现压疮情况,压疮的临床表现为麻木、红斑、破溃、溃疡、坏死等。预防危重患者压疮发生除了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以外,还要在我院成立压疮护理小队,主要成员有1名护理张、1名皮肤护理人员及4名责任组长。负责对患者观察追踪,指导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压疮工作。并在患者的病床床头放置防止压疮的指示牌,提高护人员及患者的重视度。加强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制度,两班护理人员需要共同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观察,对于异常的皮肤需要立即的上报处理。

同时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时还要预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情况,加强患者翻身次数,并对其进行扣背,帮助患者将痰液咳出。对于体制较弱的患者可以采用排痰机。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必要情况下可以实施吸痰术。护理人员每天2次以上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避免口腔内寄生菌引发感染。需要多鼓励患者饮水,保持呼吸道的畅通。

总之,针对危重患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压疮率,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唐瑜林,黄梅,杨文群.龄危重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66-267.

童年论文的研究思路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美妙的歌声,欢乐动人的歌声;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又让我回忆起童年的美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岁月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我的童年是美好的,许多事情值得我去回忆…… 几年前的一天,我独自躺在床上,觉得很无聊,这时我看到“电子字典”脏了,我想:我的玩具脏了都会被洗得干干净净,今天我再做一次清洁工,把它洗一洗。 我从桌子上把电子字典拿到了洗手间,打开水龙头,用手指在有污点的地方搓来搓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些污点擦去,可还有污点,我又用手使劲地搓,一会儿又用指甲在污点上抠来抠去,还是下不去。我想:这可怎么办呢?关了水龙头,我把电子字典放在了水池上,着急地想着,却怎么也想不出来,我急得就在屋里溜达,突然看见了厨房里的钢丝球,我想:如果用钢丝球,会不会像刷碗一样,变个魔术,把污点变走?于是我高兴地把钢丝球从架子上摘了下来,来到洗手间,把水龙头打开,哪钢丝球一下一下地搓着,美起太大作用,我又把洗洁精挤上,拿布在污点上擦来擦去。终于外壳上的污点被我洗没了。 “啊!终于完成了一大半,太累了,我是一个天才呀!”

以下是写论文研究思路的十个要求:

1、题目:写论文的时候是毕业要求题目的,一篇论文不能没有题目;

2、署名:一篇学术论文是需要有署名的,而且署名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其工作单位也是要真实存在;

3、引言:论文的引言部分需要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写这个部分的时候一定要写好;

4、材料与方法:向合格部分需要写出自己论文中数据得出的方法以及自己在研究这个课题时自己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等;

5、实验结果:这个部分需要高度归纳,而且还需要进行分析实验的结果,并且需要符合逻辑地去写出来;

6、讨论:这个部分就需要写出自己在进行思考的时候进行的哪些讨论,怎么确定自己论文的研究思路的;

7、结论: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一定要短小精悍,而且内容不要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8、参考文献:这个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需要清楚地写出自己的参考文献是什么;

9、致谢:这个部分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需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了;

10、摘要:确定了论文的研究问题后,简单地交代一下自己要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过程。在进行研究思路撰写时要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逻辑和研究目标相同。

网上找的,希望可以帮助你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画卷上画着美好的世界,童年充满着梦想,洋溢着快乐。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没有高尔基那么贫苦,甚至不及他的百万分之一,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不孝顺父母呢?我读了《童年》这一本书之后,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才深知,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被父母宠着,惯着,千依百顺,唯我独尊,没有受一点委屈和痛苦,还整天怨天尤人,做一点事情就叫苦叫累。无论父母如何用心良苦,我们都不知道,不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四岁的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去世,和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后来随母亲改嫁,和继父一起生活。在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不顾一切,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外祖母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每次在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时候,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阿廖沙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好事情”等等。后来,阿廖沙不堪外祖父对母亲的打骂,离家出走了。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但是,阿廖沙没有屈服,他在这些困难中懂得,活下去就是希望,只有斗争才能生存。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架,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让我们向高尔基看齐,一起做一个坚强的人;刻苦学习的人;学会生存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面对怎样的挫折,都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要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一起努力吧!上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

写作思路:从人物性格入手,把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的艺术特写写出来。

阅读童年是高尔基的小说《童年》。这是高尔基基于自己经历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三部曲。这部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图景。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阿莱莎(高尔基的婴儿名字)从3岁到10岁的童年生活。当我母亲去我祖父那里写作时,她叫我去地球。饭吃完了。我祖父开了一家染坊,但随着他家族生意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和残忍。他经常殴打我的祖母和孩子,残酷地剥削他的工人。阿列克谢有一次因为染布被他打死了。年轻的阿莱莎也被他的树枝打昏了。

他还偷偷放高利贷,甚至鼓励他的助手偷东西。这两个叔叔也是粗鲁自私的商人。整天为了家庭财产争吵不休。在这样一个充满残酷和仇恨的家庭里,年轻的阿莱莎过早地意识到了世界的痛苦和丑陋。叔叔们为了家庭财产的争斗和争吵吓坏了小阿丽莎。这一幕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下层阶级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普通公民的自私和残忍。

然而,即使在这样可怕的环境中,也有温暖和光明。这是阿丽莎的祖母和其他人过的另一种生活。祖母善良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宽容,心胸开阔,像个圣人。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阿丽莎敏感而孤独的心。

她对阿丽莎的影响就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来之前,我似乎睡在黑暗中,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带我到一个明亮的地方。是她对这个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也让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的艰辛。”祖母使他在黑暗和肮脏的环境中保持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有爱心的人。

快乐的童年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童年都有自己的不幸。《童年》以小英雄阿莱莎在祖父家中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刻画了一组生动活泼的人物:有严厉暴躁的祖父、善良的祖母、爱喝酒爱捣乱的叔叔、美丽忧郁的母亲、跳舞的小茨城;有些继父抬起长腿踢他们的母亲,有些继父被称为“奶奶”。绿色老妇人,已经退出和坚持化学实验“阿”的东西的租户。彼得叔叔,一个自杀的小偷,和一群玩草鞋偷木板住在冰雪岛上的善良的小流浪汉?

然而,小阿莱莎生活在这一群人之中,带着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爱丰富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来应对生活的艰辛。苦难让他明白大多数俄罗斯人都像孩子一样。他们喜欢欢笑和悲伤,不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羞耻?正是从这个足迹,一个文学巨人出现了,世界被他照亮了。童年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窗户,让我们认真了解一个伟大的国家。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读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获得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还学会了刻画人物的别出心裁和简洁的叙事风格。高尔基的生活教会了我如何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挑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