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霍乱的医学论文

2023-11-05 16: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霍乱的医学论文

霍乱论的作者是清朝的王士雄

拓展:王士雄(1794年-1877年),字言龙,号随息居,清朝浙江嘉善人,以医术、博学、清廉著称于世。他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教育家、经学家和诗人。他致力于研究医学,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王士雄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求知欲望。他的父亲是一名著名的学者,给予了他很好的教育与指导。王士雄曾留学于江南制造局学习技术,并考入了国子监,专攻经史。后来,他放弃经史的研究,转向医学。他先后拜师于中医名家陈江、周应钧、陈敬元等,深入研究医学理论和实践。他还参加了康熙、嘉庆两朝的科举考试,但从未中过进士。

王士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学家。他积极参与防疫和医疗工作,并发表了多篇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他的代表作《随息居霍乱论》。这部专著详细介绍了霍乱的症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对中国近代防止霍乱疫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士雄并不仅仅在医学领域闻名,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经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曾经担任过多个学校的校长,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提倡实用主义,希望通过教育来振兴中国。此外,他还是一位爱好诗歌创作的文学家,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和文艺评论。

《金匮要略》笔记2|续伤寒篇—霍乱

霍乱篇原被宋人归入《伤寒论》中,为保持《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完整性,倪师将此篇归入《金匮要略》。

一、何为霍乱?

上吐下泻就叫霍乱,与今之西医病名之霍乱有别,是西医抄了中医的名词。“霍乱”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呕泄 霍乱 之病相随属者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论》亦有:“太阴所至,中满, 霍乱 吐下。”《灵枢》中对霍乱的定义是:“太阴厥气上逆,名之 霍乱 。”

基本观念是:中国北方很少见霍乱,多生于南方,出现在春分至秋分期间,冬天无霍乱。

天地之六气中,少阳为相火,少阴为君火,这两个火配合到太阴的湿,火和湿夹杂在一起,产生霍乱。北方很冷,冬天也很冷,故不会生此病。当我们知道病因后,去湿去热就是治病的思路了。

二、霍乱的症状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看似太阳证,太阳有三证:中风(有汗,桂枝汤证)、温病(项背项几几,葛根汤证)、伤寒(恶寒,全身骨节痛,麻黄汤证),现在兼有吐和利,就是霍乱了。故 霍乱的症状是:有太阳表证兼有吐利 ,包括食物中毒。

伤寒脉一定是浮紧,现在脉是微涩,病由阳转入阴,由表入里时必下利。一般来说,当病人出现呕吐下利时,病在肠胃里,过去的中医是不去治他的,让他胃气自己恢复即愈。 如何知道胃气恢复了? 病人有便意却一直在排气,代表肠子开始蠕动了,食物在小肠里还未到大肠,所以会放屁。这是外来的病,如吃坏肚子,一般人都能自愈,但重症病人一旦吃坏肚子,可能就要了命。

如果排气后仍不排便,是阳明证了。 阳明便秘有两种 :一种是一段段堵在中间,大便细细的如鞭子;另一种是一大块堵在中间,只有水能通过边上的细缝,出来是下利,舌苔必黄,脉必数、实,小便必黄,天枢穴拒按。这种情况两周内会好,这是因为阳明经尽止于二周。

病入阳明无死症,阳明初证是葛岑连汤证,无便秘、微利或肚子痛,便秘后开始转承气汤证,上述两种都是腑病,阳明病另有经病,即白虎汤证,燥热、口渴、胃口非常大。阳明证只见热证无寒证。

下利之症如转热后,大便必硬。如果大便硬而胃口好,这是回到阳明证,表示会自愈,否则,病不在阳明。这段告诉我们: 病有无在阳明,以有无胃口为依据 。阳明证有胃口,阳明经病的白虎汤证更是胃口太好。

三、治霍乱的几个处方

正常人是空灵的,好比空虚的天空,才会有思考、灵感、志向。食物从口入,从谷道排出,有进有出,若只进不出就会产生实,就不是空灵的状态,所以大便一定要保持通畅。食物这一进出过程必须要有肠胃的津液才能完成,如果哪一天津液丧失了,大便便堵在肠子里。

如果下利很久突然停止了,代表肠子里已无东西可利,病人又出现恶寒脉微小无力,代表心脏搏动的力量不够,摩擦力小,心脏火很弱,故身体感觉冷。

为什么中医常问病人手脚是冷还是热? 心脏被设计好,刚好把血送到四肢末梢,脚指头最远。如果你的脚指头是冷的,中医就已经知道你的心脏磨擦力不够,冷到极限就是膝盖,所以用桂附增加磨擦力。

人身上有 三阴骨 :头顶的囟骨、耳后的智慧骨、膝盖骨,这三块骨头是离开母体后长出来的,所以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走路,膝盖骨到1岁左右才长好,囟骨关闭后才开始有记忆,智慧骨封起来后才有听力,这是人体骨之末端。冷到膝盖是极限,是四逆汤证。

脉微,代表恶寒是因为心脏力量不够,而非有表证,表证的脉必浮而紧,且病人会身痛。 痛来自压力 :表受到寒后毛孔悬浮被封闭,汗无法透发,要出却出来,停在肌肉里。肌肉里的水本应循环,现在停下来堵在肌肉里,新水不断去推旧水,造成压力。

已经利止了,之后又开始下利时,这就危险了,表示病人到最后阶段,亡血,津液都没了,前面利的是肠胃里的津液,再利时是血里的津液了,此时救逆的处方就是四逆加人参汤了。

张仲景用人参时是要救阴,同时存胃液,若胃气没有了,就走人了,救逆时用人参是1两2两的用。四逆汤是温阳救逆第一方,功能起死回生,多用于 心脏衰竭 之危症时。

生附子加强心脏的搏动力量,一下去血液通到四肢未梢,一吃下去手脚即开始热起来。

病人霍乱吐利不止时,出现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病家多热又欲饮水者,给予 五苓散 。如果是寒多而不饮水者,表示里寒湿重,此时给予 理中丸 。

除了热多欲饮水外,五苓散的主证是小便不利,因为新的水无法取代旧的水,水停在皮肤表面,而中焦无水,皮表的水无法回头,肠胃里没有水,很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后又吐掉,因为身上已经有很多水,故五苓散还可治婴儿吐奶、全身水肿。临床上得水则吐,便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中: 泽泻 把全身表水收集到中焦, 茯苓 通利三焦的水,入中焦, 猪苓 下焦,泽泻、茯苓、猪苓三味把全身水集中到膀胱里, 桂枝 强心强肌肉,桂枝的强心是增加血液循环,肉桂的强心是加强心朦的喷射力。白术茯苓健脾,脾藏意,肾藏志,志是志向,意是意念、注意力,孩子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时,就要强脾了,健脾除了开胃口外,还有意的层面。 白术 去湿,配合桂枝入肌肉,泽泻把肌肉里的湿收集过来,到中焦交给茯苓,茯苓再交给猪苓,小便排出。

伤寒治则是:当有表症时,必先解表。而今有伤寒症但兼有吐利时,就不可解表。

五苓散之功在能将表之寒水引回体内,再自小便排出,使得新水能取代旧水,故能止渴 。

理中丸能去里寒湿同时补足肠胃的津液,是治疗肠胃寒湿之主要处方,补泻兼顾。 寒的定义是:一息小于四至,速度变慢。用丸剂时取其药缓力专。干姜温胃,生姜散胃中积水。干姜、灸甘草去里寒,白术去湿,人参把肠胃津液补回来。轻症时可用党参代替人参,救逆时必须用人参。

丸不及汤,汤法是八碗煮三碗。 脐上动悸或心悸 是肾气引起,肾水回逆到心脏,去白术加桂枝; 脐下动悸 用茯苓; 呕者 去白术加生姜; 下利者 再加白术,白术去湿,把肠胃的水导入膀胱小便出,利不止时用利尿,但必须确定需要止利;腹中津液不够(非便秘)引起的痛加人参; 寒者 加重干姜;寒湿严重时引起 腹胀满 ,加炮附子去下焦的寒,因为白术只能去湿,干姜只能去胃里的寒。服汤后再喝一碗热稀饭,微盖衣被,让寒湿慢慢出来。

这里是说里症之吐利好了以后,如果病家还有身痛等表症时,我们就该帮他解表,解表用桂枝汤就可以了。痛在皮肤用麻黄汤,痛在肌肉用桂枝汤,痛在骨头关节用附子汤。用到桂枝汤,病人一定有汗, 临床上肌肉痛用桂枝汤加玉竹 ,疗效很好。

常人:心脏搏动产生热,中医定义为火,肺法象天,寒、色白,心肺平衡时为常温,人不会怕冷怕热。

上吐下利汗出,津液不够了。当肺的津液不够时,无法制衡心脏的热(火克金失去平衡),心脏的火往上走,便有发热现象,身体会感觉冷。因为正常人的心火是往下走,进入小肠,心和小肠都是火,火往下到四肢末梢,心火到手指,小肠火到脚趾。现在火往上走,手脚会冷。冷水不动,津液又不够,便出现抽筋,这是四逆汤证。

常人,阳要被阴封存在里面,故背摸上去是冰的,并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外界越热时,阴在外面越盛。而里面的容量又是固定的,当阴入里时阳只能往外走,呈现出内寒外热的症状,此热非高烧的热,而是阳往外走了。这个阳是心臓搏动产生的动能,这时脉必微欲绝,用四逆汤救逆。

用到四逆汤一定是寒症,即心脏搏动力量弱,摩擦力小,不够热,但频率还在,西医没有寒热观念,光测心率是不够的。

遇到吐无可吐、利无可利的阶段时,病人必虚汗出不止,因为里阴已极虚,无法固阳,仅存之阳外出,故可见汗出,此时四肢已经无阴可以滋润,又无阳可以伸屈,所以四肢会拘急不解,脉当然微细欲绝,这是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证。

用猪胆汁取代人胆汁,去帮助肠胃消化。生附子一枚约3钱,救逆时最多用到4钱,救回来后逐渐减到2钱。甘草本甜,灸后焦苦,故灸甘草入心和脾,干姜温胃,猪胆汁化肠胃宿食(急救时才用,平常无需用,无猪胆用羊胆代替)。

这是说按照前面所说的用四逆汤后吐利停了,再服用桂枝汤发汗后,病人的脉已正常了,但吃饭后肠胃消化还不好,这是因为病体刚恢复过来,肠胃之气尚虚故也,所以病人恢复时要注意饮食,先喝点稀饭或白水煮面加点葱白,盐也不要放,更不可吃肉,让肠胃慢慢恢复就好了。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经方是真正代表中医的正统医学

传染病学第五节 霍乱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硷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 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

  [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性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0μm,宽0.3-0.4μm.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样一闪而过,粪涂片呈鱼群排列。在硷性(Ph8.0~9.0)蛋白胨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至少78个血清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均属O-1群霍乱弧菌,国际检疫的传染性病原,以检出O―1群为准。菌体抗原有A、B、C三种成份。A为O―1群的特异抗原;据菌体抗原成份又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稻叶型(Inaba,原型,含AC),小川型(Ogawa,异型,含AB)和彦岛型(Hikojima,中间型,含ABC)。

  古典型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很有限,但埃尔托型抵抗力较强。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尔托型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长时间。两者对热、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加热100℃1~2分钟或日光下暴晒1~2小时即死亡,2%漂白粉、0.25%过氧乙酸溶液和1:500000高锰酸钾数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近来已有动物(含水生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报道,值得重视。

  (二)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患者吐泻物和带菌者粪便污染水源后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通常先发生于边疆地区、沿海港口、江河沿岸及水网地区,然后再借水路、陆路、空中交通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疫区成人发病多,而老疫区儿童发病率高。感染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力,如胃酸的pH、肠道的SIgA以及血清中特异性凝集抗体、杀菌抗体及抗毒素抗体等的杀菌作用。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自1817年古典型弧菌引起世界大流行以来,已先后波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1991年初发生在南美洲的大流行,至今仍未熄灭,仅91年一年全世界已累计发病50余万人,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公害。

  1.地区分布 两型弧菌引起的霍乱均有地方性疫源地,印度素有“人类霍乱的故乡”之称,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则是EL―Tor弧菌的疫源地,每次世界大流行都是从上述地区扩散而来。我国是外源性,历次世界大流行均受其害。

  2.季节分布 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而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3.流行方式有暴发及迁延散发两种形式,前者常为经水或食物传播引起暴发流行,多见于新疫区,而后者多发生在老疫区。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

  霍乱弧菌经口进入人体胃部,当胃酸缺乏或被稀释或入侵菌量较多时,弧菌即进入小肠,依其粘附因子(adherence factor)紧贴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在小肠的硷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细菌崩解还可释出内毒素。霍乱肠毒素为分子量84kd的蛋白质,由亚单位A和B组成,不耐酸,不耐热。肠毒素借助于亚单位B与细胞膜表面的单涎酸神经节苷脂(GM1,ganglioside)结合,使活性亚单位A进入细胞膜,A单位中具二磷酸腺苷(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刺激ADP―核糖,使其转移到具有控制腺苷环化酶(AC)活性的三磷酸鸟呤核苷(GTP)结合蛋白中,使GTP酶活性受到抑制,GTP不能水解成GDP,使AC活性相对增强,促使细胞内三磷酸腺苷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cAMP浓度的急剧升高,抑制肠粘膜细胞对钠的正常吸收,并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氯化物和水,导致肠腔水份与电解质大量聚集,因而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和呕吐。

  大量吐泻引起水和电解质严重丢失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重症患者每日大便排出量可达18000ml,临床上呈现重度脱水、低血容量休克、低钾和代谢性酸中毒,并进而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病理改变不显著,仅见脱水、皮肤干燥、紫绀。皮下组织和肌肉极度干瘪,内脏浆膜呈深红色、无光泽,死后尸体迅速僵硬,肠腔内充满“米泔水”样液体,偶见血水样内容物。胆囊充满粘稠胆汁。心、肝、脾等脏器多见缩小,肾小球及肾间质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浊肿、变性及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典型患者多急骤起病,少数病例病前1~2天有头昏、倦怠、腹胀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病程通常分为三期。

  (一)泻吐期 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轻度腹痛,个别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甚至大便从肛门直流而出,难以计数。大便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少数重症患者可有洗肉水样便。呕吐一般为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残渣,继之呈“米泔水”样或清水样。一般无发热,或低热,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进入脱水期。

  (二)脱水期 由于剧烈吐泻,病人迅速呈现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轻度脱水仅有皮肤和口舌干燥,眼窝稍陷,神志无改变。重度脱水则出现“霍乱面容”,眼眶下陷,两颊深凹,口唇干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手指干瘪似洗衣妇,腹凹陷如舟。当大量钠盐丢失体内硷储备下降时,可引起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腹直肌最为突出。钾盐大量丧失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腹胀臌肠,心律不齐等。脱水严重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浅促,尿量减少或无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现明显尿毒症和酸中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反应恢复期 患者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约三分之一患者因循环改善残存于肠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约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

  整个病程平均3~7天,也有长达10余天者。

  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见表)。极少数病人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暴发型”或“干性霍乱”。

表 各型霍乱患者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轻型 中型 重型
脱水(体重%) 5%以下 5~10% 10%以上
精神状态 尚好 呆滞或不安 极度烦躁或静卧不动
音哑 无 轻度 音哑失声
皮肤 稍干,弹性略差 干燥,乏弹性
易抓起 弹性消失,抓起后久不恢复
发绀 无 存在 明显
口唇 稍干 干燥 极度干裂
眼窝、囱门凹陷 稍陷 明显下陷 深凹,目闭不紧,眼窝发青
指纹皱缩 不皱 皱瘪 干瘪
腓肠肌痉挛 无 痉挛 明显痉挛
脉搏 正常 细速 微弱而速或无
血压(收缩压) 正常 12.0~9.3kPa 9.3kPa以下或测不清
尿量 稍减少 很少,500ml以下/24小时 少尿或无尿
血浆比重 1.025~1.030 1.030~1.040 1.040以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