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霍乱弧菌检测论文

2023-03-14 06: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霍乱弧菌检测论文

王鸣(通讯作者)2008年广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易感人群特征研究.疾病监测.2010,25(7):528-530.12.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1992-2007年乙肝疫苗接种率与发病趋势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23):730-733.13.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2009年新出现登革3型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7):804-807.14.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人群免疫效果观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31(5):587-588.15.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1992—2007年出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38(1):46-49.16.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华南预防医学 2010,36(2):11-14.17.王鸣(通讯作者) 菜市场H5N1流感禽间暴发与人群感染风险评估.中国公共卫生 2010,26(4):389-390.18.王鸣(通讯作者)一起由寄生蠹虫的球腹蒲螨引发的幼儿园皮炎暴发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478-479.19.王鸣(通讯作者)2008年广州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44(3):276-278.20.王鸣 广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2):1309-1310.21.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公众对流感大流行相关信息需求的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1):1117-1120.22.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禽类从业人群禽流感病毒感染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27(11):1111-1113.23.王鸣 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形势与对策探讨.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81-882.24.王鸣(通讯作者)我国首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87-889.25.王鸣(通讯作者)首起社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伴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暴发的调查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10):852-855.26.王鸣(通讯作者)中国内地首宗二代甲型 H1N1流感病例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0):2160.27.王鸣(通讯作者)一起水禽H5N1疫情暴发后人群感染风险评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1):41-44.28.王鸣(通讯作者)公共卫生危机信息媒体监测平台的建立与运用.疾病监测.2009,24(8):559-562.29.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不同地区10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21(3):235-236.30.王鸣(通讯作者)地震灾后四川江油市卫生防疫需求及应对措施.华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8):13-15.31.王鸣(通讯作者)地震灾后儿童群体性免疫预防实施情况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8,(8):833-835.32.王鸣(通讯作者)中文版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认知评定量表信度与效度的评价.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8):588-591.33.王鸣 四川“5.12”大地震灾后居民安置点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9):887-890.34.王鸣 地震灾害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与应急工作策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621-623.35.王鸣(通讯作者)江油市402名地震灾后帐篷临时居住者焦虑状况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628-630.36.王鸣(通讯作者)震后帐篷居住人民性生活状况与焦虑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15737.王鸣(通讯作者)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水影响地区居民井水消毒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154-1155.39.王鸣(通讯作者)一起城市人禽流感病例疫情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4):372-37340.王鸣(通讯作者)人禽流感患者实验室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的比较.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2):143-14441.王鸣(通讯作者)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6):583-58642.王鸣(通讯作者)1997—2006年广州市人禽流感监测分析.微生物与感染.2007,1(4):197-199.43.王鸣 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在霍乱暴发溯源中的应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61-64.44.王鸣(通讯作者)广州2006年禽流感患者没有造成密切接触者传播的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1):959-961.45.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某野生动物市场从业人员携带SARS-CoV冠状病毒抗体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1):956-958.46.王鸣 2001~2005年广州地区霍乱弧菌主要致病相关基因特征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4):257-26147.王鸣(通讯作者)霍乱弧菌毒力强弱及菌株同源性的快速检测.热带医学杂志.2005,5(1):30-33.48.王鸣(通讯作者)血中SARS冠状病毒N蛋白在SARS实验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病毒学报.2005,21(1):27-30.49.王鸣等 广州市2004年某野生动物市场动物携带SARS-CoV监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84-87.50.王鸣等 四种试剂盒在SARS实验室早期诊断的作用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2-24.51.王鸣(通讯作者) 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2):1437-143852.王鸣(通讯作者)O139群霍乱弧菌地方分离株的分子特征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7):608-610.53.王鸣(通讯作者)广州市水产品监测中霍乱弧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35-38.54.王鸣等 一起疑似伤寒实为登革热爆发流行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热带医学.2004,4(5):549-552.55.王鸣等 广州市动物市场从业人员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6):498-500.56.王鸣等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2):131-13357.王鸣等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效果的初步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353-357.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现在,生物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这必将促成生物检测方法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食品生物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食品检测中的生物技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食品检测技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生物技术等新兴的食品检测技术也因此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在简要介绍生物技术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食品检测 生物技术 应用

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食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而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重视。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既有政府监管不严、制度体系不完全的原因,也有食品检测技术不够科学先进的原因。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满足当前食品检测的需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捷的生物技术逐渐在食品检测领域大放异彩,文章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生物技术概述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有机体及其组成部分,或是利用其组织、细胞、酶来合成、转化、降解,从而实现生产产品等目的的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从最初的面包、酱油生产,如今已延伸到食品领域的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现代生物技术是建立在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高科技技术,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诸多类技术。细胞工程是以动物、植物细胞及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的一类生物技术,主要用于食品生产;酶工程是通过特定细胞酶来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基因工程是通过重组基因来改造食品生物特性,起到生产特殊产品的作用;食品发酵技术如今已发展为发酵工程学,用于预定食品及成分的生产。

二、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表现在食品中微生物、转基因成分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例如借助细菌学、血清学方法可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致病菌,但是这些传统生物技术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目前应用更多的是操作简便、快捷且精准的生物芯片、胶体金免疫层技术、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基因探针等生物技术。

1.生物芯片的应用

生物芯片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的,检测原理是利用生物分子间的抗原、抗体等亲和反应或碱基对互补杂交,检测、分析样品中的成分。由于生物芯片技术可在小面积内对多种生物分子进行并行检测分析,分析量很大,因而检测效率较高,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基因芯片是将基因探针固化在检测工具表面,利用软件分析检测工具与样品间发生的基因杂交信息,从而检测出遗传信息。基因芯片可同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能够快速检测分析大量序列的杂交信息。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则是利用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测定样品成分,具体操作与基因芯片技术类似。基于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及特点,生物芯片技术通常用于转基因食品、原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2.胶体金免疫层技术的应用

一直以来,胶体金免疫层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逐渐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胶体金免疫层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耗时较短等优势,一般需要定性分析或半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有害微生物、药物残留、违禁药物的检测。该技术用于有害微生物的检测较多,例如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较为常见的检测方法是双抗体夹心法;用于药物残留的检测是通过制得的抗体抗原与药物残留反应来分析食品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等残留;用于违禁药物的检测一般是利用竞争免疫层析法来分析食品中是否含有罂粟碱、吗啡等物质。目前国内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投入广泛的应用,还有待新型免疫层析产品的开发、研制。

3.PCR技术的应用

PCR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产生的一种技术,借助体外扩增DNA来实现转基因食品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传统PCR技术早于1992年便用于病原菌的检测,但直到近年来才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可用于检测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但在实际应用中,传统技术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定量检测,而且存在死细菌的环境下检测结果不准确,难以检测微生物毒素,因此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改进和技术融合产生了多种改进的PCR技术,包括实时定量的PCR技术、PCR―DGGE技术、巢式及半巢式PCR技术等。定时定量的PCR技术是在传统技术中加荧光基团来实现实时检测,能够做定量分析,主要应用于检测外源基因污染、病原微生物、掺假量等,例如检测葡萄中的曲霉菌、肉骨粉中的牛羊源成分。PCR―DGGE技术在传统PCR技术基础上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不仅特异性强,而且敏感度高。巢式及半巢式PCR技术通过设计两对或1对半引物来降低假阳性结果的产生,使检测下限大幅度下降,检测结果通常无需其他方法再验证。

4.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

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利用免疫或酶促反应来进行食品检测,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耗时短、灵活、可批量检测的优势。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比常规培养法耗时少三至四天,而且无需特殊设备支持,结果易于观察辨别,样品易于保存,例如有研究用该法检测牛奶中的沙门氏菌敏感性100%、特异性99.7%,检测时间不超过3天,因而广泛应用在黄曲霉毒素等毒素检测、残留药物检测、过敏原检测、生理活性物质检测、转基因食品检测等领域。

5.DNA探针技术的应用

DNA探针技术利用碱基对结合原理制成DNA探针,能够检测样品中的碱基序列,从而判定样品基因序列。由于该技术操作简便,而且检测结果精确度高,应用十分广泛,通常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检测。DNA探针技术主要有异相杂交和同相杂交两种技术,其关键在于针对检测目标构建相应的DNA探针,只有DNA探针的基因序列具有针对性和特异性,方能取得理想的检测结果。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其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食品检测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虽然生物技术普遍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效率高、特异性高等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各种生物检测技术均存在自身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搭配。为了更好的提高食品检测水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开发新的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对现有技术方法不断进行优化,这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持续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谢修志.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0(1).

[2]唐亚丽.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0(5).

[3]刘彦辉.浅议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4]胡朝晖.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生物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17).

[5]吴彤.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1l(S1).

[6]张奇志.DNA探针和 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

[7]刘辉,杨利平,张滨.PCR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08(4).

[8J水小溪,蔡乐,赵宝华.ELISA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