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54.徐志摩诗作研究。
当代文学
1.论莫言的小说
2.论韩少功的 ” 寻根 ” 之作
3.对新时期 ” 女性文学 ” 的思考
4.论琼瑶的小说
5.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6.论老舍的戏剧观
7.论张贤亮的小说
8.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9.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10.舒婷的诗歌创作
11.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12.李准的小说创作
13.秦牧的散文特色
14.论蒋子龙的 ” 开拓者家族 ”
15.闻捷诗歌研究
16.论《钟鼓楼》
17.论《北方的河》
18.论王安忆的小说
19.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20.论新诗潮
21.论北岛的诗
22.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23.论王蒙的小说
24.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25.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26.论柯岩的创作
27.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28.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29.论刘绍棠的小说
30.论刘索拉的小说
31.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32.周梅森小说论
33.方方小说论
34.新生代诗歌研究
35. 金庸小说论
36.席慕蓉现象研究
37.论谌容的小说
外国文学
1.论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流变
2.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研究
3.从《喧哗与骚动》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征
4.论卡夫卡的变形人物
5.论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兼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较)
6.论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7.论果戈理笔下的“小人物”(兼与鲁迅小说比较)
8.拜伦与普希金比较研究
9.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形象
10.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1.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2.《呼啸山庄》主题研究
1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
14.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
15.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
16. 理性与信仰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现的“惩罚观”
17. 论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中的空想成份和宗教色彩
18. 浅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9. 试析现代派文学体现的“丑”与“审丑”取向
20.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
21.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
22.试析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
23. 论现代派文学的反英雄色彩
24.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25.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26.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27.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
28.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
29.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30.《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研究
31.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
32.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
33.“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
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35.“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36.论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
37.试析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
38.从《叶甫盖尼 奥涅金》看俄国文学“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语文 教学论
1.当代诠释学观照下的中学 语文 阅读教学
2.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3.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 语文 教学模式研究
4.论 语文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5.新课程理念下初中 语文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6. 语文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7.元认知与 语文 写作教学
8.中学 语文 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
9.对 语文 教学中的网络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高中 语文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11.新课程中 语文 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12.论 语文 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13.中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4.“对话”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阅读教学研究
15.在 语文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6. 语文 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7.诗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
18.小学 语文 中口语交际教学与以往听说训练的比较研究
19. 语文 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探
20. 语文 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策略研究
21.新课程中小学 语文 识字写字教学优化探索
22.浅论中学 语文 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23.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
24.以发展思维为前提的小学 语文 教学设计
25.苏教版与人教版中学(小学) 语文 教材比较研究
文学概论
1、当代商业社会中文学消费问题的思考
2、 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
3、“语不惊人死不休”—— 试论形式探求的积极意义
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反思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浅谈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比较
新中国的散文创作与其他文类创作一样,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位居文学主流,也代表了时代风尚;作为新中国著名散文作家的杨朔、刘白羽,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在我国代文学史上并驾齐驱,他俩创作风格迥然不同,各自表现出饶有特殊情致的风味和格调。像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一样,杨朔的散文是一种清逸灵秀的诗化散文,似在花前月下编织着锦绣美景,具有“小桥流水”的特色;刘白羽的散文则是一种雄浑壮丽的散文,犹如站在时代的巅峰,向人们演说着人生的大课题,具有“大江东去”的气魄。以前,人们会比较豪放派跟婉约派;今天,小桥流水也对上了大江东去,让我们细细比比他们两家的区别吧。
一、 从他们创作的思想特色,创作角度两说:
杨朔满腔热情地表现和歌颂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思想和品质,这是他散文创作中十分突出的思想特色.他是个性格内向,感情蕴藉的人,因而在作品的感情抒发上,常常采用隐而不宣的手法,将感情潜藏在艺术形象之中。如《香山红叶》,文章通篇都是写到香山欣赏红叶,直到结尾,我们才领悟到,作者前前后后都在写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而刘白羽则是个截然相反的人,他常为新时代留影,给创业者立传,是他散文的思想特色.人们称他为军旅的号手,他的散文就是进军的号角,嘹亮的战歌.他曾说过:"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建设生活,我的心随着时代的脉搏跃动.我也就一直继续写下去.(长江三日&;里,他借三峡雄浑,险峻的山势水势,山影云影.日光水光来歌颂我们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祖国,歌颂我们千万代与险滩恶水战斗而前进的人民。
二、 从他们的创作手法来看:
.杨,刘许多散文尽管都在追求一种精神旨趣,追求一种观念的表达,都采用托物抒情.借物喻志的手法。但是刘文多客观的景观渲染,言山水则忘却自我.如《长江三日》里的第一日中"器塘峡中.激流澎拜.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又如《日出》的中"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初看这些客观的景观描写似乎与人的精神不相关联,其实写景是为了写情.托物是为言志.正是借描写自然风光来歌颂与险滩恶水战斗的人们一定能战胜黑暗,漩涡,险滩,走向光明的`未来.杨文直叙一物后.便坦率地生发出许多感慨.将自己观念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娓娓诉来,少隐微而具晓畅.字里行间均是作者言情标志之语.如《雪浪花》里,"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一浪高似一浪,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又如《荔枝蜜》中,"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在酿蜜.蜜蜂更是在酿造生活".无论是"浪花还是"蜜蜂",都是为表达作者的一个观念:人民群众是新生活的创造者和保卫者,从而尽情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 从他们的风格来说:
杨朔散文的.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作品的静态刻画.如(茶花赋)里对各类梅花,茶花的描写.其次是语言的亲切淡远.如(拇市)中"我正看得出神,眼前刺溜一声.水里飞出另一条鱼,展开翅膀.贴着水波飞出老远.又落下去"第三.是情感细腻.意境含蓄.如(雪浪花)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副美的图景,作者把对于中国劳动人民改天换地,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美融注在雪浪花击礁石的壮美景象之,给景色以新的生命,凝成一种令人陶醉的诗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刘白羽散文的"阳刚之美"则表现在:首先是作品的动态气势.如&;长江三日&;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汇入东海,气势雄伟,姿态壮美,加上各种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织成动态雄奇的画.其次为语言的痛快洒脱,刚劲有力.如(长江三1)里描写船过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巨浪向船头劈开.一下又激荡开去."作者写景状物运用刚健有力的语言表现出这种雄浑,奔放的景象.第三,是情感表达的高亢,激扬.如(长江三1)第一写"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
四、 从他们各自创作的主张来说: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点是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他的散文结构富余变化,格局汪洋恣肆.语言绚丽,声音铿锵,气势雄浑是他散文的语言特点.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3日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
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
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
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
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
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
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
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
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
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
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
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
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
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
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
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
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
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
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
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
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
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
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
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
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