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医胸痹论文题目

2023-03-12 11: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医胸痹论文题目

胸痹系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纵观历代医籍对胸痹心痛的论述,认识不一,病机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本虚标实”四字。

本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四者。《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汉代张仲景则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至宋代,《圣济总录》首次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后世医家亦有从“虚”“实”分论者。

如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指出,胸痹的治法可概括为“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胸痹心痛与血瘀有关,云:“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又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此方(此指血府逐瘀汤)一副,病立止。”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胸痹善用瓜蒌薤白系列汤方加减。瓜蒌薤白白酒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记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原方组成:瓜蒌实1枚(捣),薤白半升,白酒7升。方中瓜蒌苦寒滑利,豁痰下气,宽畅胸膈;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白酒通阳,可助药势,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宣,诸症可解。

此方是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病症的基本方,若痰涎壅盛者加半夏,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若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出现痞满胸闷,喘息咳唾者,加枳实、厚朴、桂枝,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现代研究表明,瓜蒌薤白白酒汤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治疗胸痹心痛病证时,瓜蒌和薤白的药理作用有差异,两药合用主要表现为瓜蒌的作用;但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等方面,两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颜正华教授用之是考虑薤白温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清肺化痰宽畅胸膈,两药合用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若纳呆、腹满者,则佐以陈皮、枳壳等行气和胃之品;若痛如针刺,舌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者,可酌情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丹参、降香等;若痰浊痹阻心络而致痞满胸闷者,可配伍开窍宽胸化痰之品,如郁金、石菖蒲、半夏等;若心痛夹虚者,则在活血化痰通络的基础上,加入补益心神、振奋心阳药,如生黄芪、甘草、桂枝等。

分型论治

在此基础上,颜正华教授亦强调辨证分型治疗胸痹。

瘀血阻滞证

瘀血阻滞证以心胸刺痛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苔薄,脉弦涩为主症。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等。

气机阻滞证

气机阻滞证以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善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为主症。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枳壳、赤芍、香附、苏梗、陈皮、川芎等。

痰湿阻络证

痰湿阻络证以胸闷重而痛缓,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白滑,脉滑为主症。治以豁痰除痹。常用方剂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寒阻心脉证

寒阻心脉证以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为主症。治以辛温散寒,宣通胸阳。常用方剂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物:桂枝、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等。

气阴双亏证

气阴双亏证以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痛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为主症。治以益气养阴。常用方剂为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等。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以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痛甚,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为主症。治以温阳补肾,振奋心阳。常用方剂为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淫羊藿、补骨脂、炙甘草等。

医案举隅

葛某,男,58岁。初诊:2009年12月6日。诉胸闷痛憋气1年。

现病史: 胸闷痛憋气1年,半个月前因心悸、头晕入院治疗,治疗后出院。刻下胸闷痛,乏力,汗出,颈项不适,口苦,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心电图、血脂均正常。

辨证: 脾气不足,痰瘀阻络。

治法: 补脾益气,活血化痰。

处方: 生黄芪1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7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12月21日。患者诉,胸憋闷减轻。刻下症见心慌乏力,口干咽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少津,脉弦滑。

处方: 生黄芪2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0g,三七粉(冲)2g。7剂,水煎服。服7剂,诸症尽释。

按语: 本案患者乏力汗出,系气虚不固,气虚推动无力,易致痰凝血瘀,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补脾益气固其本,活血化痰治其标。方中生黄芪、党参、茯苓补气健脾,并固表止汗;全瓜蒌、薤白化痰散结,行气宽胸,为治胸闷憋气之要药;红花、丹参、降香行气活血化瘀,心脑血管疾病常用;五味子收敛止汗,以增强黄芪固表止汗之力;生葛根解肌,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缓解颈项不适。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证症结合,收效良好。二诊胸憋闷减轻、口干咽干、苔薄少津,为津伤之象,前方加南北沙参、麦冬滋阴润燥;另加三七活血止痛,改善血瘀,继服7剂,诸症尽释。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11月13日第五版,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国医大师阮士怡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辨治胸痹

阮士怡 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阮士怡认为,胸痹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虚损为本,因其虚所产生的气滞、血瘀、痰凝为标。基于此,结合“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创胸痹治疗大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法对胸痹疗效甚佳。

胸痹指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等同于西医学“冠心病”。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辨治冠心病方面疗效尤为显著,现就阮士怡教授基于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辨治胸痹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病机:本虚标实,痰瘀互结

《金匮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纵观古今文献,诸多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多有论述,然其病因根本归结于气血阴阳俱虚,气滞、寒凝、痰浊、血瘀、热邪、毒邪等;病机为本虚标实,即脾肾虚损,痰瘀互结。

肾中寄元阳,肾阳为人体一身阳气之本,而心阳本于肾阳。肾阳不足则无以温煦心阳,胸阳失运乃致气滞,气滞行血无力,血行不畅,则现血瘀。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乏源,血不养心,痰浊上蒙,宗气不振;脾肾功能低下,导致机体代谢失常,升降出入不利,代谢产物蓄积体内而生痰;痰浊痹阻胸阳,阻滞脉络,气血失运,久则瘀滞,痰瘀互结致心脉瘀阻。故气滞、血瘀、痰浊内结,使心之脉络不通,发为胸痹。因此,胸痹属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脾肾之虚为本,因其虚所产生的气滞、血瘀、痰凝为标。

治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述“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阮士怡教授创胸痹治疗大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治法对胸痹疗效甚佳。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具有下述特点:(1)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浆胆固醇,同时相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抑制血小板聚集;(3)改善微循环障碍;(4)消减实验性动物模型主动脉脂质斑块;(5)促进大、中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提高细胞代谢,降低过氧化脂质沉积。

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若能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便可防治冠心病,符合“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动脉内膜发生病变,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痰浊。胸痹多发于中老年人,因其机体逐渐走向衰老,“五脏皆虚”,且五脏中“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脾肾二脏最为关键,故以益肾健脾为主要法则。阮士怡教授在多年临床研究中发现,许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典型肾精亏虚的临床表现,经用益肾健脾药治疗后,临床症状及某些生化指标如肺功能、免疫功能等均有所好转。

脾肾虚衰,津液输布无权,久聚成痰;水谷精微运化无力,气血失养,日久瘀滞,痰瘀互结,故以软坚散结以治标。益肾健脾、软坚散结二者相须为用,扶正祛邪,保护血管内皮及抗损伤,同时缓解血管生理及病理性退化。常用益肾药有桑寄生、杜仲、枸杞子、制何首乌、淫羊藿、女贞子等;健脾药有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软坚散结药有绞股蓝、炙鳖甲、海藻、当归、丹参、白芍、夏枯草等。

验案举隅

患者,女,70岁,2013年10月31日初诊。

患者2010年9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2枚。现症:活动后气短,伴喘息,时有心前区疼痛,自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神疲乏力,口干口苦,胃胀,腹胀满,四肢逆冷,畏寒,偶痉挛。纳差,夜寐易醒,服艾司唑仑(舒乐安定)每日2毫克辅助睡眠,小便调,大便困难,舌暗紫苔薄白,脉沉细。平素服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5毫克;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每日2.5毫克;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0.1毫克;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每日60毫克。平素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mmHg。

西医诊断: 冠心病PCI术后。

中医诊断: 胸痹;证属气虚血瘀。

治则: 治以益肾健脾、滋阴理气。

处方: 党参15克,麦冬10克,知母15克,白芍20克,淫羊藿15克,肉苁蓉15克,丹参20克,制何首乌20克,川芎10克,木香10克,番泻叶3克,火麻仁15克,合欢花10克,砂仁6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1月7日): 口苦、乏力症减,口干,活动后胸闷气喘,腹胀满,畏寒。纳可,寐安,夜尿频,大便无力,便后不爽。舌暗淡苔白润,脉沉细。初诊方去党参、麦冬、白芍、淫羊藿、肉苁蓉、川芎、木香、番泻叶、合欢花、砂仁,易火麻仁为20克,加绞股蓝10克,炙鳖甲(先煎)30克,当归10克,女贞子2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7剂,每日l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11月14日): 胸闷憋气症减,喘息时感背部疼痛,食后胃脘胀满。纳差,夜寐多梦,夜尿频,大便无力。舌暗苔白腻,脉沉细数。二诊方去绞股蓝、远志、石菖蒲,易火麻仁为10克,加瓜蒌30克,麦冬10克,赤芍15克,板蓝根10克,泽泻30克,炙甘草6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13年11月21日): 背部疼痛症减,活动后喘息,心前区满闷不舒,食后胃脘胀满,偶感胃痛。纳可,夜寐多梦,夜尿频,大便调。舌暗苔白腻,脉沉。三诊方去麦冬、赤芍、板蓝根、女贞子,加天冬10克,荷叶15克,绞股蓝10克,葶苈子10克,吴茱萸5克,枳壳10克,酸枣仁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五诊(2013年12月19日): 诸症均减,偶感胸闷憋气。纳可,寐安。舌红苔薄白,脉沉。四诊方去天冬、荷叶、炙鳖甲、知母、葶苈子、泽泻、枳壳、火麻仁,加桑寄生15克,续断15克,黄连15克,焦三仙各10克。继续服用7剂巩固治疗,随访2个月,病情再未发作。

按: 本案为PCI术后,患者年事已高,久病伤正,脾肾虚衰,水液运化失司,内聚生痰,痹阻心脉,困阻清阳;心气亏虚兼之肾不纳气,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运无权,无以濡养脏腑九窍、四肢百骸,瘀阻脉络,痰瘀互结而成胸痹。

一诊方中党参、麦冬、知母益气养阴;白芍养血活血;淫羊藿、肉苁蓉、制何首乌温补肾阳;川芎、合欢花行气活络止痛;木香、砂仁理气健脾,助番泻叶、火麻仁利水通便;结合舌脉症状,患者痰瘀之邪较盛,中焦气机壅滞,加之老年肾气不足,脾失健运,腑气不通,则见口干口苦、胃胀满,故用健运脾气、温补肾阳之品;全方温而不燥,寒热平调,共奏益肾健脾、滋阴理气之功。

二诊阳气不振则发为胸闷憋气,绞股蓝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炙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当归助火麻仁活血通便;石菖蒲、远志合用理气解郁,宁心安神;女贞子滋阴补肾温脾,阴阳双补。

三诊阳气复生,热象毕现,遂减补肾温阳之药,续加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亦芍清热凉血,板蓝根清心胸之热,泽泻利水渗湿;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

四诊以枳壳、吴茱萸行滞消胀、理气止痛;重用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五诊前症均好转,故以桑寄生、续断滋补肝肾,黄连清心火,焦三仙顾护理脾胃,寓意“先安未受邪之地”。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6月15日第四版,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张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军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