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一支研究团队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南海地区鲸类动物生存状况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指出了该研究团队在南海地区的科考结果以及对鲸类动物生存情况的分析,最后还提出了改善鲸类动物生存状况的方法。那么南海地区的鲸鱼们如今情况如何?为什么它们的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
南海的鲸鱼们如今情况如何?
中科院深海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南海地区对鲸类动物进行科考活动,根据研究论文的叙述,该研究团队发现了不少鲸类群体,其中包括了抹香鲸和喙鲸。有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海地区发现大量的鲸类群体,同时这也是国际历史上的第一次。
但与发现鲸类群体的喜悦相比,鲸群的整体情况让研究人员感到担忧,因为鲸群中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幼年个体。可能有朋友会认为,年幼的群体代表着种群发展的生命力,那么成年个体都去哪了呢?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时间产生的疑惑,也就是说南海地区鲸类动物的生存状况实际上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乐观,大多数种群数量都在逐年递减。
为何鲸类动物的种群数量出现逐年减少的现象?
导致南海地区鲸类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看人类活动因素的干扰最为明显。
第一,南海地区依然存在着非法的捕鲸活动,这直接对鲸鱼种群数量造成打击。
第二,南海地区个别地区的过度渔业活动导致了该地区的鲸类出现食物资源短缺的情况,久而久之鲸鱼种群数量也会下降。
第三,即使渔民捕鱼的对象不是鲸类动物,但他们驱使的捕鱼船会成为导致误伤鲸类动物的工具,例如有些鲸鱼直接就撞上了渔船的发动机。除此之外,一些自然因素也是导致鲸类数量减少的原因,这些在如今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地球季节的变化,很多动物都有长途迁徙的习惯。比如,很多鸟类通常会从北方飞行几千公里到南方过冬,等天气变暖后再飞回去。鲸鱼,也有迁徙的习惯,它们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从高纬度寒冷地区游到低纬度热带地区,通常它们的旅途会长达几千海里。
那么问题来了,鲸鱼为什么要迁徙,它们去热带是为了寻找食物,还是去那里生鲸鱼宝宝?至今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很多研究鲸类动物的生物学家都吵翻了。
最近,发表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科学家们指出,鲸鱼之所以要迁徙到热带地区,是因为它们要去那里蜕皮,并保持皮肤的健康。
来自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的海洋生态学家、这篇新论文的主要作者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man)说:“我认为人们在争论鲸鱼迁徙的问题时,并没有适当考虑到蜕皮,但这是一个重要的生理需要,可以通过迁移到温暖的水域来满足这一需求。”
一个多世纪前,捕鲸者认识到,很多在高纬度地区觅食的鲸鱼会迁移到热带地区产卵。这个现象让很多科学家感到困惑,明明鲸鱼可以在寒冷的极地水域成功分娩,为什么要游到热带去?热带地区的觅食机会比极地地区少很多,而且大多数鲸鱼在长达数月的迁徙中还会禁食,很显然,这对鲸鱼宝宝来说没什么好处。
那鲸鱼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呢?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温暖的海水有助于加速蜕皮。
所有的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在换皮的过程中,都会有规律地蜕皮或脱落羽毛。皮特曼和他的合著者提出,在南极冰冷的海水中觅食的鲸鱼通过转移皮肤的血液流动来保存体温。这会减少皮肤细胞的再生,阻止皮肤的正常脱落。迁移到温暖的水域可以让鲸鱼恢复皮肤新陈代谢,并在不降低体温的环境中蜕皮。这可能是鲸鱼长途迁徙的主要目的。
八年来,科学家们在一些虎鲸身上部署了62个卫星标签。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所有四种在寒冷的南极水域觅食的虎鲸来回迁徙的距离都长达11000公里。大多数的迁徙都是快速的,不间断的,而且基本上是直线的向北和向南。一头鲸鱼在5.5个月内完成了两次这样的迁徙。研究人员还拍摄了南极洲新生的虎鲸幼崽的照片,这表明虎鲸不需要迁移到温暖的水域分娩。
鲸鱼分娩并不需要特殊的环境,它们在极地和热带都能够顺利分娩,它们去热带主要是为了蜕皮,产崽只是顺便。
科学家们还观察到,南极寒冷水域中的鲸鱼经常被一层厚厚的黄色微硅藻膜所变色。这层微硅藻膜是它们有无蜕皮的标志,如果它们身上有这层东西,则代表它们还没蜕皮。早期的捕鲸者还把蓝鲸白肚皮上那层厚厚的微硅藻膜称为“硫底”,他们还认为肚皮上没有这层东西的鲸鱼很可能是最近从热带来的。最近的研究证明,他们的猜测是对的。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南极虎鲸皮肤上高浓度的硅藻也可能积聚潜在的有害细菌。蜕皮过程有助于它们摆脱这些细菌的侵扰。在另一个例子中,北极的白鲸以夏季在河口聚集而闻名。那里的水比它们典型的栖息地更温暖,更新鲜,更浅。起初,科学家们认为它们聚集在那里主要是为了产崽。
最新的研究认为,它们去那里不是为了觅食或产崽,而是为了蜕皮。在早先的一项研究中,一位因纽特人猎人指出,“白鲸到河里取暖。它们像海豹一样蜕皮。它们在温水中蜕皮。”
科学家们说,它们将数百万吨的动物运输到数千海里外,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他们还呼吁通过评估迁徙鲸和非迁徙鲸全年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皮肤生长情况,进一步检验他们的假设。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鲸鱼,为了换件“衣裳”,奔袭了几千海里。为了“臭美”,也够拼的。
被时代冷落而后又重现异彩的伟大作品在文学史上并非鲜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 (1819-1891) 的代表作《白鲸》(Moby Dick) 就曾一度被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大潮所淹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当新时代的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时,这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就像深埋于古墓中的珠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坛公认的伟大杰作,被誉为“时代的镜子”和“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①。
《白鲸》是一部融戏剧、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依托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艺术视角伸向了艰辛险阻、财源丰厚的捕鲸业,以沉郁瑰奇的笔触讲述了亚哈船长指挥下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最后与之同归于尽的海洋历险故事。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或讲历史,谈宗教,或赞自然,论哲学,闲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不但为航海、鲸鱼、捕鲸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展现了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难怪这部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结构松散的皇皇巨著被冠以各种形式的名字:游记、航海故事、寓言、捕鲸传说、有关鲸鱼与捕鲸业的百科全书、美国史诗、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抒情散文长诗、塞万提斯式的浪漫体小说……它就像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呈现出异彩纷繁的多维性、开放性和衍生性,具有开掘不尽的恒久艺术价值。
一、多重象征意蕴的复合
《白鲸》像一座象征主义的迷宫。这里大到典型人物、宏观景物,小到静止的物体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陆地和海洋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
“烟斗”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现实生活的日常享乐,借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当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烟斗的时候,不仅表明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征他们已结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谊;二副斯塔布整天烟斗不离嘴,象征他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乐天派;亚哈船长把烟斗抛入大海,则象征了他要抛弃享乐、追捕白鲸的决心。
“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廓德”取自被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之名,因而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
然而,小说中更为隐秘微妙的复杂象征仍然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身上。对于二者象征意蕴的阐释,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
“莫比·迪克”是一条颇富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其多重的象征寓意。在异教徒水手看来,它是一只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恐怖暴虐的海怪;疯子迦百利把它当做震教神的化身;在亚哈眼中,“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残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显明化身”。它是亚哈心中邪恶与恐怖、难以征服而又必须予以摧毁的仇敌。但对以实玛利来说,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象征宇宙的浩阔与奥秘、上帝的无边神力、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它给以实玛利的重要启迪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努力完善认识、不懈地追求真理。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白鲸象征着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许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尚不被人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庞然巨鲸,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生产力迷惑不解而又惶恐不安的真实心理反映,也表达了作者对处在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亚哈船长同样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体。他违犯了基督教关于“傲慢”的戒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背弃捕鲸获取鲸油的使命,执迷不悟于一己私仇,全然置船员的安危于不顾,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邪恶魔王的象征。然而,就其敢于搏击邪恶、挑战命运、反抗神明而言,他又是人类反抗英雄的象征。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坚毅执著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尽管具有顽强无畏和骁勇善战的勇气和能力,但终因无视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徒劳地成为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牺牲品。可见,在亚哈身上同样体现了善恶并存、美丑相共、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多重意义,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白鲸一样也是复杂深邃、难以把握的。读者很难从中找到参考资料:http://ckrd.cnki.net/grid20/detail.aspx?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的声呐系统在太平洋执行水下潜艇监听任务时,无意中记录了各种鲸类发出的声音,并将这些监听到的”鲸歌“转接给科学家们.
1992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哺乳学家威廉·瓦特金斯博士对这一些录音进行分析时,一张鲸鱼的声音频率图引起了他的注意,正常情况下,蓝鲸的频率为10-39赫兹,而长须鲸为20赫兹,这个频率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是这张图显示的频率高达52赫兹,也就是说,在其他鲸鱼眼里,这只发出52赫兹频率的鲸鱼就像一个哑巴,发出的声音不能被其他鲸鱼听见.
从那时起,这位孤身的游吟歌手,第一次被我们所认知,人们了解到了它的孤独,为它取名为Alice,并对他进行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追踪.
追踪记录显示,Alice一直在大海中歌唱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管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却不知疲倦;命运永远也无法阻挡它追逐幸福的道路,即使没有同伴,即使被疏远,即使孜然一身.
此论文2004年8月收录于《深海研究》,作者威廉·沃特金斯;一个月后,作者去世.
在告别人世的前几个月,他与研究伙伴把他们在北太平洋中部及东部海域追寻52Hz的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并总结了过去十二年的追踪记录:“这只声音为52赫兹的鲸鱼是不寻常的,更是独一无二的 ”
威廉·沃特金斯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哺乳学家,从1992年之后,他持续追寻这只以52Hz鸣唱的鲸鱼12年,为此奉献出了他的后半生,直到2004年辞世,享年78岁。
有人说,或许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听懂Alice歌声的人,就是沃特金斯博士,然而伯乐不在了,千里马也就销声匿迹,而那也是人们最后一次听到Alice的歌声.........
在沃特金斯博士逝世以后,他的同事陆续收到了关于他们发表的论文的信;这些信件与过去的学术信件截然不同,都是来自普通人,有悲伤的人、心碎的人、孤独的人,他们在52Hz的歌里听见了自己的声音,Alice发出了人们共同的孤独频率,我们每个人都是Alice.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只灰色的鲸鱼突然在以色列沿海突然出现,以色列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与援救中心负责人谢宁博士鉴定了鲸鱼的身份,他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它很可能是穿过西北通道后到达大西洋,这个通道通常都被冰雪覆盖,但由于冰雪融化它便能设法穿越;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Alice是自由的,可能,也是孤独的,它一路歌唱,把歌声带到大洋的另一端.
鲸鱼生物学家们曾经认为Alice可能是一个混血儿或者是一个缺陷儿,但是自从它被发现之后又能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独自生存了怎么多年,这个事实也足以说明它没有什么健康问题,尽管它的声音是如此的特别.
我们从没见到过Alice的真面目,也不知道它的感受,不知道它是快乐还是伤心,但Alice的故事,却给很多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Whalien 52》是韩国男子组合防弹少年团(BTS)所演唱,这首歌的名字由whale(鲸鱼)加上alien(怪异、截然不同)组成,而非“Whale 52”,进一步建立出另一种不合群的疏离感.
在德国,作者Agnieszka Jurek撰写了儿童书籍《52赫兹》.
在英国,凯塔西人创作了哈得斯菲尔德乐队的Dalmatian Rex和埃温人创作的《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这首摇滚歌曲,其中的歌曲巧合地包括了尼斯湖.
在中国,由陈绮贞、钟成虎与陈建骐组成的乐队The Verse发行的电子专辑《52赫兹》.
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网站上有一篇关于Alice报道,其中有一段这样说道:
“ 52Hz鲸鱼可能会感到孤独,但它同样可能不会,当然没有理由 认为它确实如此,事实上,人们常常想象动物会经历与我们相同 的情绪,鲸鱼是复杂神秘的生物,一个人可能在外面,体验着像孤 独这样典型的人类体验,这让动物看起来更接近我们,但在找到证 据之前,这仍是一个幻想 ”
有科学家认为Alice高达52赫兹的声音是一种特殊的发音,它是众多鲸鱼种类中的一个特殊群种,而Alice只是恰巧走失或者独自外出,但也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绝对证明这种说法.
也许,Alice的故事有被人们过分渲染的部分,它的出现,唤起了许多人内心深处隐藏的那一丝孤独,给予了他们一个精神寄托,就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孤岛,而Alice,就是我们到达那座孤岛的小船.
这世界上
没有任何生命
注定孤独
2010年,加州福尼亚沿海的传感器接收到了和沃特金斯所追踪到的相同频率的鲸歌,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学院的实习生在距离办公室大概五六公里的传感器上发现了同样52Hz的声音,由于两个相距颇远的传感器上同时接收到这样的讯号,所以来源可能不是来自同一个体.
这个消息令人感到欣慰,人们为Alice有一个归宿而高兴,为有能听懂他歌声的同伴而兴奋,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点难以言喻的失落,认为Alice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而它也只是众多鲸鱼中的一员,但是,我仍然相信着那句话:“它不仅是不寻常的,更是独一无二的 ”
怎么多年来,Alice的故事一直在我们之间流传着,人们不禁对它的真面目感到好奇,很多人都想见它一面,事实上,也正有人为此而做出了行动.
2015年,美国电影制片人约什.泽曼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发起寻找Alice的倡议,他计划为这一项目筹集大约30万美元的资金,参与捐赠的人将会获赠一段有关52Hz鲸鱼的手机铃声和混音带,其中是自Alice身上的灵感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另外还有一本有声书和将来纪录片上映的首映式入场门票;在众筹的活动页面附有一段话:“最寂寞的鲸鱼需要一些朋友”,而其中一位朋友就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它的基金会捐赠了5万美元,并帮助该活动筹集到了30万美元的计划资金,众筹所收集到的资金将于2015年的秋季开始旅程,希望能找到并拍摄Alice.
现在,距离这个团队启程寻找Alice已经过去将近4年,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名字为 Lonely Whanle(孤独的鲸鱼),在寻找Alice的同时,也致力于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宣传.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部影片的诞生,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见到这只全世界最孤独的鲸鱼......
《强势背后的危机》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也许你的羽翼足够丰满,也许你的意志足够坚强,但强大并不意味着战无不败,一种貌似强势的背后会隐藏着更大的危险。 就像一条鲸鱼很容易落到沙丁鱼的圈套中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因为强大,可以藐视弱小,可以不屑以智取胜。骄兵必败,亦是这个道理。三国的刘备扎营六十里,以滔天排空之势怒对东吴,但他没有观察形势,认清利害,为一时悲痛所误,酿得火烧连营,托孤白帝的悲剧。当历史的卷轴再次打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失意的战争,更是惨重代价之后,国衰难兴的悲剧。有时,拥有强势更需要谨慎,一时大意便可满盘皆输。 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面对弱者,如果不能干脆利落的搞定,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急躁心理。强者,最大的诱念即在于得到世人认可。每一个人都想竭力地证明自己,因为强大可以让人得到所谓的尊重与优越感。这种功利心越强的人越容易走上歧途。这些人甚至是脆弱的,他们害怕失败,因此不甘心放弃。纵然身处险境,也会选择声嘶力竭的做一支末势之强弩。强势,意味着一旦失败,便是全盘崩溃,强者所谓的尊严会让他不堪东山再起,也不会想到为自己留下后路。纵观历史,霸王项羽的兵败垓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强者一旦被认可,便失去了为强的动力。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殊不知身后多少曾经的弱者正在觊觎第一的宝座。历史上多少盛世强朝不是在歌舞升平中沦陷的么?商纣、夫差、秦始皇,一个个枭雄最终只能把江山拱手送人。历史就是如此残酷,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倾野之势,不思进取,最终只会被淘汰。 强势实际上考验了承载者的运用能力。它有时更像一个包袱,会成为一个智者的百宝囊,也会压垮一个勇夫,一个懦夫。强大的力量需要拥有一颗更为强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