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世界上大部分的青蛙,都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圆溜溜的肚子,软软的身躯,甚是可爱。虽然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青蛙物种是有毒的,但它们大多数都是温顺的,不具攻击性的。
然而,当生物学家们在研究青蛙的头骨时,他们发现青蛙的头骨在进化的路上简直放荡不羁。对比了青蛙温顺的外表,生物学家们觉得一切太疯狂了——在青蛙光滑的皮肤下,很多种类的青蛙可能长着精致的或坚硬的冠状头骨、假尖牙、真尖牙甚至毒刺。
来自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利用三维数据研究了158个青蛙物种的头骨形状,这些物种代表了所有现存的青蛙家族。大多数青蛙的头骨都是根尖状的,但上面却覆盖着由额外的骨层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凹槽、脊和坑。研究小组发现,这种被称为
过度骨化
的特征在青蛙身上进化了25倍以上。具有相同食性或防御能力的物种往往发育出形状和图案相似的头骨,即使它们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而分离。
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佛罗里达大学博士生丹尼尔·帕鲁(Daniel Paluh)说:“表面上看,青蛙看起来很相似,但当你观察它们的头骨时,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些最奇怪的头骨是在青蛙身上发现的,有些青蛙吃鸟类和哺乳动物,有些则用它们的头作为盾牌,少数种类的青蛙的头骨甚至还有毒。”
上一次对青蛙头骨的综合研究发表于1973年。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已经将所描述的青蛙物种数量翻了一番,更新了我们对它们进化关系的理解,并在CT扫描的帮助下发展了新的分析技术。这使得帕鲁能够利用青蛙头骨上的36个标志,进行扫描和数字化,最后分析和比较青蛙生命树的形状。
帕鲁发现,不仅过度骨化和奇怪的头骨形状往往会一起出现,而且它们通常与青蛙的习性有关——青蛙要么吃非常大的猎物,要么用它们的头来防御。
通常吃鸟类,爬行动物,其他青蛙和老鼠的青蛙,都有着巨大的,宽敞的头骨,下巴关节靠近背部。帕鲁说,这给了它们一个更大的张口,用以抓取猎物,比如帕曼蛙就是这样的。他的分析显示,这些物种的头骨上布满了微小的凹坑,可以提供额外的力量和咬合力。
几乎所有的青蛙下颚都没有牙齿,但有些青蛙,如布吉特青蛙,已经进化出较低的尖牙状结构,使它们能够对猎物造成刺伤。有一种叫Guenther的有袋蛙,它的两个颚都有真正的牙齿,可以吃掉占自身体重一半的猎物。
有些青蛙则用它们的头堵住洞穴的入口,以防被捕食者捕食。这些种类的青蛙往往有海绵状的头骨,上面覆盖着小刺。一些,比如布鲁诺的黑头蛙,最近被发现有毒。当掠食者猛击这些青蛙的头部时,专门的刺会刺穿皮肤下的毒腺作为防御。
虽然这项研究显示了过度骨化和奇特的头骨形状之间的持续重叠,但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哪一个是最先开始的。青蛙是先开始吃大型猎物,然后进化出更强壮的头骨,还是反过来呢?帕鲁说,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如今被发现的蛙类多大7000多种,但它们的共同祖先没有强化过的头骨。但爬虫学研究合著者大卫·布莱克本(David Blackburn)说,
青蛙的祖先的祖先出现了强化的头骨
。虽然青蛙的祖先都没有一个过度骨化的头骨,但相当古老的两栖类祖先的头骨却出现了强化的特征。远古的基因可能在操纵着疯狂的这一切。
先前的研究提出青蛙进化成骨化过度的特征,是为了防止干旱环境中水分流失,但帕鲁的研究发现,栖息地和骨化过度并不一定有着绝对的因果联系。这种特征在生活在地下、树上、水中和陆地上的青蛙身上都有被发现。
但是栖息地确实影响了头骨的形状:水生青蛙的头骨往往是长而平的,而擅长挖掘的青蛙的头骨通常是短而尖的,这种形状也使它们能够像筷子一样用嘴捕捉蚂蚁和白蚁等快速移动的小猎物,帕鲁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相对来说,自然界中的物种,越弱小的,进化就越疯狂,越多样,因为只有改变,它们才能不被大自然所淘汰。世间这一切又何曾不是如此?改变才能前进。
大家观察过青蛙吗?知道青蛙在雨季为什么叫得欢吗?作文我整理了观察小论文,欢迎阅读。
论题:
青蛙在雨季为什么叫得欢?
正文:
今年夏季的一天,一场暴雨过后,呆在家闷闷不乐的我,觉得无聊,便出去到湖边散步。经过莲花池时,忽然听到池里传来青蛙欢快的叫声,我就来了兴趣,捉了两只带回了家。
接着,我拿了一个大缸,倒满了水,放了一块塑料泡沫后,又把两只青蛙放到泡沫上,就蹲坐在地上观察它们。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会儿又乌云密布,下起了雨。刚才那一对沉默的青蛙,现在倒叫得越来越欢了,仿佛它们是一直期待着下雨似的,一会儿“唱唱歌”,一会儿“跳跳舞”高兴的不亦乐乎,这时我就奇怪了,难道下雨天对它们有好处。于是我就展开了第二次试验。
第二天又下雨了,这一回,我打着雨伞在雨里看着他们,只见许多害虫都破壳而出在青蛙的周围乱飞一通,一个个也就白白成了青蛙的美食了,嘿嘿!怪不得青蛙特别开心呢。我连续做了五六次试验,结果还是一样的。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查了《百科全书》,终于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青蛙不仅靠肺呼吸,还靠裸露的皮肤呼吸。雨天,空气的水分多,有利于青蛙通过皮肤呼吸。而且小昆虫在雨天繁殖的特别快,这也是青蛙捕捉它们的好时机。所以,青蛙在雨天叫得欢。
通过这次试验,我不但发现了青蛙的许多秘密,从而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道听途说,那样的答案是不准确的。而是应该自己动手,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结论:
青蛙在雨天可以通过皮肤呼吸,而且也是捕捉害虫的好时机。所以青蛙在下雨的时候叫得欢。
19世纪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这生死关头,反应敏捷的青蛙奋力跳出,安然逃生。之后,他们又盛了大半锅冷水,再把这只青蛙放进去,然后逐渐加温;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它开始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使它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为时已晚。它欲试乏力,全身瘫痪,呆呆地躺在水里,终致葬身锅底。故事的结果很耐人寻味:当青蛙面临显而易见的危险时能有所防范,而对潜在的危机却漠然视之,最终吃了大亏。这就是著名的“青蛙温水自杀”定理。
人和青蛙一样都是有惰性的,一旦进入并适应了舒适生活就容易贪图安逸、满足现状,不愿再向前多迈一步。但长此下去,就难以逃脱“温水青蛙”的命运,会在浑然不觉中被舒舒服服地烫死。现实的环境就像一锅无形的温水,尽管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是,我们好像并不认为这与我们自己有太大的关系。也许我们偶尔会谈到来自环境的压力,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在随遇而安,甚至随波逐流。这样的结果,和那只温水中的青蛙不可能有太大的区别。
要想不重演青蛙的悲剧,最根本的路径在于消除惰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主动自我加压、充电,始终保持拼搏奋进的锐气。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讲的就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道理。因此,要顺中见逆,居安思危。温水中的青蛙最终难逃一死,就是因为它躲在锅内,没有抬头看周围的世界,甚至排斥周围的世界。幻想有什么东西能保住一辈子是不明智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想像有一盆无形的温水存在,万万不可重蹈青蛙温水慢性自杀之覆辙!
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熊、蝙蝠、刺猬、极地松鼠、青蛙、蛇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英语:Hibernation),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
冬眠的青蛙
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冬眠,是一些异温动物(一些冬眠哺乳类与鸟类)和变温动物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冬眠,是变温动物在寒冷的冬天避开食物匮乏的一个“法宝”。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