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抗癌药研究论文

2023-03-09 20: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抗癌药研究论文

1.传统抗肿瘤药物[2]
根据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大致将其分
为四类:直接作用于 DNA,破坏其结构和功能的药物;干扰 DNA 合成
的药物;抗有丝分裂的药物;基于肿瘤生物学机制的药物。
1.1 直接作用于 DNA 的药物
1.1.1 烷化剂类
作用机制。 从有机化学的角度看,烷化剂和 DNA 之间的反应,实
质是亲核取代反应。 烷化剂上有较好的离去集团,能在体内形成缺电
子的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亲电性集团的化合物 ,DNA 中含有
富电子的集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在和 DNA 反 应
时,烷化剂或通过生成正碳离子的途径与 DNA 发生 SN2 反应,或直接
和 DNA 按 SN1 的方式进行烷基化,从而影响或破坏 DNA 的结构和功
能,使 DNA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不能发挥作用。
1.1.2 金属铂络合物
作用机制。 顺铂络合物进入肿瘤细胞后水解成水合物,该水合物
在体内与 DNA 的两个鸟嘌呤碱基 N7 位络合成一个封闭的五元螯合
环, 从而破坏了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上嘌呤基和胞嘧啶之间的氢键,扰
乱了 DNA 的正常双螺旋结构,使其局部变性失活而丧失复制能力。 反
式铂络合物则无此作用。
1.1.3 博来霉素类
作用机制。 博来霉素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肽类抗肿
瘤抗生素,它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 DNA,使 DNA 链断裂和裂解,最
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1.2 干扰 DNA 合成的药物
1.2.1 作用机制
干扰 DNA 合成的药物又称为抗代谢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 DNA
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代谢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
胞的生存和复制,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1.2.2 药物分类
叶酸拮抗物、嘧啶拮抗物、嘌呤拮抗物
1.3 抗有丝分裂的药物
作用机制:
药物干扰细胞周期的有丝分裂阶段 (M 期), 抑制细胞分裂和增
殖。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细胞质中形成纺锤体,复制后的染色体排列在
中间的赤道板上,到有丝分裂的后期,这两套染色体靠纺锤体中的微
管及马达蛋白的相互作用向两极的中心体移动。 抗有丝分裂药物作用
于细胞中的微管,从而阻止了染色体向两极中心体的移动,抑制肿瘤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3]。
有丝分裂抑制剂与微管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这些抑制剂大多数
是从高等植物提取的天然产物及衍生物。
2.新型抗肿瘤药物
传统抗肿瘤药物都是通过影响 DNA 合成和细胞有丝分裂而发挥
作用的,这些肿瘤药物的作用比较强,但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也比较
大。 人们希望能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高度选择地打击肿瘤细胞
而不伤害正常组织。
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有关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逐
渐被人们所认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始走向靶向合理药物设计的研
究途径,产生了一些新的高选择性药物。
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靶向药物。 从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的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层
次:
第一层次:把药物定向地输入到肿瘤发生的部位,如临床上已采
用的介入治疗,这是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亦称为被动靶向治疗。
第二个层次:利用肿瘤细胞摄取或代谢等生物学上的特点,将药
物定位到要杀伤的肿瘤细胞上,即细胞靶向,它带有主动定向的性质。
如利用瘤细胞抗原性质的差异,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4])与毒素、核素
或抗癌物的偶联物,定向地积聚在肿瘤细胞上,进行杀伤,效果较好[6]。
第三个层次:分子靶向,利用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
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融合、吞饮及代谢
上的不同特性, 将抗癌药定位到靶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上,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
血管抑制剂药物的发展。 肿瘤生长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癌
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血管生长是必要的条件[3]。 新的血管生成涉
及到多种环节, 例如在血管内皮基底膜降解时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重建新生血管及形成新的基底膜时有许多生长调
节 因 子 参 与 , 包 括 纤 维 生 成 因 子 (FGF)、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及转化
生长因子(TGF)。 它们能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使 DNA 合成增加。 另有
一些调节因子能抑制血管内皮的生长,如血管抑素、 内皮抑素、干扰
素 α 和干扰素 γ 等。 针对上述不同的环节及有关靶点,已研发出多种
血管生成抑制剂,例如对金属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的 Marimastat,抑制血
管内皮生长的内皮抑素 Endostatin,抑制整合蛋白识别的 Vitaxin 抗体
及非特异性抑制剂反应停等。 此类新药进入临床试用的已有数十种,
对多种肿瘤及肿瘤转移显示出治疗效果,它们与常用抗癌药合用时能
提高疗效,但其确切疗效仍需临床验证的最后报告。
3.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前景
3.1 靶向抗肿瘤药物将继续不断发展
3.2MDR(多药耐药)逆转剂
MDR(耐药性)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肿瘤化疗
的一大难点,因此寻找发展 MDR(多药耐药)逆转剂是非常必要的,或
者加用两种或更多种抗肿瘤靶向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传统细胞毒
化疗方案的抗肿瘤效果[4]。
3.3 抗肿瘤转移药物
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大约有 50%以上的已经发生了转移,而大部
分癌症患者最后都死于转移,因此研究开发抗肿瘤转移药,如肿瘤转
移多肽抑制剂、肿瘤细胞水解酶抑制剂也是必须的。 吕彦恩等人通过
对 IL-2 基因修饰的细胞毒 T 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研究得出如下结
论:IL-2 基因转染的 CTL 过继回输,可直接杀伤和诱导激活机体特异
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使体内抗肿瘤效果显著增强,有效抑制实验性肺
转移瘤的生长[5]。
3.4 基因治疗
2002 年 10 月 7 日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的发现项目是:“细胞
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 这项发现使得人们认识到,随着基因导
入系统、基因表达的可控性的深入研究以及更好更多的治疗基因的发
现,人们可以通过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抗耐药基因及反义
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工程瘤菌等来治疗癌症[3]。 基因治疗将会成为综合
治疗恶性肿瘤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4.总结
传统抗肿瘤药物虽然作用比较强,但是特异性较差,毒副作用较
大, 因此, 它在今后的抗肿瘤药物市场中所占比列将会日益下降;同
时,具有靶向功能的抗肿瘤药物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占据市场很
大的份额;而基因治疗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论文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怎么开头

- -。。。看多点文献啦。。。。

分享一则关于癌症的医学研究报告

癌症研究阶段性成果披露,咖哩, 辣椒,姜等发热的食物让身体蠢蠢欲动的癌细胞多睡觉 。

一场国际研讨会,其中一位目前在美国癌症中心的戴博士以 "Is Cancer Curable? ”(癌症是否能治愈?) 为题,分享了他对癌细胞生长动力学的研究结果。癌症最令人害怕的就是转移-metastasis。 原生癌并不会让病人死亡,而一旦癌细胞转移,在其它组织器官内兴风作浪就让病人逐渐(或快速)的走向死亡。

但为什么有些癌细胞已转移的病人却未继续恶化?

日本医学家曾解剖研究几十位无病痛而自然死亡的 90-103岁老人,发现他们每一位体内都有不少癌细胞。

但为什么他们的癌细胞没有造成身体的病痛?

戴博士和几位癌症研究学者发现,癌细胞在活跃一段时间后会进入 “休眠期”休眠一段时间后又再度活跃兴风作浪。

“休眠期”越长病人能存活的时间就越长,甚至不发生令人害怕的 “转移”。

现在医学界积极的在研究拖延癌细胞“休眠期”的方法,包括利用药物和饮食《有效地预防细胞癌化》那篇论文提到几种天然物,可藉由控制癌细胞内讯息传导 ( signal transduction) 的路径让癌细胞进入“休眠期”请大家多吃含有这些有效成份的食物,让身体内蠢蠢欲动的癌细胞多多睡觉。

1.咖哩(抗癌成份是姜黄素);

2.辣椒(抗癌成份是辣椒素);

3.姜(抗癌成份是姜黄素);

4.绿茶(抗癌成份是儿茶素);

5.大豆(抗癌成份是异黄酮;

6.蕃茄(抗癌成份是茄红素);

7.葡萄(抗癌成份是白黎芦醇);

8.大蒜(抗癌成份是硫化物);

9.高丽菜(抗癌成份是indole 吲哚);

10.花椰菜(抗癌成份是硫化物)。

某药剂师加注如下:这篇文章传给大家是做功德,浅显易懂。因为最近医学发表的长寿药物包含以下四种:

姜黄素、白藜芦醇、Silymarin、黄耆(四种成份)前面两样出现在上文中,上文所提到的:

咖哩和姜的抗癌主成分都是“姜黄素”。

卫生管理部门公布大肠癌的主因来自十大恐怖美食,癌症是吃出来的:

1.汉堡薯条+可乐;

2.排骨饭+珍奶;

3.锅贴+豆浆;

4.焗烤意大利面+酥皮浓汤;

5.韩式炸鸡+啤酒;

6.炒饭+贡丸汤;

7.拉面+冰淇淋;

8.卤肉饭+鱼丸汤;

9.红烧牛肉面+酸菜;

10.炸肉圆+关东煮。

中研院努力了8年才完成的排毒最强的食物:

1.地瓜;

2.绿豆;

3.燕麦;

4. 薏仁;

5.小米;

6.糙米;

7.红豆;

8.胡萝卜;

9.山药;

10.牛蒡;

11.芦笋;

12.洋葱;

13. 莲藕;

14.白萝卜;

15.山茼蒿 (裂叶茼蒿) ;

16.地瓜叶;

17.萝卜叶;

18.川七;

19.优格光;

20.醋。

请转发您的亲朋好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