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研究钧瓷的论文

2023-03-09 12: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研究钧瓷的论文

1、首先钧瓷写论文开题简单描述一下瓷器的由来。
2、其次从瓷器拓展到钧瓷进行钧瓷的论文。
3、最后即可完成钧瓷的论文。

求“对于“宋瓷之美”你是如何体会的?”的一片期末考试论文。字数1500左右

浅析宋瓷茶盏淡雅之美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盏成为宋代典型的饮茶器。唐盏多以紫金、白玉、水晶、玻璃等制作,“至宋,则瓷盏为斗茶之胜具矣”(朱琰《陶说》)。其造型新颖,精致高雅,造型、釉色、装饰均体现了一种温润而含蓄、简洁而质朴的美。
1. 清丽挺拔的造型
宋瓷茶盏造型清丽挺拨,体现了宋代自然淡雅的艺术观和尚意崇韵的审美意味,于有限的造型中体现了无限的韵外之致。
自然生动之美。宋瓷茶盏从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等的形态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部分形体,与固有的抽象几何形体相融合。它不是对自然形态的简单模仿,而具有更深的寓意。中华民族擅长于象形表意的思维方式,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模拟、类比和象征,以体现形而上的“道”。花卉形象在宋瓷茶盏中十分常见,宋人用弧线将圆形或椭圆形的盏口分成若干等份,有四瓣、五瓣、六瓣甚至十瓣以上的花瓣口,从花瓣口延伸到碗底的弧线,使盏腹曲折起伏,形如花朵,极富圆润和韵律之美。
典雅质朴之美。宋瓷器造型以简约见长,多有“天然去雕饰”的道家美学风范,且具高雅韵味。宋瓷茶盏以大口、深腹、小足为基本特征,在造型上具有不同于其他器物的简洁,曲与直的线条,组合成优美的造型,呈现出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韵味。宋瓷茶盏,造型简约实用,线条流畅,独具一种难能可贵的简逸。如江西省博物馆藏的景德镇窑青白釉托盏,设计新颖,简洁大方,在单纯、质朴中体现素雅、平淡的理性精神。
宋瓷茶盏的造型体现了宋人崇尚平淡自然、简洁明朗的精神气韵,从而达到典雅含蓄的美学意境。
2. 淡雅自然的釉色美
宋代的茶盏有黑、青、青白、白色等,色调含蓄莹润,其装饰效果主要体现在透明的釉层本身丰富细腻的变化效果,以及窑变所产生的肌理色彩变化。
“尚玉”的意蕴。人们将玉与人之德相联系,玉被视为至清、至洁、至善理想美的象征。宋瓷茶盏受尚玉美学观的支配,追求温润如玉的色质感。景德镇窑青白瓷色质如玉,有“饶玉”之美称。宋人在釉质的变化中实现了崇尚“玉德”的理想追求。
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青色是植物的色彩,也象征着天空、春天、水等,通常给人单纯、明朗、纯洁、雅静、幽玄的感觉,传统文化赋予青色以独特的意蕴。这种“崇青”心理,是与“尚玉”密切相关的。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看来,青白瓷、青瓷和白瓷是点茶最合适的茶器。释惠洪有诗云:“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赞的是白瓷茶器。这些史料都证明了青、白等淡色茶盏在文人士大夫中广泛使用。
“色贵青黑”。宋代盛行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盏,“已发现的宋瓷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见到黑瓷,南北都产”。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当时上层社会的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蔡襄在《茶录》里说,“茶色白,宜黑盏”,是说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此外,中国古代崇尚黑色。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到道家以玄黑主张色彩的平静,再到以墨代五色以及对水墨的崇尚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自然肌理之美。以窑变、开片等釉色自然变幻为美,是宋瓷茶盏的风格特点之一,是尚逸、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结果。《稗史汇编》载:“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是之谓窑变。数十窑中,千万品而一遇焉。”可见窑变的出现实属偶然,其自然变幻莫测的效果是刻意追求的人工修饰所无法比拟的,它所展示的是由意境所传达的一种含蓄而典雅的极致韵味。如宋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碗为十瓣花口,月白色的釉面上缀着不规则的紫色斑块,似空中浮云,若隐若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宋代还以开片为美,这些都是通过釉的工艺流程自然呈现的,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和本真美的追求。开片是由于胎、釉收缩率不一而在冷却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大小不等的裂纹,陶工却利用这一缺陷,使其成为一种自然天成、趣味无穷的装饰。
窑变、开片犹如天成,千变万化,这些釉面装饰深化了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充分表现出景有限而意无尽的韵味。
3. 清新朴素的装饰美
宋代制瓷艺人在充分考虑茶盏自身的适用性条件下,依据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适时地创造和发展了许多精湛的装饰技法和纹样。
装饰手法多样。宋代茶盏多采用刻、划花和印花的装饰手法,线条流畅而富于深浅变化。如玉的釉色与刻、划、印花的结合,体现了淡雅的审美意境。
印花是以有花纹的陶瓷质料的印具,趁陶胎尚未全干时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的模子制坯印出花
纹,再施釉入窑焙烧,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如汝窑粉青釉印花盏托,盘心凸起,印莲花瓣纹。这种含蓄的装饰与淡雅的色泽相得益彰,进一步增添隐约朦胧的韵味,尽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
彩绘,也是宋瓷茶盏的装饰手法之一,有釉上描金、釉上红绿彩、釉下彩绘等技法。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再入窑烧,永不得脱。”说的正是釉上描金彩绘。釉上红绿彩是在白釉上用红、绿等色彩勾画纹饰,红绿相间,鲜艳生动。这种在釉上进行彩绘的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釉下彩绘,在坯体上先罩上一层底釉,然后在上面用各种颜色釉进行装饰,再加上一层透明釉。其画面黑白分明,主题突出,具有朴实自然的艺术效果。
装饰纹样图案丰富。纹饰是装饰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且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取向等的综合反映。宋茶盏的纹饰题材极为丰富,以花卉为主。花卉有牡丹、莲花、荷叶、菊花、梅花等,动物有龙、凤、孔雀、鹤、鸳鸯、喜鹊、鸡、蝶、鱼、海马、螺等,还有民俗风味极浓的婴戏图、剪纸贴花等。
宋代对莲花纹饰的运用大大超过前代。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象征佛光普照,如意吉祥。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莲花成为纯洁、正直、高贵品德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使人们对莲花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大名瓷几乎都有莲花造型。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藏的青瓷莲花形盏托,形似盛开的莲花,足底有一孔,中间一盘为莲花瓣口,莲花上为直口,内饰莲蓬纹,其下刻覆莲瓣一周,釉色莹润,造型构思精妙,为越窑艺术之瑰宝。
宋瓷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
宋瓷茶盏造型简洁、优美,轻盈,装饰典雅含蓄,反映了两宋时期崇尚平淡质朴、清秀自然的社会审美情趣,在器物造型、装饰、纹饰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后代学习的范本。
宋瓷茶盏是宋代制瓷工艺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茶盏已不单纯是盛贮之器,它体现生活品位和质量,融合了时人的审美、价值观等文化内涵,为研究宋代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刘富安的刘富安

刘富安,男,1948年9月6日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先后担任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实验室主任、科研所所长、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河南省陶瓷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1961年,出身于陶瓷世家的刘富安13岁就拜钧瓷著名老艺人卢广东为师当学徒,逐步掌握了钧瓷制作的各项技艺,学会了胎釉配方。1972年,刘富安进入禹县第一陶瓷厂造型设计工作室,开始了专业实验创作设计工作。他把传统钧瓷耳饰上的固定环,改进为能活动的活环,增加了钧瓷的美感和动感,这种革新工艺很快推广的其他厂家,至今仍在应用。1973年,刘富安把传统的钧瓷工艺雕刻创新为简单的注浆印坯制作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1975年,刘富安将传统制作陶瓷用的石膏和硫磺模具改为耐磨、耐腐蚀的锡制金属模具,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77年,刘富安创作的150厘米高的双龙活环钧瓷特大型花瓶,突破了钧瓷有史以来高度不过尺(约33厘米)的难关,开创了特大型钧瓷花瓶制作的先河。1978年,刘富安创作设计的钧瓷益寿瓶,被选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访问日本的礼品。同年参加了为期六个月的中央美术学院陶瓷创作设计培训班,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很多名家,视野更开阔。他先后协同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梅建鹰、高庄、郑可、刘焕章、周国桢、顾景舟、罗明瑶等创作出不少钧瓷艺术珍品。1979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访问日本,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政府官员。1979年,刘富安被推选参加河南省工艺美术艺人和设计人员代表大会。1982年,刘富安被选为河南省科技代表,并参加河南省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1983年,刘富安被禹县人民政府评选为先进工作者。1984年,刘富安被任命为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钧瓷实验室副主任。同年,经国家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评定,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的钧瓷产品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为了表彰刘富安对钧瓷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禹县人民政府授予他“重大贡献者”称号,并荣立禹县第二轻工业系统一等功。刘富安创作的彩釉瓷塑“母与子”,荣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创新二等奖;彩釉瓷焚香鼎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设计二等奖,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二等奖。他研制出新的釉彩翠玉釉,其釉质翠绿,似玉类翠。此种釉施在不同器物上经高温烧制后釉色翠绿,并带有白色斑点,表现出器物的生机和活力,被陶瓷界誉为“恰似大兴安岭的阳春白雪”之美景。翠玉釉秀玉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翠玉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禹县钧瓷一厂成立科研所,刘富安被任命为该所所长。他的作品羽毛釉益寿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并选登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上。研制恢复古瓷的油滴天目釉成功,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挥毫,赞此釉色为“滴注凝雪,点油化雨”。著名艺术家邓白题字“圆如油滴浮春水,灿若繁星闪夜空”。其作品油滴天目釉直柄茶具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研制的油滴天目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中国陶瓷》第一期刊登了他的论文《仿宋油滴天目釉的研制》。1985年,作品参加亚太地区博览会。1988年刘富安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总理接见、并将其作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时年40岁,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钧瓷行业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0年,刘富安的作品翠玉釉秀玉瓶又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作品双龙戏珠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1991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成立,刘富安由钧瓷一厂调入该所主持技术筹备工作。论文《中国钧瓷传统手拉坯成型工艺》在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上宣读,并在会上进行了手拉坯表演。1992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任命刘富安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主持该所的专业技术工作,并烧出了该所成立后的第一窑钧瓷。在研究所任职期间,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设计出4立方米新型双孔无匣钵钧瓷窑炉,这种窑炉仍以煤炭作为燃料,新型窑炉不但使钧瓷素胎的装载量大幅度提高,减少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还保持了传统煤窑的产品质量和艺术效果。这种新型窑炉在该所一直沿用至今,烧制出了不少精美的钧瓷。1993年,刘富安被评选为河南省优秀专家。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给刘富安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刘富安离开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在神垕建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工作室”。2000年,刘富安应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之邀赴韩进行文化交流,与韩国著名陶艺家车东哲、许由、吉星等进行了技艺切磋,并进行了手拉坯表演,受到韩国陶艺家的赞誉。金泳三先生对其钧瓷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题词“中华神瓷”。钧瓷作品蜗牛钵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2001年春节,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刘富安在《欢聚一堂》栏目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手拉坯表演。2002年五月,中国古陶瓷界/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在河南省郑州市对刘富安成立大师工作室以来创新的作品进行了鉴定。参加鉴定会议的专家有中国古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及著名专家学者赵青云、李绍翰、朱伯谦、叶文程、王家斌、孙新民等。鉴定小组在鉴定报告中对刘富安的钧瓷作品作出了形体美、釉色美、刘画美、自然美的结论。2002年7月,日本陶艺家高井进先生专程到禹州神垕镇拜访刘富安,并在大师工作室共同切磋手拉坯技艺。2002年10月,刘富安由于积劳成疾,身感不适,在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后辗转郑州、北京等地医治,终未见效。2004年,刘富安病情加重,于当年7月4日病逝,从此走完了他钧瓷艺术的人生之路。200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钧瓷作品集》出版。2008年,刘富安作品参加“2008年中国钧瓷特展”,此次特展在天津博物馆展出,天津市金瓯阁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是河南省外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钧瓷特展。2010年,由著名收藏家王辉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钧瓷作品集·刘富安卷》出版,这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的新中国大红袍系列书画题材以外的首次出版的工艺美术类的大师作品集,它的出版不是偶然的,而是众望所归,钧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精髓,而刘富安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唯一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第一位钧瓷史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凝结传统手工艺劳动者对历史的追随和对陶瓷史的理解,他的作品代表钧瓷文化发展的一代丰碑,也是历史对于曾经对中国文化史做出突出贡献的认可和推广。2011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传世作品集》 河南美术出版社 于乐土,刘永召主编。2011年,刘富安作品入驻中外首工美术馆,中外首工美术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是展示中外艺术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交流平台。

孔相卿的固本创新

2007年1月,孔相卿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所谓大师,应该是本行业承前启后的人物。孔相卿在论文《钧瓷的固本与创新》中谈到,钧瓷要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过创新不是想当然,而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钧瓷的根本。钧瓷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瑰丽图景。它是中国知名窑系中唯一靠 “窑变”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瓷种。因此,这个“本”应是“还原焰窑变”,这个“根”应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脱离了根本,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没有前途的。孔相卿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钧瓷世世代代都是由手工业作坊制作,没有规范的生产流程与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1992年孔家钧窑成立后,他首先着意发掘、继承宋钧官窑工艺制作精华,制订出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工艺流程,使之便于操作并进行质量管理。接着,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新工艺流程年轻技工,为钧瓷产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支持。最后,经过艰苦的技术攻关,于1994年把钧瓷烧成方式由传统的煤烧变为气烧,扫除了钧瓷产业化的技术障碍,并无偿把液化气烧制技术转让给神垕其他窑口,带动了钧瓷烧成的一次革命。在掌握了钧瓷烧制的升温曲线后,孔相卿开始优化钧瓷釉料的配方。钧瓷的美在于它自然窑变,自然天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再现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景。但孔相卿反对将窑变神秘化。他说,参天地化育的“人力”才是创造力的主体。钧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窑工对泥料、工技、气氛、火候的深刻领悟和娴熟把握。优化钧瓷釉料,促成它向理想的方向自然窑变,但变化的过程,还要在窑炉内,在还原气氛中完成。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孔相卿作品《小口瓶》,釉色是罕见的桃花红。钧瓷的窑变不能由人工控制,变出红色十分常见,难得的是红中带绿,如桃花盛开时,新叶初发,一团团红云中夹杂着初生的新绿,还有蚯蚓走泥纹与珍珠点,正如春光烂漫之时,大地万物生机萌动。近年来,由孔相卿研制开发的釉色新品种,大气、深沉如星辰釉、山水红,精雅、微妙如凤尾彩、皇鸽灰,极大地拓展了钧瓷釉色的艺术表现空间。液化气窑炉成功上马后,烧制钧瓷不再使用匣钵,使钧瓷从钧不盈尺的限制中解放了出来,各种人物、动物、异型与借鉴现代陶艺的造型层出不穷。10多年来,他在总结前人造型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按照整理、完善、优化的思路,设计出许多线条流畅、简洁、优美的新造型,并在钧瓷界广为流行。以1998年制作的玉壶春为例,玉壶春是古代的一种酒器,造型为两个对称的“S”型,简洁、优美、流畅,各个瓷种都有采用,而孔相卿设计的玉壶春,对“S”型曲线做了微妙的调整,使整体器型就像一颗将滴为滴的水珠,它是蓄势带发的静止,静止中充满动的感觉。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因为线最纯粹、最抽象,也最难掌握。孔相卿凭着天生的艺术直觉,以及后天经验的积累,参破了造型艺术中最具规律性的东西。十几年来,孔相卿带领孔家钧窑,在钧瓷窑炉、釉色、造型、工艺上的大胆创新,对推动当代钧瓷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