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9.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10.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
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论文格式封面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
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2]。
题目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3.英文题名方法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
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论文正文
要点
⑴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中国穆斯林主要集中在新疆、宁夏(主要在南部山区)、甘肃临夏,这些地方不是粮食主产区,经济落后、地理闭塞、文化发展落后,与外界交流不多,且杂居着很多非穆斯林,所以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多,文化风俗业比较独特(新疆歌舞、回族花儿很多表现的内容思想其实是伊斯兰教所不容许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心也和聚居区不呈完全一致,比如河南的伊斯兰教学就比较发达。
泰国本身就是一个佛教国家,伊斯兰教的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本来就很小,且泰国的伊斯兰教自身内部环境没有中国的复杂,且没有恐怖组织啊极端主义的干扰,所以看起来比较小众且美好。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 ),简称”埃及“。位于北非东部,领土还包括苏伊士运河以东、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埃及既是亚、非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也是一个非洲的强国,是非洲大陆第三大经济体。[1]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但是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埃及境内拥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例如国际知名的金字塔、帝王谷。
埃及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各项重要产业如旅游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着几乎同等的发展比重。埃及也被认为是一个中等强国,在地中海、中东和伊斯兰信仰地区尤其有广泛的影响力。
人们在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变及其涵盖内容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特征往往习惯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说法来加以概括或强调。但人们易于忽视的是,伊斯兰教文化在唐初传人中华后,也因完成了其土著化的历史适应过程,而带上了鲜明的中国化特点,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伊斯兰教及其穆斯林人士在中国传统文化史的研究中受到冷遇,是不公正的。它除了反映出人们对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缺乏了解之外,还暴露出那种在学术界早已定于一尊的“儒、佛、道三教鼎立”的观点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并不完全符合唐代后1300多年的历史原貌。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份量和影响,同样是我们在继承和整理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时所必须予以重视的。
作者认为,在大食、波斯等穆斯林商贾入华的同时,域外文化习俗也相应流人并进而衍化为中国的本土文化。“蕃坊”的建立及从“侨居蕃客”到“土生蕃客”的转变过程,使穆斯林在华留居成为现实,他们同样参与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活动。正是这些在“蕃客”中的蕃人及其后裔,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存在与嗣后的发展增加了客观上的可能性。
元代出现的伊斯兰教大发展的局面和回族的形成,不惟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增加了新成员,同时也使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播散至全国各地。元代的伊斯兰教在开始了其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相容乃至相互补充、汲取对方文化养分的“中国化”过程之同时,也保留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所特有的宗教信仰、教规、礼仪、禁律、习俗、清真寺和穆斯林之间以阿拉伯语、波斯语称谓的宗教语言,这种在回族共同体内部始终保持着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以及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与习俗加以强化的民族自我意识,是使自元代以后带上了“中国化”特征的伊斯兰教能够保持其在文化上的向心吸引力,即凝聚回民族,使之拥有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并且不会在汉民族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中被同化过去的重要原因。
明清两代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出现的经堂教育制度、汉译经著活动和因苏非主义先后传人新疆与内地而产生的教派分化及门宦制度的形成,这些都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基础上继续碰撞和交汇的直接后果。本论文指出,由于清代统治阶级的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了各民族间的巨大隔阂。穆斯林用强化民族自我封闭意识的方式来排斥汉文化吸引力,固然能增加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但同时也必然会减弱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使自身的发展走上狭路,这恰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不幸。直到民国初期兴起的伊斯兰教新文化运动,主张中阿文并授的新式教育,方使中国的伊斯兰教文化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文章最后指出,由于绝大部分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恪守伊斯兰教的礼仪习俗,1000多年来,这座矗立于穆斯林民族内心的城堡保证了穆斯林民众在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建时,在心灵深处始终留存的那种对伊斯兰文化的永恒皈依。而我国10个穆斯林民族所创造的所有文化,即便是属于带有浓厚伊斯兰教特征的宗教文化,也应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获得院科研成果(1991—1992年)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