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而且能写得丰富多彩。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小一些、深度浅一些。
典型的智商税。
牙釉质再生的牙膏最出名的莫过于regenerate牙釉质再生牙膏,这款牙膏的宣传比较好,比较出名。
论文中主要是证明的是牙膏中的特殊成分可以促进牙齿的再矿化(remineralisation),全文都没有提到regenerate(再生)这个单词;
这也算是正常的操作,毕竟学术讲求的是严谨,而广告需要一个噱头吸引大家的眼光。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硅酸钙的作用原理主要是:
硅酸钙在酸性条件下降钙离子释放到周围口腔液中,从而提高局部钙浓度,增加牙釉质羟基磷灰石饱和度,抑制牙釉质的脱矿;
硅酸钙还能抑制局部PH值下降,中和部分酸;
硅酸钙还有使羟基磷灰石成核的能力,从而促进再矿化。
一般声称具有牙釉质再生功能的牙膏,其实都是促进牙齿的再矿化,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牙齿重生”或者“自我修复补牙”。
因此你要是说具有促进牙齿再矿化的能力,那没错,但是你要是理解成牙齿自我修复,那么就理解错了。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离不开牙膏吧,那么牙膏的选购方法及成分是怎样的你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牙膏的选购方法及成分,欢迎阅读。
一、牙膏的选购方法
要选择牙膏首先要知道牙膏并不是健康牙齿的法宝,它只是刷牙的辅助用品,具有磨擦作用和去除菌斑,清洁抛光牙面,使口腔清爽的作用。中国使用的牙膏分为普通牙膏,氟化物牙膏和药物牙膏三大类。
普通牙膏的主要成份包括磨擦剂、洁净剂、润湿剂、防腐剂、芳香剂,具有一般牙膏共有的作用,如果牙齿健康情况较好,选择普通牙膏即可。
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氟化物可以防龋的作用,并且多年实践证明,氟化物与牙齿接触后,使牙齿组织中易被酸溶解的氢氧磷灰石形成不易溶的氟磷灰石,从而提高了牙齿的抗腐蚀能力。有研究证明,常用这种牙膏,龋齿发病率降低40%左右。氟化物有氟化钠、氟化钾、氟化亚锡及单氟磷酸钠。但要知道氟是一种慢性有毒物质,氟在体内不参加代谢,会一直在体内积累,当氟摄入量过多时,会导致氟骨病。国家规定,加氟牙膏游离氟应在500-1500ppm之间,特别注意,3-4岁前的儿童不宜使用,因为1/8-1/4的牙膏可能被他们吞入胃中。
药物牙膏则是在普通牙膏的基础上加一定药物,刷牙时牙膏到达牙齿表面或牙齿周围环境中,通过药物的作用,减少牙菌斑,从而起到防龋病和牙周病的作用。药物牙膏极受人们的青睐,而且利用牙膏来推广具有预防功效或治疗功效的药物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但是药物牙膏也有其不利方面,首先,牙膏在口内不能保持太长时间,即被漱出,使药物难以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而且专用药品剂量还必须避免刺激口内软组织,因而不能提高到足够的有效浓度,牙膏本身的作用,常被口内污物所阻或受形态特征限制,因而难以达到真正发病的区域。
其二,牙膏中的药品,常因放置时间久而发生其它化学变化,失去原有的药效,有效药物又常因带有异味而不宜于放入牙膏中,此外还有药物耐药性的问题,这些因素都表明药物牙膏不宜长期使用一种,药物牙膏是一种良好的设想,但要真正达到预防口腔病的效果还有待于作一些深入研究。
面对众多的牙膏品种,首先要了解各种牙膏的性能,不盲目轻信产品说明,最好找口腔专业医生咨询,以根据自己口腔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牙膏。
二、牙膏的历史
最早的牙膏是古埃及人发明的。
最早的牙刷由中国皇帝明孝宗于1498年发明。
最早的牙膏公司是美国高露洁。
最早的含氟牙膏是1945在美国诞生的。
洁齿品的使用可追溯到2000-2500年前,希腊人、罗马人、希伯莱人及佛教徒的早期著作中都有使用洁牙剂的记载,早期的洁齿品主要是白垩土、动物骨粉、浮石甚至铜绿,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使用牛骨粉和乌贼骨粉制成牙粉。用食盐刷牙和盐水漱口至今也还存在。
2003年人们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地下室中发现了一张古埃及莎草纸,上面写满了古怪的象形文字。上面描述了一种可以亮白牙齿的粉末,这些粉末遇到唾液,就会变成膏状物,能够清洁牙齿,它的成分是:1%盎司的岩盐和鸢尾干花,2%盎司的薄荷和20粒胡椒。这就是古埃及人用的牙膏。中国在唐代时期,常用天麻、藁本、细辛、沉香、寒水石等中药研粉擦齿,这可以清洁牙齿和除去口中异味。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首先开始工业化生产牙粉,这时牙粉才成为了一种商品。1840年法国人发明了金属软管,为一些日常用品提供了合适的包装,这导致了一些商品形态的改革。1893年维也纳人塞格发明了牙膏并将牙膏装入软管中,从此牙膏开始大量发展并逐渐取代牙粉。
牙膏是在牙粉的基础上改进形成的,早期的牙粉主要用碳酸钙作为摩擦剂、以肥皂为表面活性剂。上世纪四十年代起,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牙膏工业也得到很大的改进,一方面是新的摩擦剂、保湿剂、增稠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应用,使牙膏产品质量不断升级换代;另一方面,牙膏还从普通的洁齿功能发展为添加药物成为防治牙病的口腔卫生用品,最突出的是加氟牙膏,使龋齿病发病率大大减少。1945年,美国在以焦磷酸钙为摩擦剂、焦磷酸锡为稳定剂的牙膏中添加氟化亚锡,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加氟牙膏。
中国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生产牙粉,1926年在上海生产第一支牙膏(三星牌)。
牙膏是口腔卫生用品,它的前身是牙粉。早在2000年以前,古罗马就有人用滑石粉刷牙。用牙膏刷牙可使牙齿表面洁白光亮、保护牙龈,防止龋蛀和口臭。牙膏应具有良好清洁作用,无毒性、有香味、能防龋和使用方便。
三、牙膏的成份
摩擦剂
牙膏中常用的摩擦剂有:
①碳酸钙(CaCO3):碳酸钙有重质和轻质两种,重质碳酸钙是将岩石中的石灰岩和方解石粉碎、研磨、精制而成。轻质碳酸钙是将钙盐溶于盐酸中,再通入二氧化碳,得到碳酸钙沉淀。轻质碳酸钙颗粒细,比重轻,可用于牙膏。
②磷酸氢钙(磷酸氢钙二水盐CaHPO4?2H2O和磷酸氢钙无水盐CaHPO4):磷酸氢钙分为二分子水的二水盐和无水盐两种。二水盐和其他成分有良好的混合性,但由于无水盐硬度高,摩擦力强,因此在特制除烟迹的牙膏中,可在二水盐中混入5%~10%无水盐。
③焦磷酸钙(Ca2P2O7):焦磷酸钙是将磷酸氢钙高温处理而得到的。由于它不和含氟化合物发生反应,故可用作含氟牙膏的基料。
④水合硅酸(SiO2·nH2O):水合硅酸是非常细的白色微粒,可用于透明牙膏中。另外,由于其比容大,可作牙膏的增量剂和增粘剂使用。
湿润剂
湿润剂可防止牙膏在软管中固化变硬,并使膏体具有光泽等效能。用于牙膏中的湿润剂有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多种。
表面活性剂
为清洗口腔中的污垢,广泛采用的是中性洗涤剂——月桂醇硫酸钠。能快速发泡,既能发泡沫,又能清洗口腔中的污垢。牙膏用的表面活性剂纯度要求很高,不能有异味,一般用量为2%。
粘合剂
为使牙膏中配料分散均匀,可使用粘合剂,如CMC(羧甲基纤维素钠盐)及其衍生物、角叉菜、海藻酸钠等多种物质。
香料
牙膏用香料主要是薄荷,它是赋予牙膏凉爽感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成分。薄荷类又分为薄荷醇(薄荷脑)、薄荷油等多种物质,以及由其派生出来的香料。此外,还可使用水果类香精,如柑橘类香料等,但作为牙膏香料来说是有严格限制的。
甜味剂
为改善牙膏的口感,牙膏中加了少量糖精。由于用作湿润剂的甘油等也具有甜味,故糖精的配用量一般为o.01%~o.1%。也可用木糖醇做甜味剂。
其他
为了防治口腔疾病,有的牙膏中还加入了一些特殊成分:①为除去口臭常在牙膏中加入双氧代苯基二胍基己烷和柏醇等杀菌剂,铜叶绿酸对防止口臭亦有一定功效。②防治龋齿可加入氟化合物,既能抑制口腔中残留物发酵,又使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强化。从安全性来考虑,牙膏中氟含量规定在1ooo微克以下。在饮用含氟天然水的人群中,龋齿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饮用含氟量高的水,牙齿表面会形成白浊状(斑状齿),反而使齿质变脆。
四、牙膏有哪些品种
药物牙膏
药物牙膏是指在普通牙膏中加入某些药物,使牙膏具有药物的治病作用,也称为功效牙膏。药物牙膏品种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抗菌消炎型:这类牙膏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于口腔软组织(如牙龈)炎症具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2、抗过敏类:这类牙膏含有抗过敏药物,针对牙齿过敏症状,可以起一定的缓解作用。如高露洁专效抗敏牙膏,它可以直接涂抹于敏感牙齿上,一分钟就能舒缓牙敏感。
3、去垢增白类:这类牙膏中含有某些抗牙结石形成的药物,使牙结石在牙齿表面不易沉积,更易去除,增加牙齿洁白效果。
4、除臭类:这类牙露在原有芳香剂的基础上,增加了芳香抑臭药物,对口臭的人有一定帮助。
市场上的药物牙膏,一般可归纳为:
5、防龋脱敏类牙膏:牙膏中加有氟化钠、氟化亚锡、氯化锶等。此类牙膏对减少龋齿及牙齿脱敏,确有一定的效果,儿童、青少年与中老年人都适宜选用。
6、活血化淤、改善代谢类牙膏:常用此类牙膏对辅助防治牙及牙周的疾病有一定的作用,长期使用未见有副作用,有益无害,老少皆宜。
7、抗菌消炎类牙膏:牙膏中加入某些化学药物,以达到抗菌斑、抑菌消炎的`作用。对局部原因引起的口臭、牙龈出血、牙周炎等确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宜长期使用。
液体牙膏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提出:“清洁口腔像洗手一样必需”。液体牙膏诞生之初,在国内外已上市的以治疗口腔疾病为主的药物牙膏、保健品、口香糖、漱口液的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之后,运用中医药古方与现代生物科学提取技术,开创了一条对口腔卫生、口腔保健、口腔疾病预防治疗,安全、有效、方便的有效途径。液体牙膏的成功上市,再次唤醒人们对口腔卫生保健的重新认识。
用150ml净水稀释后向口腔内壁及牙齿表面喷洒,含漱30秒以上,有口腔炎症及疼痛时可延长含漱时间。
(稀释后常温下3个月内使用)液体牙膏成分皆为食品级原料提取物,无添加色素,吞咽无害。有少量沉淀为正常情况,使用之前先摇晃均匀。
液体牙膏的优点很多,但由于它是液体状态故不能像普通牙膏那样挤到牙刷上使用,它需要通过喷雾牙刷把牙膏喷到牙齿上。
气雾剂牙膏
洁齿剂由牙粉发展为牙膏、凝胶、漱口液等几大剂型。当今英国利用新技术又开发成气雾剂型洁齿剂。它由气雾抛射剂、弱氢离子水溶液、过氧化脲、氟化钠、甘油、丙二醇等组成。使用时只要将气雾剂的喷嘴对准口腔喷30~40秒,即可清洁牙齿,去除牙齿表面黄斑和口臭等。最佳的使用方式是把它装进喷雾牙刷内尤其是电动喷雾牙刷。
含氟牙膏
防治龋齿,使用含氟牙膏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因为适量的氟可使牙质光滑坚硬、耐酸耐磨,从而有效防治龋齿。但3岁以下的儿童不宜使用含氟牙膏,因为儿童在刷牙过程中容易吞咽牙膏,含氟牙膏摄入后对身体、牙齿有一定的危害。4~6岁的儿童应在家长指导下使用,每次用量一般为黄豆粒大小。在25岁以后,牙齿经过再矿化,增加了牙对龋齿的抵抗力,龋齿发病率显著下降,并趋向稳定。另外,高氟水地区的人们不宜使用含氟牙膏,以免引起氟中毒。
选择牙膏主要看成分,牙膏的选择如下:
1、摩擦剂:牙膏的主要功效是以摩擦剂的方式帮助刷牙时清除牙菌斑,占牙膏总量的60%-70%是摩擦剂。较好的摩擦剂是水和硅石、二氧化硅等,相对较差的摩擦剂是碳酸钙、碳酸氢钙等;
2、氟化物:牙膏中增加氟化物可有效帮助预防蛀牙,在摩擦、清除牙菌斑的过程中,增加氟化物是非常有效的防龋方法。多数人都可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我国含氟牙膏的标准为氟离子浓度在500-1500ppm;
3、其它方面:根据个人对牙膏颜色、口味的喜好,来挑选牙膏。
刷牙需经过牙膏的帮助,才能更好地清除牙菌斑。
牙膏中有哪些主要成分?真的存在可以“抗幽”的成分吗?
牙膏中含有很多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经过层层的加工之后就制成了我们常用的牙膏。牙膏中的成分主要有着色剂、甜味剂、芳香剂等化学物质。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几种化学物质。
第一,着色剂。市面上的牙膏分为两种,一种是彩条牙膏,而另一种则是透明牙膏。显然,着色剂是用于彩条牙膏的染色。
第二,摩擦剂。这是牙膏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成分,它用于去除牙齿表面的污渍,可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摩擦剂是由磷酸钙、碳酸钙、二氧化硅等化合物制成的。摩擦剂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颗粒大小的不同,分为很多种类,使得各种牙膏价格存在差异。
第三,缓冲剂。缓冲剂的作用在于平衡牙膏的pH值,呈碱性,而且它的添加比例有着严格的规定,因为牙膏的碱性过强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损害。
第四,保湿剂。保湿剂的作用在于使牙膏呈一种固液相间的状态,从而人们在刷牙时能够流畅地将牙膏挤出,为牙膏的使用者提供更佳的刷牙体验。
第五,防腐剂。牙膏作为直接同人的口腔接触的化学物质,必须保证清洁、无污染,因此厂家在牙膏中添加了一些防腐剂,以防细菌、病毒的滋生。
关于牙膏的主要成分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但看到这里,您也许会问,真的存在可以防治幽门螺杆菌的牙膏吗?
据研究显示,患者想要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必须使用三联、四联药物进行治疗,而此类药物是不可能添加到牙膏中的。而治疗这种胃病,仅仅靠刷牙是根本不会产生任何治疗效果的。
因此所谓的“抗幽”牙膏就是商家促销的噱头,对幽门螺杆菌的防治没有任何用处。在这里,提醒广大的消费者们要提高警惕,擦亮自己的眼睛,防止上当受骗。
买牙膏时,3种牙膏不建议购买,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但并不是所有的牙膏都是商家促销的噱头,有些牙膏还是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的。市面上流行的防龋牙膏、除口臭牙膏等确实有一定的功效,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因为在它们当中的一些添加剂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最近,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表的新论文显示,部分牙膏中的添加剂可能会引发肠炎的发生。这是因为里面的添加剂破坏了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就会诱发肠炎的发生,同时也使肠癌的发生几率大大提高。
当您在超市中遇到以下几种牙膏时,建议您尽量不要购买。
含有二氧化钛(TiO2)的牙膏。研究表明,二氧化钛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威胁。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试验,实验对象为灵长类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动物因长期暴露于二氧化钛的环境下出现了癌症病变。
含有三氯生的牙膏。三氯生是一种抗菌剂,具有广泛的商业用途,毒性较低,它被应用于漱口水、牙膏中。三氯生在牙膏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牙菌斑的生成,治疗牙龈炎症、出血等牙龈疾病,还可以预防龋齿的发生。
但据研究表明,三氯生的存在会破坏人体内正常的内分泌平衡。目前已经探明的是,三氯生会破坏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引发代谢异常以及对心脏的肌肉组织产生毒害,关于三氯生还能造成哪些危害,研究人员还在研究中
最后,含有水合氧化硅的牙膏不要买。水合氧化硅这种物质很难分解,会残留于人体的牙齿上,日积月累之后,就会对牙齿的珐琅质产生直接的损害。
选择牙膏的常见误区,很多人都别骗过!
关于牙膏的选用,您需要避免以下的几种误区。
第一,口腔问题的解决主要靠牙膏。当我们的口腔出现问题时,特别是牙齿,应第一时间寻求专业的牙医帮助,绝对不能将希望寄托于牙膏之上。在医生做出相关的医嘱之后,选择相应的功效牙膏,对症下药。
第二,越贵的牙膏就会越好。牙膏的价格受它的主要成分、商业宣传手段的影响。像某些中草药牙膏,还有含有氟元素的牙膏,价格都是偏高的。而牙膏只是一种清洁口腔的辅助用品。
所谓的美白牙齿、预防龋齿、降低牙齿敏感、防止牙龈出血等功能均为辅助性功能,并不能直接影响口腔的健康。因此,并不是牙膏的价格越贵,牙膏就越好。
第三,刷牙前牙膏必须沾下水。很多人都有这个动作,为了牙膏能够更好地溶解,起泡,增强对口腔的清洁效果。但真实的情况是,在牙膏进入口腔之后,口腔便开始分泌唾液,并不需要额外蘸水。
第四,儿童可以使用成人的防蛀牙膏。成人的牙膏中含有很多刺激性的成分,譬如薄荷,此类成分进入儿童的口腔后,常常会引起儿童的不适感,儿童常常会有辛辣的感觉,日积月累之后,就会对刷牙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
第五,儿童不能使用含氟的牙膏。儿童是可以使用含氟的牙膏的,这对儿童的牙齿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不建议使用成人牙膏。儿童使用的含氟牙膏的含量要低于成人使用的含氟牙膏。
210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许许多多新鲜的事物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你看,有薄如纸片的大屏幕高清晰电视,有会说话的电饭锅,有纽扣大小的手机,有会变颜色能调温的鞋子……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那各种各样功能奇特的书。
未来的书店宛如一本翻开的大书。正面的幕墙上,你会看见许多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正向过往行人介绍新出版的书,吸引着人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走进店门,首先是“宝宝读物”区,我们看看有些什么书吧。有一本名叫《水果娃娃》的书,里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水果,图片颜色鲜艳,更奇特的是,这种书会发出香味,翻到苹果图,自然就散发出苹果的香味,翻到葡萄图,就能闻到葡萄的香味……这样色香味齐全的书,看着令人爱不释手,馋涎欲滴。翻开一本叫《有趣的动物》的书,不仅可以看见各种动物,还能听到他们的叫声,你说,这样是书,宝宝能不喜欢吗?
过了“宝宝读物”区,来到“儿童读物”区,这里的书更有趣了。翻开《安徒生童话》,悠扬婉转的音乐遍飘了出来,把你带入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你可以选择阅读文字,也可以选择听故事爷爷讲故事,还可以选择看动画片,可神奇了。翻开《孩子的歌》,如果你不认识那些蝌蚪般的五线谱,不过没关系,轻轻按一下歌曲题目,悠扬的歌声就会飘出来,你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新歌了。最有趣的书是关于书法的书了,它有“模仿”、“提高”、“欣赏”三种模式,如果你的字潦草的话,就选择书中的“模仿”模式,你写字时笔再也不会乱跑了,会写出跟字帖一模一样漂亮的字来。
过了“儿童读物”区,就进入“成人读物”区。有许许多多叔叔阿姨在聚精会神的学习。如果你想学厨师,赶快翻开关于烹饪书吧,用动画的形式给你介绍各种美味制作的方法,做好的菜肴你能够闻到它的味呢。如果你想学开其他的技术,只要你找到相应的书籍,就可以轻轻松松学习了。
未来社会还有奇妙的书还有很多很多,如:能变形的书,能吃的书,能穿的书……你还想了解它们的奥妙吗?
在2008年,《南方周末》转载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一篇文章——《危险的含氟牙膏》。 但这篇文章文题并不相符,并不是在讲含氟牙膏的危害,而是在讨论氟化物摄入过量的问题,这与美国不少地方的饮用水中添加氟的背景有关。其中,氟摄入过量引发“神经疾病、内分泌疾病甚至癌症”的内容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但此后的传播,只字不提过量,以讹传讹的变成了“含氟牙膏致癌”。 2011年10月,美国加州致癌物鉴定委员会公布了一份题为“氟化物及其盐类致癌性的证据”的文件,该文件对关于氟化物及其盐类致癌性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认为不能得出氟化物致癌的结论。该委员会最终也没有将氟化物加入致癌物名单。 其实,早在1977年就有人提出肿瘤死亡率与饮水氟化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对此给予极大关注;此后各国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多数结果表明癌症与饮水氟化之间无内在联系;我国关于饮水氟含量与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关系也有许多报道,也未发现存在相关性;动物实验的研究也尚未能提供有力证据说明氟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因此,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氟化物可以致癌,“含氟牙膏致癌”的说法纯属争议性问题的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