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而且能写得丰富多彩。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小一些、深度浅一些。
典型的智商税。
牙釉质再生的牙膏最出名的莫过于regenerate牙釉质再生牙膏,这款牙膏的宣传比较好,比较出名。
论文中主要是证明的是牙膏中的特殊成分可以促进牙齿的再矿化(remineralisation),全文都没有提到regenerate(再生)这个单词;
这也算是正常的操作,毕竟学术讲求的是严谨,而广告需要一个噱头吸引大家的眼光。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硅酸钙的作用原理主要是:
硅酸钙在酸性条件下降钙离子释放到周围口腔液中,从而提高局部钙浓度,增加牙釉质羟基磷灰石饱和度,抑制牙釉质的脱矿;
硅酸钙还能抑制局部PH值下降,中和部分酸;
硅酸钙还有使羟基磷灰石成核的能力,从而促进再矿化。
一般声称具有牙釉质再生功能的牙膏,其实都是促进牙齿的再矿化,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牙齿重生”或者“自我修复补牙”。
因此你要是说具有促进牙齿再矿化的能力,那没错,但是你要是理解成牙齿自我修复,那么就理解错了。
在2008年,《南方周末》转载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一篇文章——《危险的含氟牙膏》。 但这篇文章文题并不相符,并不是在讲含氟牙膏的危害,而是在讨论氟化物摄入过量的问题,这与美国不少地方的饮用水中添加氟的背景有关。其中,氟摄入过量引发“神经疾病、内分泌疾病甚至癌症”的内容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但此后的传播,只字不提过量,以讹传讹的变成了“含氟牙膏致癌”。 2011年10月,美国加州致癌物鉴定委员会公布了一份题为“氟化物及其盐类致癌性的证据”的文件,该文件对关于氟化物及其盐类致癌性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认为不能得出氟化物致癌的结论。该委员会最终也没有将氟化物加入致癌物名单。 其实,早在1977年就有人提出肿瘤死亡率与饮水氟化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对此给予极大关注;此后各国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多数结果表明癌症与饮水氟化之间无内在联系;我国关于饮水氟含量与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关系也有许多报道,也未发现存在相关性;动物实验的研究也尚未能提供有力证据说明氟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因此,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氟化物可以致癌,“含氟牙膏致癌”的说法纯属争议性问题的以讹传讹。
2005年4月17日,国内有媒体报道“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随着这则新闻在国内的扩散,高露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品牌信任度受到严重质疑。国内主要城市的各大卖场,有一部分期待国家有关部门最后给出确切的检测结果,而有一些超市已经开始将所涉及的高露洁产品撤下货架。随后又有媒体称,不仅高露洁牙膏含有三氯生,像佳洁士的多合一和茶爽牙膏,以及黑人牙膏、国内市场上多种疗效牙膏及漱口水中均含有三氯生。国内媒体的报道大多源自英国《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国内媒体普遍误译为《标准晚报》)4月15日的一篇报道,但该报道只是转述一种研究的过程或者可能,并没有下结论。许多国内媒体由此,采访专家,采访质检总局,采访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厂家,忙得不亦乐乎。但此刻绝大多数媒体似乎没有想到去查阅原始的研究论文,或是去采访文章撰写者本人。4月18日广州高露洁棕榄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务部向各大媒体发了一份声明,表达高露洁牙膏是安全的,媒体传播理解有误。2005年4月27日,高露洁棕榄公司在北京向中国消费者重申了高露洁全效牙膏的安全性,但该新闻发布会缺乏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这样的权威机构出席。接下来,高露洁在央视等各媒体陆续强势推出关于牙膏100%安全的广告,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