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戒烟论文文献

2023-03-04 21: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戒烟论文文献

  吸烟与戒烟心理探析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
  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这些人大多数是在发达国家,仅美国每年
  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超过40万,全球达250万。预计到
  2025年,与烟草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要达到100()万,其中700
  万在发展中国家,仅在中国就有将近达200万。根据国内近年来
  对全国50万人吸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
  群平均吸烟率为33.9%,全国吸烟人口近3亿。现代科学证明,
  香烟里含有将近30种毒物,包括尼古丁、氰化氢、二甲基、亚硝基
  胺、一氧化碳等等,有的能导致肺病、口腔粘膜白斑,有的能致冠
  心病,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及肺心病;有的能致溃疡病、弱视等
  等。香烟中某些毒性物质,能使体细胞、生殖细胞的遗传物发生
  变化,殃及后代,引起胎儿畸形等。可见,香烟集毒物之大成,是
  疾病之渊源。这样一种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大敌,应该是足以让人
  望而生畏的。世界卫生组织、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都在大声疾
  呼开展一场广泛的戒烟运动,甚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吸烟虽然被认为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自我伤害行为,但为什
  么吸烟者比比皆是?为什么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不少人还是
  要不借健康代价亲身体验呢?
  分析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原因,很多专家已达成共识,一致认
  为,青少年吸烟主要原于好奇模仿心理;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
  有时为了办事顺利,以烟引路,出于交往心理;一些青少年祟拜影
  视剧中明星的吸烟,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出于虚
  荣心理;在遇到苦闷、烦恼时烟可以暂时麻醉人的神经,使人们暂
  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
  千愁”,出于消愁心理等等。在这些心理的支配下导致了大量青
  少年吸烟,并且大中学生中吸烟率随年龄、学龄的增长而显著上
  升,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从10-14岁即开始吸烟。
  对成年人吸烟容易和戒烟难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也作了大
  量的探讨,有许多关于让一个人保持对香烟的依赖性的理论,一
  种理论认为,吸烟可以使一个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或者两方面
  都成瘾,随之自然是欲罢不能。
  是什么原因促使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而后成瘾?本文将从
  生理,特别是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与同行们商讨。
  一、香烟里的成瘾物质—尼古丁的作用强化了吸烟行为
  香烟里的尼古丁随吸烟者吸人口腔被肺粘膜吸收后,直接
  进人血液,而后尼古丁随血液一起流动,最后通过血脑屏障进人
  大脑,对脑神经生理活动产生复杂的影响。首先,尼古丁能够抑
  制脑中一种名叫“单胺氧化酶一B',的物质,然后促进脑内产生更
  多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能够提高神经信
  号的传递速度,使人的思维活动更加敏感,这便是抽烟能够提神
  的生理依据。而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确有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科
  学家、大作家是烟瘾很大的人,这自然与吸烟可以提高思维活动
  效率有关,有些人在思考问题时,自然想借助吸烟来促进大脑思
  考。
  具有长期吸烟史的人,其大脑早已习惯于尼古丁的刺激作
  用,如果戒烟,大脑中的单胺氧化酶一B因缺乏尼古丁的抑制作
  用而频繁活动,从而影响多巴胺的分泌,此时,戒烟者就会出现全
  身难受、头晕、恶心和精神萎靡不振等多种身心症状。此种症状,
  医学上称为“戒烟综合症”。停止吸服尼古丁以后,戒断症状将
  在最后一只烟的几小时后开始,包括出现易激惹、渴望香烟、注意
  力以及感知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增加等,若此时有人递上一只
  烟,戒烟者只需深深吸几口,待尼古丁进人大脑后,上述症状即可
  消失。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吸烟者都感到深受到香烟之害,
  开始雄心勃勃地发誓戒烟,但绝大多数人戒烟不久就欲罢不能,
  又将香烟叼到嘴里,戒烟的努力也随之烟消云散。弗莱特揭露一
  项十分惊人的数字,就是99%的吸烟者,经过多次劝助都无法放弃香烟。显然吸烟的原因不能够完全归咎于尼古丁的影响,但是
  因为尼古丁具有镇定和兴奋作用,却能够使吸烟者在不知不觉
  中爱上香烟,最后从生理上瘾,继而在心理上也上瘾。
  二、对吸烟的某些错误认知,支持了个体的吸烟行为
  认知心理学家强调个体产生怎样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个体
  对某个事件的认识、解释或看法。对同一事件、事情的认识、解释
  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那些嗜烟者由于对吸
  烟这一行为持错误的非理性的看法,并不自觉的运用了心理防
  御机制,进而支持自己的吸烟行为。
  一方面,吸烟者对吸烟的危害是将信将疑,即使业已证实香
  烟能够致肺癌,但吸烟者却认为患肺癌者不一定都是因为吸烟,
  吸烟者不一定都要得肺癌,并以此类推,这两个“不一定”表面上
  看起来理由十分充分,但实际上是吸烟者用来掩饰的一块挡箭
  牌,须知香烟之害,对人体诱发疾病是需要一个过程,是由隐到
  显、由微到著、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它的危害处于量变阶段
  时,不易被个体觉察,只有进人质变阶段,才能被个体知觉,在此
  之前虽然不能被个体知觉,但却不能够否定其危害的存在。另一
  方面,许多吸烟者即使非常清楚吸烟对个体健康的危害,却苦于
  戒不掉,或对香烟已形成的生理上、心理上的依赖,为减轻吸烟危
  害健康的不安、恐惧以及焦虑情绪,为了不使这种焦虑和恐怖折
  磨自己,自我就会不自觉地调动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
  自己,缓解或消除这些不安。如吸烟者通常更多地看到吸烟给个
  体带来的“好处”比如吸烟可以提神、消除紧张与苦闷,可以帮助
  人际交往与沟通,可以满足公关的需要,还可以帮助思考,并将这
  些“好处”无限制地扩大化,这样一来,给自己吸烟行为加以合理
  化作用,合理化作用是以解释某一事件发生原因的防御机制,常
  常表现为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解释行为的
  原因,即个体遇到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不
  符合社会规范时,个体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内心
  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视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
  三、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的表现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
  展阶段的理论看来,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的表现之一,吸烟行为实
  质是口唇人格的成年人在行为发展上的倒退与停滞的表现。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个体人格发展经历了五个
  阶段,即口唇期(0一1岁)、肛门期(1 -3岁)、性器期(3 -6岁)、
  潜伏期(6-12岁)、生殖器期(12一成人),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
  身体部位命名的。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本我中基本需求
  (指性、或Libido)的满足是靠身体上的这些部位获得满足的。因
  此,这些部位即称为性感区。在六岁以前,如果某一时期个体在
  行为上受到过分限制,或过分放纵,即满足受阻,致使个体未能在
  需求上获得适度的满足,就可能会发生停滞现象。从低级阶段进
  人较高级阶段顺利解决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就不至于发生
  严重的心理障碍,反之,则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个体就不能完全
  过度到任何较高级阶段,以致低级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
  保留下来。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
  后的阶段中,当个体面临危机或面对压力、挫折时,个体的心理行
  为很可能退回到较早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停滞现象越
  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幼时期创伤经验导致口唇期心理能
  量的停滞,从而导致成年人的口唇期人格,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特
  征之一。每个个体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这个阶段跨越了
  大约生命的头12个月。口、唇、舌是主要的性敏感区。力比多的
  满足主要靠口唇部位的吸吮以及口腔内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
  此时期个体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这一时期的创伤经验,例
  如吸吮或喂养的创伤、口腔活动的要求受到剥夺、极端的挫折、过
  分满足,会导致力比多(性能量或心理能量)的停滞、固着以及口
  唇人格的形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嗜烟、酒的成年人,或
  许被诊断为具有口唇期人格。具有口唇人格的成年人对他人的
  看法则完全是从“他能给(喂)我什么”着眼,总离不开口唇期“吸
  吮”的本质,在行为上表现为嗜烟、酗酒贪吃、咬指甲、喜欢打听
  和传播小道消息等,所有这些行为实际上均是口腔活动。所以,
  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看,吸烟行为实质是口唇
  人格的成年人在行为发展上的倒退与停滞的表现之一。另外,许
  多吸烟成人认为很多时候并不想吸烟,只是嘴里衔着香烟可以
  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就像婴儿嘴里衔着母亲奶头一样,
  是婴儿期性满足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吸烟行为从某种意
  义上看实际是婴儿期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吸吮、吞咽等活动在
  成人身体上的变向满足。
  四、个体已形成的习得无助感,加剧了吸烟者的戒烟困难
  和行为主义传统的许多研究一样,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也开
  始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研究者观察了狗在一种实验情境
  中获得了无助感,即狗被套上锁链,不断受到电击,但又无法逃
  走。经历了几次无法逃脱的电击之后,研究者把动物放在学习逃
  离的情境中,但令研究者感到吃惊的是,那些有过无法逃脱电击
  经验的狗,在电击开始后的几秒钟里还四处跑上一会,然后,它们
  就停下不动了。研究者认为,狗己经“明白”它们是无助的。在
  无法脱逃的电击中,它们已经无数次尝试逃跑,但都未奏效,最后
  这些狗认识到它们不可能逃脱电击,然后屈服于无助感。用行为
  主义的术语解释就是,狗把它们在第一情境中习得的经验不恰
  当地迁移到了第二个情境中。大量的重复实验证明,人和动物一
  样都容易受习得无助感的影响(Garber & Seligman,1980; Maier
  & Seligman,1976 )。人们在最初不受控制的情境中获得了无助
  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还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后来的
  研究证明,并不一定要有最初的在不受控制的情境中无助的经
  验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
  的困难(Maier&Seligman ,1976 )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Brown
  &Inouye,1978;De Vellis, De Vellis,&McCauley,1978 ),人们也
  能产生习得性无助。以后的研究发现人类戒烟也容易受习得性
  无助的影响。习得性无助也许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解释戒烟难的
  原因。正如当吸烟者想戒烟,经过多次努力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
  戒掉,他就认识到他在戒烟行为上是无助的。以后自然放弃戒烟
  的努力。
  五、嗜烟者在人格特质的内一外控制点上比其他个体更倾
  向于外控
  心理学家通常把人格定义为:是那些稳定的、具有跨情境和
  跨时间的一致的品质。特质理论家处于特质分布曲线上的人的
  行为如何,注重描述那些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点的人一般会
  表现出什么行为,所以在个体吸烟或嗜烟与人格特质的探讨上
  更注重了解具有怎样人格特质的个体更容易吸烟、嗜烟或戒烟
  的成功。发现嗜烟者在人格特质的内一外控制点上比其他个体
  更倾向于外控;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容易成功戒烟
  控制点的研究是从朱利安·洛特的泛化的预期概念中发展
  起来的。控制点是一种在各种情境中一贯发挥作用的可界定的
  个体特征或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根据人认为发生在
  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事情是否可以控制,来对人进行划分,可以分
  为内控者和外控制者。控制点纬度的一端是内控的人,他们相信
  自己可以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
  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另一端是外控的人,他们认为发生在自己身
  上的事情是由外力控制的,把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
  人力量的影响,自己无能为力。
  个体的内外控制纬度对行为的影响是:它将使不同的人在
  同一环境时采取不同的行为。内一外控人格特征能够准确预测
  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洛特在他的几项研究报告中得出:个
  体的内一外控人格特征与个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中所
  作行为存在显著相关,这种事件其中就包括吸烟事件。
  朱利安·洛特的两项研究(1966)均发现:(1)吸烟者比不吸
  烟者更倾向于外控;(2)那些接受香烟盒上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
  警示并戒了烟的个体更倾向于内控,尽管不论是内控个体还是
  外控个体,他们都相信这种警示是正确的。另外,在吸烟与健康
  的问题上,内控者比外控者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健康发
  挥作用,而外控者不承认自己所作所为会对健康有多大影响;内
  控者比外控者更愿意采取措施预防疾病(Seeman, &Seman, Say-
  les,1985)。
  上述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在戒烟行为上,内控者一旦在认知
  上接受吸烟有害于健康时,他们通常比外控者更能够主动采取
  积极有效的措施,诸如通过自行的放松练习、意志努力控制吸烟
  行为、或逐渐减少每天的吸烟量等自我控制的方法,成功地戒烟;
  而外控者虽然在认知上同样接受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他们不
  愿意承认吸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更不容易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
  对健康有多大的影响,常常提出外因为吸烟行为辩护;比如,不吸
  烟的人也会得肺碍等。
  所以,我们有理由得出:在戒烟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人格的
  内外控纬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成功与失败的戒烟者的在
  人格特质的差异重要是控制点的差异:即: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容
  易成功戒烟。

求助,我需要几个 吸烟的危害或戒烟 的参考文献

吸菸者本身的伤害

1. 癌症:由直接或间接产生,如肺癌、喉头癌、咽头癌、食道癌等。

2. 呼吸系统疾病:由於吸菸对粘膜损害而造成肺泡结构性改变,而造成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

3. 吸菸与心脏血管疾病:容易造成高血压末稍血管阻塞,记忆力减退。

4. 吸菸与消化系统疾病:吸菸抑制胰脏分泌,而造成十二指肠及胃溃疡。

5. 吸菸对孕妇之影响:容易造成流产、畸型儿、不孕症、早产、胎儿体重降低。

6. 吸菸对周边人的伤害:吸二手菸的肺癌死亡率较一般不常吸二手菸者,增加一倍。

7. 男性生殖系统异常:吸烟造成精子染色体异常,易生出畸形儿,一天抽菸超过20根量者,其小孩罹患癌症机率比一般人高42%,吸菸者精子数量及活动力会下降,且会减少阴茎的血液流量,引起不孕及阳萎。

四.孕妇吸烟对胎儿及婴儿的伤害

因为尼古丁及一氧化碳刺激胎盘缺氧,胎儿血管收缩不正常,影响胎儿生理.智力.行为能力,甚至造成孕妇流产

1.胎儿体重降低(比一般胎儿平均减少二百至二百五十公克)

2. 容易发生早产

3.婴儿出生后在一岁内得支气管炎的机会增加

4.婴儿在生理及心智上有发育缓慢的趋势

5.孕妇发生妊娠中毒时,胎儿死亡率较高

6.尼古丁经母亲的哺乳进入婴儿体内,使婴儿同时受到烟毒危害

7.身材短小率为正常婴儿之两倍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戒烟可显著降低这种高发疾病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Meredith S. Duncan课题组探讨了戒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8月20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该课题组前瞻性收集了弗雷明翰心脏研究的数据,在这项回顾性分析中,原始参与者3805人(1954-1958),后续参与者4965人(1971-1975),所有参与者入组前均没有 心血管疾病(CVD,包括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 ,所有参与者均随访至2015年12月。

研究中,重度吸烟者定义为每天至少抽一包烟,持续20年及以上。

8770名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42.2岁,45%为男性,5308名吸烟,平均烟龄17.2年,其中2371名为重度吸烟者。中位随访26.4年后,共有2435例参与者发生CVD事件,其中重度吸烟者1095例。

戒烟5年内的参与者,每1000人年CVD的发病率为6.94%,显著低于未戒烟者(11.56%);戒烟10-15年后,每1000人年CVD的发病率为6.31%,仍高于从未吸烟者(5.09%)。

在重度吸烟者中, 戒烟5年内者,与未戒烟者相比:CVD风险显著降低,但仍然高于从未吸烟者。

文 | 中国科学报社 小柯机器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