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史记研究小论文

2023-03-03 12: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史记研究小论文

我这里有篇原创的。正好是我们前几天的考试题目。
史记,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反而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做了预言。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鲁迅先生誉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入木三分。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史记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
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他讲李陵之祸,着墨不多,对比《汉书》,好像一笔带过。这种省略是出于“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赞语中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论文1000字怎么写?

关于《史记》思想性的几点思考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是一部有着丰富人民性的著作,并认为司马迁的思想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相对立
的。这种观点的最大缺陷是割离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把司马迁超然于时代之外《。史记》的思想性是丰富的、
多层次的,也是矛盾的,司马迁的价值观还是统治阶级的,他的历史观依然是帝王史观,是英雄创造历史,人
民群众不过是帝王将相的有益补充,其人民性不过是司马迁正统思想价值的偏移。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价值取向;历史观;封建正统思想
目前关于《史记》思想性的论述甚多,但对于其思想
性的定位似乎都不够准确,故旧话重提,结合笔者研读
《史记》的体会谈几点思考。
首先要承认的是,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思
潮斗争激烈的时代,儒、道、名、法等思想间既相互斗争
又兼容并蓄。这种时代特征,反映到司马迁思想上就表
现为多面性与矛盾性,那么反映到《史记》中,其思想性
肯定就不会是单一的、纯粹的,而应是多方面、多角度、
多层次的,甚至是矛盾的。同时,在《史记》的整个思想体
系中,各种倾向思想的地位也不会是同等的,其中肯定
有个核心,有个主流。
一、关于《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起义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之滥觞,特
别是陈胜,虽然仅只“王六月”,但对推翻秦朝统治是功
不可没的。为此,司马迁把他归入与诸侯等列的“世家”
篇。《太史公自序》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
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
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把陈涉与汤、武相
提并论,这个评价不能说不高。那么,司马迁到底是如何
看待陈涉起义的?把他列入“世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认识《陈涉世家》的基础,也是我们界
定《史记》思想性的一个突破口。
韩兆琦指出:“《陈涉世家》是为整个农民军而不是只
为陈涉一人立传。”!"#$%&’(“)司马迁高度地评价陈涉,是与他
一贯地重视下层人民、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进步思想分
不开的。”!"#$%&’’)并由此而得出结论说“:这是一首最早的农
民战争的颂歌,是作者进步历史观的集中表现。”!"#$"*+)
杨燕起认为:“司马谈父亲司马喜‘为五大夫’,这是
秦爵二十级中的第九级。汉初治用,相当于大夫,虽为高
爵,得免役,但仅是统治阶级中的一个下层人物。《史记》记述之能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及下层官吏与民众的疾苦,
与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家世也会有重要关系。”&!(’()*#)
还有的研究者甚至说:“《史记》是一部‘人民历史’,
而司马迁是‘人民历史’的开创者……司马迁站在农民
的立场,歌颂了农民起义。“”司马迁是‘人民歌手’。”&+’
上面提到的几段论述都出自《史记》研究名家,具有
一定代表性。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没有把握住司马迁的
本意,将其思想中的人民性因子夸大了,因而也就把司
马迁的思想性拔高了。谢贵安指出:“建国以来,史学界
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史记》有‘人民性’,‘处
处从人民立场上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支撑这
种观点的主要证据有四:一是司马迁‘大胆地歌颂农民
起义领袖的历史功绩’;二是‘写了不少游侠、刺客、龟
策、日者、货殖等下层社会的人物’;三是‘热情地颂扬了
那些对国家民族有贡献、对广大人民有过好处的历史人
物’;四是‘司马迁从同情广大被压迫人民出发’,‘敢于
揭发和抨击那些强暴的统治者及其御用的大小爪牙的
各种罪行’。这种观点及其证据是错误的。”&,’
显然,尽管这四点证据反映了司马迁有同情人民、
反对暴政的一面,但要证明司马迁“一贯地重视下层人
民”《、史记》是一部“人民的历史”是不够的。
“史书的整体性质是由其价值取向来决定的……而
价值取向有时会因作者本人感情波动的冲击而偏离整
体性质。”&,’那么,就《史记》的价值取向而言,笔者认为应
该还是统治阶级的。《太史公自序》说:“汉兴以来,至明
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
罔极,海外殊俗,重泽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
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余尝掌其官,废
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
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
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从这段文字中能梳理出
三条信息:一是表现出了一种对汉家盛世的自豪感,这
也是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最大肯定;二是说明《太史公
书》的内容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录
先人所言”;三是表明了司马迁在写作方法上,是尽力保
持历史的原貌,尽量避免将个人的情感掺杂其中。
前两条都说明《史记》的价值取向是为汉王朝歌功
颂德的,是为表彰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清人赵翼说: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
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
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
于一编之中。”&-(’(+“)世家”篇除了陈涉和孔子外!,其余
不是诸侯就是显贵,而“列传”中除《日者列传》等极少数
篇幅外,其他的传主都与“人民群众”扯不上关系。这也
证明了《史记》记人叙事是以帝王将相的活动为中心的,
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
第三条信息表明:对于帝王将相也好,对于平民百
姓也好,司马迁都是意图按照“实录”的原则把他们原原
本本地写出来,即其所说的“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
传,非所谓作也”。他对《陈涉世家》的处理也是这样,只
是尽量展现这次农民暴动的整个过程。当然,记载历史
不是像兰克"所强调的那样,严格奉行“纯粹客观主义”,
超然于历史之外的历史学家是没有的,历史学家的情感
体验必然会干预历史,甚至左右历史。《史记》一书中有
司马迁自己的影子,这是必须承认的。作为一位思想家,
他的感情是丰富细腻的,也是异常敏感的。在其统治阶
级的价值观里面,包含有人民性的因子,凭着思想家的
敏锐观察力,他从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下层人群所受的苦
难,从而表现出同情,这就是《史记》整体性质的偏离。白
寿彝说:“有人把司马迁抬得太高,说他歌颂陈胜等农民
领袖,歌颂农民起义。实际上没有这种事情。但他的思
想,在当时来说,的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些愿望。”&.’
((/")但更主要的是,司马迁从秦末农民战争中看到了下
层群众的巨大威力,认识到要想巩固汉王朝江山一统的
牢固地位就必须调解、缓和社会矛盾,特别是缓和统治
阶级与广大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司马迁如实纪录这
场农民暴动,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就是想要给汉朝统治
者以警醒。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陈涉世家》是为整个
农民军而不是只为陈涉一人立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这是司马迁写《陈涉世家》的第一层意思。其次,西汉王
朝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产物,刘邦虽是个亭长,但在秦
二十级爵位中是排不上号的,只能划入“民”一类。从这
个意义上说,西汉是一个由农民政权建立的王朝,那么
这个政权与陈涉的“楚”政权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之所
以把陈涉写入“世家”,司马迁看重的是“由涉首事也”,
陈涉对西汉政权的建立是有功的。事实证明,整个西汉
一朝,从来没有把陈涉当成过“盗贼”,相反,“高祖时为
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卷,《)陈涉世家》,(/#./)。汉景
帝时,黄生与辕固生之间关于“汤武弑君”与“汤武受命”
的著名辩论,正是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司马迁的这种思想不但与“人民性”毫无关联,而且是相
当正统的。这应该是司马迁高度评价陈涉及把他写进“世家”篇的真正原因。
二、关于“帝王史观”与“人民史观”
司马迁的价值观就其主体来说是统治阶级的,但是
包含有人民性的因子。问题是,司马迁思想中人民性因
子到底占多大的比重?这个比重会不会随具体情况的变
化而改变?另一个问题是,司马迁所说的“人”的作用,究
竟指的是哪些人?侯外庐说:“《史记》大量记录了普通人
民的生活,这正表现了他是把人民的生活作为历史主体
和研究对象的。”!"#这是把“民”与“下层劳动人民”等同起
来了。
白寿彝说:“司马迁所说的人的作用,究竟是指哪些
人?从《史记》看来,还是指杰出的个别人物……司马迁认
为在历史上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帝王将相……司马迁怎样
估计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我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看
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有的同志认为,司马
迁歌颂了农民起义,我认为司马迁还做不到这一点。我的
看法是:他还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起
了决定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到人
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司
马迁承认人民群众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历史上起主导作
用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个别的领袖人物。”!$#%&’’(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
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一些研究者
正是把现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恰当地加到了
司马迁身上。班固给《史记》下的论断是“不虚美,不隐
恶”,这个论断对于当今我们评价司马迁和《史记》也同样
适用。张大可说:“(《史记》)发凡起例的宗旨有三端:一曰
效周公歌文武之德;二曰继《春秋》效孔子‘修旧起废’,为
人伦立准则;三曰颂汉兴一统,论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
之士’。合此三端,即以人物为中心,帝王将相为主干,颂
一统之威德,正是秦汉中央集权政治在学术思想上的反
映……司马迁推崇道家,只不过是文景时代政治思想遗
留的一种反映而已。他反对独尊儒术,但倡导融会百家思
想为一体,自成一家之言,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方向是一
致的。”!’*(#&+")这个分析是比较理性的。
另外,《史记》固然是一部以帝王将相为研究主体的
通史,但人是社会性的,帝王将相的关系必然要涵盖整
个社会,只有把他们放到整个社会之中去考察,才能揭
示出他们的本来面目,像《史记》这样的宏篇巨著,它的
笔触必然要涉及到普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作
为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只
可能把帝王将相作为他的历史研究主体,普通人民的生
活只能是帝王将相生活的补充,所谓的“原始察终”、“见
盛观衰”是不折不扣的“为统治阶级献治安策”。其实,
《太史公自序》向我们交代了《史记》的写作动因:“汉兴
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臣下
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余尝掌其官,废
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
言,罪莫大焉。”这就是说他的《史记》是以宣扬西汉盛
世、以载明圣盛德、以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为内容
的。他的道德观、价值观都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标准的,
他理想的政治模式,还只是停留在“王道”的水平上。另
外,从《史记》的体例来看,也能明确地看出这一特点。
“《本纪》编年,广载军国大事,摘载诏令制诰,以象征历
史发展的统绪。《世家》述开国承家的诸侯。《列传》叙人
臣事迹,辅弼君上,如众星之拱卫北辰。这种不同的题名
及载述笔法,是一种等级序列。所以纪传史是以帝王将
相为中心的历史,形象地照映了封建政体的等级秩序,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体制。这就是纪传史之被封建
王朝颁令为正史的内在原因。”!’’#%&),-)+(所以,司马迁的
历史观还是帝王史观。
三、关于“正统”与“叛逆”
《汉书·司马迁传》中有一段评论.“是非颇缪于圣
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
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卷$/,&/0,")
除此之外,历来的研究者还有几个共识:一是认为司马
谈的思想是道家,而汉武帝时代的思想主流则是儒家,
司马迁受其父影响,所以他的思想是非正统的;二是认
为司马迁反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学说,而这些
东西在当时是正统的;第三是认为司马迁揭露批判了以
汉武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农民
起义和游侠、货殖、龟策、日者等下层人民”,这是一种
“叛逆”思想。由此得出结论:司马迁的思想是与正统思
想相对立的叛逆思想。
如白寿彝说:“和董仲舒的正统思想相反的,是以司
马迁为代表的一派思想。”!$#(&/’“)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
际’,实际上是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阴阳五行禁忌学说、
正统儒学相对立的。”!$(#&,*“)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把自
然现象的天和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分开,并把迷信说法
的历史来源、迷信活动的历史过程加以揭露,是对汉武
帝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一个打击,本质上是和统治阶级
思想对立的。”!$(#&,1)俞樟华也认为“:汉武帝为了控制舆论,统一思想,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在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正
统思想而占据整个社会之际,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是不受
欢迎的,是必然要受到冷落,乃至于遭到打击的。”&’()
其实,班固的这个评论是站不住脚的。比如他说“是
非颇缪于圣人”“,圣人”是以谁为标准?在当时而言无非
是指孔子了,而实际上司马迁就是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的,他的《史记》也是仿效《春秋》而作,司马迁的思想在
许多方面都是与孔子相同的,这“是非颇缪于圣人”又从
何说起?司马迁的思想主流是正统的,这点是无疑的,否
则封建统治者也不会把《史记》列为正史之首。至于班固
与司马迁的分歧,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实际上,
两人的思想指向都是一样的,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
务,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两人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
归而殊途”。
至于司马谈父子的思想倾向问题。汉武帝虽然“独
尊儒术”,但他并没有压制其他思想。而司马谈父子的思
想体系中儒家思想的底蕴是很深厚的,只不过他们是偏
向于先秦的“醇儒”而远离西汉的“俗儒”而已,所以司马
谈父子与汉武帝之间思想冲突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太
史公自序》说:“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
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
念哉!”这说明司马谈之“发凡起例”,一为效法孔子总结
历史,二为宣汉之盛世。所以清代钱大昕指出:“《史记》
的微旨有三:一曰抑秦,二曰尊汉,三曰纪实。”&’*)(卷(《*与梁
耀北论史记书》)
这恰恰说明司马谈父子的思想是与汉武帝以
及整个潮流合拍的,是正统的。张大可说:“(《史记》)发
凡起例的宗旨有三端:一曰效周公歌文武之德;二曰继
《春秋》效孔子‘修旧起废’,为人伦立准则;三曰颂汉兴
一统,论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合此三端,即以人
物为中心,帝王将相为主干,颂一统之威德,正是秦汉中
央集权政治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映……司马迁推崇道家,
只不过是文景时代政治思想遗留的一种反映而已。他反
对独尊儒术,但倡导融会百家思想为一体,自成一家之
言,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方向是一致的。”&’")(+*,)当然,
“尊汉”不等于唱赞歌,“所以《史记》的主题既是尊汉,为
巩固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服务,却又暴露了一些专制主
义的黑暗,讽刺汉朝皇帝的一些隐私”&’"()+-)。其出发点和
归宿都是“向统治阶级献治安策”,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
务的。
另外,对于司马迁对董仲舒思想的继承问题,我们
也应该有个正确认识。董仲舒思想体系中既有“天人感
应”思想,也有“灾异”学说,司马迁所批判的,正是董仲
舒在当时受到打击的“灾异”学说,而对他被尊为正统的
天人感应思想,司马迁则是全盘继承了的。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理论
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分析《史记》的思想性,也应该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
史范围之内,既要看到司马迁思想中的个性,也要看到
他所具有的共性。否则,对司马迁思想倾向的把握就不
是全局性的,对《史记》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价就
会失之偏颇。

研究性学习论文----关于<史记>

  《史记》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论文
  逆 水 也 能 行 舟

  ——谈韩信忍辱负重

  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一只瘦笔写下了一位千古名将——韩信。

  人言韩信厚脸皮,却不知这叫忍辱负重。穷困潦倒的他,不得不寄人篱下。他何尝不知寄人篱下的痛楚?他何尝不知大丈夫当自强自立?然而他更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他也就不在乎所谓的脸面了。

  “跨下之辱”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然而他无怨,他反而从中学会了忍,懂得了立世之道。于是他决定进入沙场。

  我常常惊叹于他的追求,我常常拍案于他的胆识。无数次的碰壁,然而他却始终不屈。

  先随项梁,项梁兵败被杀,他明白自己应该另择明主。于是他投入项羽帐下,然而却未得重用。他明白了“竖子不足与谋”,于是他投向了汉军……

  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惨痛,然而承受着过重生命负重的他却没有丧失信心,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命运却偏偏与他做对。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明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却仍要经历坎坷。

  虽然只是一介小吏,他却尽心尽职,他认为这是上天在教导他“三军未行,粮草先行”的道理。因此他也就毫无怨言。

  好不容易“登坛拜将”,本是他平步青云之时,命运却又来给他开玩笑。人言可畏,他遭到人们的轻视、嘲讽。然而在命运遭受无数挫折的他已经成长起来。他不会再屈从于命运,他要战胜命运。井陉大战,一战定威名。他成功了。

  人们曾嘲讽过他,曾侮辱过他,他承受过太多命运的负重,然而他了解少康,明白姬昌,体谅重耳——他学会了忍辱负重。

  一挥而就,烈烈寒风之中太史公放下瘦笔,凝望星空。忍辱负重,虽是逆水行舟,但终有出头之日。命运的负重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司马迁,我心中的英雄

  陈 慧

  此题看后也许有人会笑,耻笑我崇拜一个受了宫刑的人——不是男人的男人,但我是很严肃的。

  他失去了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但这是他无法的选择。他在苟活与赴死之间也许有过彷徨。

  人生的意义让他选择了苟活。如果一个人的历史像沙漠中的足迹,风过后,所有的都被覆盖消失,那么这一个人是否真正活过?他不愿那样默默无闻。生命的美好,是因为它能创造辉煌。他为创造生命应有的价值,他在极度屈辱中完成了他生命的杰作——《史记》。

  我不是司马迁,我也没有能力去想像,站在他的立场该有的承受能力,有的只是站在山脚仰望站在山顶的他。

  英雄,不一定一生都是金光闪耀,只要在某时某地发挥应有的最大潜能。司马迁,已做到了。假如有一天,让我选择所处的年代,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到他的时代也成为他的门徒,磕头一百也值得。我愿在他难过时,决然支持他——我心中的英雄。

  司马迁的痛苦让他欲哭无泪,而我最痛苦时还能挥洒泪水。我的痛苦和他相比简直是水滴与大海的关系。

  英雄,我无法达到你的高度,但我会努力用最大的力量去承受人生每一次打击,效仿你为完成生命的价值而生存。

  杂 感 一 则

  朱 亮

  我们将要学习《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了。鲁迅先生曾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它。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这无疑是一部百科全书,融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我们决不否认《史记》的价值性,但对司马迁却有几句肺腑之言,不吐不快。就当时那种封建时代,一个人要想仕途显达一展政治抱负,首当其要的是要有显赫的家世,纵不能如此也要在朝中有些熟人。有句老话叫“朝中无人莫当官”,这就足以揭露当时那种依靠身世或人际关系而走上仕途的社会现象。

  司马迁一开始做史官,虽无大权,但好歹也是个朝廷命官。就凭这一点他的子孙也可以轻松踏上仕途。但,司马迁下狱将要接受官刑时,他不为自己着想也应为后人着想,他能苟活于世吗?难道一部《史记》就比他的子孙还重要吗?难道他就不相信他的子孙会为他完成吗?

  其实,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人的本性——怕死。人就是这样,总喜欢为自己的苟且之事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虽然性命是保住了,但精神与人格上却是遭受了何等的打击。司马迁毕竟是想让后世人知道如何立足于世,如何面对万千大众,又能如何重新踏上个人的成长之路,而这一点足以在后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浓重阴影。

  刘 邦 的 “黑 子” 太 多

  戴于谦

  在我没学《高祖本纪》之前,我只知道刘邦就是汉高祖,仅此而已。但是在我学完《高祖本纪》之后,我对刘邦这位汉代开国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

  许多人认为刘邦是个英雄,但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不喜欢刘邦这个人。

  理由之一:太史公在《高祖本纪》中的第二段就写到:“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一个好酒喜欢女色的人,还有喝酒不给钱,怎么可以怎能称其为英雄,大丈夫?完全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无赖而已!

  理由二:在见吕公时刘邦竟然不要脸的说:“贺钱万”。既然没有钱为何说大话?难道不怕在众人面前丢脸?这种虚伪,爱吹牛的人何以谓英雄?

  理由三:在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就准备在宫中居住休息,享享帝王之乐。由于樊哙,张良谏最终才还军霸上,还跟秦人说:“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并且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如此蛊惑人心,收买人心,追求享乐者可谓英雄?

  理由四:可以说刘邦是个假仁假意的人。在兵败固陵后,行屠城父;在咸阳时却说:“杀人者死”。虽然城父邑不比咸阳,但城中的平民百姓却是无辜的。如此行为可以说是英雄吗?

  理由五:在未央前殿为太上皇祝寿时刘邦却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在文武百官面前,不顾老父亲的颜面,不注意场合说这些大煞风景令人扫兴的话,岂是英雄所为?这恰恰证明刘邦是一个小鸡肚肠,爱记仇的人。

  当然,对于刘邦这个人的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否认他的优点,例如:他有伟大的抱负,知错即改,谦虚,有宽容之心,当机立断……不过,也许我们对英雄的要求太苛刻了。

  我 眼 中 的 刘 邦

  夏 琳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所以在后世的评价中他总是占着上风。我想我该用司马迁的那句话来简述我的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

  读完《高祖本纪》,我对刘邦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他虽有许多优点,但在我看来只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也可以将这一切掩埋。刘邦的无赖形象在我脑中犹为深刻,从他“好酒及色”到“折券弃责”,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这些无不淋漓尽致的表现无赖形象。所以,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为之奈何”成了他的口头禅。多么可笑!又多么荒唐!假如张良、萧何都不在他的麾下,那结果可想而知了,因此我觉得他的皇位是受之有愧的。

  刘邦是虚伪的。正当秦人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时,他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虽说行军打仗要足智多谋,但我所能看出来的却是他的心机。战争多年,军中粮饷定是所剩无几,向来“仓粟多,不乏”这种收买人心的方式似乎过于荒唐。宁可让士兵们饿肚子,也要让他撑起那么一副慈善的形象。他的目的达到了“秦人惟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时他定是在窃喜,而我读出的是好一个虚伪的刘邦!

  中国自古崇尚“百善孝为先”但是刘邦却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其粗俗鄙陋无人能及。他这样说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我想当太公听了这些话后该是多么的尴尬,被自己儿子在众人面前羞耻,其威严何在?此时的刘邦已是一个逆子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骄傲自大。

  刘邦是有优点的,也是优点成就了他的美名。他是成功了,但至少他不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种英雄。相反我却更欣赏项羽的自刎乌江。在我心中他的一言一行铸就了真正宁死不屈的精神。有时我甚至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若楚汉之争最终项羽胜利了,刘邦会有勇气自杀吗?

  我对虞姬和诗的看法

  缪红霞

  虞姬,一代绝色佳人,并且才华出众。作为一代英雄——项羽的爱妾,她是当之无愧的。她跟随项羽征战,项羽的性格,她是了如指掌的。在四面楚歌后,项王吟诗抒发自己的情感。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有人认为,项羽选择自杀,一半的责任在于虞姬。面对自己的爱人,爱妾竟然说:“大王意气尽。”这可能让项羽觉得连自己最心爱的人都这样说,也许局面真没有办法挽救了。虞姬的自刎更让项羽觉得活着没意义,他于是选择了自杀。

  但我认为,虞姬作为项羽最贴心的人,绝不会在项羽兵败之际打击他的。虞姬可能会想,既然刘邦夺取天下大权已定,项王现在意气将尽,要打败刘邦需很长时间,何必让自己的项王整天都生活在打打杀杀的征战中?那么,即使项王夺得天下,又怎么样呢?我不想让他活在这种征战中,还是让他放弃征战吧,可是那样我的项王又会心灰意冷,我会对不起他的,让我用自刎来向他谢罪吧!

  虞姬是一个懂得项羽的人,她和这首诗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她怎么会打击项羽呢?

  小议荆轲刺秦王

  仲子鹏

  荆轲刺秦王是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但与历史上众多刺客行刺帝王的事件相比,它显然是失败的。他为什么失败呢?

  首先,作为一个刺客,必须要有过人的胆识与冷静的态度。胆识,荆轲是拥有的,然而冷静和沉着的心态就与之无缘了。根据《刺客列传》中的记载,荆轲在几乎万无一失的机会下却失手了,这就足以说明他心中的紧张。在秦王逃脱却无法拔剑而围着铜柱跑时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但荆轲显然不够冷静,不能正确认清优势,竟然只想捉住秦王。在那样紧张的情境下一味追击秦王,终致失手被杀。

  其次,荆轲的剑术明显不高:卫元君当然知道武能强国的道理,但是却不用荆轲,足以说明荆轲的剑术不高。鲁勾践也说过:荆轲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他不擅长刺剑之术,而荆轲又不愿虚心请教,以致在秦王没有准备的状况下仍然失手。

  从《刺客列传》中可以看出:荆轲显然是一个比较自傲,贪图享乐但又贪生怕死的人。盖聂与鲁勾践只不过与荆轲产生了一点小误会,荆轲却从此不与他们见面,不以他们为同道。太子丹封他为上卿后,他整日贪图享乐,日日欢娱,直到太子丹找他责问时才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行刺秦王时,荆轲本可以一击必杀,想活捉秦王来保全自己,这些足以看出他的贪生。

  荆轲出发之前说过还需要等一个友人同去,我们虽然不知道他的友人是谁,但也许会因为这个人而成功。然而他却在太子丹一激之下,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计划,足见其冲动有余,智谋不够。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的诸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几百年来一盘散沙的诸侯令人们深受其害,其势必有一方强者来统一天下,而秦国各方面均为上上之选。荆轲欲以一人之力而扭转天下之大势,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英雄》中,无名在最后关头懂得了高山、流水两人的想法,明白了天下大势,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乃是为天下谋福。但荆轲却无法意识到这种大势。我认为,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总之,诸多方面都决定了荆轲的行刺是注定要失败的。

  人生因《史记》而精彩

  刘小杰

  在灿烂的古代文化中,有这样一本浓缩着精华的史书——《史记》。这是一本不朽之作,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五分之三,滋养了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读《史记》,它让我明辨了人间的是非善恶,分清了尘世的人情冷暖。人生因《史记》而精彩,而丰富。

  弹指间,忽然感觉我已经不像从前,曾经一度的浑浑噩噩仿佛烟消云散;曾几何时的恍恍惚惚再也难觅踪迹。难道这就是《史记》“润物细无声”的魅力?《史记》为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让我阅遍世间的坎坷与辛酸。不论源自何方,不论情归何处,仿佛一切在《史记》中早有定论。

  我知道,虽然我没有蔺相如的过人才智,但我一定能做到像他一样为人耿耿,无私无畏;虽然我不及屈平的刚正不阿,卓越才情,但我会努力学习他的光明磊落,不屈不挠;虽然我没有仲尼的博学多识,临危不惧,但我可以像他一样勤敏于学,韦编三绝。

  再看看《史记》:周公的博大胸怀,深沉果断;刘邦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管仲的人生阅历和治国方略……大到人生理想,小到言行举止,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遇到困难,像孔子那样坚持真理;遇到矛盾,像蔺相如那样化干戈为玉帛……人生的一切可以因《史记》而改变。

  一个折断了翅膀却想飞翔的人,最大的勇气莫过于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痛苦;一个渴望飞翔却没能飞高的人,最大的依靠就是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史记》就是我勇气的源泉,就是我精神的支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史记》就像登山、观海一样,每一遍的投入都会有全新的感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