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外论文学术造假

2023-03-03 00: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外论文学术造假

国内外学术造假行为定义的差别
去年8月,日本东京大学接到匿名举报材料,举报该校6个实验室的22篇论文存在学术造假情况。近日,东京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终结果:包括该校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渡边嘉典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他在发表的5篇论文(包括2篇Science,两篇Nature,1篇Nature子刊)中使用了造假的图片和图表。
  上述的故意篡改图片和数据是明显的学术不端,但要问以下列举的几项“你是不是敢说这些都是学术造假?”,我个人还真不敢说,因为据我了解,周遭很多科研者都多多少少经历过这些,尤其是数据优化,甚至也许你会和我说:我们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到底这些是“默认的不严谨”还是“实质的学术不端”?或者说一念之差,就会演变成学术不端?或者说他们其中几项已经是学术不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数据优化”
  曾经一项针对1000多名博士后的调查发现,四分之一以上(实际应该更多吧)的人会筛选或省略数据。并没有类似针对现有行内科学家的访问,我想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愿去过多谈及这一行为吧?
  事实上,大部分科研者不能说从来没干过的是:每一组实验我做8个甚至更多重复,挑选其中的3个最有利于设想趋势的值,其他都当没做过,这种带有倾向性的数据选择本身不符合客观实验结果,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来说显然不妥,但数据又真实存在,那这算不算造假?算不算学术不端?
  处理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比较,去掉那个所谓的异常值后P值变得更有意义,科学的统计学处理和数据造假的界限又如何界定?那在同样实验条件下,不同批次的实验数据叠加作为一次实验来算,这算不算学术不端呢?(如果你觉得这个属于学术不端,那这个和前述的数据挑选是不是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呢?)
  “可重复性”
  有人认为:某个实验重复不出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数据是不成立的,要么操作有问题。我倒觉得不尽然,生物技术巨头安进公司(Amgen)曾经对53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进行过重复性验证,结果只有6篇文章可以重复。
  事实上,科研上一开始的新现象大都是偶然所得,重复性不好很正常。当然,逻辑漏洞和模型缺陷、人为的数据优化都导致了不可控的低可重复性。当我们自己做这个实验时,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倾向性的“优化”,但当别人重复时,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的,那就骤然变得极其严谨,他们恐怕也不会帮你去筛选符合结果的数据吧?
  不可重复的研究就一定是学术造假?数据在那,实验条件在那,但是就是重复不出来,谁知道再重复的时候什么条件改变了,谁知道获得这个实验结果,需要除了我们看得见的实验条件,还有哪些看不见的实验条件呢。只能说他们还没有摸索出合适的条件就发表,不够严谨。当然,这应该与利用数据篡改获得实验结果区分开来,后者是公认的学术不端。
  有些时候,连你自己都不能很好重复,更何况别人,科研者时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某一个实验第一次做,效果非常好,什么都符合自己的预期,P值绝对有意义,但后来重复就再也做不出那么好的结果了。

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论文造假有何惩罚?

据新闻报道,去年的诺贝尔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而且从目前网络上反馈的造假信息来看,涉及到的论文已达到40篇,这40篇文章中,都存在一图多用且图片PS的嫌疑。塞门扎是美国纽约人,今年64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他于去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他本人对此事并没有相关回应。诺贝尔奖是目前世界上在学术领域上的最高奖项,代表着对个人在学术领域上的成就的最高肯定,含金量很高,那么对于此次的诺奖得主塞门扎论文造假事实被认定,对于他本人会有什么惩罚呢?

根据诺奖设立的初衷及以往的惯例,已颁发的诺奖奖项,即便在颁发后出现争议,也不会因此取消当事人的奖项。

任何国家对于造假行为,都是持积极打击的态度地,但这一般属于线下的实物打假,但对于学术上的造假,各国的处罚并不相同。对于诺奖这种世界上的学术造假行为,虽然不会取消当事人奖项,但当事人应该会为此,终生将会打入学术界黑名单中,就像你的个人征信不佳被银行打入黑名单一样。

诺奖的影响力巨大,所以也成为世界上含金量很高的学术大奖,而此次塞门扎的造假行为,正因为诺奖的影响力,使当事人再次出现在世界各国面前,成为世界名人,这个对事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把获得诺贝尔奖来作为目标,想通过自己及团队的努力来实现,这无可厚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学术本是一片净土,因为想获诺奖,而采取的造假行为非常不可取,也是不明智的。

淘宝买外文文献算学术造假吗

淘宝买外文文献算学术造假
购买论文属于学术造假,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育部2013年开始实施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员出现由他人代写的作假情形,可以撤销学位获取资格,并且三年内不能申请学位。

哪位诺奖得主涉嫌论文造假?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涉嫌论文造假。

截至目前,知名学术大家网站Pubpeer上曝出的塞门扎问题论文已经达到40篇。时间从2001年到2018年,跨度长达18年,质疑点在于一图多用或图片PS,少数文章疑似存在伦理问题。其中,涉及“乳腺癌”、“冠状动脉异常”、“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论文超过一半。

好在,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公示的塞门扎的两篇“关键著作”并没有被打假。业界人士表示,“塞门扎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上世纪90年代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这批被曝有问题的论文不在其中。”

该业内人士还表示,“如果早两年出现这种情况,塞门扎很可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但即便现在曝出来了,他的诺贝尔奖也大概率不会因此撤销。毕竟历史上诺贝尔奖还曾颁发给完全错误的研究、错误的结论,但也没有过撤销的先例。”

扩展资料:

格雷格·塞门扎简介

塞门扎1956年出生于纽约,今年64岁。1999年,他成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职教授,2003年起担任该校细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项目主任。

2019年,塞门扎因“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发现”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塞门扎实验室发现了低氧诱导因子HIF-1,并在1995年纯化克隆了它。此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发现了HIF的降解机制。

近年来,塞门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HIF-1与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慢性肺病等疾病的关系。

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走向临床,造福更多病人。

参考资料来源:舜网-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 到底是啥情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