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胆囊炎研究论文

2023-03-02 04: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胆囊炎研究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7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并观察疗效。结果 77例LC,其中成功74例,3例因炎症黏连严重而中转开腹手术,11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4例,均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 老年人;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明显优势,随着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及经验的积累,以及新的医疗器械不断出现,腹腔镜手术的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广泛应用到胆囊、胃肠[1-2]、肝脏[3]、胰腺[4]、疝气[5]、泌尿[6]、妇产[7]等疾病。急性胆囊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随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技术的日渐成熟,各类急性胆囊炎已不再是LC的禁忌证,但老年患者合并症多,病情进展快,手术耐受性差,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存在较大难度。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 月对60岁以上急性胆囊炎患者77例行LC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7例中男21例,女56例,年龄60~81岁,平均(69±2)岁,均表现为右上腹痛或压痛,伴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或中性粒细胞升高。B超检查示胆囊明显肿大54例,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内有漂浮絮状物;提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9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8例。11例B超显示胆总管轻度扩张0.8~1.1 cm,均未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发病时间:72例<72 h,5例>72 h。术前合并其他内科疾病59例(76.62%),其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疾病者共41例(53.25%),高血压病39例(50.65%),糖尿病16例(20.78%),冠心病29例(37.66%),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14.29%),肝功能异常6例(7.79%)。按腹腔镜术中所见及病理分类:急性单纯性胆囊炎67例,化脓性胆囊炎9例,坏疽性胆囊炎1例。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规建立气腹,CO2气腹压力控制在1.33~1.60 kPa,采用四孔法技术,先插入腹腔镜观察胆囊周围及Calot三角黏连情况,分开大网膜及黏连组织,先显露胆囊,若胆囊张力高则在胆囊底下方约2 cm处进行减压顺行或顺逆结合切除胆囊。如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黄疸史,术前直接胆红素升高、B超示胆管扩张者,均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对感染、术中显示不清的LC术后常规肝下放置引流管,严重者中转开腹。  2 结果 本组77例急性胆囊炎中,74例LC成功,其中11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4例,均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3例因Calot三角炎症黏连严重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中转手术率3.90%。手术时间(65±25)min。术后腹腔引流液(60±25)mL。一般术后1~3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5±2)d。无肝外胆管损伤、胆囊动脉出血再手术、肠管损伤、胆汁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

  (1)起病隐匿,临床体征不典型;(2)病情重,病情进展快;(3)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多。老年人发病前有较重的伴随疾病者可达到65%,以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些伴发病对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有无伴随病其病死率分别为16%及7%。  3.2 手术时机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病死率高,一旦确诊应争取早期手术。毛静熙等[8]认为,急性胆囊炎影响手术的唯一因素是发病时间,程章林等[9]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时机最好在发病72 h。Koo等[10]也认为病程是决定LC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等因素,一旦胆囊炎急性发作,病程进展快,保守治疗效果差,易发生胆囊化脓、积脓、坏疽、穿孔,产生严重后果。除全身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外,均应争取在发病48~72 h内施行LC;此时胆囊及肝门处黏连多为纤维索性,局部水肿不严重,与周围黏连容易分离,可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中转开腹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3.3 手术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操作轻柔,加强心电监护,建立气腹应低流量,持续气腹压力不宜太高,应控制在1.33~1.60 kPa,穿刺时注意防止皮下气肿,手术后注意排尽腹腔内CO2气体,同时麻醉不宜过深,以保证手术完成时,患者能迅速清醒[11]。 急性炎症期胆囊往往肿大、充血、水肿,与周围黏连、解剖不清。分离黏连时应采用先分离胆囊周围的黏连和电切分离的方法,逐渐将黏连分离到胆囊壶腹与胆囊管的交界部位,确认壶腹部,解剖出胆囊管,再追踪胆囊管的远端走行,但不要过多地向胆总管方向游离,以免损伤胆(肝)总管,这在胆囊管短粗时,显得特别重要。张力过高时,造成夹持困难,妨碍了显露Calot三角及胆囊颈管,此时可于胆囊底部穿刺减压,但减压不宜过大,须保持部分张力,以利于Calot三角解剖分离及胆囊剥离。胆囊壁厚水肿仍难以抓持者于胆囊壶腹部剪开,单层抓持。原则上是宁伤胆囊,不伤胆管。胆囊在急性炎症期组织水肿、脆弱,应避免分离时将胆囊管骨骼化。在用钛夹夹闭胆囊管时,不要用力太大,以免部分夹断管道,术后残端坏死、脱落而发生胆漏。如遇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时,在术中必须紧靠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处囊壁分离,分开Calot三角后方后,再分离肝胆囊三角,弄清胆囊管与胆(肝)总管或右肝管的关系后,再处理胆囊管。解剖Calot三角确有困难,应考虑逆行、逆行与顺行结合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三角的出血,不可慌张,不可随意乱夹、乱凝以免造成胆道侧壁伤或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胆管闭锁、电灼伤。正确处理方法是迅速夹住出血点,清洁术野,辨清解剖后予以结扎。

胆囊炎与胆石症的作者简介

陈雨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胆石症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在胆石成因的研究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泡成核机制研究,并发现了一种抗成核的蛋白。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大型专业参考书《实用外科学》、《临床外科学》、《现代外科学》等。

关于胆囊炎

胆囊炎专题
什么叫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发作均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其发病的原因是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使胆囊胀大,里面浓缩的胆汁排不出去,这种浓胆汁对胆囊壁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在这基础上较易并发细菌感染。由于细菌的侵袭,胆囊壁水肿、发炎,又可引起胆囊壁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进一步使胆囊壁的炎症急剧恶化。
急性胆囊炎起病多与饱食、吃油腻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常突然发病,一开始就出现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在发病早期可以没有发冷及发热,当胆囊有化脓感染时,则可出现寒战及发热。有些病人还可以出现双眼巩膜黄染。当炎症波及胆囊周围时,病情日益严重,腹痛加重,范围也比原来扩大。这时右上腹部不能触碰,稍加用力按压更感疼痛难忍。有时深呼吸、翻身或咳嗽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以致病人屈身静卧,不敢活动。约1/3~1/2的病人可在右上腹摸到一个稍微隆起,像鸡蛋大小的肿大胆囊,触压时疼痛加重。大部分病人积极有效治疗后,上述症状能逐渐缓解但也有少部分病人,尤其有动脉硬化的老年病人,可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此时,病人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较快,出现脱水,休克及腹膜炎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一般认为胆囊小结石易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而较大的结石常无明显的腹部绞痛,反引起慢性胆囊炎的表现。慢性胆囊炎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胆囊内有结石的病人都有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可以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过后的后遗症。病人在一次急性胆囊炎发作之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慢性胆囊炎。然而,实际上多数急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胆囊炎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以前从来没有得过急性胆囊炎的病史。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并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的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B超检查可见胆囊缩小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碍。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诊断可以确定。
胆囊炎病因病理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往往与胆囊结石同时存在。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胆囊壁的增厚和疤痕收缩,胆囊往往缩小,周围可有粘连。如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有梗阻,胆囊亦可扩大。镜检显示粘膜破坏,为肉芽组织或疤痕组织所替代。囊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以至钙化等改变。这些病理改变都会使胆囊的浓缩和排空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
忍气吞声易生胆囊炎
一位40多岁的女患者,平常食欲不太好,睡眠也比较差,隔三岔五地右上腹疼痛,自以为是胃不好,吃几片胃药敷衍了事,到医院外科一检查,竟然是胆囊炎。医生追问病史,发现她性格内向,不爱发脾气,凡事忍耐,闹矛盾也一声不吭,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现代都市中,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女性遇到种种问题后,找不到合适发泄渠道,只能自己生闷气,久而久之,一些性格内向的人就容易出现身心疾病,胆囊炎就是其中一种“忍”出来的毛病。
这样的病人要康复,最关键就是学会适当地倾诉,与人多交流,少生气着急。除了保持心情舒畅,还有一些特殊的食品如橙子,也可帮助女性预防和减少胆囊炎的发生。
孩子上火实际是炎症所致
日常生活中,家长会发现孩子经常上火。一段时间后,便出现感冒、发烧、咳嗽、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症,严重的会出现肺炎、心肌炎等症。
上火的现代医学解释即是炎症,多是由各种细菌、病毒侵袭肌体,或是由于儿童积食、排泄功能障碍所致。儿童体内残留的食物没有及时通过大便排出,日久便在胃肠道产生毒素,形成有害物质。有害物质会造成体内炎症,从而降低免疫力,人体易被外界病毒所侵害。所以说,上火是儿童体内潜伏的病因,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除了选择正确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儿童的饮食调整,多吃蔬菜和水果,春季更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做户外运动,从根本上消除上火的诱因。
什么叫慢性胆囊炎
一般认为胆囊小结石易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而较大的结石常无明显的腹部绞痛,反引起慢性胆囊炎的表现。慢性胆囊炎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胆囊内有结石的病人都有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可以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过后的后遗症。病人在一次急性胆囊炎发作之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慢性胆囊炎。然而,实际上多数急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胆囊炎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以前从来没有得过急性胆囊炎的病史。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并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的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B超检查可见胆囊缩小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碍。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诊断可以确定。
中年肥胖女性≈胆囊炎
2006-08-16 11:43:16 来源: 网易社区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胆囊炎多发生于中年人,尤其是中年肥胖女性,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胆囊炎的发病原因说起,胆囊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苦胆,形状像梨,它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脏器。
人们在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使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结石等,胆汁就不容易从胆囊流出而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度增高,而胆盐会刺激胆囊黏膜发炎。一开始还是无菌的,随着细菌乘机侵入,便由无菌性胆囊炎开始转变为感染性胆囊炎。
40岁左右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的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慢慢发胖的中年人,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诱发胆囊炎发作了。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得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怀孕后,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增生,而发生胆结石,妊娠是形成胆结石及胆囊炎的诱因。妊娠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发生胆囊炎和胆石症,但多见于晚期和产褥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或消化不良、白血球升高、胆囊部位有压痛,还可以有放射性疼痛,甚至出现黄疸。
少生育可以预防胆石症。调查表明:30岁的女性多生育者,胆石症发生率增加。妊娠妇女超声波检查发现,其胆囊容积增加,液体试餐后胆囊排空减少。妊娠期胆泥发生率亦高。因此,少生育对防胆石症是有好处的。
胆囊炎、胆结石是对“双生子”—————
右上腹部疼痛为先兆
我国胆囊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大多数胆囊炎都与胆囊结石密切相关,它们两个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常常同时并存。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全国各大医院普查胆结石的发病率,调查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占50%以下,胆管结石占50%以上。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占70%以上,胆管结石下降到50%以下。
胆囊炎并发胆结石的症状一般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在右上腹部,开始呈持续疼痛逐渐加重至难以忍受,疼痛常涉及到右肩胛区,病人坐卧不安、弯腰打滚、直冒大汗,常伴有恶心、呕吐。
从医学理论上讲,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为慢性,开始几次发病症状很轻,疼痛不太厉害,常被误认为胃病而不被引起注意。胆囊结石的症状往往和“胃病”相似,故不能仅凭症状来进行诊断。目前胆囊结石主要依靠B超诊断,B超检查胆囊结石的准确率可达95%,既无痛苦,且便宜。
临床上,大致表现为三大类型:
慢性胆囊炎:上腹闷胀或隐痛
有时在饭后感觉上腹闷胀或隐痛,多与吃油腻食物有关。平时常有上腹部不适、嗳气等消化不良症,易误认为“胃病”或肝炎。
急性胆囊炎:上腹部剧痛
较小的结石常可移动而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病早期无感染、无发热。如果因结石嵌顿引起的梗阻持续存在,胆囊可发生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此时上腹部疼痛往往较剧烈,剧烈的上腹痛,往往发生在饱餐或吃油腻食物后。由于平卧后胆囊结石容易滑入胆囊管而造成梗阻,所以,不少病人常在夜间发作。
继发胆总管结石:可引发急性胰腺炎
较小的胆囊结石有时可经胆囊管落入胆总管,形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引起黄疸或胆管炎,甚至急性胰腺炎。
毋人为“制造”胆囊炎
一患者就餐后,来某院做非急诊肝胆B超检查,医生让她回去禁食12小时后再来做检查。患者很不理解,说她在其他医院做过几次B超检查,总是随到随做,没人问她是否刚吃过饭。这不,最近刚做了超声检查,被诊断为胆囊炎。
经解释,患者禁食后又来做检查,并没有发现胆囊炎的指征。此事例并非个别。禁食后才能做B超检查,一是因食后腹内气体较多,脏器显像不清;二是容易出现伪像,如胆囊在进餐后收缩,胆囊内有无异常不易显示;而收缩又使胆囊壁变厚、毛糙,若根据此时囊壁厚度去判断有无炎症则很不准确。
这样的规定在执行中为什么打了折扣呢?不外乎是“孔方兄”作祟。让你回去,你不来怎么办?逮住一个是一个,免得人走财空。再者就是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图省事,怕麻烦,凭想像诊断,这已不是一个诊断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医生医德医风的体现。
抛开原则去迎合病人,不见得就是优质服务,而离开“德”的商业化操作更是不可取。
慢性胆囊炎的自我康复
1、端坐床沿或椅子,臀部着坐1/2,两腿分开,双手按揉小腹。
2、做深呼吸1次,呼吸结束时,上身前俯,头部低于双膝,同时双手紧按小腹,使横膈上升,将肺内余气尽量排出。
3、双手放松,头引颈前伸,缓缓做深吸气,并慢慢将上身抬起,恢复原坐姿式。
4、慢慢呼气,同时头及上身再缓慢下俯,尽量将余气排除,如此反复进行共做8—16次。
5、上式结束后,站立、双腿交替抬高若干次,再做7—8次下蹲动作,即可收功。
胆囊炎和胆石症的防治
慢性胆囊炎的病人常合并有胆结石。预防胆囊炎、胆石症,首先要注意饮食调节,少进高胆固醇饮食。有人认为,我国北方中年妇女胆石症增多的原因与妊娠期和产后大量食用鸡肉和猪肉有关,多吃含维生素A的水果和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苹果等,有利于胆固醇代谢,可减少结石的形成。讲究饮食卫生,可以免除或减少肠道蛔虫病;加强运动和锻炼,可增强胆囊舒缩功能;尽早发现胆囊炎,积极治疗胆道感染,这一切均对预防胆结石症有益。肥胖与高血脂病人,适当应用降血脂药,也是预防胆结石症的一种方法。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可服用利胆药去氢胆酸片、胆酸纳及鹅去胆酸片均有一定的作用,应用消炎利胆片也有一定的效果。有人建议应用金钱草、茵陈各30克,煎水作茶饮,1个月为1疗程,有排石利胆的功能。当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要禁食、输液,有效地止痛,还要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当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一定的外科指征时,应积极争取手术治疗。
胆囊炎的预防
预防上:
1.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2.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要。
3.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
4.要养性。长期家庭不和睦,心情不舒畅的人可能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
女士多吃橙预防胆囊炎
许多水果都对人们的健康有益,水果中大量的维生素和各种养分,可以使人养颜强体、延年益寿。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还发现,女士们多食用橙子,还可以预防和减少胆囊炎的发生。
据报道,10日出版的美国医学刊物《内科学文献》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主要作者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染病学助理教授西蒙医生。他们通过对13130名男女进行的调查发现,多吃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橙子,有助于缺乏这类维生素的妇女预防或者减少胂囊炎的侵袭。
西蒙说,在美国的1900万名胆囊炎患者中,有2/3是女性。妇女之所以容易患胆囊炎,是因为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胆汁和胆固醇高度中和,容易形成胆结石,因而女士患胆囊炎的比例就比男士高很多。但是如果多吃水果,特别是橙子,对于减少胆结石会起到明显的作用。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以抑制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使得分解脂肪的胆汁减少与胆固醇的中和,两者聚集形成胆结石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所以,西蒙等人的调查报告建议女士多吃鲜橙。
老年人怎样防治胆囊炎
由于老年人的反应能力低,因此在患胆囊炎时,症状并不典型。老年人患胆囊炎的临床最明显症状是疼痛,由于胆囊发炎充血刺激腹膜,引起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放射。呼吸和活动时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发烧、腹胀,疼痛减轻后,可触到上腹肿块。
老年人胆囊炎的防治主要采取饮食,药物和手术三种方法。
1.一般没有症状的老年胆囊炎患者,平时要注意饮食,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不吃乳及乳制品。避免刺激胆囊收缩。
2.老年人胆囊炎发作时,除注意饮食外.还须进行药物治疗,可选择一些广谱抗生素。因老年人胆囊炎很容易发生胆囊穿孔。故应注意观察病情,有穿孔征兆时尽快手术。
3.急性胆囊炎患者如果可以耐受手术,可以在早期做胆囊切除术,施术后加强护理。
使用抗生素至基本恢复正常。
胆囊炎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注意什么
(1) 胆囊炎 在急性发作期,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进食应限于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随着病症的消退可逐渐加入少量脂肪及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和水果及鲜菜等。
(2)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日进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应进大量饮料(1500~2000ml),以稀释胆汁。每2~3小时进食1次,以刺激胆汁分泌。吃易消化的蛋白质,每天50g。勿吃动物脑、肾、蛋黄、油炸食物、辛辣品。
(3)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在饮食规律方面,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宜过饱。在饮食结构上,严格控制脂肪和含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因为胆结石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高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不可饮酒和进食辛辣食物,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副食。萝卜有利胆作用,并能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青菜含大量维生素、纤维素;豆类含丰富的植物蛋白。此外,还应补充一些水果、果汁等,以弥补炎症造成的津液和维生素的损失。
(4)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一般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肥肉,油炸食品,含油脂多的干果、子仁类食物及蛋黄,动物脑、肝、肾及鱼子等食品均宜严格控制。平时饮食亦应进易消化、少渣滓食物以避免产生气体。一切酒类、刺激性食物、浓烈的调味品均可促进胆囊收缩,使胆道括约肌不能及时松弛,造成胆汁流出,从而使胆囊炎急性发作,所以均应避免。急性发作时宜予低脂、易消化半流食或流食;重者应予禁食、胃肠减压及静脉补液。
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宜忌原则
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是最为常见的胆囊疾患,其发病原因均以胆固醇代谢失常和细菌感染为致病的主要因素,而且大多数人两者通常同时存在。所以,两者饮食宜忌也基本相同。至于急性胆囊炎发作期间,饮食上不是宜与忌的问题,而是应当暂时禁食。
由于慢性胆囊疾病的发生与脂肪和胆固醇代谢有关,故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之人,原则上忌吃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详见本书后附录);忌吃动物油和禽蛋,尤其是蛋黄;忌吃油腻煎炸炒爆、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烈性白酒。宜吃富含蛋白质和糖类食品;宜吃含食物纤维较多的清淡蔬菜;宜吃含维生素A丰富的新鲜瓜果;宜吃各种植物油,它们含有较多的必需脂肪酸甘油酸,既能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又能促使胆固醇转变胆汁酸,有利于防治胆石症;宜吃各种豆类及豆制品,它们含有丰富而质量高的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作用。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低,有利于防治胆固醇性胆结石。
胆囊炎患者不宜长期食用素食
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常与进脂肪餐有关,但如胆囊炎患者长期只吃素菜,则易加速胆石症的形成。因为,胆汁的排泄与食物的性质和进食量密切相关,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的酸性食物最易刺激肠壁,释放缩胆促胰激素而引起胆囊的收缩排泄。如果长期只吃素菜就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排泄减少,胆汁过分浓缩淤积,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破坏了胆汁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和加速胆石的形成,使胆囊炎患者病情加重。因此,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应避免进食油腻食品。而在病情稳定期间,可以少量多餐进食一些荤菜,不仅可以保证营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胆汁的分泌、排泄,防止胆石的形成,保持病情的稳定。
胆囊炎患者的家庭常备药物有哪些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常常发病突然,尤其在抵抗力很差的时候,或内心苦闷,精神不振,或暴食暴饮或饱餐以后,常常会出现胸闷、消化不良、恶心、食欲不振等胆囊炎发病的轻度症状,一时到医院求医又十分不方便怎么办呢?可以在家庭中准备一些常用药,一有症状,就可进行自服,缓解症状。如:
口服消炎药:
①氟哌酸:一日3次,每次1~2粒(即0.1~0.2g)空腹口服。
②红霉素:0.3g,一日4次,饭后服。
③氯霉素:0.5g,一日4次,饭后服。
④洁霉素:一日4次,每次1~2粒(0.25~0.5g)。
⑤灭滴灵(甲硝唑片)一日3次,每次一片(即0.2g),饭后服,孕妇禁用。
⑥先锋Ⅳ胶囊:一日4次,每次0.25~0.5g。
利胆药:有胆通、胆宁、胆益宁、胆乐、胆酸钠、利胆酸等,也须备用。
在发病时,可在以上各类药中,选择一种药服用。服前应看说明书,避免错服。如果症状越来越重,就应去医院就诊。
胆囊炎胆石症的结局
急性胆囊炎只要查明炎症的原因,彻底消炎根除病原,可以完全治疗,不留后患。如果没足够的消炎措施或其病因不明确时病情拖延可致慢性反复发作过程。慢性胆囊炎如胆囊尚有一定功能,最好进行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做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敏感的有效抗生素治疗,加上适当支持疗法可望得到痊愈如果囊没有失去功能,因经常胆汁残留而成为细菌培养基或滋生地,从而成为感染病灶,可导致反复感染而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主张切除无功能的胆囊。对于胆囊炎胆石症一般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发生反复感染或胆绞痛发作、胆汁性肝硬化等各种危重而涉及生命的并发症。总之,胆囊炎胆石症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做相应检查,采取及时而合理的治疗措施,使患者早日康复。
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功能吗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进食后,胆囊发生收缩,使储藏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那么,一旦因胆囊病变而切除其胆囊者,会不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和身体健康呢?
其实,这种忧虑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高等动物,如马、鹿、象、鲸等,天生就没有胆囊,他们的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没有很大区别。有少数人,由于胆囊的胚胎发育异常,生下来就没有胆囊,但他们照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做了胆囊切除术,病人原来的症状随即消失,虽然失去了胆囊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但对病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无较大影响。
科学实验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差别不大。胆固醇结石的病人在切除胆囊后,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会慢慢增加,这样就能使手术前的过饱和胆汁逐步变成正常胆汁。因此,只要在切除胆囊时已将胆管结石完全取出,胆固醇结石就不会再复发。所以,胆囊切除后,对身体健康和消化吸收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没有必要担心顾虑。
再者,胆囊切除后,胆管壁会增厚,胆管的粘液腺会增多,胆管经常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补偿因失去胆囊储存浓缩胆汁功能,同时也不致于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手术后不必忌食荤油。如果人体摄入脂肪过少,对身体并无益处,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当然,手术后身体的恢复及补偿功能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动物脂肪和鸡蛋的摄入量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应逐渐增加,使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