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杨绛

2023-03-02 03: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毕业论文杨绛

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1、 鲁迅《人之历史》解读

2、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精神要义

3、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对有关诗人及作品的评论

4、 鲁迅《野草》中的战士形象简析

5、 论《野草》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6、 论《野草》中鲁迅的想象力

7、 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鲁迅的态度

8、 论《朝花夕拾》中的幽默

9、 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描写

10、 简析《铸剑》中的复仇

11、 论胡适《尝试集》的艺术特征

12、 论郁达夫散文的审美特征

13、 论郁达夫散文的审美特征

14、论周作人二十年代的散文

15、论瞿秋白的杂文

16、论戴望舒四十年代的诗

17、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

18、论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

19、藏克家《烙印》解读

20、论藏克家抗战时期的诗歌

21、论洪深的《香稻米》

22、论胡风的诗歌创作

23、 论夏衍的报告文学创作

24、 胡风论诗

25、 评曹禺的《北京人》

26、 论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

27、 论杨绛抗战时期的戏剧

28、 论丁西林抗战时期的戏剧

29、 评骆宾基的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30、 论谷斯范的长篇小说《新水浒》

31、 从《速写三篇》看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32、 论沙汀的长篇小说《淘金记》

33、 沙汀的长篇小说《困兽记》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34、 解读沙汀的长篇小说《还乡记》

35、 解读艾芜的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36、 论艾芜的长篇小说《故乡》

37、 论茅盾《腐蚀》对赵惠明的描写

38、 试析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39、 论齐同长篇小说《新生代》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

40、 试谈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几个汉奸形象

41、 论巴金《寒夜》中的心理描写

42、 论钱钟书《围城》的幽默艺术

43、 论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中的景物描写

44、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

45、 陈敬容的诗集《交响集》、《盈盈集》(可以择其一研究)

46、 谈袁水诗歌的讽刺艺术

47、 陈白尘的戏剧(讨论其艺术特色)

48、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考虑其文学史意义、其精神内涵,以及它的局限性)

49、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艺术成就、人物塑造等)

50、 40年代解放区的报告文学

杨绛 钱钟书 资料

1 杨绛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杨绛:(当年)斯班斯大夫说,我将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她们越发奇怪了,“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这便是钱瑗的出生。

当初怀孕时,杨绛以为可不必理睬,但后来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钟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她:“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钟书曾说不要儿子,要女儿——只要一个,像杨绛的。杨绛对于“像我”并不满意。她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后来的女儿钱瑗真的像钟书,不过,是后话。

【杨绛: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工作范围以内的书。我按照计划完成《吉尔·布拉斯》的翻译,就写一篇五万字的学术论文。记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丛书编委会交给我重译《堂·吉诃德》的任务。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钟书19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钟书于1958年进城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后来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讲,实际上,杨绛先生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钱钟书先生自不必说;杨绛也很独立,她的戏剧、翻译、小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儿钱瑗是一门学科(英文文体学)的创立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撑,相守相助。学者的身份之外,杨绛先生是妻子、是母亲,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沦陷,钱钟书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先生写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当时钱钟书正在写后来影响颇大的《谈艺录》),钱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可挣一些钱贴补家用。杨绛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钟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整部小说的艺术品位形成,这便是钱钟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与杨绛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家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去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

【杨绛: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二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钟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有九名学生获得奖励。随着《钱钟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

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此时此刻,《我们仨》朴素而干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杨绛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2个年头!

她真的老了,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听力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已经闭门谢客。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打电话过去,她总会温和地聊几句,然后说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让人不好意思再打扰。我想,我们真的不必再打扰,只是静静地读一读她和钱钟书的书,真的,这就足够了。《我们仨》中,我们看到那样一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杨先生的笔调依然清新优雅,冷隽幽默。钱钟书、杨绛、钱瑗“我们仨”,他们性格各异,志趣相投,都将读书治学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们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们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杨绛现在开始漫不经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却说:做完他们的事情,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钱钟书语),爱女之心,爱夫之切,高尚人格,尽在其中

2 钱钟书

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的名士之家。父亲钱基博是当地的鸿儒。

1916年,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曾念《毛诗》,后来由伯父教导读书。读了《西游记》、《说唐》等古典小说。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3年,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1925年,返家度暑假,方得知《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大型古文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1927年,因桃坞中学停办,转入美国圣公会办的无锡辅仁中学。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因才华出众,被吴宓先生看做人中之龙。

1932年春,结识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杨绛,常有诗文往来。

1933年,于清华大学毕业,为照顾身体欠佳的父亲,赴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同年,与杨绛订婚。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得以到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行前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37年,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后偕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女儿钱瑗出生。

1938年秋,回国任教,被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外文系破格聘为教授。

1939年,因父亲需人照顾,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和《围城》的具体构思。

1941年暑假,由广西乘船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至1944年基本完成了《谈艺录》的写作,并出版了《写在人生边上》。

1944—1946年,在上海写作《围城》。

1946年,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系研究所事宜。

1950年,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3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钱钟书辞去教务,任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负责《毛泽东选集》英译版的定稿工作。

1955—1957年,在郑振铎、何其芳等人的支持下,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

1960年,与乔冠华、叶君健参与新成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工作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时中断。

1966年,与杨绛同被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成员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次年7月,杨绛也来到干校,同负责信件收发工作的钱钟书常得会面。

1972年3月,由干校回京,潜心于《管锥编》的撰写、修改。

1975年前后,海外误传其死讯,在港、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此误传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

1979—1980年,赴美国、日本等地访问、演讲,大受欢迎。

198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后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1990年12月,黄蜀芹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观众中获得普遍好评,而钱钟书、杨绛在“幕后喝彩”(钱钟书语)。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3年,因健康原因不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被聘为该院顾问。

199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到医院祝贺他的88岁生日。

同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写道:“钱钟书先生的风范长存。钱钟书先生永垂不朽!”逝后,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不留骨灰,亲人将其深埋于北京郊区的大地。

钱钟书主要著作年表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37年牛津大学毕业论文)

《写在人生边上》(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收《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论快乐》、《说笑》、《读伊索寓言》、《论文人》等10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再版)

《人·兽·鬼》(开明书店1945年6月出版,收入《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等4篇小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再版)

《围城》(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5月出版。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再版)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出版,该书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8月出版,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1978年7月刊)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收有《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篇文章)

《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8月出版第一至第四册,后将增订部分合为第五册,近130万字,对《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老子王弼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十种古籍经典分别进行了解读评析,引述了约4000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等十种书的札记)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

《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1版,全书45万字,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引述西方论著500余种)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包括《旧文四篇》和《也是集》上半部的3篇文章,共7篇被作者戏称为“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人民日报》1988年3月24日第8版)

《钱钟书论学文选》(六卷本,由舒展编成,花城出版社1989年出版,包含有钱钟书新补手稿约20余万字的内容)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1995年3月出版,收录了钱钟书自1934至1991年的诗作,包括还乡杂诗、秣陵杂诗等)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为青年钱钟书与晚清民初著名诗人陈衍——字石遗——谈诗的记录)

《钱钟书集》(三联书店2001年后陆续出版,包括《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七缀集》、《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槐聚诗存》等10种13册,计300多万字)

《人生边上的边上》(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收集了作者自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之外的论文、随感、序跋、书评和译文等各类文字)

《钱钟书手稿集 》(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收录了作者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手稿,涵盖了其读书感想和笔记,包括外文笔记)

《宋诗纪事补正》(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书是对厉鄂的《宋诗纪事》的纠正和补充,体例大体参照《宋诗纪事》)

简介钱钟书、海明威、杨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家六个孩子,他是第二个。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童年似乎没有创伤。中学是一九一七届的,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全面发展(游泳、足球、射击,还偷偷地到当地体育馆去学拳击),参加辩论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写短篇小说(已经初具日后成熟的风格的苗头),写诗。他有时中途搭别人的车,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猎区打鹭鸟,事后躲藏起来,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评家认为,海明威离家出游说明他童年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别外一些批评家看来,则象征他早年反叛橡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

  姓名:杨绛 原名:杨季康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11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江苏省无锡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可德》等。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