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南京城研究论文

2023-03-01 23: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南京城研究论文

注: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论文。除署名外,吴庆洲为唯一作者。一、建筑历史研究1. 浅谈真武阁的建筑艺术. 南方建筑,1986,32.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古建园林技术,1987,1:31~35,1987,2:58~62,1987,3:61~643. 广济桥历代的建设. 岭南文史,11-12:82~874.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世界建筑,1989,6:117~1205. 肇庆梅庵. 建筑史论文集(八):21~33.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6. 粤西古建筑瑰宝——德庆学宫大成殿. 古建园林技术,1992,1(总34):42~51,1992,2(总 35):49~557. 圣保罗大教堂. 世界建筑. 1994,1:69~728. 我国佛教塔刹型制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4,4(总45):21~28,1995,1(总46)13~179. 南汉遗迹药洲园建筑设计. 华中建筑,1995,2:57~60,1995,3:70~7310. 建筑文化的承传、融合与演变. 中外建筑,1996,1:4~711.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 华中建筑,1997,2:28~36,1997,3:16~21,1997,4:6~ 1212. 春秋至六朝麒麟演变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7,3(总56):58~6113. 环境生态与传统民居. 第八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 香港,199714.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建筑学报,1998,4:5715. 德庆三元塔修复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9,1(总62):36~4116. 中国建筑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长江建设,1999,2:12~1317. 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华中建筑,1999,418. 曼荼罗与佛教建筑. 古建园林技术,2000,1(总66):32~34;2000,2(总67):30~3319.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华中建筑,2000,4:23~2720. 防洪防匪的大宅——光仪大屋. 小城镇建设,2001,6:72~7321. 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石室. 建筑学报,2001,8:62~6422. 瑰玮独绝,另树一帜——佛山祖庙建筑研究. 佛山市博物馆编. 佛山祖庙. 文物出版社,200523. 宫阙、城阙及五凤楼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古建园林技术,2006,4(总93):43~50,2007,1(总 94):50-5324. 台湾道教建筑脊饰艺术. 世界建筑导报,2006,7:12~1725. 杨大禹、吴庆洲.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建筑师,2007,5(总129):83-9026.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中国园林,2007,10:73-7727. 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造意匠探微.城市与设计学报,2007,9,28:155-20328. The Small Dujiang Weir ,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Baojiatun in Anshun of Guizhou Province 2012年东亚建筑国际学术会论文,2012,12.10.香港29.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actical Case : Baojiatun Watermill.吴庆洲.徐好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2年最佳遗产保护实践会议论文.2012,9.27~29.克罗地亚30. 吴庆洲、徐好好.贵州鲍家屯水碾房保护和修复研究回顾.南方建筑.2013,1:92~95二、城市规划和城市史研究1.古台州城规划建设初探. 城市规划,1986,2:54~572.中国古城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 新建筑,1987,3:66~693.北方雅典爱丁堡. 城市规划,1989,4:57~604.古惠州城与西湖. 岭南文史,14:103~1075.吴庆洲,叶荣贵. Modernized City, Cultural Tradition,Local Features. 转变中的亚洲城市和建筑国际学术 会议论文,1989,11. 北京6.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 华中建筑,1991,2:55~617.历史文化名城牛津. 国外城市规划,1991,4:40~438.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 古建园林技术,1995,2(总47):53~609.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 建筑学报,1995,8:45~4710.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 华中建筑,1996,2:31~401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中外建筑,1996,4:32~3412.中国古城规划与宇宙模式. 纪念刘敦桢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南京,199713.中国古城选址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0,9~10,9:31~36,10:34~4114.郑力鹏、吴庆洲. 佛山福贤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城市规划,2001,10:37~4015.Study on Citywall and Moat Military Defence System of Nanjing City in Ming Dynasty.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 研讨会论文. 南京,2004,1116.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 城市规划,2005,2:66~6917.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建筑师,2005,4(总114):86~9118.周霞,冯江,吴庆洲.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 例. 城市规划2005,8:93~9619.The Urban Canal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日本,京都,2006,10、华 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61~6920.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总序. 建筑师,2011,1:91~9521.Study on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ortoise City of Ganzhou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20.No.4,2011.22.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建筑师,2012,1(总155):64~7323.丽江历史文化述论.中国名城,2014,11:47~5224.亚德里亚海的明珠—杜布罗夫尼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4):52~57三、建筑和城市防灾研究1.两广建筑避水灾之调查研究. 华南工学院学报,1984,2:127~1402.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和成就. 城市规划,1984,3:28~34 3.中国古代城市防洪初探. 城市规划汇刊,1985,3:12~184.我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城市规划汇刊,1985,3:47~525.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 清华大学. 建筑史论文集,1987,8:1~20,清华大学出版社6.历史上梧州城的水灾及防洪措施. 珠江志通讯,1988,1:32~347.伦敦城特大火灾及其重建. 新建筑,1988,4:568.唐宋明清京都排水排洪系统的研究. 城市规划,1988,6:35~379.兼有防敌和防洪作用的台州古城. 古建园林技术,1989,2(总23):55~5910.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from Flood Damage. DISATERS. 1989,volume13,NO.311.惠州西湖与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89,4:7~912.Housing Measures against Flood Impact Along Pearl River. 国际住宅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4,英国, 谢菲尔德13.唐长安在城市防洪上的失误.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3:290~29614.广州古代的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90,3:36~3715.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195~20016.我国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2,4:23~2717.现代城市防洪的方略与措施. 长江建设,1995,1:15~1818.现代城市水害的剧化及防御对策. 城市规划,1995,3:41~4319.汕头市防御洪潮灾害的方略与措施及减灾对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 研究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8,2:89~9421.The Urban Flood Hazard And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年国际建筑 师协会第20届大会论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23~2922.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 规划师,2002,1:12~1323.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回顾. 灾害学,2002,2:62~6924.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4,4~525.Urban Flood: Experience & Hazard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市洪水经验与可持续 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越南,胡志明市,2006,3,1026.历史上四川地震堰塞湖水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新建筑,2008,4:112-11427.荆州古城防洪体系和措施研究.中国名城,2009,3:34~4028.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中国名城,2010,1:37~4129.借鉴古代经验,防暴雨城市涝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规划创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745. 重庆出版社,201030. 汉魏洛阳城市防洪的历史经验及措施.中国名城,2012,1:67~72.31. 论北京暴雨洪涝与城市防涝.中国名城,2012,10:4~1332. 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涝的启示.灾害学,2012,3:111~11533. 襄阳古城历代防洪体系的建设及减灾措施.中国名城,2013,4:47~5234.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涝—古城水系防洪排涝的历史经验的借 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城市规划,2014,8:71~77四、建筑教育与研究1.继承先师事业,培育精英人才——谈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新建筑,2004,4:62~642.中国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 华中建筑,2005,3:126~1333.建筑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建筑教育的世纪重任.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大学主编.中国建筑 教育.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与建筑史博士点30年回顾.南方建筑,2012,2:48~535.纳精英,育人材,带队伍,求发展——当系主任八年往事回顾,南方建筑,2012,5:11~12五、报刊文章1.Cities built to avoid flood damage. CHINADAILY. November 5,1996:92.Roof Décor Stems from Mythology. CHINADAILY. December 31,1996:93.探秘: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光明日报.2011,8,12:15

南京绕越公路和南京滨江大道的资料,最好是一篇论文

  南京滨江大道绿化景观设计为例-----------

  本文以南京市滨江大道绿化景观设计为例,从绿化景观的平而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方面对此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南京市城市道路景观构成的特色,并就此论证南京市道路绿化要通过这三大构成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
  与其他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相比较,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管是对当地居民或是外来客讲都是接触最频繁,形成印象最深刻而持久的一种绿化景观类型,对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京作为四大火炉之一,道路绿化景观的构成较其他城市来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通过道路景观设计,努力营造出夏季绿树环抱,冬季阳光普照的绿化环境。下面就以南京滨江大道绿化景观设计为例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方面对南京市的道路绿化景观构成进行阐述。

  1、现状分析

  南京滨江大道是显南京城市的滨江特色一条景观大道,规划全长15.5公里的滨江大道北起三汊河大桥,南至长江三桥天后村立交,设计为双向8车道,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位于纬九路至纬七路之间,长3.6公里;二期从纬七路一直北上至三汊河,共4.9公里;三期位于最南端,距离也最长,从纬九路到长江三桥绵延7公里。滨江大道串起了定淮门大街、草场门大街、汉中门大街等主要东西向干线,也由此搭建起河西地区交通骨架。老城新区两条主要的快速通道,即老的城西干道和即将竣工的滨江大道,将形成新城区周边的环路,实现老城新区的快速对接。滨江大道路幅宽达60米,双向8车道。由于是专为机动车而设,15.5公里的长度内全部没有人行道和慢车道。滨江大道还是城市快速干道的组成部分,全线将架设5座立交桥。为了不破坏滨江公园与奥体中心的中轴线,滨江大道在过纬八路至青石埂路段时还设置了958米的下穿隧道。

  南京滨江大道地处南京河西滨江地区,是河西新城区南北向重要的城市快速路,也是新城区滨江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程是对滨江大道2.4标B段、3.1标、3.2标、3.3标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是提升滨江大道形象、展示南京现代化滨江城市特色的重要工程。
  规划设计共有四点原则:
  1.全线绿化景观统一中有变化,协调安排各标段,使其风格统一而又不失丰富,和已建成的南段要协调。
  2.绿化景观的风格要大气和精致相结合。绿化种植风格要整齐、雄浑、有气势,才适合车速80公里/小时的行车视线要求,也符合南京城市的风格、在主要路口的地方,要精心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体现精致。
  3.因地制宜的解决中央分隔带的坡度问题,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4.兼顾安全、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到行车安全,防眩栽植,以常绿树为骨干树种,以乔木为主,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首先对滨江大道进行了实地考察,道路现状宽20米,绿化带的现状长势良好,道路交通流畅,两侧景观带的设计在变化当中寻求统一。作为南京城市交通快速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滨江大道3.5公里长的纬七路至纬九路路段与同步建设的滨江风光带一期示范段工程已于2006年10月前竣工。为河西地区增添一条融交通、园林景观、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景观大道。滨江大道将与滨江风光带连为一体,形成整体的景观效果。为了不影响奥体中心到江岸的整体景观风貌,南北向的滨江大道采用隧道方案穿越奥体中心到江边的东西轴线,全长400米的双向下沉隧道目前土建工程量完成过半,隧道顶部将作为景观预留空间,起到奥体公园和滨江风光带之间的交通连接作用。

  滨江大道风光带由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cox公司进行景观设计,并参考了上海等地的城市绿地建设经验。目前开工建设的一期示范段全长3.5公里,占地面积约2000亩,沿着一条内部河流串联起一系列的生态、休闲、景观商业的经营项目,按照规划分为活动区、休闲区和生态区三部分,活动区将以开放的公众活动为主,设置餐饮娱乐、游览表演等设施。休闲区将开辟江岸湿地公园,配备高档酒店,营造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休闲场所。生态区将以自然植被为主,形成幽雅静谧的生态景观。

  2、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2.l绿化景观的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切设计的基础,而点、线、而是平而构成的基本要素。在绿化景观设计中亦是如此。

  在滨江大道绿化景观的平面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平面构成的这三大要素。整个绿带为个狭长的绿色大道,运用富于变化的“8”形状将绿化带进行了完美的分割,形成前景层与背景层两个部分。这个作为分割的“8”字形色带便构成了平面构成中的一大要素“线”。在色带前方即绿带的前面等距点植地被草坪,增调了整个道路绿化统一性。在色带后方即色带的背景层,等距种植香樟,石楠等乔木,其下种植花叶常春藤地被,形成了乔木密集种植而形成的大色块效果,这是近两年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新形式。这样形状简洁的树阵效果构成了此平面构成中“面”这一要素。其中的景观石的完美运用构成了此平面构成的“点”的要素。

  由于点、线、面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滨江大道道路绿化设计均衡而富十变化,强调大色块、大线条,图案简洁明快,对比强烈,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2.2绿化景观的色彩构成

  色彩是世界丰富多彩的重要元素,也是决定一切设计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是离不开搭配和谐的色彩的。在绿化景观设计中,色彩构成具体表现为植物的色彩变化以及绿化景观的季相变化。而在绿化景观绿色是色彩的主体,用于设计的基本材料大都为绿色,所以要让绿化景观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层次,植物品种的搭配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植物配置设计能让原本一盘青菜的绿带景观变得四季有景,一片山花烂漫。

  在滨江大道绿化景观设计中也运用到色彩构成这一原理,注重植物品种的合理搭配,考虑到植物景观的季相景观。在"8”形色带中把色泽鲜艳的金边黄杨与红花继木搭配在一起,且红花继木在冬季依然会留着一丝色彩,为冬季的滨江大道景观带带来了一片春的色彩,在色带前点植的红继木球叶片深红,春秋两季开出粉红色的花朵,在修剪整齐的龙柏色带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色带后的香樟等乔木,相互交替,形成了色彩上的明暗对比常绿与落叶的混交布置,丰富了整个绿色长廊的季相景观,体现设计中完美的色彩构成。

  2.3绿化景观的立体构成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除了有优秀的平而构成与色彩构成外,同样也离不开层次丰富的立体构成。好的立体构成使得滨江大道绿化带景观富有强烈的展示魅力。在滨江大道绿化景观设计的立面构图上,为了协调植物景观在立体结构上的统性和相关性,除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形成的多层结构外,还注重选用不同的植物造型,如三角形的红花继木球,自然舒展的八角金盘,姿态优关的紫叶李等。不同植物的高度,构成变化适中的景观线,丰富了绿化带绿化景观的立面景观。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南京滨江大道绿化景观设计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际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元素有机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新颖、别致的道路绿化景观。

  南京绕越高速公路将成“市内路”------------

  记者昨天从南京绕越高速公路现场获悉,总长度41.323公里的南京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将于明年4月底合拢,到今年底绕越高速公路路面基础工程将实现贯通,整体工程将于2010年通车。

  据中交一公局三公司项目经理熊强介绍,与宁杭、宁淮、沪宁等出境高速公路不同,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为南京境内高速,它穿过城区南部和东部,全线共与4条国道、5条省道和11条城市道路相交,4次跨越铁路,绕越高速东南环,位于长江三桥和正在建设的长江四桥之间,是江南地区出入交通、过境交通和城市间交通的重要枢纽,既是南京市外围的一条快速通道,又是国家规划中沪蓉国道主干线的组成部分。建成后,双向6股车道的绕越高速与沪宁高速、宁杭高速、机场高速以及宁马高速都建有互通连接,外地过往车辆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绕越掠过南京直奔目的地,而不需要再进入南京城区辗转周折,根据规划,从东南段的起点长江三桥至沪宁高速主线入口,开车所需时间不过半小时左右。

  据了解,绕越东南段全线共设立了8个互通立交,分别是与宁芜公路、绕城高速相连的刘村互通;与宁丹路对接的东善桥互通;与机场高速对接的南庄互通(东涧村附近);与102国道、宁溧公路相连的殷巷互通;与天元路互通的科学园互通;与东山街道相连的东山互通、与宁杭高速相接的宁杭互通以及串起沪宁高速的麒麟互通,开车行驶在绕越高速上,平均5公里左右就有一个互通出入口,从那里可以很方便地进出南京主城。

  南京交通集团董事长冯宝椿表示,绕越东南段2010年建成通车后,对南京市交通格局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缓解绕城公路流量压力。近年,随着南京城区不断扩大,绕越公路的功能正逐渐从外围线变成“市内路”。

  名词解释:

  什么是绕越公路

  绕城公路是城市“一环”,而绕越公路则是未来南京的“二环”。绕越公路,全线初步规划经过仙林—石埠桥公路桥—雍六高速—大厂—宁淮高速—老山—长江三桥—江宁—仙林等地,呈闭合环状。绕越公路东南段是途经南京市的国道主干线公路、国家重点干线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过境交通的共线段。之所以把绕越公路称为“二环”,是因为它要凌空越过机场高速、沪宁高速等多条道路,最终实现环绕南京城。

  绕越高速助推南京发展------------

  新闻提示: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位于长江三桥和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四桥之间,全长41公里,是江南地区出入交通、过境交通和城市间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市自主投资建设总额最大、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2006年9月20日,南京市交通集团注册成立南京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2006年12月30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2007年10月份实质性开工建设,现已完成50%的路基桥梁工程,计划年内完成70%的路基桥梁工程,力争2010年建成通车。

  与宁杭、宁淮、沪宁等出境高速公路不同,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为南京境内高速,它穿过城区南部和东部,全线共与4条国道、5条省道和11条城市道路相交,4次跨越铁路,并且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动迁大量的高低压电力线、通讯线路、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航油管道等多种管线。此外,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沿线还可能触及各个朝代的文物点和墓葬群,建设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堪称南京高速公路建设史上之最.

  绕越高速2010年通车

  “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建设尽管困难重重,但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总体进展比较顺利,我们将力争2010年将其建成通车。”市交通集团副总经理张映芳说。

  据悉,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是我市“五桥二隧,两环两横十二射”对外交通布局中“两环高速”的重要组成路段,是途经我市的沪蓉国道主干线公路、国家重点干线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过境交通的共线段。它建成后,与沪宁高速、宁杭高速、机场高速以及宁马高速都建有互通连接,外地过往车辆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绕越掠过南京直奔目的地,而不需要再进入南京城区辗转周折,从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的起点长江三桥至沪宁高速主线入口,开车所需时间不过半小时左右。

  为使这条高速公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全线共设立了8个互通立交,分别是与宁马公路、绕城公路相连的刘村互通;与宁丹路对接的东善桥互通;与机场高速对接的南庄互通(东涧村附近);与双龙大道相连的殷巷互通;与天元路相通的科学园互通;与东山街道相连的东山互通、与老宁杭路相接的宁杭互通以及串起沪宁高速的麒麟互通,开车行驶在绕越高速上,平均5公里左右就有一个互通出入口,从那里可以很方便地进出南京主城。

  交通专家表示,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2010年建成通车后,对南京市交通格局带来的最大影响应该是缓解绕城公路流量压力。南京绕城公路建成后,就一直担负着外围环线的功能,大部分过境货运车辆都行驶在这条路上,这两年,随着南京城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江宁区划纳入南京以来,绕城公路的功能正逐渐从外围环线变成“市内路”,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建成后,完全可以将绕城公路解放成为“市内路”。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论文5000字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200字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又以20万兵力分南北两路会攻南京,中国军队以10多万之众浴血苦战,英勇地反击侵略者。然而终因实力悬殊,13日南京城沦陷。1937年9月19日,日军开始对南京等实行'无差别级'轰炸。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历史原因又哪些?
首先,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该民族崇尚武力,具有忠君忠国的武士道精神。二战爆发,日本成为法西斯同盟国,充分暴露出其军国主义的野心。战争,给日本军国主义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武力的舞台。
其次,从日本的地形来看。日本,区区一小岛国,资源有限,而且火山活动频繁。这些地理因素时刻威胁着日本国民的生活。要寻找一个安定、资源丰富的环境生存下去,与之比邻的中国已成为它眼中所要侵略的对象。另外,这种威胁也滋长了侵略的野心。最后,近代中国的衰败,给虎视眈眈的日本一个犯下滔天大罪的机会。近代中国的历史不堪回首,屈辱的历史让人义愤填膺!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开始,衰落的迹象已蔓延在中华大地,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和掠夺使得中华大地满目疮痍!观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一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一定的历史事实,而从南京大屠杀中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综观当今国际形势,歪曲历史事实的骚动仍然活跃在当今的和平舞台。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之后不去反思自己的滔天罪行,反而更加猖獗地参拜供奉战犯神位的靖国神社,企图抹煞这段毫无血性的罪行!其可耻行为与当初的几乎无liuxue86。com多大差别。有感于此,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一现象,防微杜渐,并做好相应措施,不能任其篡改历史,愚昧中日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同胞!
第二,在处理周边问题上(不管关系主权与否),只要是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都应该出头予以制止,政策最错的是浪费时间在对周遭发生的事视若无睹。而放到我们现在之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几个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海以及钓鱼台、琉球群岛问题,而大部分的国人,都是支持政府在这些问题上以强硬姿态解决,可以说,这以上任何一个问题拖得愈久,对执政党的统治是不利的。
第三,在南京大屠杀之后,也有不少的日本军官对自己的罪行表示沉重的忏悔和内疚。对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所有日本人。对待日本,我们国人要有理智的行为,既要抵制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人类道义的行为,又要赞同一些知错能改、反省深思的行为。对有伤中华民族尊严的可耻行为,我们在充满愤慨之时,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不做出国际的行为。
第四,当今世界倡导和平。和平一定是属于善良和正义的范畴。在当今世界,你到任何一个国家,恐怕没有哪个政府和人民会说不要和平。是的,一切罪恶和苦难源祈求正义,只能对向往正义的人祈求;企盼和平,只有向爱好和平的人企盼。向恶人只能祈来罪恶,向满脑袋霸权和霸主思维的人祈祷和平,其实无异于与虎谋皮。是善良加幼稚的想法。祈祷和平是正义善良的人们正义善良的愿望和感情。但真正的和平只能靠和平的实力来实现。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要取得永久的和平只有实现永久的强盛。强国之路是和平的惟一出路。
总之,南京大屠杀之残暴堪称有史以来之最。作为任何一个有良心、有正义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历史,任何手段也无法掩盖这一事实!

论文答辩开场白

南京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曾十朝为都。城内及周边地区山环水绕,自然地理形势特殊,从建城之始,南京的发展就与当地的山水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在相互依存中又得到了各自的发展和改变,一些时期所取得的进展更是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延续至今的山水城共存的城市景观可追溯至明初。因此,对于明初南京山水与城市关系的研究,不仅是对一个历史问题的探讨,同样具有其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山水形势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探寻其中的规律与特点,以期为包括南京在内的诸多山水城市的日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和依据。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本选题的缘由、意义、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介绍,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南京山水形势概观。首先,对南京整体的山水形势加以概述,论述了当地的主要山体走向和河湖分布状况。其次,将其中对城市影响较大的山水实体进行了单独介绍。第三部分:明代以前南京的山水形势与城市发展。论述了明以前南京在前都城时代、六朝为都时期及成为统一王朝都城之前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情况及其与山水形势的关系。认为孙吴建业城和南唐江宁府城分别奠定了其后城市发展的基础,文中对这两个时期的城市建设与山水形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有重点的阐述。第四部分:明初南京城市的营建、布局及其设计依据。这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南京在明初成为统一王朝都城时的营建情况;其次,介绍了明初南京城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另外,结合当地的山水形势从风水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明初南京城的规划设计依据,综合阐释了南京城在当时形成其特殊形制的原因。第五部分:明初南京的水环境与城市建设之互动关系。首先,从水对城市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因水体状况而形成的明初南京的特殊城市形制。阐述了当时因水体而形成的城市景观,包括桥梁、文教设施、制造业厂坊、市场、黄册库及文化娱乐等方面。其次,论述了城市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关、水闸及堤坝修建在内的水利设施的完备及对河流的开凿与疏浚,其作用是积极的。第六部分:明初南京的山与城市建设之互动关系。这一部分从山对城市的影响出发,论述了由于诸山对南京城垣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特殊的走势。当时因山又形成了诸多景观,如寺观、礼制建筑、文教设施及公共设施等。在城市对山的影响方面,认为由于当时进行的包括陵墓修建、园圃种植等在内的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山体的原貌,但负面作用相对有限。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通过对南京山水形势与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的总结,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1)明代以前,南京城市的选址与当地的山水形势联系紧密。起初被用作军事堡垒的越城、金陵邑及石头城分别建于军事地位重要的城南的雨花台和城西的清凉山上;后来的孙吴建业城向功能更为齐备的方向发展,城的面积增大,处于清凉山、钟山、玄武湖、秦淮河、青溪之间相对平坦的开阔地带;南唐江宁府将城市南移,跨秦淮河而建,四周有长江、玄武湖、清凉山、钟山、雨花台等山水实体的拱卫。由于南京当地特殊的山水地理形势,当时兴建的城市在其朝向、形态和中轴线等方面也受到显著影响。城市并未呈正南正北的ect to a Borel probability measure /& any r~ c N+ and any e > O, one can find a measurable set R ( a so called (r; of A TER。 。TERremainde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disjoint and exhaust X with exception se朝向,城市形状也不是特别的规整。明以前,城市发展对山水形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环境的影响,其中又以三国孙吴和南唐时期为代表。这两个时期通过人为因素开凿和疏浚的水道改变了当地原有的水体面貌,影响至今的水环境的基本格局在此时被基本奠定。(2)明初南京的山水形势对城墙的形制具有显著影响,山的存在更是导致了外郭城的出现。当时因水而产生了桥梁、文教设施、制造业厂坊、市场、黄册库、文化娱乐等景观;皇宫居于城市东部的特殊布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山的影响,当时因山而出现了礼制建筑、寺观、文教设施、公共设施等城市景观。(3)明初南京城市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河流的开凿与疏浚及包括水关、水闸、堤坝在内的水利设施修建。城市建设对山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于陵墓的修建和园圃的设立。(4)相较于山,水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在明初表现得更为紧密,因水产生的城市景观更为多样,城市建设对水的影响亦更大。当时的城市建设对山水的积极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在对其的破坏及污染等方面,则表现得不突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