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力资源影响力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契合度影响关系
2。培训机构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研究——以学而思为例
3。中小型猎头公司的敬业度调查研究(悄悄告诉你,这是X职场有位实习生帅小伙的论文题目哦,毕业以后一直就在X职场工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验证明,有许多书读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四遍五遍就读懂了;有的书昨天读不懂,过些日子再读才读懂;也有的书似乎已经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知识,再去读,才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吾于《武成》,取二、三军而已矣”。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有的作者为了说服读者,往往会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来一些对己有利甚至以假乱真的材料,力图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如果我们读书时不思考,就难以辨别真伪是非,那就难免上当受骗。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有位学者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
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验证明,有许多书读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四遍五遍就读懂了;有的书昨天读不懂,过些日子再读才读懂;也有的书似乎已经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知识,再去读,才真正读懂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
这是因为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孟子说:“吾于《武成》,取二、三军而已矣”。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
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有的作者为了说服读者,往往会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来一些对己有利甚至以假乱真的材料,力图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
如果我们读书时不思考,就难以辨别真伪是非,那就难免上当受骗。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
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
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有位学者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
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
900字作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验证明,有许多书读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四遍五遍就读懂了;有的书昨天读不懂,过些日子再读才读懂;也有的书似乎已经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知识,再去读,才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吾于《武成》,取二、三军而已矣”。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有的作者为了说服读者,往往会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来一些对己有利甚至以假乱真的材料,力图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如果我们读书时不思考,就难以辨别真伪是非,那就难免上当受骗。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有位学者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
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本章是孔子对于真知的获取途径之阐述。由于知是义的基始,而义在孔子学说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真知的获得也就是相当重要的事情了。
本章字面上的重点就是这四个字:学、罔、思、殆。因此我们先分别解释一下这四个字:学即是学习,着重在取法及理解,是见闻的知;思是思考,着重在分辨及判断,是推悟的知;罔原是罗网,引申有蒙蔽、拘束之意,亦可通惘字,而有迷惑、困惑之意;殆则有危险、不安及疲乏的意思。
综合此四字的意义,便能对本章有清楚的了解: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
因此学思并重便是本章之意,这同时也是建立真知的良好途径,也是孔子的治学方法之一。
其次,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另一章相近的,却又好象有点矛盾的记述。卫灵公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表面上看来,此章之中似有学重于思的感觉。其实此章有两点要仔细注意一下:第一点是“尝”字,尝即是曾经,因此可知此章所指应该只是某一两次的学习经历;第二点是其实此章整章只是在强调思而不学,虚掷了光阴及精力。严格讲起来,只是等于为政篇本章的后半段,并无学重于思之意。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论语中与本章有互补作用的另一章。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除了学思并重之外,积极地吸收新知,也是一种能拓展真知领域的做法。当然在吸收新知的过程之中,还是必须兼顾到学与思并重的原则,如此方可得到正确的新知。
、《学与思》“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法国著名小说家的这句名言,深刻的揭示出了学与思的关系。
德国著名文学家普朗克先生也曾说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 先生也讲了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 思维在人认识客观世界乃至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读书是易事,而思考是难事,但二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的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灵感的源泉。古时候,叙拉古国王亥厄洛让金匠为他制造一顶金冠,制成后,他怀疑黄金被金匠偷走了部分,又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他把阿基米德找来,请他帮忙。
阿基米德很快得出结论:假如黄金里掺进了白银,制成的王冠一定比同重的纯黄金的要大一些,只是王冠表面不平整,不容易从外表判断,为此,他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一天,他去洗澡,当把身体浸入盛满水的浴盆时,水从盆沿溢出来一部分,他连忙跳出,浴盆的水位又下降了,“浴盆中溢出的水不正好与自己的体积相同吗 ? ”就这样,他完成了国王的任务,同时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阿基米德定律。
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金钥匙 爱迪生幼时就爱观察、爱思考,同时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上学不久,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对学生说:“二加二等于四。”
他站起来发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呢?”老师被问得目瞪口呆。老师不仅不认为爱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反而认为爱迪生是在捣乱。
因此,他上学才三年就因“成绩不佳”被勒令退学。然而他凭着艰苦的思考和探索,终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学是思的基础, 思是学的深化, 我们要思考, 但不是神思漫想,而要切合实际。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既富于理想,又必须脚踏实地去奋斗。
我们活着,终日都为寻找打开这些锁的钥匙而奔波忙碌。于是,我们需要学与思的毅力,学与思的洗礼,学与思的考验,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学与思,对陶治人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从中你会发觉:没有知识的人常常议论别人无知,有知识的人时时发现自己无知。
学习,为求进取;思考,才有发展。面对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扩展,知识和信息的爆炸,我们脑袋这架“计算机”就必须有一个很好地处理问题和信息的最优程序,不然我们就会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法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古人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今人也言: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些学不到。
可见,学习在我们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然而, 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所以, 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适应时代的要求。2、《论学与思》伟大的教育家孔圣人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然,这句话鲜明地阐述了学与思的重要性。那么,是否一定要做到学习必须思考呢?当然“是”。
在当今社会,许多中学生面对学习与思考间,出现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苦难事。一部分学生整天沉浸在学习中,他们埋头苦干,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眼看着成绩一天天下降,他们只能消失在沉思中。
面对老师“指桑骂槐”的循循诱导,他们却不以为然,认为他自己不是块学习的料,从此,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这是什么所致的呢?当然是他们只会学习不会思考。然而,却存在着这样一大群人,他们整天只顾着玩而忘记了学习,在必要时他们只会做出许许多多的思考,而不去动手,因此,在考试中只能连连溃败,其实,他们并不笨,相反,他们非常聪明,在困难面前总能想出许许多多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他们为什么会在学习方面失利呢?那是因为他们只会思考而不会学习。最终他们只能在学业这条路上跳槽了。
这是生活中的两类学习与思考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成了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的一大难题。
那么当一个懂得学习方法并且又对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思考的人,那么他们的人生之路也许就少了许多的坎坷。真理学与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验证明,有许多书读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四遍五遍就读懂了;有的书昨天读不懂,过些日子再读才读懂;也有的书似乎已经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知识,再去读,才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吾于《武成》,取二、三军而已矣”。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有的作者为了说服读者,往往会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来一些对己有利甚至以假乱真的材料,力图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如果我们读书时不思考,就难以辨别真伪是非,那就难免上当受骗。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有位学者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
每次在读到这句话时,都忍不住会自动翻译作“读史不读经则罔,读经不读史则殆”。
我不愿意把读书的事别做一格,不赞同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我觉得这样说的人真是太拘泥于表面上的形式了。前文中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就表现出了一种通达。读书是认识世界或者说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方法,就和通过感官来认识是一样的。关键不在于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而在于取得了什么样的认识。
里自新篇第二讲戴渊与陆机的事。戴渊做强盗,率领一帮少年刚好抢到陆机头上,陆机却一眼看中戴渊是个将才。戴渊当时的表现是“据胡床指挥左右,皆得其宜”。这种才能可以由读书得到,也可由实践得到。如果陆机拘泥,就要再详察一下戴渊的背景,是兵书娴熟,还是经验丰富呢?历来读书人与不怎么读书的人互相瞧不起就是被这种拘泥所害,读书人嫌弃别人不知书,不怎么读书的人嫌弃书呆子没有实际经验。陆机却是个很通达的人,当时就对戴渊说:“卿才如此,亦复做劫邪?”充满赞叹。这样的陆机与子夏是相通的,他对戴渊的看法是“不论戴渊有没有像世俗所认为的那样‘学’过,他都认为戴渊已经‘学’了。”
似乎有些扯远了,我希望做到的是不拘泥于表面上的形式,不读书的人也可“谓之学矣”,而这一条中与思相对的学,也未必非要是实践,笃行,习其事之类的行动。读正史是一种很好的学,读则是孔子引领之下的思。
然后说一点个人的体验吧。
我以前读,总觉得读不下去,尤其读到某些议论,觉得很迷茫。有两方人马相互争论时,更是觉得很疑惑,因为听来两方都很有道理。于是痛感读一类书的重要性,不读经而只读史,如同在迷宫中盲目打转,走得再勤劳,也走不出去。
近来读,有时十分烦燥,一是觉得自己表达不出,一是觉得缺乏事实来与之印证。这样又痛感读正史的重要性。
说到读经与读史,我觉得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有一个很好的既渊博又敏锐的老师来指点。老师会在讲经时,引史为证;讲史时,以经正义。
这样的老师如可得,我愿意让他从天上掉下来,狠狠砸痛我的脑袋。如其不可得,也要时时警惕自己,把经史参差交替着读,不可偏废。
你可以先讲解他的意思,在围绕这个意思展开话题,结尾再说说你打算怎么贯彻这个理念。或者号召大家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举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一句出自《论语》
一书。这句话
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翻译的话,意思是:
“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
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
就会对所有事情一知
半解,不懂装懂。
为什么我偏偏对《论语》的这一句印象这么深刻呢?原因是这句
话对我的学习和对以后的生活都很有帮助。其实,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句不仅使我深刻体会到思考和学习要同时相辅相
成的重要性,
还发现对自己将来的学习过程和将来的生活都有重要的
启发。在我升上初一后,我发现现在不但学习环境改变了、科目增多
了、老师们的教学方式都不同了,而且为了要迎合老师的教学方法,
连自己的学习方法都不得不改变。我们更要学会学习,擅于思考。
就拿我们班的某一同学来举个例子。他在小学的时候基础就不太
牢固,再加上刚进入初中阶段,因为不擅于思考,学习方法不对,跟
不上老师的进度,所以每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由此看来,好的学习
方法和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作用很重要。我们要擅于向这方面学
习,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样学习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收益。
快来读读《论语》吧,它将能让你终身受用!
举例: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内容提要】传统的“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学生装进令人生厌的条条框框,给学生的思想戴上了无形的“套子”。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探索出了“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由段到篇”的写作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个过程后来被学生形象地喻为“三级跳”。
【关键词】并列式结构 作文写作 三级跳
一、问题生成
作文写作之于学生及作文教学之于教师,均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一方面,学生因生活阅历不丰富,素材不多,感触不深,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颇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教材更新较快,且教材上缺少写作指导或写作指导实用性不强,教师往往对作文教学一筹莫展,经常是随意布置一个作文题给学生,不管学生有无内容可写,牛不吃草强压头。对交上来的作文则全批全改,从标点到错别字,从病句到语段,从标题到结构,从开头到结尾,一律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进行“全面体检”。分析评讲作文时也面面俱到,所有的优点都提,所有的不足都批,教师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下次作文中继承所有的优点,避免所有的缺点,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然而学生却感到自己的作文处处都是硬伤,不知道该吃什么药。这样的作文写多写少一个样,甚至写与不写一个样,这种“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学生装进令人生厌的条条框框,给学生的思想戴上了无形的“套子”。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可见,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一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漪沦。笔者认为,凡事不可急于求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一点一点地突破,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最后进行归纳、整合,才能使师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自己在做什么,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一个无限丰富的世界,着眼点很多:审题、立意、标题、开头、结尾……一篇论文无法面面俱到,若能真正解决好一个问题,并且让这一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已经令人感到很欣慰了。我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写作时,语言往往很精彩,事实也很生动,但经常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任凭思维驰骋(相信许多老师也碰到过类似难题)。后来,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发现“结构混乱”是学生作文的“致命伤”,于是我决定“对症下药”,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一般而言,初中作文的常见结构模式有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等几种,我对以上五种模式都进行过仔细研究,并用五次作文课进行过训练,最后师生一起对五种模式进行了归纳、整合,收效很好,学生兴趣浓厚,作文大有长进,基本克服了“结构混乱”这一缺陷。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并列式结构作文指导课,因此,我想在此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并列式结构作文写作教学的一些心得,想就此问题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并将我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与同行们一起分享,以期共同提高。
本次作文训练教学目标是“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由段到篇”,这个过程后来被学生形象地喻为“三级跳”,下面是具体的教学步骤以及师生互动情况:
二、活动过程
第一个流程(第一跳):由材料到仿句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几则材料,然后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训练。
材料一:人生如水,平和心态静如水,正直为人明如水,轻看名利淡如水,笑对坎坷韧如水。
材料二:人生如镜,人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必须拥有三面镜子——显微镜、放大镜、平面镜。用显微镜来寻找自己的缺点,用放大镜来发现别人的优点,用平面镜来照出自己的现状。
材料三:人生如花,人生应该像迎春花一样在早春迎接万物,人生应该像太阳花一样在酷暑争奇斗艳,人生应该像腊梅花一样在寒冬散发芬芳……
材料四:人生如标点,人生像个问号虚心求教,精益求精;人生像个逗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像个叹号,肯定自我,激励自我;人生像个省略号,影响后世,死有余香……
材料五:人生如棋,下棋讲究棋逢对手,人生讲究竞争双赢;下棋有攻有守,人生有进有退;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下棋时而损兵折将,时而反败为胜,人生有时山重水复,有时柳暗花明。
学生看完五则材料后比较兴奋,觉得这些人生比喻挺有趣,我趁机向他们提要求了:“其实,人生的感悟很多,人生的比喻也很多,请大家再次认真阅读五则材料,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材料是从哪个角度来揭示人生的现象与规律的,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则进行仿写,仿写具体要求如下:
①自选喻体,也可以沿用原材料中的喻体。
②自选角度,揭示人生道理。
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可写三句,也可写三句以上。
④字数可增可减,仿句用到比喻、排比就行。“
学生积极性较高,纷纷动笔进行仿写……写好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然后推荐写得好的习作让全班同学分享。在这个阶段(第一跳)出现了许多文采颇佳的习作:
孙丽同学写道:人生如花,人生有时像泪花那样忧伤痛苦,人生有时像浪花那样绚烂美丽,人生有时像火花那样激情澎湃。
张琴丽同学写道:人生如音乐,音乐有时低沉缓慢,人生有时坎坷失意;音乐有时高昂激越,人生有时成功得意;音乐有时余音绕梁,人生有时芳香四溢……
陈沙沙同学写道:年少时,我们激情澎湃,心存梦想,就像日出时光芒万丈,魅力四射;年轻时,我们风华正茂,建功立业,就像日中时太阳炙烤大地,滋养万物;年老时我们悠闲自在,尽享天年,就像日落时霞光映照,余温尚存。
顾利青同学写道:人生如水,人生应该像溪水那样清澈透明,人生应该像江水那样勇往直前,人生应该像海水那样开阔包容……
茹萍同学写道:我觉得人生应该像几何图形,人生应该像三角形那样沉稳,人生应该像正方形那样正直,人生应该像圆那样完美。
高晓红同学写道:人生如水,水有不同的味道,人生也有不同的味道。有时人生像饮料一样甘甜,有时人生像咖啡一样苦涩,有时人生像茶水一样散发清香,有时人生像葡萄酒一样令人陶醉。
朱佳飞同学写道:人生如水,水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有的人,他的人生像冰,固步自封、停止不前;有的人,他的人生像水,随和灵动、左右逢源;有的人,他的人生像水蒸气,热情奔放、生机勃勃。
程佳梨同学写道:人生如灯,灯会熄灭,人生会消亡;灯要不断加入油,人要不断吸收知识;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人生要雕琢自我奉献社会。
李文同学写道:人生如笔,人生应像毛笔一样潇洒自如,人生应像钢笔一样遒劲有力,人生应像铅笔一样知错即改,人生应像彩笔一样精彩纷呈。
童海冬同学写道:人生如英文字母,人生应该像I,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生应该像Q,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要不断努力,超越平凡;人生应该像H,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们要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之桥,架起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之桥,架起国与国之间的繁荣只桥。
王建峰同学写道:人生如水,人生应像水一样富有情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生应像水一样富于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应像水一样富于变化,还是“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展眼即“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燕同学写道:人生如茶。人生幸福如茶,人生苦难如茶,人生性情如茶。
第二个流程(第二跳):由仿句到段落
学生以上这些仿句之后,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加深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变他人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开阔了心灵的视野。思维的闸门已经打开,有的同学对我说,老师,还有别的人生比喻,还有别的排比句可写,于是我干脆让学生交流交流,讨论讨论还有哪些角度可写。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发现还有许多人生的比喻,如“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人生如河”“人生如海”“人生如山”“人生如纸”“人生如诗歌”等,即便是“人生如水”这个话题,也还有许多角度可写,如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写水能代表的情感,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写水能代表的性格,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写水能代表的品质等等,答案丰富多彩,气氛比较活跃……
这时我对学生提出了第二个要求:选择老师所给的或同学所写的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材料,认真研读分析,思考该材料或仿句是从哪些角度来揭示人生的哲理的,然后对该材料或仿句中的每一个排比句进行扩写,材料中或仿句中有几个排比句就扩写成几段话,最后写成一篇300至400字的人生杂感。完成由句到段的跨越。
学生写好之后,我让他们分组进行交流,互相批改,拿不准的可以和老师讨论、交换意见。在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多,目的是让他们在互批互改中提高自己,共同进步。学生基本修改了习作中的错别字、病句、标点,这样一篇篇人生杂感就出来了。在这个环节,各小组也推荐了一些优秀习作,在此选出一篇写得最好的习作与大家分享:
人生如水( 顾利青同学)
水是万物之源,水有水的灵气,水有水的性格,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水也有人的情感。
人生如水,水能代表人的真诚。“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绿水长存,即真诚常在,真心永恒。“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情讲究平淡,这样,无论海角天涯,宛若咫尺比邻。君不闻管仲鲍叔牙?君不闻俞伯牙钟子期?历史的流水已经悄然奔逝,但他们的真情还流淌在今人的心里……
人生如水,水能代表人的执着。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贾宝玉“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更有许多才子佳人道出了“海枯石烂”的诺言。这里的水,这里的海,已然成为恋人们心中的一份执者,一份专一。
人生如水,水能代表人的相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将多少思念撒入横亘在他们中间的银河?“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让多少相思填满胸中的秋池?水是温柔的,但此时它却像锋利的刀一样雕琢着刻骨铭心的思念。
人生如水,水能代表人的哀愁。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水本不知愁,但人愁,水亦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水成了斩不断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成了流不完的愁……
有人说,人情淡如水,水成了冷漠;有人说,水能覆舟,水成了背叛。真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水中悲欢离合情啊!
学生点评:
生一:我认为顾利青的这篇人生感悟语言比较精彩,思路很清晰。
生二:他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生三:顾利青的知识丰富,诗词名句背得较多。
生四:文章前面部分放得开,结尾收得回。
第三个流程(第三跳):由段落到篇章
要求全班同学进一步研究每一则材料所选取的角度,所阐述的道理,所产生的感悟,并选取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体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合理安排结构,写一篇作文。具体要求如下:
①角度自选,标题字拟,文体不限
②用到比喻说理
③运用并列式结构
④不少于800字
⑤可在已经扩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文
为了让学生对并列式结构的作文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感性认识,我向他们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篇范文:
人生当如水①
杨大伟
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致。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吃得香、睡得稳,有时眼前可能吃点儿亏,但最终不吃亏。
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做官,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弘扬正气,激浊扬清,须有此等清澈本性,正直为人;待人接物,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人际交往,不搞拉帮结派,一泓清水;听到闲言,不搞兴师问罪,一笑置之;原则问题,不随波逐流,一身正气。
轻看名利淡如水。人生于世,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达到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留个好名声,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须知,“家有黄金万两,每日不
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贫富不移,处顺境而不张狂,陷困境而不沮丧,遇险境而不惊慌,遭逆境而不失望。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韧。
学生看了范文之后,对并列式结构的作文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课后学生写出了许多优秀习作,比如《以人为镜》,《水样人生》《像花朵一样绽放》《棋人有悟》《人生的标点》《人生的图形》《品茶、品人》《人生三态》《人生如笔》《字母人生》《“五行”与人生》等等,在此我想选择其中一篇将并列式结构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作文与大家分享。
“五行”人生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其实,人与草木不同,草木年年枯萎,却年年再生,人生仅有一天天老去,一天天走向死亡,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在这里并非哀叹人生,相反,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人更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诗意得像金木水火土……
人生当如金。金,蕴藏于矿石之中,需经不断磨练,加工,才会金光闪闪;人,生活在平凡之中,需不断雕琢,才能成为有用之才;金,坚固、沉稳,人,更应塌实、忠诚,这是立身之本;金贵重、稀有,人生更是如此,生命是无价之宝,有人说生命诚可贵,但要将自己雕刻成稀有之才,使自己成为旷世少有的千里马,还须具备金一样无坚不摧的韧性。
人生当如木。木,落地生根,不择环境,不怕风险,经风雨而终见彩虹,人,呱呱坠地,不畏逆境,笑对坎坷,披荆斩棘,方可容身于社会;木有大小之别,小则用以遮风挡尘,大则大用作雕梁画栋,人有小才大才之分,小则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大则纵横捭阖、指点江山。
人生当如水。水有随和的性格,孕育万物亦与万物相融,高山平原、花鸟虫鱼,皆与水和谐相处,人生也如此,要活泼,要随和,与各色人等相交往,方能建立生活的圈子、生活的网;水有清澈的特质,人也该有清廉的品质,如果人民的父母官都能让自己如水一般清澈见底、一尘不染,则国家无须惩治腐败;水平淡、无味,人心若能像水一样平淡,不过分追求金钱权利、名声地位,则世间又会减少许多贪官,社会又会增添几分安宁、和谐。
人生当如火。火象征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生也如是,希望在,梦就在,价值意义就在;火象征拼搏,它在全身心地投入,生命不熄,燃烧不止,人生也该如此,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火象征奉献,它毫无保留地牺牲自己,为的是照亮人类,温暖人类,直到将自己燃烧成灰烬,人生更该如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我们要像火、像春蚕一样牺牲自己奉献社会,活出境界。
人生当如土。土有丰富的内涵,金矿、铁矿、铜矿、钻石……无不蕴藏于土中,人生也应该有真才实学,又红又专;土有可贵的品质,它本色,它质朴,虽蕴藏万物,却不自以为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是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地位的改变而改变,“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个“土人”,做个“草根”,做个“布衣”。
金、木、水、火、土里包含人生之精髓,如果人生是一朵花,那么五行则是人生之花的花瓣,只有这五个花瓣都美丽地绽放在你的人生里,生命的花朵才会芳香四溢。最后,我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我对生命的感悟——东西南北中方方精彩,金木水火土瓣瓣芬芳。横批:五行人生。
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了并列式结构模式的适用范围,我们发现并列式结构模式的实用性还是很强的,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记叙文(并列几件事)、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均可使用,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在写诗时也可以使用并列式结构,体现诗歌的建筑美。因此,这种写作的结构模式若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学生会受益匪浅。我个人认为本次作文训练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目的,因为学习了这种模式后,学生在后来的作文中经常也使用这种结构模式,比方说写“财富”时,有的同学就这样来安排结构:有人认为金钱是财富———有人认为权力是财富———有人认为健康的体魄是财富———有人认为知识是财富———有人认为苦难是财富———有人认为朋友是财富,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关于财富的感悟。再比方说以“时间”“幸福”“友谊”等为题写作文时,许多同学都使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我最大的欣慰,我觉得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探索,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变得得心应手,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感觉到作文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万花筒般无限精彩的世界。
三、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硬伤,学生是谈“作文”色变,提起写作文就是唉声叹气,一脸的无可奈何。教师谈起作文教学,也是满脸的茫然,所以作文虽然是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可许多的语文教师并不愿稍微多放一点的时间在这劳力费神见效又慢的作文教学之上。通过这次作文教学活动的尝试,我对作文教学有了自己一点点的反思和感悟。
1.《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因此,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更应该尽快摆脱“工具性”对其的影响,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新时代的教育不应该再是简单地为维持一个已存在的社会而培养工具人,而是要为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主体人。当然,教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在某一时期强调教育的某种社会功能是无可非议的,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只能通过培养人这一主体功能来进行,否则,教育为社会服务也是畸形的。而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畸形的现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做文章”,但却做出了一大批“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文章没写好,文风却搞坏了,这样的教学就会把人往极其危险的方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