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实际上,人们对但丁的认识更多的注目于“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这全部是基于他在《神曲》中对黑暗中古欧洲的反叛,对教会干预世俗政权的厌恶,对人类邪恶欲望的痛斥,以及对于战火纷飞的意大利的绝望所得到的。诚然,即是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他也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所以说,但丁,也可以把他的作品包括在内,事实上是黑暗中古欧洲与光明文艺复兴间的一个过渡,他所代表的是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古往今来,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新世纪取代旧时代,但无论如何,新世纪的来临必然要打上旧时代的烙印,萌生的新思想,新文化,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取代过去的全部。这也许就和今日之中国纵然民主风潮大行其道,却不能在一时上根本的改变具有两千年民本思想传统是一个道理。因此,冷静下来分析,但丁思想的基本构架是旧时代的,他只能站在旧时代的文化土壤上前瞻新时代的曙光,这点我们在《神曲》上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这也是我们下面将要具体分析的。
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及宗教主义的束缚
首先,中世纪欧洲教会的陈腐愚昧的观念影响了《神曲》的创作结构。地狱,炼狱,天堂,这是教会愚弄人民思想最有力的工具。教士告诉人们,地狱中的灵魂忍受着残酷刑罚的折磨,炼狱中的灵魂则用各种办法洗涤自己的罪孽,而天堂的灵魂则沐浴在上帝的伟大光环中,充满了无尽的幸福。这种思想的宣传,使后人清楚地了解到天主教会是如何欺骗人民,并用神话了的谎言来残忍的剥削劳苦大众。但丁生于那个教权高于王权的时代,其思想理所当然的会被宗教教条主义所影响,这种思想也自然地流露在《神曲》这一作品之中,地狱,炼狱,天堂,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结构,宗教观念竟通过作品的立意和布局完美的体现出来。
欧洲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是西罗马帝国的非正式灭亡和君士坦丁堡城破之日,也就是说1453年,才是欧洲中世纪结束的那一年。而但丁创作《神曲》是在1307年前后,离欧洲拨开迷雾见未来还早着将近150年!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绝对可以肯定,但丁作为一位中世纪的诗人,其思想观点必然要从宗教道德观出发,而但丁所倡导的彻底解脱肉体情欲让灵魂沐浴上帝之光芒,完全与中世纪宗教所倡导的“现世是罪恶与悲哀的幽谷”的禁欲思想契合,《神曲》可以说是禁欲主义的形象化,是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强烈体现。
文艺复兴所倡导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提高人的价值,主张放纵。可但丁在《神曲》中首先表达的是禁欲,是对人类种种欲望的痛斥与鞭挞。其次,我们显而易见的发现,上帝在《神曲》中被捧得高高在上,而人类卑微的灵魂不得不在地狱和炼狱间挣扎,只有亲近上帝之人方得天堂之享,这与人文主义思想显然背道而驰。如果以《神曲》本身作为论据的话,其中但丁引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所说了一段话,他说:“神造成我们这样的外貌,并感觉到热和冷的苦恼,但其中的秘密是识不破的。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认识无穷的玄妙,真是非愚即狂,人类呀,在‘为什么’三个字之前住脚吧!……你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哲人的欲望都没有得到结果,他们的好奇心非但不能满足,反而堕入永久的怅惘”,有心人很快就能明白维吉尔所言之意,而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所以我们一再论述的就是但丁作为一位中世纪诗人,他的作品《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学,二者是必然有时代的局限性的,其鲜明的就表现在了作者思想与宗教观念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能不说是《神曲》这部作品,甚至是但丁本人悲哀,而这种悲哀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
人文主义的曙光,伟大的爱国情操
前面对但丁和《神曲》说了些大不敬的话语,后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神曲》的绝对进步性。我们在前面大段论述了《神曲》的局限性这不假,但这反而从侧面说明了其进步性也是存在的,而其进步性则远远超出了局限对作品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后人为什么要把但丁和他的《神曲》捧得如此之高的缘故。但丁作为恩格斯所称赞的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是因为《神曲》中透露出了令人振奋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其进步的标志是没有完全遵守宗教主义的教条,而是在作品中尽可能的挖掘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首先表现在但丁肯定了人努力地价值,纵然人类在上帝面前是渺小的,无力的,但人类凭借其不屈不挠的精神,依靠自身是可以达到理想境界的,这微小的一点,却是人们自我肯定的开始,我们不能不说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而我们要清醒的认识一点,就是某种事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共存的,这普遍的反映在一切人或物上,但丁和他的《神曲》亦是如此。
其次,也是我们着重要说的,就是《神曲》实实在在的反映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操。熟悉历史的人可能知道,自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皇帝去世后,古罗马帝国正式分家,偌大的帝国被硬生生的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就是拜占庭帝国,一直存在到1453年,这里我们不加赘述。而西帝国则在蛮族的入侵下逐渐没落,到了公元480年非正式灭亡,曾经富庶繁荣的亚平宁半岛先后被蛮族和封建主蹂躏了千年之久。所以说但丁最迫切的希望就是意大利可以结束战乱,重归一统。也可以说,意大利半岛的战乱和其人民渴望统一的精神也是催生人文主义的催化剂,像后来还有马基雅维利这样的大学者,但这不在我们的论述范围内。总之,了解了意大利半岛的纷乱,也就可以明白诗人的心情,所以但丁在《神曲》中特意设置了游三界的过程,表明人类经过苦难的折磨和考验的净化,最终可以达到真理和真善的境界。这也许就是但丁想要通过《神曲》激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去为和平及统一而奋斗吧!
文学艺术的突破,近代艺术的萌芽
《神曲》在文学艺术上的突破如同其在思想的上突破一样引人关注,具体说就是不完全的摒弃了中世纪艺术形式并促进了近代文学艺术的萌发。从结构布局上来看,《神曲》毫无疑问严整有序且壮丽整齐。九层地狱,九级炼狱,九重天堂,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对称感和立体感。同时,但丁通过《神曲》,巧妙地把人类,灵魂,魔鬼,上帝结合在一起,用幻想中的真实丰富了作品内容,通过游三界等荒诞不经的境界来表现现实的生活,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当然,其实在笔者看来,中古欧洲之所以被称为黑暗时代,就是因为文学的进步超级慢,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还倒退了,这种情况的存在的原因就是人民普遍不识字,而国家君主的识字率也低的惊人。那个时代,人们只能读拉丁文版的《圣经》,很多时候出版非《圣经》类刊物是非法的,跟着书本一起上火刑架的人有的是。在不需要看书的年代,识字又有什么用呢?至于《圣经》,自然会有教士读给你。所以说,《神曲》,我们无论怎样讨论它的艺术价值,而其实它存在的本身就已经够进步了!
经过以上三段的浅析,我们可以明白,但丁生活的年代是新旧交替的年代,所以作品必然有着局限和进步的两重性,但二者中,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毫无疑问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而中世纪神学观则作为孕育这一切的土壤作为从属地位,因为毕竟我们看的不是土,而是土里开出的花。
这是在下外国文学史的其中论文,望采纳
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作者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但丁借贝阿特丽切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
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38.《神曲》
具有巨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伟大诗篇
有史以来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
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
影响人类文化的经典著作、人类历史上的优秀史诗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被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诗人的代表作。诗人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是一部奇书,但丁因之而成为世界四大诗人之一,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它都是敬而远之的,原因在于大量象征和比喻的运用,以及典故的层出不穷。有人断言,没有人能读懂《神曲》。如上因素导致今天的年轻人不敢去看《神曲》,惟恐自己的浅薄会亵渎了这本著作。其实,《神曲》的解读虽非易事,却也不难。
创作《十日谈》的大师薄伽丘对《神曲》推崇备至,在作品前加上"神圣"二字。后世许多诗人、画家、音乐家从《神曲》中汲取创作的养料,并在《神曲》艺术形象魅力的鼓舞下,创作出杰出的作品,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是仿效《神曲》的形式,而歌德的《浮士德》则更有异曲同功之妙。
但丁的《神曲》直接促成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在欧洲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不愧为旷世奇作。
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神曲》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一向被誉为"中世纪的史诗",并对后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文学史》
《神曲》的伟大价值在于以极其广阔的历史画面,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显示了争取人格独立的人文主义光芒。
--《意大利文学简史》
人的肉体与精神之间那种微妙关系,在《神曲》这部诗篇中探索得如此之深,可说是经典文学中的奇观。
--著名作家 残雪
但丁是具有造型感的天才,在《神曲》中他运用想像的目光把事物看得那样清晰,从而用鲜明的轮廓把它勾画出来,即使是最隐晦、最离奇的事物,他描绘起来,都仿佛是对着眼前现实中的事物一样。
--德国著名诗人 歌德
但丁的《神曲》
但丁的一生和他的时代一样混乱,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但丁的杰作会成为现存诗篇中最整齐的长诗。在但丁有生之年,他的故乡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大部分的地区一样,一直在党争中动荡不安。这段期间,但丁担任的是官吏与宣传者的角色,但并没有很成功,因为在1302年,他就被放逐了。从此直到但丁去世,他一直漂泊于意大利各地,寄居于各宫廷、邸宅之间,遍尝放逐的苦味。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但丁的感情生活似乎相当单纯稳定。据他自己所说,九岁那年,他遇见了小女孩贝德丽采,直到九年后,才再度见到她。不久,贝德丽采就成为但丁想像力的源泉。在《神曲》第三部"天国"的最后一章中,但丁和一位坐在神旁的仙女之间的关系,正与但丁初见贝德丽采的情景相仿。
但丁称他的长诗为喜剧,因为全诗始于地狱--灾难,而终于天堂--幸福。诚如但丁自己所说,《神曲》全诗是以四层意义撰写,不断出现"寓意"与"象征"。这不只是但丁的偏好,同时也是他思想结构的一部分。诗中也常常论及当时的时事问题,因为但丁是少数如我们今日所谓利用报章材料撰写作品的伟大作家之一。
艾略特在他著名的论文中曾说,要欣赏《神曲》,应直接跃入诗中,而不必太重视,甚至根本不重视其象征意义,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而且可以立刻领会全诗雄伟的构想。《神曲》是叙述人类地面上生活的故事,可是,但丁却想像出地狱、炼狱和天国,借以把我们地上的状况鲜明地刻画出来。我们多半住在悲惨的地狱里,也像炼狱的居民一样,为自己的罪行而受罚,借此获得救赎。如果拥有但丁的强烈信念,以及但丁的导引者,理性作用人格化的象征--诗人维吉尔的引导,可以借信仰而进入"天堂"篇所描绘的至福之境。虽然但丁著述的动机是因他自己的时代而发,书中有许多流行于当时士林之间的故事,但他强烈的道德观念已深深注入本世纪敏感读者的脑海。但丁对人性的忠诚,不下于现代任何小说家--其忠于人性的程度是不容置疑的。
《神曲》全篇以诗的形式向我们展开,其所蕴含着的伟大的诗性想像力,既清澄、凝聚而又确凿。简洁正确是但丁想像力的本质。他不仅能创造鲜明的印象,更不断地创作出足以传达其真正意义的最适切的鲜明映象。即使在普通译本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但丁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同样,我们也能意识到全篇强劲、完整而又均衡的构造,并由此断定,但丁也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但丁《神曲》的二重性及主题思想
恩格斯认为意大利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个评述,既指出了但丁的二重性,也是理解《神曲》的二重性的关键。
《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神曲》的伟大是全世界所公认的,正如卡乃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中说:“但丁像一颗灼热的明星,高高地悬在天空,各时代的伟大者和高尚者都从那里取火;他是无限期间全世界优秀分子的占有物。”
那么《神曲》的伟大之处究竟在于哪?
对西方的文学史来说,文艺复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是“两希”传统的碰撞与融合,虽然文艺复兴似乎更看重古希腊及罗马文学,但毕竟是两希之间的第一次协调,在这之后的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及启蒙主义,始终贯穿着人文观念。可以说,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巨是其他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而《神曲》,可以说不仅包含了人文主义思想,打开了文艺复兴的启蒙之门,也有古典主义及启蒙文学所强调的理性思想。但其光辉更在于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思想高度及深度。《神曲》之所以有这样耀眼的光辉,我想在于其对信仰的阐释之深,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所罕有的,我们不妨沿着但丁所铺下的这条名为《神曲》的道路,回顾其思想历程。
《神曲》中,但丁多次回顾来路,在开篇黑暗的森林中但丁说回顾来路,才知道来路险恶,不是生人所到的。这里应该有两个意思,一是暗示自己即将进入灵魂的世界,还有我觉得是指人生充满了像黑暗的森林这样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己,所以需要维吉尔(代表理性的)的搭救。唯有理性让自己不至于迷失,即使走入了黑暗的森林,也能重新走上正道。
而在这之后,但丁也多次说“回顾来路”,我不知道是但丁有意如此还是巧合。但是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但丁是个时时回顾来路的人,他很重视一路走来,自己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在净界第四篇他自己说“因为一个旅客是很喜欢在休息的时候回顾他的来路的。”甚至在天堂的八重天及九重天连续回顾了两次下界。
这种回顾,我之前是很难理解的,人应该是要向前看的,但丁更是,他一步一步由地狱走向天堂,由恶而走向善,回顾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直到有一天,在爬完鼎湖山下山的途中,不经意抬头,看见“认取来时路”五个大字,忽然豁然开朗。我走了什么样的路上山,就走了怎么样的路下山,何因得何果。《神曲》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这样,来自何方,便走向何处,尘归尘,土归土。他们每个人灵魂的归宿都是由自己生前的行为所决定,无论是地狱、净界还是天堂,在但丁看来,他们最后都是得其所的。
但丁是一个有着十分虔诚信仰的人,在当时动乱、多难的社会里,他是害怕自己的迷失的,尤其在他的人生的中路之后,不得不过流放的生活。所有的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影响一个人,尤其对于但丁而言,他一下子由政治的顶点跌落谷底,他必然也疑惑过。在黑党要求他以忏悔换取回乡的权利时,相信他不是一点都不动摇,毕竟对一个永不能回到故乡的人来说,任何一个回到故乡的机会,都是一种极为强烈的诱惑。
但是但丁的信仰之强,任何一个读过《神曲》的人都不会怀疑,他所害怕的并不是自己不能经受磨难,不能抵制诱惑,而是一不小心,走错了道路,走进“黑暗的森林”。所以他不得不时时回顾来路,谨慎地告诫自己,前路该怎么走。所以在净界第三十篇的最后,贝雅特丽齐说:“但是一到我在人生第二时期之户限,我的生活变换了,他便离开我而委身于其他。”还有“他沉迷得深了没有方法可以救护他,除非把堕落的罪人给他看一下。因此我去叩了死人的国门,含泪向那一位引导他到此地的人请求。”
我们都知道,在《神曲》里,贝雅特丽齐是象征着信仰的,但是更知道,但丁是一直爱着贝雅特丽齐的。在现实中,但丁的确因为贝雅特丽齐的逝世而一度迷失过自己,但不久便继续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即是说,但丁的确彷徨过,但他的信仰从没变过(正如他对贝雅特丽齐的爱从未变过一样)。所以但丁虽然说:“现世的财宝,带着他们虚妄的欢乐,在你的目光离开我的那一刻,他们便把我的脚步引向别处去了。”但又说:“我不记得在什么时候曾经远离了你,在这一点上,我的良心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安。”这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便是贝雅特丽齐的回答:“所以你的遗忘正是证明你的欲望望向了别处。”是因为贝雅特丽齐但丁迷失,但也是因为贝雅特丽齐但丁找回了自己。
但丁通过贝雅特丽齐的口告诉世人要以前人灵魂的的最终归宿为鉴,方能找到正路,最后走向光明。但是这条通向至善的路要如何走?前面所说“认取来时路”,是指要以自己及别人走过的路为镜子,方能映照出通向未来的正确之路。但这只是“用来回顾的眼”,为了攀登人生的净界山,我们还需要“小山顶上的阳光”。在《神曲》里,但丁通向至善的路是由代表理性的维吉尔带领的,而维吉尔是是受到代表信仰的贝雅特丽齐指示前去引导但丁的。即是说,对但丁而言,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但信仰才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可以说,对但丁来说,他灵魂的一切都源于信仰。
信仰,可以说是《神曲》最重要的主题。即便对当时的但丁来说,或许其政治意义更是其更急需的东西,但是正因为但丁并没有受到这种局限,所以《神曲》才成为西方文学一座恒久屹立的高峰。《神曲》是西方三大宗教名著之一,但其信仰若只局限于宗教的虔诚,我想我这个不信教的人是无法领略其伟大之处的。基督教虽然强调“神爱世人”的博爱精神,但基督教也一直崇奉神的意志,若将基督教精神发展到极端,可以说人便完全成了上帝的奴仆。
《神曲》可贵之处在于但丁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打破了中世纪的局限,既对上帝有无比虔诚的信仰,又肯定了人类个人意志的重要性。书里说“自由的意志”是最值得上帝赞美的,是上帝的杰作,是上帝最大的赠品。如果说《神曲》里面的宗教信仰已跟中世纪极端化的信仰有所不同,那么在但丁眼里的信仰是什么?在《神曲》天堂部分的第二十四篇中但丁对信仰直接做了阐释,他说:“信仰就是所希望的事物之本质,也就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当时看到这句,一开始完全不懂其意,但随之脑袋轰的一声,有一种不可置信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感。“所希望的”、“未见的”,但丁的信仰之虔诚已经令我难以理解,但是他竟然说信仰是“所希望的”、“未见的”简直令我匪夷所思,怎么可能!设身处地,我是没办法相信我没见过的东西的存在的,比如鬼魂跟神。
但细细思索,无论时代如何,但丁的智慧也绝非我能望其项背,如果他能虔诚地去相信“不存在”的东西,绝不会是盲目的。相信“不存在”的东西,真的不可能吗?我努力地回忆,自己是否也曾经相信过“不存在”的东西,发现,不仅是可能的,这种相信还是我们都做过的事。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看过童话,也都对童话里的世界没有一丝怀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存在的,而是因为我们希望它是存在的。
“所希望的”,亦即是对于美好的追求,对于至善的追求。上帝是人对理性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其实上帝的存在与否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是上帝的存在与不存在有什么区别。不确切来说,信仰可以说是对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贝雅特丽齐象征着信仰,但实则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亦只是他精神世界的爱情,但是这种纯净无暇的爱情,亦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之中。一个人的灵魂若要避开地狱,顺利攀上境界山,需要维吉尔的引导,但若要到达至高无上的天堂,则非贝雅特丽齐不可。没有信仰,是不可能达到至善至美,完美无瑕的境界的。
如果说维吉尔之所以代表理性,是因为他是“智慧的海洋”,那么为何代表信仰的并非上帝或任何一个天使,而是但丁所深爱的贝雅特丽齐?自然有一部分原因是贝雅特丽齐在但丁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但我想更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但丁心目中的上帝也就是他的信仰的实体是爱。这种爱并非是狭义的爱情,而是一种十分广义的爱,甚至在但丁看来,正是这种爱构成了这整个世界并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前进,在天堂第二十八篇中他说“你要知道他所以旋转到这样快,是因为他被热烈的爱所激动。”在天堂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充满着“光芒”的爱。
在天堂充满爱是自然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有趣的是但丁把七大罪恶的分类也归于爱,“分类的关键在一个‘爱’字。爱的反常:第一为骄,喜人皆不如我;第二为妒,喜人之有祸;第三为怒,喜把错事都归于别人。爱的欠缺:这就是惰,人对于一切都冷淡,无热情。爱的太过:这就是贪,贪财、贪食、贪色。”(这里引用的是王维克先生的话)。
爱是一个充满人性的词,《神曲》让我感动之处在与虽然这是一部“说教”的宗教作品,但它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在地狱里,我们看到但丁大部分时间的态度并非对于下地狱者的深恶痛绝,更多时候是对于他们的怜悯和同情,尽管他的信仰,他的理性告诉他“在这里不当有怜悯。对于上帝的判决表示一种伤感,岂不是有罪么?”他也还是止不住自己的眼泪。进入地狱不比进入净界,是永没有得到救赎的机会的(候判所除外),在但丁看来,有许多人进入地狱是让但丁很惋惜的,但生前的所作所为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灵魂要永久受到地狱之火的炙烤,但丁的眼泪更表现了一种“神爱世人”的博大情怀,是对于世人的怜悯,希望世人永没有堕入地狱的一天。
《神曲》透露了人文主义的曙光,但是其成就,在我看来,却远不至于此。之后的文艺复兴虽然是人的一种解放,也是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过于强调“人”,导致了道德水准的下降,社会的混乱。但《神曲》里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爱”,也可以看到理性的光辉,即使上帝高高在上,但赋予人的并不是“绝对服从”,而是“自由的意志”。凭着这种“自由的意志”,时时回顾来路,自然能走向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