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神曲救赎主题论文

2023-03-14 01: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神曲救赎主题论文

《神曲》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磅礴的词藻著称,同时它背后的现实性也令人对作者但丁赞叹不已。艺术来源于生活,那充满玄幻浪漫想象的背后,揭露的是时代的弊病,世界的丑恶,更是是作者那“一把辛酸泪”。

封建统治的压迫与腐败,教会神职人员的堕落腐化伴随了作者但丁的整个童年。

“呜呼,奴隶的意大利,

痛苦的温床,

你是暴风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

你不复是各省的主妇,却沉沦为娼妓!”

长大后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理想与抱负,毅然选择站在他认为正义的一方,向往自由,向往解放。可是现实给他好好的上了一课,成王败寇,放逐,就是失败者应受的惩罚。

与钟情女子多年后的重遇还是擦肩而过,他只是默默看着素不相识的她,在心里幻想着深爱一生。欲说还休,遇上层楼。心中对爱的缺失,化为了对爱情的自卑。他没有父亲母亲,没有爱人陪伴在身边,甚至一个可供倾诉的挚友都没有,他流浪他乡,他只有一支笔,他对爱情的一切憧憬,对佛罗伦萨人的一切仇恨,都通过这支笔书写。

“让人们去议论吧,

要像竖塔一般,

任凭狂风呼啸,

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

他没有破口大骂,没有仰面痛哭,他把他所仇恨的人一个个安排在地狱中的不同位置。用他深邃的想象力和思想描述了他由地狱走向天堂的故事。

“愤怒的人永远得不到救赎,

他们只能诅咒,喊叫,

在无尽的深渊里咆哮、咆哮……”

他用写作来救赎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播下的痛苦种子,只为埋藏世间罪恶,开出人文之花。但丁,是一个从痛苦中走出的伟大诗人。

神曲读后感800字

神曲读后感800字精选

神曲读后感800字精选,这是一种文艺创作,阅读能够拔高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书籍是狂乱世界的避风港,阅读在现代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下面是神曲的读后感800字精选的范文。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

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___的天下,然而不仅是___,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___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甚至批判这部书。

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然则,《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义,神学的光芒照耀着整部《神曲》,犹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发着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却并不全为歌颂金光而写,而是为了歌颂世俗伟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这正是《神曲》对古希腊神话的借鉴和突破之处。

然而,由于《神曲》大量地运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因而初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对读者的西方文学功底有较大的要求。

一部伟大的诗篇,语言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语言一承西方文学的理性辩论的风格,而与我们熟悉的中国诗歌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神曲》中,最大的神人讨论莫过于对于信仰和德行的讨论,在这两个讨论中,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现这两个问题,而言语本身已经透露了西式语言本身的辩论意味。

“信仰是所有事物之本质/也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

这种语言与中国注重情感是诗歌语言是多么的不同。也许这就是西方诗学与东方诗学的区别吧。

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他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住在伦敦百特街(Broadstreet)28号,由于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来为了家庭,他去雕版印刷作坊工作。他的一生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在同时代人眼中,威廉.布莱克是一名才华卓绝的的圣者。有人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和他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

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他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他不理会禁锢心灵的传统宗教。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

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唯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诗歌是精神革命的圣经。他,这个见到过上帝和天使的作者,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的先知。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对华滋华斯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画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馆藏十分丰富的专馆;剑桥大学会有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国内一学者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只有充满敬畏的潜心阅读也许才是较恰切的选择。 布莱克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

我用整整一周的时间读了但丁的《神曲》,但是现在我发现,一周时间读《神曲》确实太短了一些。我不得不借助简介来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巨著。

《神曲》讲了主人公迷失在黑暗森林,遇见三头犬,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又在贝阿特丽切的带领下游历了炼狱和天堂的故事。说是故事,但是其中带有大量的隐喻,给阅读者,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海外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困难。所以说要想读懂它,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其中的隐喻。

但丁生活的时期,已不是物质经济生活极度匮乏,社会发展相当缓慢,垄断人民意识形态的时期了。当时意大利的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工商业,成为了欧洲最富庶的区域。早期的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虽然此时资本主义还不足以和封建主义相匹敌,但是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但丁在政治倾向上,也是与资本主义相一致的。 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国家,而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意大利”只是对这些小城邦聚合体的一个统称。当时,统领意大利的主要是两个势力,一个是教会,一个是王族。教会和王族争权夺利,使得意大利很不安宁。但丁在这个环境之下,既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又未完全摆脱文化。于是,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出了这部伟大的著作,《神曲》。

《神曲》中充分显示了他的思想特点。一开篇,但丁便遇到了自己崇拜的诗人维吉尔。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伟人。但是,他只是因为出生在创立之前而信奉无神论,就被判进入地狱。就连荷马等伟人,也被置于了地狱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是拥护的。而他们虽身处地狱,却住在别墅之中,周围环境十分的美好。从这一方面,但丁又有了新思想的特质。这本巨著以这两种思想为主线,一点点进行了下去。同时,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从古至今(当然“今”是那个时代)伟人的对话,反应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篇故事,同时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大部分人都处于地狱这个状态,蒙昧无知,有着各种各样邪恶的欲望,同时又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处罚。另外一部分人虽然也有着邪恶的思想也做过一些邪恶的举动,但他们渴望着解脱,渴望着救赎。希望通过救赎洗清自己的罪过。最后一部分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内心已无比纯净,他们在美丽的国度,享受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其实,当我们明白了这部作品的背景及隐喻,它就不那么难懂了。很多人因为这部著作很艰涩而生畏,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文字虽生涩,但其中的内涵却是丰富的。读了这部著作,你会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神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神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作,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作为主人公,极具幻想地编写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既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得他在后来的日子里生气。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神曲》来为此书命名,名字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像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

然后是《炼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轻或是已经悔悟,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有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日: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累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被用作赎罪的地狱来告诫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他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由于中世纪战争的肆虐、疾病的流行,中世纪时期的庄园经济渐渐衰落,地主对雇佣者的限制逐渐减弱。独自经商的人变多,私人财富的流动性变大,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兴起,商品市场开始形成,原有的封建城堡式经济体制被打破。这样的社会改变带动了,中世纪长期停滞的经济重新复苏并发展,自由的商人变多,商品交换的频繁使城市兴起,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改变让中世纪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在黑暗时期对生活的悲观态度,开始追求世间的乐趣,和世俗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文艺复兴的序曲,由于中世纪这样的变化,才有了文艺复兴的可能。

读读但丁的一生,实话讲我感到有些心疼。他来自一个支持教会的没落贵族家庭,在中世纪晚期的社会背景下一定生活的不轻松。加上幼年丧母,但丁本身就十分缺乏母爱,在社会或是家庭中对感情保有一丝的自卑,就像他长大后对待他珍爱一生的女人一样,没有交流,没有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是默默看着,在心里悄悄的幸福。但丁在书中提到35岁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当时他担任为六大行政长官之一。当时佛罗伦萨的.政界分为两党,分别是支持教会的“黑党”和支持民众自由的“白党”,但丁不顾家庭背景,毅然站在白党的行列并作为领袖,与势力雄厚的教皇和贵族做着不懈的斗争。但是,由于但丁过于年轻没有执政的经验,过于直接的执政方法让黑党势力十分不快。不料,不久后贵族势力重新掌权,迫使法庭对他判罪,判其终生流放,不得回到家乡,否则将处以重刑。不久后,因为但丁写信告诉亨利七世如何侵入佛罗伦萨城,白党势力也开始痛恨但丁,但丁开始了痛苦且孤独的流亡生活。

《神曲》的创作,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的伟大意义,而对于但丁来说,可能仅仅是他向纸张倾诉内心时留下的痕迹。政治生涯开始之时,他不顾家庭的期待毅然选择站在他认为正义的,支持人民自由的一方,却最终遭到放逐,就连当初的同党,也开始痛恨他。少年时一见钟情的女子,多年后的重遇还是擦肩而过,他只是默默看着这个他深爱一生,却从未相识的女子,心中对爱的缺失,在这段故事中化为对爱情的自卑。他没有父亲母亲,没有爱人陪伴在身边,甚至一个可供倾诉的挚友都没有,他流浪他乡,他只有一支笔,他对爱情的一切憧憬,对佛罗伦萨人的一切仇恨,都通过这支笔书写。他没有破口大骂,没有仰面痛哭,他把他所仇恨的人一个个安排在地狱中的不同位置,用他深邃的想象力和思想描述了他由地狱走向天堂的故事,见到他一生唯一爱的人。他用写作来救赎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播下的痛苦种子,却收获了是人的桂冠。但丁,的确是一个从痛苦中生出的伟人啊。

《神曲》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着他在后来的日 里生气。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神曲》来为此书命名,名 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象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

然后是〈炬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劲或是已经悔晤,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天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曰: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在我将简洁地讲一讲《神曲》中人物的命运——尽管《神曲》情节实在是没什么可读性。

阿喀琉斯是希腊的大英雄,杀敌无数;特洛伊人帕里斯以妹相许,待其至,以箭射其脚踝(唯一弱点)而死。

他被发配到地狱第一层——异教徒嘛,不算意外——但名义是因“场”。

但以当今的逻辑看来,这有点不可思议:第一,阿喀琉斯怎么会如此轻信?第二,他的脚踝怎么会是唯一刀枪不入之处?第三,他怎么会落得这样一个罪名?

阿喀琉斯是半人神,其母乃诸神之一,其父乃凡人。但正因为是凡人,所以阿喀琉斯才有弱点——而这是由疏忽造成的:他幼时在冥河中沐浴,其母拽其脚于水上,于是乎,看似强大的半人神拥有了神的气概、人的弱点。他的轻信源自勇气,但他的弱点是无厘头的!这正是命运的游戏,宛如受奥斯曼帝国袭击的拜占庭帝国因一扇小城门未关而致全军覆没,千年荣光扫地。

既然人事可荒唐,神意有点怪诞也不足为奇了。我们总在做令后世啼笑皆非的事:譬如,遥想多少文人学士在历朝历代的“文化革新”中遭受迫害,难道我们能说其咎由自取吗?

但丁谓阿喀琉斯“因恋爱而中人暗算的英雄”,我想他若地下有灵,便会“惭愧惭愧”不休。不过,有趣的是,帕里斯也被罚到这一层,这正是但丁幽默之处。两人被地狱之风吹到半空中飘荡,给沾花惹草、争风吃醋的风流子以飘零冲撞之苦,是基督教会惯用的报复刑。

生前的辉煌与死后的耻辱痛苦形成的对比,其实只是我们对于人生无常的恐惧。()但丁被流放时,想必也是满心的苍凉吧。是故,地狱乃人世的一个倒影罢了。

在净界山脚,有一个叫贝拉夸的灵魂拥有独特的心境,他必须在山门前等待与其一生等长的时间才有资格受入天堂的洗礼。于是,这懒散的灵魂便特立独行起来。他一点也不着急赶路。如此豁达,本不与基督精神相符。但这种精神却无一例外的在西方与中国可以被接受——西方的游吟诗人与东方的隐士都是秉承了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孤立与自我保护。无求、无畏、无为,足以使一切不幸化为平凡的崎岖,令大人物的徒劳无功黯然失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