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好处论文

2023-02-20 21: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好处论文

利: 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生活条件改善;物质更丰富;生活更方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利于城乡交流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增加就业率。
弊: 出现“城市病”;工业污染、环境恶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加;治安问题等等 总之,我们要理性科学地对待,顺应其发展,要爱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等。1 环境质量下降 2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3 增加就业困难 失业人数增多。城市化问题加重:环境污染、就业压力、交通状况、住房紧张、社会问题的加剧。
拓展资料
1、通俗来说,工业化是指工厂扩张,城市化指小城镇向大城镇发展。 具体区别如下: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城市化进程包括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联合国碳熵行动纲领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导纲领,让占地球2%面积却消耗地球80%资源的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
3、1782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世界工业化的开始。 世界工业化始于18世纪的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4、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解放后,新中国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改造就是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如何看待和评价逆城市化现象 市政学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逆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城乡差距大大缩减后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在波恩的概念中,“逆城市化”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且是出现在城镇化后期的。诺瑟姆通过对西方国家城镇化过程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城镇化率大于70%的阶段属于稳定发展阶段,此后城镇化增速趋缓甚至停滞,进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兴起对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防止因城市人口减少而带来的城市经济活动水平降低,制造品和装卸运输部门等行业的急速衰退而使城市衰退,纷纷采取措施。例如在英国,为了阻止城市衰退,英国政府在城市内部建立了“自由港”、“特别企业区”等吸引外资、企业以减少人口外流。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能源涨价和郊区财产税增长,“逆城市化”的倾向逐渐减弱。据统计,美国在1980年-1982年间,大城市地区增加大约410万居民,而非大城市地区只增加100万。由于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过程中未遇到过度的人口压力,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移民的进行,“城市病”的问题就得到缓解。逆城市化的外迁者是富裕阶层和熟练工人,他们带走资本、技术和购买力,在自然和人文生态较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中心优越的农村和城市远郊区定居,使城郊及周围中小卫星城镇按现代化标准迅速发展起来,并因此而成功地实现了乡村向城镇化的转变,传统观念中的农村已不复存在,城乡生活条件的差别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已不大。这是发达国家现代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当然,富裕阶层的纷纷外迁,使得一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城市由于市区人口的减少呈现出种种衰败现象,又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对原市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这是我们考察逆城市化现象对发达国家现代城市化的影响必须引起注意的另一方面。

逆城市化的产生意义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逆城市化”对“城市化”而言是吐故纳新,对村镇来说,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速度就快。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由此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空间布局,搭成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强对流(双向对流)正比关系。促进村镇发展,普遍使用的力量有两类:一类是依靠农村和小城镇自身的实力,即依靠小城镇所管辖的区域经济的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转移。一类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村镇还有一股力量,那就是“逆城市化”的力量。首先,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可解决“城市病”,促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其次,交通、电信的发达是“逆城市化”得以畅流的基本物质条件。再者,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即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注重与中心城市“对接”。同时,提高小城镇的吸引消费的能力和消费力,就是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产业流,为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而深厚的基础。此外,在创造吸引和驻留“逆城市化”的条件上着力,就是强化特有的天然优势、历史优势,以及创造新优势。可见,借助“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是促使村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最佳选择,也是推进城市化的最佳选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