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经济学核心期刊论文读书笔记

2023-02-20 04: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经济学核心期刊论文读书笔记

窃以为好的读书笔记首先要让自己几乎不用阅读原文就可以掌握大致内容。对于经济学论文的读书笔记而言好的读书笔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结构并附上样本或范例。对于读者而言样本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理解。

1、写作动力(motivation)
读书笔记开头就应该明确地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写作目的即本文是为了解决什么理论问题或解释现实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简要交代一下文章所follow的理论线索。这部分的内容单单依靠原文的综述怕是不够需要作者自己整理。
本文建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关于不完全契约环境下专用性投资导致敲竹杠的问题的理论(klein et al 1978; williamson 1975 1985)。但是令hart等人不满的是为什么纵向一体化一定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减少?区别企业和市场关系的根本要素是什么?换言之纵向一体化虽然产生了所有权的收益那么其成本是什么?这正是本文的题目。

2、主要观点(main arguments)
最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原文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一般体现为核心命题通常在introduction或concluding remark中就有。
本文将企业定义为一组资产(assets)认为由于高昂的缔约成本导致当事人缔结的契约是不完全的所有权就是对剩余控制权(rights of residual control)的购买。剩余控制权的不同配置从而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的安排以及边界的变化会带来收益(强化所有者进行专用性投资的激励)和相应的成本(弱化非所有者的投资激励)。最佳的所有权结构应当最小化剩余控制权带来的激励扭曲程度通常应该将所有权配置给投资重要的一方。

3、主要模型或分析框架(framework)
可以包括两部分:对模型基本假设的介绍以及基本模型以及相应命题。因为每一个观点的得出都离不开具体的环境所以需要了解最重要的几个假设。为了加深理解了解模型的基本框架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首先是“定义”了企业再“证明”企业的边界。这一定义包括三个核心假设:不区分没有资产的雇员和外部承包商(outside contractor);一体化不改变双方的信息结构只是转移而非消除了机会主义行为[1];再谈判无成本从而避免无效的“科斯定理”。
[1] 作者认为tce将一体化等同于完全契约的功能但是后来威廉姆森(尤其是1991)深化了tce对官僚成本的分析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所有权的成本”。

4、思考或扩展
这是读书笔记的实质性部分可以总结一下原文可能的扩展方向或者展望一下未来可能的研究课题。如果对文章理解较深刻最好自己能对文章提出一些批评或者指出其瑕疵。实际上这才是写读书笔记最重要的目的或收获。
我认为作者没有继续深入分析所有权和通道之间的关系。其一既然“关键资源”包括物质资产那么就很难将所有权与通道截然分开;其二既然所有权对通道有挤出效应那么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所有者也与雇员一样参与生产活动而不是保持“外部人”角色?或许所有权是通道管理的基础?

5、参考文献
可以列出与主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以便今后查询也方便别人“按图索骥”。

经济类的读书笔记怎么写

《经济学演义》读后感
暑期期间大体翻了翻张世贤的新作《经济学演义》,这是我看到过讲的最白话的经济学书。虽然有些原理看不太明白.但是也略知个一二三.他把曹操、袁绍、孙权以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弥衡击鼓骂曹等脍炙人口的三国人物和情节,嫁接天想(联想)、彩虹(长虹)、乐哈哈(娃哈哈)、德嘉(嘉德)拍卖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市场经济主角,从而引出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这种写作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读之后我不禁 感慨:“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其他的教科书,不能像《经济学演义》这么写呢?”前些年,美国有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在这部电影里,卡通人物和“大活人”同时出演。你说它是什么电影呢?是卡通片还是传统的电影?似乎很难界定。但这种拍摄手法的效果特别好,观众很喜欢,于是,从那时起,卡通穿插真人成了一种很时尚的电影拍摄手法。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在创新产生之前,人们认为旧的东西乃是天经地义;一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人们会发现:新东西是如此简单和美丽。这种“嫁接式”的创新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我们所学的专业工业设计.很简单的例子过去的时候都任为轿车是越大气越规整越传统越受人们的欢迎.但自从HRV\SUV\CRV\MPV等类似轿车又胜似轿车的"创新"车型出现后.观点的确大大改观.看一下马路上的汽车的造型样式便可知创新的重要性.再比如,我听过某相声演员郭东临与冯巩所播的天气预报,也挺生动新颖的。当他绘声绘色地说到:“呜……,从西伯利亚刮过来一股,寒流!”的时候,那效果就是比四平八稳的天气预报播音员要来得好。这似乎又与工业设计有些关系,的确又深深的体会到什么是创意无限和创意的巨大作用,我以前在高中上政治经济学课的时候,当遇到那些味同嚼蜡的单元时,也曾经异想天开:要是用漫画或者寓言来讲述经济学的道理,那该多好啊!后来,还真的见过一些不错的读物。比如,记得看过张五常的《卖桔者言》。用大马哈鱼的例子,来说明企业生存的定理。可惜,大部分教科书以及经济学的文章著述,都习惯于“端着”。这似乎是为了印证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一个普遍的误区是:谁要是把科学弄得让群众喜闻乐见一点儿,谁让通往科学的道路稍微能够走得顺一点,谁就不能称之为科学。我们现在学的经济学、或者叫西方经济学(宏观和微观),其理论框架早在10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搭建完成了。后来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在原有的脉络上做出一些延展。因此,现在再来讲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工作就是介绍和诠释已有的理论成果而非做出什么新贡献。既然这样,何不把诠释的工作做得更人性化一点呢?在这方面,张世贤老师就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他自己是经济学博士,按照小人之心(比如我自己)来度君子之腹,越把经济学弄得高深莫测,才越能显得经济学博士的不一般,张老师显然不这么想。他用幽默的文笔、巧妙的比喻来告诉读者:经济学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并不神秘,而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实用的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张世贤老师的《经济学演义》,用了大量的三国的典故,这就使这本科普性质的读物,增加了很强的趣味性。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可能是中国传播最广的文学作品了。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津津乐道。所以,张老师选择三国演义作为虚拟人物和事件的来源,可谓独具匠心。使人们读起来更加产生“无厘头”式的幽默效果,也就拉近了经济学理论和普罗大众的距离。比如,同样是阐述定理,张五常用的例子是北美哈德逊河的大马哈鱼来说明,而张世贤老师则拿司马懿和诸葛亮共用汉江来“说事儿”,后者无疑离我们中国的读者更近。如果你想轻松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议你读张世贤老师的这本《经济学演义》。你大可不必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只需在茶余饭后想起来时随手翻阅,就可以教会你很多有用的知识,使你产生很多感悟。其实经济与其它学科及工业设计也是相通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关键点,使它们联系起来,对自己将是受益匪浅.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经济学读书笔记之十九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第16讲,介绍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先来说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的知易行难

怎样理解“沉没成本”?

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

当我们没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

这就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说的人多,似乎意思也还好明白。

然而,这句话的难处,不在于理解,而在于去实践。

比如去电影院看电影,一般看个20分钟左右,就能知道是否值得看下去。

如果是烂片的话,最明智的选择是立即离开。因为你为这部电影所付出的成本,电影票的钱已经是沉没了的,就不再是成本了。

然而,能这样做的又有几人呢?

再比如,一份工作,经过几个月半年左右,就知道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值得去努力。如果不值得的话,就应该马上停止并改变。

既然沉没成本不是成本,那又该用什么来做行动的指南呢?

每当我们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总要问一个切中要害 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而不是考虑我们已经投入了多少不可回收的成本,也即是说不要考虑沉没成本。

以前,对于“沉没成本”这一概念,有兴趣但没有深入地学习,不甚了了。

主要原因,现在看来是不够系统,没有搭建好自己的经济学的认知框架所导致的。

而跟随薛老师的课程,用碎片化的时间,学系统的经济学知识。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是一条不错的方式。

顺着经济学的基础一路走来,我现在就对于这个概念加深了理解。

所谓沉没,顾名思义就是落在水底,无法打捞了。是不可收回的成本。

查询了百科上的概念,是: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所用到的概念,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其实,多加观察,在生活中很多决策,都有沉没成本的因素在里面。

人们常常没有做出正确的地选择,还是过于执着于沉没成本。要究其原因的话,我觉得这是因为人都有感情,都有情绪,要做到理性思考,是有难度的。

把沉没成本的概念,放入头脑中,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完善,尽量杜绝不必要的情绪化,避免决策错误。

【学点经济学】读书笔记14:经济问题到最后都成为货币问题

【阅读书籍】《小岛经济学》

【阅读内容】第八章至第十九章

【阅读主题】

1.美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美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中国负责生产,而美国负责消费由此导致的巨大的贸易逆差,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失衡。

2.贵金属充当货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而纸币的价值,则完全是由人主观决定的。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是因为政府命令而具有价值,人们失去信心纸币就会变成一堆废纸。美国大量的货币超发导致了美元等位制的破灭。目前全球经济建立在一种不可兑现的货币,也就是法定货币之上。

3.我们从前面的讲的信贷一章知道:消费贷款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应急贷款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而政府要求为住房提供贷款,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并不能够达成信贷的内在需求。因此这两种贷款扰乱了贷款市场,但是能够转化为政治资本。

4.住房价格上涨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政府援助和刺激计划又带来了通货膨胀,同时政府的干预又阻碍了资源的再分配。

【原文金句】

1.在过去的40年中,没有任何国家发行过真实货币。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货币实验。没人知道这个实验何时结束,结果又如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实验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2.在房市繁荣的巅峰时期,房屋的融资、建设和装修成了美国经济的中流砥柱。然而,每个人都只看到了眼前的好运,却没注意到未来的损失。

3.经济不会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人们的消费。

4.希腊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国家,成了短期工作、长期罢工、提早退休、连续逃税的代名词。通常来说,一个国家沦落到希腊这样的地步,会通过否认债务或货币贬值来应对危机。但作为欧元区的一员,这些做法希腊一样也不能采用。

5.增加货币供应量固然会鼓励人们消费,但对扩大需求却毫无裨益,而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6.今天的经济学家需要看清量化宽松的真正面目:它是延长经济衰退的办法,而不是促进经济复兴的良方。经过多年的失败,他们需要试试新方法。

7.政府可以利用通货膨胀避免艰难的抉择,还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赖掉债务。政府可以通过加印钞票在名义上偿还债务,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本国货币的贬值。

8.通货膨胀不过是把财富从以某种货币储蓄的人手中转移到以同种货币负债的人那里。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这本书是古典经济学的普及读本,从经济发生的源头讲起,通过工具的使用、生产效率的提高、市场被细分、经济不断多元化,直到引入国家、政府的概念,以及政府不断干预经济导致经济陷入困境的全过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发展来普及经济常识,达到了深者不觉其深、浅者不觉其浅的效果。在书中还有和现实的链接,让读者把经济理论和自身经验相结合,明白经济不仅仅是自己看到的那些问题,而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值得普罗大众都来读一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