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经济研究期刊读书笔记

2023-12-12 00: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经济研究期刊读书笔记

读书是打开眼界的过程,可以津津有味,也可以枯燥无味,但是内容本身需要精彩。我相信,这份读书笔记属于后者,然而,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不比前者少。

《序言》

1经济学如同科学,严谨地推论,可能被推翻的可能,但经济学家研究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的行为,所以难免带有主观。

2经济学先是从少到多,用更多附加条件来解释现象,但高手会化繁为简,逐渐抽象出更简单凝练的真理,是为天才。

3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假设是以个人为单位,个人作出选择和决定,并受一定局限的约束。

科学会刨根究底地追问,个人作出选择的动机是什么?答案是自私。

经济学里何为自私?在局限的条件下个人争取最大利益或付出最小代价。

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可以不赞同,但必须认可,否则后续的理论便无法开展下去。

《经济物品》

1何为经济物品?有胜于无,多胜于少,本质上还是说物品的稀缺性。

2由于物品的稀缺性,导致了竞争的必然出现,而竞争是经济学的基本准则。

3有了基本准则,人们还需要创建游戏规则:产权制度便是竞争的游戏规则,是约束竞争行为的局限条件,价格决定胜负。

4五常对“浪费”解释地很精妙:人为不采用能使社会财富或收入增加的办法。他继续说道:除了竞争,其他准则都会带来浪费,比如排队,按需分配等。

《功用的理念》

1人们通常用功用作为解释现象或行为的量度,何为功用?它代表的是选择的排列顺序,是数字的定名,然而,数字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顺序。

2两种经济物品,舍甲而取乙,在图上能画出一条功用数字相等的等优曲线,曲线是向右下方的,局限条件下,个人会追求功用数字最高的曲线。而由于边际替换意图下降定理,替换过程中斜率下降,曲线会凹向原点。

3由于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减少的,五常称为“贫穷物品”,他并不赞同“吉芬物品”,认为吉芬物品只是贫穷物品的极端,拒绝特例化理论。任何物品都可能是贫穷物品,人们的选择不同而已。

4五常反对用功用理论解释经济,而是青睐“边际”的概念,解释问题最关键的是边际的变动以及付出的代价,这一章没有细说。

5最后,书里有一段话很打动我,所谓“变换理论”的可怕后果:当理论受到事实验证的威胁时,便着急去修改理论,使其验证的威胁失效,以此来逃避事实的挑战。

对于个人也是一样,个人成长最可怕的是基本价值观的前后矛盾,当遭遇现实挑战时,便放弃之前的价值观甚至反转,是使自身免遭挑战的借口,也会迷失在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

《需求定律》上

1需求定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解释,在五常看来,甚至是唯一不可或缺的理论,指任何物品价格的下降,需求量必然上升。

2价格真实存在且能观察到,但需求量无从观察,实际也并不存在的。需求量与需求不同,前者是由于价格变动而变动,后者与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有关。

3五常赞同斯密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点,但并不赞同其结论。何为价?价是指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愿意支付的最高代价,此代价即该物品在边际上的最高使用价值,而交换价值即市价。

《需求定律》下

1何为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意图”换取的最高的量,而非成交量,供应量则反映了出售者的意图,两者均非事实。

2“量”可以分为直接被度量而算价,以及不能用直接度量而算价两种;需求定律约束的是:“价”与“量”必须要有直接的联系,即两者是直接相关。

3自己斗胆提出一个案例来分析,当量与价非直接关联时,表面上看需求定律似乎失效的情况:出版商发行一本新书,通常定价很高,但之后该书销量一直很差,发行商和零售商不得不一再降低价格出售,但还是无人问津,最后,该书流落至二手市场,按重量甩卖,直至变为废纸。表面上看,价格的下降并没有导致需求的上升,因为该书的竞争替代品太多,使用价值其实非常低,质量太低所致。(该例可能不太恰当)

4消费者盈余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差额,出售者会想尽办法榨取消费者盈余,使用“全部或零“的思维,追求边际使用价值最大化,直至逼近平均使用价值。(类似会员费之类的方法)

5需求第二定律说的是弹性系数与时间的关系,五常认为并不成立,理由是:替代物品通常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寻找,弹性与时间并无直接关联。

《需求定律》小用

1有两种情况不属于违反需求定律: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以价的高低来作质量的判断,以及由于价的变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这变动方向会继续的预期。

2以成衣配额为例:多年前,美国对香港采取成衣配额限制政策,政策实施后,香港的成衣质量急升,价格也大幅提升,原因为:配额是有成本的,成本提高后,同时给予了制造商增加其质量的空间,在运费相同的情况下,高档产品的相对价格其实是下降的,因此改变了供需关系。

3试论和君商学院免费和收费混杂的模式:一个人着正装带着新相识的女友去高档餐厅吃饭,肯定不会吃汉堡,类似地,自己花钱的学生肯定会比免费学习的学生更认真地学习,对前者来说,课程的使用价值更高,课程的质量越高,愿意花钱学习的同学越多,满足需求定律。

《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1如果市场上没有生产的交易,每个人都是需求者和供应者兼具,大家有利可图,是由于大家对物品的边际用值不同。

2意大利学者帕累托提出了均衡理论,指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用值与市价相等;帕累托认为,如果市场不满足某些限制条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或市场交易来使一个人获利,而其他人不受损,进而使社会得益。

3五常对市场的供求曲线有着另外的解释: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相交的点实际为均衡价格点,是由于个人为了争取最大化的消费者盈余,使得边际价值与价格相等所致。

4五常对供求关系的认识也颇为犀利,以供不应求(短缺)为例:当价格被管制在均衡价格之下,竞争者发现难于抢购,便会采用金钱价格之外的其他代价作为补充而获取,这样一来,便解决了短缺的问题,竞争也随即解决。

5五常颇为重视的交易和社会费用,可以用来解释更为精彩的社会现象,如制度的形成,结构和组织,合约的选择,价格的安排等等,且听后续分解。

《共用品的经济分析》

1先说说“共用”的定义吧:指多人可以共享而不干扰其他人的享用;共用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以每个需求者的需求曲线垂直向上累计的,即每个需求者边际用值之和;一般来说,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是无法达到帕累托条件的。

2萨缪尔森著名的“灯塔”理论:灯塔多服务于一艘船的边际费用近乎为零,因此采取免费才是上策;此观点大行其道,五常却提出了质疑,有另一种解释与灯塔理论矛盾:只有对不同船只收取不同费用,才能够满足帕累托的均衡价格条件,而满足灯塔理论的物品实在太多,现实的例子以将其推翻。

3五常是如何看待共用品问题的呢?几乎任何物品都有共用品和私用品两重属性,而在交易的时候,通常会把共用品捆绑着私用品一起销售,以便隔离不付费的人令其无法享用;而共用品属性的价格往往已经包含在私用品的价格之内了,只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

4互联网时代给经济学带来了很多挑战,用萨缪尔森的边际成本为零的理论可以解释互联网免费的行为,但很难解释收费的行为,例如视频;用帕累托均衡条件可以理解不同级别收取会员费用不同的原因,而对消费者来说,我看了付费版高清视频,精神愉悦,而你看的免费粗糙版视频,感觉也不错,视频从这个角度看变成私用品,要满足需求定律了。

《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与哲学性质》上

1本章为泛泛而论,强调一下,市场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市场总供应量曲线是垂直向上的曲线,两者相交处,达到市场均衡,价格为市价。

2如果将某条需求曲线a反过来看,也是它的有交易的供应曲线a'(向右上方倾斜),两者相交处,即为a的边际用值与a'的边际成本相等,也等于市场的成交价,从另一个角度达到市场均衡。

3引入复杂一些的情况,在有生产活动的情况下,均衡状态时,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与消费者的边际用值相等,唯一的区别在于生产要满足边际产量下降定律的约束,边际生产成本会下降。

4五常质疑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为此提出了经济学理论结构的三要素:首先是需求定律,其二是考虑成本的概念,其三是竞争的局限,来来去去围绕着局限条件的转变会如何影响行为的转变这一问题,而且特别重视交易费用的问题。

《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与哲学性质》下

“看书10分钟,发呆1小时”,如何理解经济学的哲学性质,于我是天书,不知所云,肤浅粗陋地理解如下:

1何为“公理性”?即指有武断性的假设和有一般性的定律,从而能推出可以验证的假说。从这一点出发,来看看自然科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异同点。

2自然科学皆属公理性的,是从假说到验证的实证科学,然而,自然科学家鲜有对方法逻辑感兴趣的,也很少问津哲学逻辑的科学方法,原因将在下面说明;其他社会科学重思考重解释,但多数情况不是公理性的;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唯一公理性的,从提出假说到被验证。

3为何经济学要采用“哲学逻辑的科学方法”,理由有三:其一,经济学解释的是人类的行为,经济学家难免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到客观的世界中;其二,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缺少理想的客观环境;其三,经济学的公理假说,大多都是想象的产物,本身难以触及的,因此也需要借用哲学逻辑来辅助理解。

4小结一下吧,经济学虽然是公理性的科学,但是是以人类行为的规律细节,来假设或修正定律,而最终是要靠人类行为能否经得起自然优胜劣汰的考验,来筛选出最合适的假说或定律。是颠覆还是修正?最终都要依靠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决定。

《市场概论》

枯燥的卷一读完,继续枯燥的卷二,哎~

1在市场交易中,决定交易利益分配的是市场竞争与交易费用,约束竞争的费用也是交易费用。

2交易的两个基本话题:其一,人与人之间的边际用值和边际成本的不同,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产生市场均衡,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交易费用的存在;其二,科斯曾经说过,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是资产权利有清晰的界定,如果界定的不够清晰,会导致交易费用过高,增加社会成本。

3五常否认传统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区分开,认为两者的区别只是由于合约形式的不同。以工厂生产产品为例,该产品的价格由原材料和工人加工等要素价值之和组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时并不会仔细考虑这些因素,因此,消费者改变了市场,区别只是多了工厂老板计算价格时的一系列机制,但两者原则是一样的。

卷二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收入,利息,投资,财富,资本,成本,租值,利润,盈利以及交易费用等等,要想掌握一门学科,得先从了解概念开始。

《利息理论》上

1利息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复杂的融资和投资问题,通常与两个因素相关:通货膨胀和交易费用。

2交易费用高与风险高实质上是一回事,是相伴相生的,但风险难以度量,因此用交易费用来解释行为更为妥当。

3费雪的利息理念,是不管通胀,不管风险,不管交易费用,利息依然会存在,而且是正数,理由有两个:其一是消费者的不耐烦,急于享受,而利息便是提前消费的价格;其二是投资的机会,物品的现值与期值之间的差异就是利息。

4收入是流动的,有时间性,财富是现值,本身是静止的。财富所有未来或预期收入以利率折现加起来的总和,这财富再乘以利率,可称为年金收入,因此,年金收入和财富也是一回事。

5市民的消费是由财富或年金收入决定,因此,当财富大规模缩水时,仅依靠政府投资所带来的乘法理论,是难收到效果的。(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挤出理论)

6财富乘以利率是年金,也是利息,因此,利息与收入相等,利息是收入的全部。

《利息理论》下

1何为资本和资产?费雪提出,凡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而收入折现后的现值是资本,也是资产的市价,所有生产要素都是资产。

2投资是消费在时间上的轻重权衡,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收入是财富的最高可能消费;投资与储蓄只是不同角度看,实质是一回事。

3分离定律是指,当市场交易费用够低时,投资与消费可以分开作决策,在消费和投资的均衡点上,边际替换意图等于利率,也等于回报率。但有两个因素影响分离定律,其一,不同利率对应着相同的回报率,这时首选是折现后财富最高的;其二,当交易费用很高时,分离定律难以成立,例如,当借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时,投资与消费的决策难以分离。

4最后,来讨论一下,消费与职业生涯的选择问题。前面说了,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早或迟的选择,两者的市价差就是利率,那么该如何选择职业生涯,答案是选折现财富最高的。费雪认为,如果有两种投资比较,“成本以上回报率”作为投资的分界线。

因此,本章最大的问题来了,费雪认为,如果急功近利能带来较高的财富,那就如此选择吧。当利率较高时,早期财富较高,再投资会带来长期更高的总收入。

由此,斗胆提出产业思维的第18条规律,比拟人均GDP规律:在资源缺乏情况下,利率越高,越应该“急功近利”地选择回报快的产业和职业生涯;越早积累财富,长期的总收入便会越多。而利率低时,反而追求品质和质量是为首选。欢迎讨论拍砖~

《宏观分析的失误》上

1上一节已说,储蓄是从今天看不消费的剩余,投资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两者是一回事,仅此一点,便指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础失误。

2传统宏观分析认为,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会偏向投资不事产出的交易,减少就业机会;五常认为,实际原因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人们会转向容易脱手的交易,从而导致了消费下降,就业减少。

3五常对经济学的均衡概念颇有心得:凡是有足够的局限界定从而可以推出被事实验证的假说,称为均衡;反之,局限界定不足,进而无法推出验证的假说,称为不均衡。

4有了上述假设,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便要重点考虑局限转变的界定,而不强求区分宏与微的范畴。用三个宏观现象的案例,五常给出了用局限转变条件的分析方法。

5其一,由于制度运作费用和改革制度费用相对较低且稳定,在80年代初,推断中国会坚定的走市场经济;其二,90年代初,由于更多第三世界国家走市场经济,大量的贫困人口急剧增长并参与国际竞争,而发达国家需要变革其经济结构才能享受人口红利;其三,90年代后期,由于内地与香港相对工资结构的局限转变,内地的竞争力会逐渐高于香港。

6宏观经济分析往往受很多复杂的因素影响,而传统宏观经济学很难深入到局限转变的深层原因,事后用一些表面性的指标来说明,这也给宏观分析带来更大的困扰。

《宏观分析的失误》中

1失业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主题,失业率越高,单位增长的失业率对社会的损害越大。五常认为,失业问题需要从公司的角度来看:以时间算工资的合约制度更容易导致失业,因为这种合约不直接量度员工的产出贡献。(个人觉得此看法值得商榷)有个重要的“履行定律”:能被量度算价的量,其履行的监管费用低,反之不能被量度算价的量,监管费用高。

2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伊甸园”:指那些供应量非常大的物品,可以有很高的消费者盈余享受;“伊甸园”放弃的是多赚钱的代价,满足需求定律。反之,倘若国家漠视“伊甸园”--以房地产为例--大量缩减房地产供应,会导致弹性系数小于1,国家财富和国民总收入可能会上升,然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会下降。

《宏观分析的失误》下

1说完了失业问题,本章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财政赤字了。传统的观点是政府财政赤字的上限是税收可以支持负债的利息,五常却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看社会收益回报率是否高于欠债的利率。

2五常的名言“私人财产并不需要私人所有权”-也许这话是为中国而生的-对产权来说,重要的是以合约结构来界定权利并带动竞争。

3基于此,五常对中国的政府,国企和经济制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理由是:其一,经济压力逼出来的合约结构制度;其二,关键要看政府支出的回报是否有盈余,最终会体现在国民收入的增长上。

4最后提点个人看法:国企的优势更多体现在缺乏竞争的产业上,例如基建和军事航天等,这些领域由于反复的试错,多年后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教育,医疗等产业,发现参与市场竞争后的结果远优于过去,便能看出国企的弊端了。现在的问题不是国企的重要性下降,而是还应该进一步放开。

《财富累计的仓库理论》上

1财富累计的仓库是指财富要放到哪里,也是思考财富积累的最大难点。

2虚无悖论:是指一组言辞互相矛盾,但说的确是真理;用在这里,是指虽然没有产出,然而财富累积的仓库却可以持久的稳固。

3实现如上所说的持久稳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交易的讯息费用要适当,费用越高,该仓库的用途越小;交易的数量要适中;交易的成交量要足够大;该仓库要有自身的个性和风格。

4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并不容易,但五常给出了财富累计的更多想象力空间。相比费雪的利息定律,靠预期收入的资产折现只能看到有限的财富累计,以及无法衡量非产出资产如何折现。虽然有风险,但若能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对国家和投资者来说,这样的仓库越多越好。

《财富累计的仓库理论》下

1没有产出的资产仓库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靠有生产力的其他仓库支持;有生产力的财富累计资产可分为三类:土地及房产,企业或公司,以及知识资产。

2前两者好理解,以房地产为例,预期的升幅加上租金远高于利息,大家便会抢着购买;而知识资产是当今最重要的财富累计仓库,求学是风险低而回报高的投资,问题是无法将知识化为私有财产,另外,学问要用生命来换,放弃今天的收入换取明天的收入。

3有产出的资产通过收入看回报,没有产出的资产通过升值看回报,均衡是指不同资产的回报率相同;而没有产出的资产财富累计没有上限,市场随时会对其重新估值,然后以重估后预期的升值看回报。

《成本,租值与盈利》上

1在经济学中何为成本?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成本即是机会成本,都是代价;反过来说,如果放弃的不是最高价值的代价,则不是成本。

2成本有两个关键的考量因素:1)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成本是以利率折现后得到的现值或年金;2)成本不是历史,永远是向前看的;选择的物品价值发生变动,或放弃的物品价值发生变动,都会影响行为。

3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定律”是指:生产两种以上物品时,只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选择在比例上成本较低的专业生产,互相交易后得利,不过也要考虑汇率的影响。

4最后,五常以职业选择为例作为分析,选择收入较高的职业,同时也意味着是成本较低的职业;用比较成本来说,不同的人选择各自成本较低的职业,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社会职业的分工。

《成本,租值与盈利》下

1租值的概念非常复杂,有两个重要的观点:

1)租值可以看作收入,可以预期并用利息率折现;然而与一般的收入不同,相对而言,租值的改变通常不会显著改变供应的行为。

2)租值也是成本,可以预期并折现;它的成本是出售该物品的机会成本;然而,该成本净值改变,也不会显著改变供应的行为。

因此,租值是指价格或收入变动,而供应行为却不变的收入。

2试举一例来说明,大学教授退休返聘的例子:返聘的职位不变,但工资有较大程度的缩减,对教授来说,工资便是他的租值,并没有因为工资较低而放弃该职务;另一方面,也是选择了该职务而放弃其他的机会成本。

3“盈利”与“利润”是两个概念:利润是指利息的回报,之前已说明,利息是成本的全部;而盈利则是意外的收入,是高于利息成本的收入。

4那么,“盈利”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五常又给出了“惊人”的答案:盈利是没有理论的。公司的专利,管理,领导力等价值度量可以看作功用,财富,收入或租值,然而,这些都不是盈利,盈利是不能折现的收入。

5既然解释不了盈利的根源,那为何还要创办企业和投资呢,而且通常预期回报率会高于利息?原因复杂,涉及到经验,能力,乐观和自信,另外还有风险的费用;然而,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市场的利率会与投资或经营企业的回报率达到平衡。意外的盈利称为“风落盈利”,意外的亏损称为“风落亏损”,仅此而已。

《生产的成本》

要想学会简单的理论,方法是由浅入深,再由深入浅,反复多次,才能融会贯通。本章的内容便是如此。

1何为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在多种生产要素中,如果有一种要素不变而其他要素改变,或者是彼此的比例发生变化,那么,增加的要素会在达到某个量时发生边际产量下降的情况。

2伴随边际产量下降定律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而使平均产量下降,会伴随着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的上升。

3因此,边际产量是满足先升后降,反过来看,边际成本曲线则是先降后升,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1)当单位时间产量不变,增加总产量,平均成本会下降;

2)当总产量不变,增加单位时间产量,平均成本会上升;

原因涉及到生产的方法和技术,而交易费用的增减,会直接影响到平均成本的变化。

4与传统观点不同,五常认为社会长期的生产成本依然是先降后升的,原因是:开始加量时的平均成本下降比平均成本上升的明显;继续增加产量,则是反向影响。(个人感觉稍显牵强)

5五常提出了“上头成本”,是指在开始经营后,即便不用生产也需要支付的成本。上头成本是历史成本,且不能在不同的产品上进行摊分;而直接成本是指未投资生产前所付出的成本,用于摊分预期的产量,因而满足平均成本下降定理。

6上头成本是租值,是每种产品可以赚取到的直接成本以上的盈余加起来求和得到的。因此,上头成本是由市场厘定的,由市场维护,由市场摊分,并且考虑到了潜在竞争者入局的投资成本。

小结:

暂时就读到了这里,三分之一多一点,这本板砖一样的书从拿到手的恐惧,到如今的爱不释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沉下心来的态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2)

本章讨论经济学的方法论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经济学家像其他科学家一样运用理论和观察,但在经济学研究中,进行试验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经济学家十分关注历史所提供的自然实验。

假设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

为了使假设相对准确,需要用不同的假设来回答不同的问题

经济模型通常由图形和方程组成

经济模型都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忽略了许多细节,以便我们了解真正重要的东西

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是对经济组织方式的简要表述

这个模型经济简单化为只由两类决策者企业和家庭组成。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这些投入品来生产物品和服务,这些投入品被称为生产要素。家庭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

顺时针方向代表投入与产出的流向

逆时针方向代表货币的流向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经济可以生产边界上或以内的任何组合。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条件下,该边界以外的各点都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一个经济从它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中获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东西,就称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各点代表了有效率的生产水平,边界以内的各点代表了一种无效率的结果。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点的斜率代表用一种物品来衡量的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随着这个经济生产两种产品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生产可能性边界通常是凸向原点的形状

X轴代表汽车产量,Y轴代表电脑产量;C点是不可能的结果;D点是无效率的结果;F点用电脑衡量的汽车的机会成本是较小的;E点时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很高

如果电脑行业技术进步使经济在生产任何一个既定的汽车量时,都可以生产更多的电脑。结果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这就是经济增长时发生的情况,社会使生产从原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移动到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

当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图去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区别是我们如何判断他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与此相比,对规范表述的评价则既涉及事实也涉及价值观,确定政策好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涉及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

经济学的许多内容是实证的:它仅仅在努力解释世界如何运行。但那些运用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们通常有规范的目的:他们想知道如何改善经济。当听到经济学家做出规范表述时,就可以知道他们此时已经是站在政策顾问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上了

经济学家对政策的影响超出了他们作为顾问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著作经常间接地影响政策

凯恩斯提出了这种看法: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实际上都要比一般所想象的更有力量。事实上,这个世界就是由他们所统治的。

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建议也仅仅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政治家还需要考虑政策付诸实施过程中的公关、新闻、法律、政治等各方面影响。

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下一章开始详细学习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原理(此处应有笑哭Emoji)

凯恩斯对学习经济学的忠告:经济学似乎不需要极高的天赋,相比哲学与科学很容易。但这个科学很少有人出类拔萃,原因在于杰出的经济学家需要各种天赋的组合,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再次笑哭)

需求曲线这样的图形不会混淆原因和结果,因为这是一个假设的例子,假设了改变一个变量时其他变量不变。用现实世界的数据画图时要确定一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影响较为困难,原因是

1 忽略的变量

打火机数量与癌症的关系

这个例子中忽略了抽烟数量这个变量

2 反向因果关系

警察数量和城市犯罪数量的关系

如果进行可控性实验,随机设定不同城市的警察数量,然后考察警察和犯罪的关系

考察那一个变量先动起来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因为人们经常根据对未来的预期而不是当前状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家用旅行车和人口增长的关系

解释还是预测? ——《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的作业。

《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Ronald H.Coase, 1982)是科斯在第三届G. Warren Nutter政治经济学讲座上的讲稿,后被收录于文集《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Ronald HarryCoase, 1995)中。在文中科斯与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Friedman,1953)中的观点针锋相对。弗里德曼认为理论应该由它想解释的现象的预测能力加以检验,而科斯则提出理论应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这两种判断标准的冲突给了我思考的空间,下面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双方的观点,再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得出我的一点浅陋之见。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认为,实证科学的终极目的是发展出一种“理论”或者“假说”,该理论或者假说能导出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的正确、有意义的预测。(Friedman,1953)一个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种“语言”,另一部分是一系列假说的“载体”。

所谓“语言”即是一套词语体系,或者说逻辑系统。评价“语言”这个部分时有两个维度。一是逻辑上的评价,它的内在逻辑是否自洽,它的定义是否清晰明确,它的分类是否详尽,等等。二是事实上的评价,看这套词语体系在现实中有没有有意义的对应物。如果缺乏有意义的对应物,或者对应关系模糊,那么显然这套理论只是个观念中的花瓶而已。

评价假说的“载体”的方式则是通过评价其预测能力。只有事实证据才能证明该理论对或错,或者说,有效而暂时被接受,还是无效而暂时“拒绝”。当然,在这里“证明”这一说法并不严谨。弗里德曼也接受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认为事实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理论只能由相反的事实来证否。因此选择理论时,经受过多次预测-检验的理论具有更高的可信性。

而对于预测效力相似的多个理论,弗里德曼倾向于通过“简洁性”与“成效性”两个指标来选择。

总结一下以上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弗里德曼青睐的理论要有较强的预测效力,满足了预测能力后再通过理论自身的“简洁性”、“成效性”来取舍,而理论的解释效力并没有在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斯的观点则正与之相反。

科斯关于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便是那篇《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Ronald H.Coase, 1982),这篇演讲稿开篇便向弗里德曼提出了反对意见,提出经济学家关注的理论应该是能更好的帮助人洞悉体系,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他认为,面对“能够很好的预测但不能提高我们对体系的洞察”的理论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但预测效果很差”的理论,我们应该毅然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最终能使我们有能力预测真实世界将会发生的事情”。

一言以蔽之,科斯看重理论的解释效力。

科斯批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观点实际上却是规范理论而非实证理论。它是在指导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而并没有谈及事实上经济学家的选择。与此相反,科斯举了3个事例,从实证上论证他的观点。

一是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LSE)有关“价格与生产”的演讲。这演讲并没有做出什么预测,但由于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大萧条,哈耶克的理论征服了LSE的大多数老师和学生;

二是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初期遭到了“未经事实验证的批评”,但由于其“似乎触及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实质且易于理解”,迅速大为流行引起了一次经济学大革命;

三是爱德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本书同样没经过实证的验证,但两本书被广泛地接受认可,几乎已经成了“经济学家的共识”。

三个事例表现的理论交替的过程,都并没有按照弗里德曼期望的预测、实证的过程进行,而都是从理论上说服了经济学家接受他们的观点。科斯将这三个案例归纳外推,认为这三个案例足以代表大部分理论选择的过程。他更是提出:如果坚持按照弗里德曼的标准进行理论的选择,这将使科学活动陷于瘫痪。

在后文中,科斯进一步论述了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弗里德曼式标准的不可行性。将预测-验证机制引入经济学研究会有以下问题:

一、检验经济学理论的难度很大,机会很少;

二、检验经济学理论成本很高;

三、存在观察者效应:用不同的工具观察同个现象能得到迥异的结论;

综上,科斯得出,在事实上经济学家应该更重视理论的解释效力,而非预测效力。

 

作为一个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理科生,我难以接受科斯的观点。

在进一步讨论前,我们首先明确下,什么是科学?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授Robert Root-Bernstein从前人的科学哲学著作中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四套标准。(Root-Bernstein,1984)其中在经验上,它得满足4条标准:

1)      存在可被检验的预测;

2)      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

3)      结果可被重复;

4)      对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有客观标准;

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说 :“任何科学的基本条件是存在规则性 , 对于这些规则性 , 人们能够分析与预测。天体力学是这种情况 ,许多经济现象也是这样的 。事实上 ,通过对它们进行彻底分析,其规则性得以展示。经济现象中的规则性与物理科学中的规则性一样明显。这就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原因, 也是该门科学基于与物理学同样的普遍原则和方法 。”(潘天群, 2001a)

这些判断标准与实证经济学的精神是完全契合的。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正在于它能够经得起实证的推敲与检验。

反观科斯提出的方法论:以理论的解释能力来判断是否科学,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所谓“帮助我们更好地洞悉体系,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么?没有。那到底什么叫做“更好地理解”?这只能由经济学家们凭各自对经济体系的理解进行“自由心证”了。科斯同样也说不清楚。他在评价凯恩斯理论时,说的是“似乎触及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实质且易于理解”。他还是只能小心翼翼地加上“似乎”两个字。

我连经济学的皮毛都没了解,不敢妄自议论经济学家的能力。但如果理论的选择是由经济学家主观判断得到的,出于对经济系统复杂性的敬畏,我怀疑人类不借助实证凭空从系统中抽象出理论体系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这套理论预测能力受限,那我更相信这套理论并没有做到很好地解释体系,它很可能在抽象过程中漏掉了某些关键变量。

如果科学是凭科学家的主观判断进行的,那它跟宗教有何区别?通过这种标准选择的理论,更像是一种“经济学家的信念”,而不是实证的科学理论。

按照这种逻辑,我同样可以相信世界是由飞天面条神创造的。一切学科,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的终极答案就在福音书 The gospel of the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 (Henderson,2010)里,福音能够解释一切,信仰飞天面条神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洞悉体系,理解正在发生的事”(Ronald H.Coase, 1982),我没法给出实证的证据,也没法做出精准的预测,因为飞天拉面神向世人隐藏着自己。但飞天面条神教“最终能使我们有能力预测真实世界将会发生的事情”(Ronald H.Coase, 1982)。

唯一的区别是,经济学界主流都是接纳了没有实证证据的凯恩斯理论,而飞天面条神在宗教界却还没那么受待见的——一定要做比喻的话,基督教可能更合适。

用事实来论证应该,这就是科斯犯的另一个问题,他用“实证分析”代替了“规范分析”。

他批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用的是规范分析,这没有批评到点子上——“经济学家应该怎么做选择”,这本身就是规范分析领域的问题。恰恰错的是他,在讨论规范理论时用了实证分析的路子。

他论证“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论的解释能力”时,并没有论证这种判断标准更具有价值,他的观点总结下来是这样的:

1)      近代经济学家都是这样做的;

2)      采用预测-验证的方法成本太高;

3)      预测-验证的方法事实上不可行;

综上,因此不能采用预测效力评价,而应该采用解释效力进行评价。

这逻辑是有缺陷的。根据以上3点,我们只能论证出“实际上我们没法采用理论的预测效力评价,只能采用解释效力进行评价”。

 

综上,科斯的态度并非是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在批评完科斯后,我又不得不承认,科斯是对的。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要想在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获得实证,的确难以实现。

其一是经济系统本身无法进行预测。一方面,经济系统是一个混沌系统,微小的输入量变化会对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济系统是不可预测的。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与经济事实之间有难以消解的相互作用。经济学理论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作用于经济系统,该系统便会进行自我调节,导致了预测的失效。(潘天群, 2001b)

其二是经济学的预测难以检验。是经济学难以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只能通过观察现有经济系统进行准实验。由于准实验中有太多的无关变量,很难在结果中将它们的影响精确的排除掉,排除手法、样本选择的不同也导致了结果的迥异,这就导致了邓·帕廷金所说的,耶鲁大学的实证博士论文证明货币政策重要,而同时芝加哥大学出论文证明财政政策重要。(Patinkin,2013)

这不只是经济学的问题,而是社会科学的通病。法学界对于“死刑在实证上能否减少犯罪率”这一问题同样众说纷纭,社会心理学对“留守儿童的自尊是否较普通孩子低”这问题不同的调查也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领域想要取得实证实在是太难,很少有理论能够做到这点。在这种事实下,务实的做法的确是通过理论的解释效力选择理论。科斯是对的,如果不允许这样做,将彻底让经济学发展停滞不前。(Ronald H.Coase, 1982)

作为科学的一员,达到弗里德曼的预测效力的标准应该是社会科学的最高理想;但由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这个标准可能终人类所能都无法达到,甚至是原则上就无法实现。那就退而求其次,一定程度上牺牲社会科学理论的预测效力,转而追求理论的解释效力。

这是社科的痛,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 

 这篇你都能看完我真给你跪了orz

 

潘天群. (2001a). 经济学何以预测. 经济学家(5), 80-84.

Coase, R. H. (1982). How should economists

choose?

Coase, R. H. (1995). Essays on economics and economist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iedman, M. (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3(3).

Henderson, B. (2010). The gospel of the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 Random House LLC.

Patinkin, D. (2013). Keynesian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Cambridge school. PSL Quarterly

Review, 25(101).

Root-Bernstein, R. (1984). On defining a

scientific theory: Creationism considered. Science

and creationism, 64, 67.

 

《叙事经济学》读书笔记

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这是因为只有越过自己的国家,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同规律,什么是真正的特殊情况。

相比于人们眼中的既得利益,人的思想观念更应受到重视。就像技术创新可以放宽资源约束一样,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放宽政策选择面临的政治约束。重要的改变并不是权利和利益结构的变化,而是当权者将新的思想观念付诸实施。改革不是发生在既得利益者受挫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们运用不同策略追求利益的时候,或者他们的利益被重新界定的时候。

“叙事”一词的含义不止于故事或者讲述,归根结底,叙事是历史、文化、时代精神以及个体选择相结合的载体,甚至是一种集体共情。某种程度上,他是在解释或说明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重要公共信念,而信念一旦形成,将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经济行为。

第一:叙事是理解时代与环境变化的重要门径,而洞察变化是经济活动非常重要的分析维度。

第二:叙事将枯燥的信息还原到系统中,理解信息传播的原因,比理解信息的真相更为关键。

第三:叙事是建立同理心的桥梁,而同理心在未来愈加重要。一直以来,人文科学的意义在于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基础,而叙事的要义在于构建并提炼人们的精神指引。

第一篇 叙事经济学的缘起

第一章 比特币叙事

本书开启了一种新的经济变化理论,该理论在驱动经济的传统因素中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新元素:通过口述、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传开的传播性大众故事。

叙事经济学研究的是影响经济行为的流行叙事的病毒式传播,他可以提高我们预测经济事件并未雨绸缪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经济制度和政策。

经济叙事指的是有可能改变人们经济决策的传播性故事,包括:雇用一名工人还是等待形势好转,在商业上是大胆冒进还是谨小慎微,是从事商业创投还是投资于波动的投机性资产。

在从事比特币交易的人中,很少有人了解它的技术,所以说,理论并不是叙事的核心,人们只需要知道这个想法是一些聪明绝顶的数学家或计算机专家提出的即可。

“”比特币是和平无政府状态与自由的催化剂。它的出现是对腐败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回击。他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改善金融科技。但有些人往这个真相里掺了假,事实上,比特币的目的是充当一种货币武器,充当一种有望削弱权力当局的加密货币。

比特币是一种具有传播力的反向叙事,因为它展现了一个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最终能够创造出来的惊人发明。

在众多病毒式传播的经济叙事中,比特币显得格外突出。这是一则为了叙事而精心设计的叙事,有效的捕捉到了无政府主义精神;当然,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这则叙事。

比特币使非专业人士和市井小民也得以参与叙事,让他们感觉置身其中,甚至让他们围绕比特币建立其身份认同感。还有一点同样富有感染力,那就是这一叙事也生成了很多发家致富的故事。

比特币的故事是一个寻求经济赋权的故事,21世纪,发达国家经济不平等迅速加剧,很多人感到绝望无助,他们希望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经济状况。比特币叙事是一则个人赋权叙事,这并非巧合,因为根据他的叙事,比特币是匿名的,完全不受政府的控制、管理和影响。

对未来的恐惧更多的是担心自己不再被人需要的存在主义恐惧。

人们之所以对比特币感兴趣,恰恰是因为其他很多人都对他感兴趣。

第二章 知识融通之旅

思考叙事经济学一直是一场知识融通的发现之旅。在探究经济的真实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突如其来的经济变化时,所有这些学习知识的方法都是紧密相关的。只要一个人意识到经济是由有意识的、活着的人构成的,这些人会根据带有情感和观点的故事审视自己的行为,那他就会发现自己需要多种不同的视角。因此,叙事经济学需要用上大多数院系的理论概念。

历史和叙事:要想深刻理解历史,就需要推断出那些历史创造者的想法,也就是他们的叙事是什么样的。

第三章 传播、星座和交汇

流行病学领域宝贵的经验教训也许能够帮助解释比特币的故事是如何像病毒般传播的。

在上升期,因传染导致感染者人数增加速度超过了因康复或死亡导致的感染者人数下降的速度。在下降期这个过程出现了反转。

传染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易感人群的减少。这一群人之所以会随着时间减少,是因为感染过的人产生了免疫力,即使没有医护人员采取行动控制疾病,这一机制也会生效。最终这些流行病在所有人都被感染之前结束了。

要想让流行蔓延起来,传染率必须超过康复率。

疾病和叙事会有同时流行的情况。两种流行相互汲取力量,进而发展壮大。

每则小叙事都代表着大故事的一部分,但我们需要看到完整的组合才能识别完整的主题。

有些叙事星座可能在高峰期只影响了一小部分人群,但如果这一部分人群大幅削减支出,那这一则需时就有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大经济事件通常不是由单一叙事星座造成的。

第四章 为何有些叙事会出现病毒式传播

我们很难确切说明或量化各种原因,答案取决于一个与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类元素。

人类的思维网络在选择让哪些叙事出现病毒式传播的时候差不多就像一个随机数字发生器。

人类思维和行动中的叙事自发性:看似只具备娱乐价值的故事——是人类思维和动机的核心所在。

社会学家在尝试解析社会运动的过程中,开始将叙事的传播视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因素。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写到,政府应该对流行故事进行审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妥思的对话指出:我并不是说这些可怕的故事可能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我们的护卫者有可能会因为他们而变得容易激动且软弱无力。

人类的叙事能够激发恐惧这种力量源自如下事实:信息可以在没有观察到任何恐惧诱因的情况下得到传播。如果叙事强大到足以促生显著的情绪反应,他就可以产生强烈的反应,比如本能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能够推动叙事传播的礼貌对话规范也具有普遍性。人类思维会将事件形成一种嵌入社会交往的叙事,从而努力实现对事件的持续理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