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经济研究期刊论文读书笔记

2023-02-13 13: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经济研究期刊论文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和研究,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交往,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在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学科,不了解西方经济学,就难以看懂西方经济国家的经济报刊文章,也无从把握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因为西方的经济学著作和报刊文章都是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写成的,西方经济政策的制订也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同时,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机构中,西方经济学也是通用的经济语言和工具。具备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是参加国际经济机构的必备条件。现在,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必须了解、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及理论依据,知道他们的经济运行机理,懂得他们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法,研究他们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和机构。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它的运行机理和发展规律如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释、回答和阐述。而西方经济学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参与和借鉴。虽然西方经济学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西方经济学有具有实用性特征,它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服务的。可以这样说,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比如说,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价格理论、成本和收益理论、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它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再次,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吸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的基础上,在同形形色色的庸俗经济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遭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责难和攻击。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总是拿他们的各种理论来对抗和抵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必须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知已知彼,百战不贻(修改:殆)。同时,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不断向前发展。在新的形式下,面对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在合理地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中才能不断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样,他们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都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GE公司鼓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韦尔奇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很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
韦尔奇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谈出自己的看法,争取上司的赏识。“我希望员工能充分发挥潜能,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我会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这样员工们给我的将是许多建议和计划,我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这个想法,但那个主意非常好’。这样的交流更有创意。”在今天GE的各个部门,每当公司取得一些成绩,他们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起出去庆祝。GE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一张"通用电气价值观"卡。卡中对领导干部的警戒有9点: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以及适应全球化。这些价值观都是GE公司进行培养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接下来要谈的是联想集团。它是侧重于以业绩为重。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现在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间并不长,能从普遍员工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不同层次的人员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
联想的干部比例适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员工有1.1万多人(其中职员约5000人)。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员工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员工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
在联想,普通员工并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员一条升迁之路,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技术骨干的待遇与相应的管理者的收入没有差别。 今年年底之前,联想要完成能力评介体系,要让公司的各级管理层知道每个员工的能力如何,其社会竞争力处在什么水平,是否达到了人岗匹配,是不是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这项工作可以达到3个目的:公司清楚员工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员的能力水平、员工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为突出业绩导向效果,联想在业绩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员工在考核后进入最后一个层次,就进入了末位淘汰区。所以,不论哪一层次的人都有压力,中层管理人员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时排在最后,就会成为不合格员工。联想还培养了后备干部,对于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岗位,马上就有人可以顶上,这是一个合理的闭环。确实,在IT企业必须每个人都时刻要有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跟不上形势就要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在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员工的业绩考评制度。两家公司都是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起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所不同的是,GE公司更偏重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联想集团则是力争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力争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这些,都是《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在不同背景的组织内灵活应用的最好实例。
三、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激励机制理论中有一条是“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就是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下属员工或整个团体的影响。我认为,这种影响,比之那些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奖金制度等激励机制,虽不那么显明那么“硬”,但绝对不可忽视。一旦把握不好,后果非常严重。这缘于我所听到的一件事和看到的一则新闻。
我曾经听到这么一件事。某厂有一青年工人,他原先进过监狱。后来“浪子回头”,改造好了,来厂里做工。他是个很要面子并且自尊心很强的人,领导为了帮助他,使他能安下心来工作,因而在他刚来的时就对员工隐瞒了他的牢狱经历。当有部分员工知道他的过去后,领导就特地告诫那些员工:“不要因他‘曾进过监狱’而对他产生偏见,疏远他,瞧不起他。也不要用此事挖苦他。”
而事实证明,他在厂里工作确实非常勤恳,待人也很热情,真诚。刚来的时候还因自己的经历而在思想上有所顾虑,后来就完全放开了。对人生也乐观起来。这正是应了“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领导的关心和员工的尊重使他脱离了心灵上的阴影。
一次,他在上班时间玩牌。这是仅有的一次,可恰好被领导看到。当时领导本身心情就不好,立刻对他批评起来。他有些不服气,顶了几句。一来二去,双方就大吵起来。或许是气昏头了,领导突然冒出一句“你这个死不悔改的劳改犯!”。顿时,现场气氛一下子就凝固了。当时周围有很多人,可谓 “大庭广众”,包括那些不知道他进过监狱的员工。他的脸色立刻就发白了。然后猛地从一旁抽出一空心铁棍,往领导脑门劈去。幸亏领导闪得快,躲过此劫。而铁棍劈在栏杆上,已断成两截。众人忙将他劝住……
从此,无论如何开导,他在工作上再也不像原先那么勤恳了。做事待人也变得吊儿郎当。终于有一天又进了监狱……
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知识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周围人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对这个事例来说,尽管那位青年工人本身心理也有一定缺陷,但关键因素——领导的言行是不可忽视的。一次不恰当的批评,一场不该有的争吵,就很有可能对一名员工产生伤害。这是激励机制中“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影响的一个活生生的反例。
管理层的表率行为确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人是很容易进入角色,被环境同化的。如果你的领导经常迟到早退,那么下属也很容易变得自由散漫。同样,如果你的领导经常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甚至贪污腐化,那么下属也将会跟着效仿。如此一来,再坚强的大厦也会倾塌,再宏伟的基业也会毁灭。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例子:1997年9月,一个分布在16个国家、拥有461家企业、年收入达5000亿元的国际知名公司——日本八佰伴宣布破产!
公司创始人阿信当年挑着扁担卖蔬菜,后来办起了蔬菜派送公司。尽管它在创业之初就遇到重创,1950年的一场大火将其辛苦经营多年的蔬菜铺烧个精光,阿信就租了温泉浴室,带领大家重新干。由此而出的“扁担精神”成了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领导和员工们奋斗的精神指南。
尽管破产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决策的失误等等。但比较关键的因素是:公司末代掌门人和田一夫的亲弟弟,公司“第二把手”把和田一夫架空了。多年的汇报是假的,财务报表是假的,公司的繁华是假的。和田一夫本人因为丢了“扁担精神”,变得奢华,懒惰,甚至自我封闭。他花费天文数字的钱在香港置了豪宅,并常年在那里享福。
特别要提到的是,他的办公桌是一块100平方米的玻璃,为了把这块玻璃放进去而把房顶打开,用直升飞机吊装,玻璃花去近百万美元,吊装也花了近百万美元。而这一放不当紧,更重要的是,老板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公司的每个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大手大脚之风也日渐兴盛起来,什么公司创始人阿信挑着扁担卖蔬菜留下的“扁担精神”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在这种情势下,公司的大塌方——破产,也就难以避免甚至有点势不可挡了。最后,直到破产,和田一夫才幡然醒悟,可大势已去。
由此可见,领导阶层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下属员工和整个团队。而整个团队的氛围及行为直接决定着团队的最终命运。因而,把握“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是件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工作。实质上,以上领导者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在无意中“激励”(当然是不良的“激励”)员工从而影响员工及其团体。看来,在实行激励原机制中,对于语言、行为的暗示,若无法很好地把持,所导致的后果确是相当严重。以上二例,一例毁人,一例毁业,皆因于此。
四、总结
以上所有实例,成功,抑或失败,都传达给我这样一种信息: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需要管理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合理利用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需多参照他人的实例,结合自己所在团体的具体情况,实施各种考评制度。因人而异,因材施奖,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需要和整体的管理目标合二为一,产生合力,使整体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领导本人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风来感染每一位员工。在员工有所成就时,就要对他进行鼓励和褒奖。在员工犯错时,也要耐心的进行批评,切莫失去理智。
这就是我在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各种具体实例,对激励机制的一点认识。也算是我对《组织行为学》的体会吧!

《经济解释》之读书笔记

没怎么看明白2014年版本的《经济解释》,但是按照作者提供的思路,学习《国富论》《资本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和费雪的《利息理论》之后,购买了2019年版本的《经济解释》,参考作者发表的《五常学经济》等书,总算对经济学有了一些思路。不过,转眼间一年过去了。

很喜欢作者的一段话,争取思想传世是近于无聊的玩意,但在无聊中我们还是要问:王羲之为什么要写他的《兰亭集序》?苏东坡为什么要写他的《赤壁赋》?

即使读书写作自认为无聊,或别人也认为无聊,但是总比整日“无所事事、坐吃等死”强一点吧!所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归纳整理了《经济解释》的重要框架和基础概念,对我自己帮助不小!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

1.人的行为有规律,现象规律必有原因,这是科学的必需条件。所有现象,都是有迹可循,有规律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坚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但是事实不能解释事实(现实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事实的规律不能不言自明、自我解释,故解释现象往往需要非事实的抽象理论。马歇尔认为:“这些争议的经验告诉我们,除非经过理智的考究与阐释,我们不可能从事实中学到些什么。”

再提出解释事实的理论假设后,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对局限条件进行验证。如果井现实世界的事实验证后,理论没有被推翻,就算被证实了。

因此,真实世界是经济学的实验室,要不断地到街头巷尾跑,重视现象的细节,然后在这些细节的转变中找寻交易或制度费用的微小变化,从而推出可以验证的假说。故最愚蠢的学者,是那些试图解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的君子们。

2.但是有些理论因为存在问题,使得该理论不会被事实推翻的可能,这有五种情况。

一是套套逻辑,即同义反复,逻辑主格与逻辑宾格表达的意思相同。比如,所有两条腿的人有两条腿,矛盾就是矛盾,对立统一就是对立统一,有三个脑袋的动物有三个脑袋,等等诸如此类。这个在逻辑上永远是对的,无法增加经验知识。但是在学术领域的套套逻辑,可以非常高明,让人大师都中圈套。

二是模糊不清的理论。模糊不清的思想,永远不能清楚的证明。三是相互矛盾的言论,使人不知所措,无法明白。四是用以验证的现象,并非事实,无法验证;五是被推断会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条件。

二、经济学的假设与理论

1.经济学的研究起点在理论假设之上

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假设是“自私”。自私是“每个人在局限的情况下,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亚当斯密把自私看成适者生存的后果,并认为自私对社会有利。即每个人都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社会的最大利益,但他不会意图为公众服务,也不知道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而这种一个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贡献的行为,对社会贡献远比意图做出的大。主观上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客观上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不过亚当斯密的自私假设,仅仅考虑到了自私的有利方面,没有考虑到自私的负面作用(因为自私,人类会互相残杀或毁灭自己)。后来的制度经济学派提出了制度费用,弥补了不足。张五常认为,我采用的方法是把传统的理论大手简化,余下来的只有需求定律、成本概念与竞争含义,因为理论简单,空出来的位置多,交易费用这项复杂的局限可以较为容易放进去。

2.自私是个假设,是“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简称,毫无价值观。

作者在《自私三解与市场应对》中,认为自私是天生的,是自然淘汰的结果,源于经济学的一个武断假设,含义是“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的灵魂,需求定律也是一个自私定律。该定律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一个人对该物品的需求量会增加。这里说的价格是局限条件,其转变导致需求量的转变,是个人争取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科斯说,没有清楚的权利界定,市场不会出现;如果市场没有出现,市价就不能用做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用上任何其他的竞争准则,例如搞人事关系,或论资排辈,或动用武力,等等都会导致某种程度上的租值消散。

只要明天还有希望,他们可以在今天忍受着巨大的艰辛。

3.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只有三部分:一是需求定律,是指那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二是成本的概念,成本是代价,在一些情况下引进需求定律成本与价相同。三是竞争的局限,源于有社会,竞争使产权等问题出现,经济分析变得复杂无数倍。

我把经济学的理论结果整体简化为三部分(需求定律、成本概念、竞争含义),为的是要让出很大的空间,让我盟能比较容易地把交易费用放进去。

4.经济学的范畴涉及三方面。第一,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或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所有的竞争准则是什么。第二,有了竞争的准则,经济学可以推断人的行为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财富或收入的分配会怎样。新制度经济学令人失望。第三,最困难的,要解释游戏规则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世界上有gong chan制度?为什么香港有租金管制?为什么香港大学教师的居住单位要以分数配给?为什么昔日的中国要论资排辈?

三、经济解释中的重要概念

概念的掌握,其他学科没有比经济重要。严格地说,收入等于成本等于利息。如果同学们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着着三者之前有两个等号,对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的掌握就打通了过半的经脉。

1.经济解释是以经济学的角度,用上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象或人的行为的。

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可能错。

自私是指在局限条件下个人争取最大的利益或争取最小费用。

2.经济学上的物品是有胜于无。经济物品是多胜于少。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缺乏的定义;凡是经济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缺乏的程度,是以相对的需求决定的。既然经济物品是缺乏的,人们需要多一点,付出代价就无可避免。

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人与人的竞争,一种经济物品的需求多于一人的需求。垄断及专利只不过是压制了某一种竞争,但增加了另一种竞争。弱肉强食是竞争,权力斗争是竞争,走后门、论资排辈、登记特权等等,都是竞争的形式。

产权制度是竞争的游戏规则,无论是法律、纪律或风俗,都是以有约束性的办法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权利。私有产权制度促成这个市价的游戏规则,市价于是成为决定胜负的准则。游戏规则决定准则,私产制度是协助市价的采用。唯一没有浪费的竞争准则是市价,价高者得是唯一促使人们增加生产来换取所需的准则。

3.功用是数字的定名。一般而言,推断或解释行为现象是需要量度的。量度的排列有大小、多少、轻重的排列等等。量度的定义是武断地以数字排列。功用就是武断地以数字排列选择的定名,我们武断地用数字,说数字较大的比较小的可取,或者较小的比较大的可取。数字的量度有两种排列,一种是基数量度,排列的数字是可以加起来的;一种是序数量度,只可以排列,但不可以加起来。

以理论解释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理论的约束。说一个自私的人要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也可以用数字来排列这个人的选择;即用了功用的理念,就变成了局限条件下争取最高的功用数字了。说一个人做什么都是争取较高的功用数字,是套套逻辑,故功用理念不用为上;虽然一些非金钱物品,如友情、声誉等,无法用金钱衡量,但是没有市价,我们可以用代价来处理非金钱物品。

贫穷物品是因为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减少了。逻辑上,任何物品都可以使贫穷物品,而是或不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会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会使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下降。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这就是吉芬反论。逻辑上,在一人世界中吉芬物品可能存在,但是吉芬物品不可能在社会竞争中存在,换言之,人与人的竞争淘汰了吉芬物品。

4.需求定律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如果没有市价,我们可以用代价或牺牲替代。换言之,任何局限的转变,都可以阐释为代价的转变,在没有市场时,需求定律依然可用。

需求定律的需求量是价格变动而变动的,但需求的变动,我们一般认为是因为价格之外的因素变动而变。如果价格之外的因素变化,影响了需求,整条需求曲线向右(或左)移动。

需求量是指需求者的意图之量,在真实世界不存在,真实世界只有生产量或成交量。这样需求定律的本身是不能被验证的,我们必须加上其他的验证条件,即加上可以观察到的局限条件的转变,才可以用需求定律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弗里德曼说,需求定律是两个变量的联系是负值或负相关,其中价格是一个变量,需求量是一个变量。其他可变但假设不变的量,成为参数。

那么如何处理抽象的需求量呢?以指定验证条件的办法来使需求量与成交量挂钩。

用值是某物品给与拥有者或享用着的最高所值,或者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换值是获取该物品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在市场上,换值就是该物品的市价。

何为价?价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在边际上,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为何?该物品在边际上的最高用值。以市场来说,某物品的边际用值比市价(换值)高,消费者会多购买一点;若比市价低,消费者当然不会购买。

何为量?任何物品在市场上成交,出售者选用的量是隔离其他不付费而又希望享用该物品的人。隔离不了就成了公用品,难以收费。量可以分为有质的量和委托的量。

消费者盈余是用值与换值的差额。出售者榨取消费者盈余的方法,一是买多降价,二是收取入场费或会员费,三是捆绑销售。

需求价格弹性,对解释行为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不能预知这个系数的数字。但是,大概可以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影响因素,如替代物品及其价格,来推断。

需求第二定律是指弹性系数的大小与时间是正相关。即若某物品降价或加价,价格变化之后时间越长,弹性系数越高。但是通过事实验证,需求第二定律被推翻了。

其他因素、验证条件、局限条件的区别。在需求定律中,其他因素是指在价格与需求量之外的所有其他变量。验证条件是其他因素中的一小部分。局限条件是指约束行为的所有条件,在需求定律中,包括验证条件、其他条件,也包括价格。

5.交易理论

交易是上下交征利,即交易者交换而获利。在交易的过程中,购买量永远等于出售量,等于成交量;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是需求者与供应者兼于一身的;价格决定谁胜谁负;竞争者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下倾斜;如果交易费用存在,市价等于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的均衡情况不一定可以达到。

私用品是一个人享有某量,其他人不能享受该量了,独用的性质。短缺是市场的需求量大于市场的供应量;缺乏是某物品的需求使代价或价格高于零。

社会是多过一人;社会费用是凡社会才会有的所有费用。一个人世界有需求,有局限,但不可能有交易。交易的局限条件只能在社会存在。

共用品是指多个人可共享同一物品,无数的人可以互不干扰地共用,多供应一个人的边际费用或成本当然是零了。隔离收费是关键所在,一个经济物品,可以隔离收费,就成了私用品;无法隔离收费,就成了共用品。

6.市场是物品或服务交换的地方。因为权力结构不同,或交易费用不同,出现不同的交易形式。

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果树会结果,农地有收成,结果与收成都是收入。然而,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时才得到的。把所有未来或预期的收入以利率折现加起来而求得财富,在把这财富乘以利率,我们得到的收入,就是年金收入。

利息是资本的回报。财富是收入除以利率,这收入是年金收入,是预期的。财富是现值,是静止;收入是流动的,有时间性。资本是资产的市值。凡是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而收入折现后的现值是资本,也是资产的市价。

投资是消费在时间上的权衡轻重。投资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储蓄与投资是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收入是不消减财富的最高可能消费。投资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消费高于收入,是负储蓄,也是负投资,将来的财富与收入皆会下降。

分离定律是说在市场、交易费用够低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投资与消费可以分开来做决策。选择整生收入最高的职业。只要选择收入折现后财富是最高的职业,然后在借贷市场调整,选择任何一种平生消费图案,这个人的平生消费都会是最高的。

7.宏观经济学不是指国家或人口的广阔度,而是着重于传统微观分析注意少的项目,如国民收入、政府债务、调控政策、失业话题等。

凯尔斯学派把储蓄与投资看作两回事,认为储蓄使得消费减弱而导致经济不景气及失业,投资给经济注入活力,因为增加经济活力。该理论说,一个经济的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在边际上相等是均衡点。但是《利息理论》中,储蓄与投资是一回事,收入消费后余下来的是储蓄,今天不消费该作明天消费的是投资。

凯恩斯学派把储蓄与投资看作两回事,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投资对就业与物品产出往往有着很不同的效果。如果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相等的均衡观点是错误的,整个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会塌下来。

经济学不应该有微观、宏观之分,重点是能否解释世事。宏观分析也是以个人在局限下做选择为基础,然后加起来而宏观的。而大的转变皆从细微处着眼、开始,局限转变的调查是关键所在。

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主题。失业的定义,是一个可以工作的人找不到他愿意接受的薪酬或待遇的工作。尝试找工作但找不到是失业的定义。任何人,只要愿意接受够低的工资,总会找到工作。没有公司组织,失业不会出现。没有工资合约是不会失业的。件工与分红皆没有失业,时间工资是失业的问题所在。为什么以时间算工资的合约那么容易导致失业呢?答案是这种合约不直接度量员工的产出贡献。

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是教政府如何统计几种不同的国民总收入,没有多少经济内容。另外,关于政府财政赤字,传统宏观经济学的答案是:政府财政赤字的上限是政府税收可以支持得起负债的利息。其实,政府花钱多少无所谓,问题是社会收益的回报率是否足以抵偿花去了的钱而有余,即政府花钱的社会回报率是否高于欠债的利率。(思考:为什么租金、房价不匹配,或许就是房价升值快,预期回报率高;但是这个非常危险。)政府花钱不是错,乱花钱才是;如果花钱有道,这一点的赤字或让下一代收成更好。(要学会花钱,将钱花在未来能够无限增值的地方。)

8.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累积财富,跟累积任何物品一样,需要有仓库。忘记了仓库,财富不知放到哪里,是财富累积的思考困难的主要原因。天下间没有完整无缺、用不可破的财富累积的仓库。然而,如果一个经济完全没有累积财富的仓库,不可能发展起来。没有产出收入的支持,仓库的稳固形成可不容易。

说到有生产力的财富累积的资产,我们可分三大类:一是土地及房产,可以不断按时增长;二是企业或公司机构,企业或公司也是财富累积的仓库,其股票之价的上升或下跌代表着财富累积的变动。三是知识资产,学问要用生命换取。求学是风险低回报高的投资,问题是钱再多也不能把学问知识收购为自己所有。《人才政策的经济观》认为,各个地方出台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那么知识的价值积累到什么地方了?土地是财富累积的一个重要仓库,值钱的知识的价值,累积下来,都跑到土地那边去了。

9.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代价是指放弃了些什么。这样的成本就成了机会成本。经济学上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没有成本不是代价。科斯说,要获取的价值与要放弃的成本是同一钱币的两面。最高的代价不变,成本不变。

比较成本,又称比较优势定律,用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人,会专业生产。因为不同的生产单位,生产同样的两种或以上的物品,只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各自选择在比例上成本较低的来专业生产,然后在市场交易可以互相受益。个人也适用比较优势定律,选择自己更加专业的职业(收入最高、成本较低的职业),这样对自己有利。

租值的理念是指收入有所转变而某些供应行为不变。第一,租值是收入,可以预期,可以用利息率折现。第二,租值是成本,可以预期及折现;租值作为成本不是指资源或生产要素另谋高就的机会成本,而是把生意火资产转让或出售的机会成本。第三,租值一词来自土地,不过土地租金再不是我们这里分析的租值了。今天经济学的行规,经济租值或准租值是指土地之外的资源或生产要素的使用不变的收入。

盈利是出于以外的收入,盈利没有理论。经济学常说,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其争取的价值量度可以使功用,可以使财富,是收入,或者是租值,但不可以使盈利。盈利是意外的收入,无从预知,怎可以争取呢?盈利是无主孤魂,接不上任何理论,什么解释行为的用途也没有。

成本概念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把局限转变翻为代价的转变,然后带到需求定律那边去,就不容易了。租值的概念也不好掌握,因为变化多。有时租值是利益极大化需要争取的,有时是决定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因素,有时是成本或一种特别的上头成本,有时把租值消散作为交易费用。

上头成本是先让市场厘定每种产品之价,减除有关的直接成本,加起来的租值。换言之,上头成本是先由市场在不同产品上摊分然后组合的租值。直接成本是指那些不生产就不需要之处的费用。

10.局限是所有约束人类行为的因素。局限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把价格或代价看为一类,这里,推断行为的理论是需求定律;所有其他局限属于第二类,例如收入、资源、产权等,这第二类的极限转变通常以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这个公理来处理。不过,真正有解释力的理论,还是围绕着需求定律。

科斯在《公司的本质》中提出:市场靠市价这个看不见的手指导生产,公司靠经理这个看得见的手指导,那是为什么?后来,用合约的选择解释,属异曲同工。租值消散是制度费用。约束竞争的费用是交易或制度费用,约束竞争的安排是合约安排。租值消散是说,有价值的资源或物品,在某些局限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其价值下降。在所有竞争准则中,只有市价不会导致租值消散;意图降低租值消散是每个人在局限约束下争取利益极大化的必然行为。比如在《价格管制理论》中,干部等级排列是为了降低租值消散。

重视真实世界的事实,通透地掌握着简单的经济概念和原则,然后推出可以验证的假说,频频验证。这是我认为经济学发展唯一应该走的路。

2020年5-6月学习整理(2020.6.13)

《经济解释》读书笔记(一)(2017.08)

读书是打开眼界的过程,可以津津有味,也可以枯燥无味,但是内容本身需要精彩。我相信,这份读书笔记属于后者,然而,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不比前者少。

《序言》

1经济学如同科学,严谨地推论,可能被推翻的可能,但经济学家研究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的行为,所以难免带有主观。

2经济学先是从少到多,用更多附加条件来解释现象,但高手会化繁为简,逐渐抽象出更简单凝练的真理,是为天才。

3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假设是以个人为单位,个人作出选择和决定,并受一定局限的约束。

科学会刨根究底地追问,个人作出选择的动机是什么?答案是自私。

经济学里何为自私?在局限的条件下个人争取最大利益或付出最小代价。

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可以不赞同,但必须认可,否则后续的理论便无法开展下去。

《经济物品》

1何为经济物品?有胜于无,多胜于少,本质上还是说物品的稀缺性。

2由于物品的稀缺性,导致了竞争的必然出现,而竞争是经济学的基本准则。

3有了基本准则,人们还需要创建游戏规则:产权制度便是竞争的游戏规则,是约束竞争行为的局限条件,价格决定胜负。

4五常对“浪费”解释地很精妙:人为不采用能使社会财富或收入增加的办法。他继续说道:除了竞争,其他准则都会带来浪费,比如排队,按需分配等。

《功用的理念》

1人们通常用功用作为解释现象或行为的量度,何为功用?它代表的是选择的排列顺序,是数字的定名,然而,数字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顺序。

2两种经济物品,舍甲而取乙,在图上能画出一条功用数字相等的等优曲线,曲线是向右下方的,局限条件下,个人会追求功用数字最高的曲线。而由于边际替换意图下降定理,替换过程中斜率下降,曲线会凹向原点。

3由于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减少的,五常称为“贫穷物品”,他并不赞同“吉芬物品”,认为吉芬物品只是贫穷物品的极端,拒绝特例化理论。任何物品都可能是贫穷物品,人们的选择不同而已。

4五常反对用功用理论解释经济,而是青睐“边际”的概念,解释问题最关键的是边际的变动以及付出的代价,这一章没有细说。

5最后,书里有一段话很打动我,所谓“变换理论”的可怕后果:当理论受到事实验证的威胁时,便着急去修改理论,使其验证的威胁失效,以此来逃避事实的挑战。

对于个人也是一样,个人成长最可怕的是基本价值观的前后矛盾,当遭遇现实挑战时,便放弃之前的价值观甚至反转,是使自身免遭挑战的借口,也会迷失在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

《需求定律》上

1需求定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解释,在五常看来,甚至是唯一不可或缺的理论,指任何物品价格的下降,需求量必然上升。

2价格真实存在且能观察到,但需求量无从观察,实际也并不存在的。需求量与需求不同,前者是由于价格变动而变动,后者与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有关。

3五常赞同斯密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点,但并不赞同其结论。何为价?价是指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愿意支付的最高代价,此代价即该物品在边际上的最高使用价值,而交换价值即市价。

《需求定律》下

1何为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意图”换取的最高的量,而非成交量,供应量则反映了出售者的意图,两者均非事实。

2“量”可以分为直接被度量而算价,以及不能用直接度量而算价两种;需求定律约束的是:“价”与“量”必须要有直接的联系,即两者是直接相关。

3自己斗胆提出一个案例来分析,当量与价非直接关联时,表面上看需求定律似乎失效的情况:出版商发行一本新书,通常定价很高,但之后该书销量一直很差,发行商和零售商不得不一再降低价格出售,但还是无人问津,最后,该书流落至二手市场,按重量甩卖,直至变为废纸。表面上看,价格的下降并没有导致需求的上升,因为该书的竞争替代品太多,使用价值其实非常低,质量太低所致。(该例可能不太恰当)

4消费者盈余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差额,出售者会想尽办法榨取消费者盈余,使用“全部或零“的思维,追求边际使用价值最大化,直至逼近平均使用价值。(类似会员费之类的方法)

5需求第二定律说的是弹性系数与时间的关系,五常认为并不成立,理由是:替代物品通常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寻找,弹性与时间并无直接关联。

《需求定律》小用

1有两种情况不属于违反需求定律: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以价的高低来作质量的判断,以及由于价的变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这变动方向会继续的预期。

2以成衣配额为例:多年前,美国对香港采取成衣配额限制政策,政策实施后,香港的成衣质量急升,价格也大幅提升,原因为:配额是有成本的,成本提高后,同时给予了制造商增加其质量的空间,在运费相同的情况下,高档产品的相对价格其实是下降的,因此改变了供需关系。

3试论和君商学院免费和收费混杂的模式:一个人着正装带着新相识的女友去高档餐厅吃饭,肯定不会吃汉堡,类似地,自己花钱的学生肯定会比免费学习的学生更认真地学习,对前者来说,课程的使用价值更高,课程的质量越高,愿意花钱学习的同学越多,满足需求定律。

《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1如果市场上没有生产的交易,每个人都是需求者和供应者兼具,大家有利可图,是由于大家对物品的边际用值不同。

2意大利学者帕累托提出了均衡理论,指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用值与市价相等;帕累托认为,如果市场不满足某些限制条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或市场交易来使一个人获利,而其他人不受损,进而使社会得益。

3五常对市场的供求曲线有着另外的解释: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相交的点实际为均衡价格点,是由于个人为了争取最大化的消费者盈余,使得边际价值与价格相等所致。

4五常对供求关系的认识也颇为犀利,以供不应求(短缺)为例:当价格被管制在均衡价格之下,竞争者发现难于抢购,便会采用金钱价格之外的其他代价作为补充而获取,这样一来,便解决了短缺的问题,竞争也随即解决。

5五常颇为重视的交易和社会费用,可以用来解释更为精彩的社会现象,如制度的形成,结构和组织,合约的选择,价格的安排等等,且听后续分解。

《共用品的经济分析》

1先说说“共用”的定义吧:指多人可以共享而不干扰其他人的享用;共用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以每个需求者的需求曲线垂直向上累计的,即每个需求者边际用值之和;一般来说,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是无法达到帕累托条件的。

2萨缪尔森著名的“灯塔”理论:灯塔多服务于一艘船的边际费用近乎为零,因此采取免费才是上策;此观点大行其道,五常却提出了质疑,有另一种解释与灯塔理论矛盾:只有对不同船只收取不同费用,才能够满足帕累托的均衡价格条件,而满足灯塔理论的物品实在太多,现实的例子以将其推翻。

3五常是如何看待共用品问题的呢?几乎任何物品都有共用品和私用品两重属性,而在交易的时候,通常会把共用品捆绑着私用品一起销售,以便隔离不付费的人令其无法享用;而共用品属性的价格往往已经包含在私用品的价格之内了,只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

4互联网时代给经济学带来了很多挑战,用萨缪尔森的边际成本为零的理论可以解释互联网免费的行为,但很难解释收费的行为,例如视频;用帕累托均衡条件可以理解不同级别收取会员费用不同的原因,而对消费者来说,我看了付费版高清视频,精神愉悦,而你看的免费粗糙版视频,感觉也不错,视频从这个角度看变成私用品,要满足需求定律了。

《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与哲学性质》上

1本章为泛泛而论,强调一下,市场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市场总供应量曲线是垂直向上的曲线,两者相交处,达到市场均衡,价格为市价。

2如果将某条需求曲线a反过来看,也是它的有交易的供应曲线a'(向右上方倾斜),两者相交处,即为a的边际用值与a'的边际成本相等,也等于市场的成交价,从另一个角度达到市场均衡。

3引入复杂一些的情况,在有生产活动的情况下,均衡状态时,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与消费者的边际用值相等,唯一的区别在于生产要满足边际产量下降定律的约束,边际生产成本会下降。

4五常质疑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为此提出了经济学理论结构的三要素:首先是需求定律,其二是考虑成本的概念,其三是竞争的局限,来来去去围绕着局限条件的转变会如何影响行为的转变这一问题,而且特别重视交易费用的问题。

《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与哲学性质》下

“看书10分钟,发呆1小时”,如何理解经济学的哲学性质,于我是天书,不知所云,肤浅粗陋地理解如下:

1何为“公理性”?即指有武断性的假设和有一般性的定律,从而能推出可以验证的假说。从这一点出发,来看看自然科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异同点。

2自然科学皆属公理性的,是从假说到验证的实证科学,然而,自然科学家鲜有对方法逻辑感兴趣的,也很少问津哲学逻辑的科学方法,原因将在下面说明;其他社会科学重思考重解释,但多数情况不是公理性的;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唯一公理性的,从提出假说到被验证。

3为何经济学要采用“哲学逻辑的科学方法”,理由有三:其一,经济学解释的是人类的行为,经济学家难免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到客观的世界中;其二,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缺少理想的客观环境;其三,经济学的公理假说,大多都是想象的产物,本身难以触及的,因此也需要借用哲学逻辑来辅助理解。

4小结一下吧,经济学虽然是公理性的科学,但是是以人类行为的规律细节,来假设或修正定律,而最终是要靠人类行为能否经得起自然优胜劣汰的考验,来筛选出最合适的假说或定律。是颠覆还是修正?最终都要依靠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决定。

《市场概论》

枯燥的卷一读完,继续枯燥的卷二,哎~

1在市场交易中,决定交易利益分配的是市场竞争与交易费用,约束竞争的费用也是交易费用。

2交易的两个基本话题:其一,人与人之间的边际用值和边际成本的不同,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产生市场均衡,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交易费用的存在;其二,科斯曾经说过,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是资产权利有清晰的界定,如果界定的不够清晰,会导致交易费用过高,增加社会成本。

3五常否认传统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区分开,认为两者的区别只是由于合约形式的不同。以工厂生产产品为例,该产品的价格由原材料和工人加工等要素价值之和组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时并不会仔细考虑这些因素,因此,消费者改变了市场,区别只是多了工厂老板计算价格时的一系列机制,但两者原则是一样的。

卷二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收入,利息,投资,财富,资本,成本,租值,利润,盈利以及交易费用等等,要想掌握一门学科,得先从了解概念开始。

《利息理论》上

1利息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复杂的融资和投资问题,通常与两个因素相关:通货膨胀和交易费用。

2交易费用高与风险高实质上是一回事,是相伴相生的,但风险难以度量,因此用交易费用来解释行为更为妥当。

3费雪的利息理念,是不管通胀,不管风险,不管交易费用,利息依然会存在,而且是正数,理由有两个:其一是消费者的不耐烦,急于享受,而利息便是提前消费的价格;其二是投资的机会,物品的现值与期值之间的差异就是利息。

4收入是流动的,有时间性,财富是现值,本身是静止的。财富所有未来或预期收入以利率折现加起来的总和,这财富再乘以利率,可称为年金收入,因此,年金收入和财富也是一回事。

5市民的消费是由财富或年金收入决定,因此,当财富大规模缩水时,仅依靠政府投资所带来的乘法理论,是难收到效果的。(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挤出理论)

6财富乘以利率是年金,也是利息,因此,利息与收入相等,利息是收入的全部。

《利息理论》下

1何为资本和资产?费雪提出,凡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而收入折现后的现值是资本,也是资产的市价,所有生产要素都是资产。

2投资是消费在时间上的轻重权衡,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收入是财富的最高可能消费;投资与储蓄只是不同角度看,实质是一回事。

3分离定律是指,当市场交易费用够低时,投资与消费可以分开作决策,在消费和投资的均衡点上,边际替换意图等于利率,也等于回报率。但有两个因素影响分离定律,其一,不同利率对应着相同的回报率,这时首选是折现后财富最高的;其二,当交易费用很高时,分离定律难以成立,例如,当借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时,投资与消费的决策难以分离。

4最后,来讨论一下,消费与职业生涯的选择问题。前面说了,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早或迟的选择,两者的市价差就是利率,那么该如何选择职业生涯,答案是选折现财富最高的。费雪认为,如果有两种投资比较,“成本以上回报率”作为投资的分界线。

因此,本章最大的问题来了,费雪认为,如果急功近利能带来较高的财富,那就如此选择吧。当利率较高时,早期财富较高,再投资会带来长期更高的总收入。

由此,斗胆提出产业思维的第18条规律,比拟人均GDP规律:在资源缺乏情况下,利率越高,越应该“急功近利”地选择回报快的产业和职业生涯;越早积累财富,长期的总收入便会越多。而利率低时,反而追求品质和质量是为首选。欢迎讨论拍砖~

《宏观分析的失误》上

1上一节已说,储蓄是从今天看不消费的剩余,投资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两者是一回事,仅此一点,便指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础失误。

2传统宏观分析认为,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会偏向投资不事产出的交易,减少就业机会;五常认为,实际原因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人们会转向容易脱手的交易,从而导致了消费下降,就业减少。

3五常对经济学的均衡概念颇有心得:凡是有足够的局限界定从而可以推出被事实验证的假说,称为均衡;反之,局限界定不足,进而无法推出验证的假说,称为不均衡。

4有了上述假设,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便要重点考虑局限转变的界定,而不强求区分宏与微的范畴。用三个宏观现象的案例,五常给出了用局限转变条件的分析方法。

5其一,由于制度运作费用和改革制度费用相对较低且稳定,在80年代初,推断中国会坚定的走市场经济;其二,90年代初,由于更多第三世界国家走市场经济,大量的贫困人口急剧增长并参与国际竞争,而发达国家需要变革其经济结构才能享受人口红利;其三,90年代后期,由于内地与香港相对工资结构的局限转变,内地的竞争力会逐渐高于香港。

6宏观经济分析往往受很多复杂的因素影响,而传统宏观经济学很难深入到局限转变的深层原因,事后用一些表面性的指标来说明,这也给宏观分析带来更大的困扰。

《宏观分析的失误》中

1失业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主题,失业率越高,单位增长的失业率对社会的损害越大。五常认为,失业问题需要从公司的角度来看:以时间算工资的合约制度更容易导致失业,因为这种合约不直接量度员工的产出贡献。(个人觉得此看法值得商榷)有个重要的“履行定律”:能被量度算价的量,其履行的监管费用低,反之不能被量度算价的量,监管费用高。

2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伊甸园”:指那些供应量非常大的物品,可以有很高的消费者盈余享受;“伊甸园”放弃的是多赚钱的代价,满足需求定律。反之,倘若国家漠视“伊甸园”--以房地产为例--大量缩减房地产供应,会导致弹性系数小于1,国家财富和国民总收入可能会上升,然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会下降。

《宏观分析的失误》下

1说完了失业问题,本章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财政赤字了。传统的观点是政府财政赤字的上限是税收可以支持负债的利息,五常却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看社会收益回报率是否高于欠债的利率。

2五常的名言“私人财产并不需要私人所有权”-也许这话是为中国而生的-对产权来说,重要的是以合约结构来界定权利并带动竞争。

3基于此,五常对中国的政府,国企和经济制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理由是:其一,经济压力逼出来的合约结构制度;其二,关键要看政府支出的回报是否有盈余,最终会体现在国民收入的增长上。

4最后提点个人看法:国企的优势更多体现在缺乏竞争的产业上,例如基建和军事航天等,这些领域由于反复的试错,多年后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教育,医疗等产业,发现参与市场竞争后的结果远优于过去,便能看出国企的弊端了。现在的问题不是国企的重要性下降,而是还应该进一步放开。

《财富累计的仓库理论》上

1财富累计的仓库是指财富要放到哪里,也是思考财富积累的最大难点。

2虚无悖论:是指一组言辞互相矛盾,但说的确是真理;用在这里,是指虽然没有产出,然而财富累积的仓库却可以持久的稳固。

3实现如上所说的持久稳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交易的讯息费用要适当,费用越高,该仓库的用途越小;交易的数量要适中;交易的成交量要足够大;该仓库要有自身的个性和风格。

4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并不容易,但五常给出了财富累计的更多想象力空间。相比费雪的利息定律,靠预期收入的资产折现只能看到有限的财富累计,以及无法衡量非产出资产如何折现。虽然有风险,但若能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对国家和投资者来说,这样的仓库越多越好。

《财富累计的仓库理论》下

1没有产出的资产仓库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靠有生产力的其他仓库支持;有生产力的财富累计资产可分为三类:土地及房产,企业或公司,以及知识资产。

2前两者好理解,以房地产为例,预期的升幅加上租金远高于利息,大家便会抢着购买;而知识资产是当今最重要的财富累计仓库,求学是风险低而回报高的投资,问题是无法将知识化为私有财产,另外,学问要用生命来换,放弃今天的收入换取明天的收入。

3有产出的资产通过收入看回报,没有产出的资产通过升值看回报,均衡是指不同资产的回报率相同;而没有产出的资产财富累计没有上限,市场随时会对其重新估值,然后以重估后预期的升值看回报。

《成本,租值与盈利》上

1在经济学中何为成本?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成本即是机会成本,都是代价;反过来说,如果放弃的不是最高价值的代价,则不是成本。

2成本有两个关键的考量因素:1)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成本是以利率折现后得到的现值或年金;2)成本不是历史,永远是向前看的;选择的物品价值发生变动,或放弃的物品价值发生变动,都会影响行为。

3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定律”是指:生产两种以上物品时,只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选择在比例上成本较低的专业生产,互相交易后得利,不过也要考虑汇率的影响。

4最后,五常以职业选择为例作为分析,选择收入较高的职业,同时也意味着是成本较低的职业;用比较成本来说,不同的人选择各自成本较低的职业,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社会职业的分工。

《成本,租值与盈利》下

1租值的概念非常复杂,有两个重要的观点:

1)租值可以看作收入,可以预期并用利息率折现;然而与一般的收入不同,相对而言,租值的改变通常不会显著改变供应的行为。

2)租值也是成本,可以预期并折现;它的成本是出售该物品的机会成本;然而,该成本净值改变,也不会显著改变供应的行为。

因此,租值是指价格或收入变动,而供应行为却不变的收入。

2试举一例来说明,大学教授退休返聘的例子:返聘的职位不变,但工资有较大程度的缩减,对教授来说,工资便是他的租值,并没有因为工资较低而放弃该职务;另一方面,也是选择了该职务而放弃其他的机会成本。

3“盈利”与“利润”是两个概念:利润是指利息的回报,之前已说明,利息是成本的全部;而盈利则是意外的收入,是高于利息成本的收入。

4那么,“盈利”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五常又给出了“惊人”的答案:盈利是没有理论的。公司的专利,管理,领导力等价值度量可以看作功用,财富,收入或租值,然而,这些都不是盈利,盈利是不能折现的收入。

5既然解释不了盈利的根源,那为何还要创办企业和投资呢,而且通常预期回报率会高于利息?原因复杂,涉及到经验,能力,乐观和自信,另外还有风险的费用;然而,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市场的利率会与投资或经营企业的回报率达到平衡。意外的盈利称为“风落盈利”,意外的亏损称为“风落亏损”,仅此而已。

《生产的成本》

要想学会简单的理论,方法是由浅入深,再由深入浅,反复多次,才能融会贯通。本章的内容便是如此。

1何为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在多种生产要素中,如果有一种要素不变而其他要素改变,或者是彼此的比例发生变化,那么,增加的要素会在达到某个量时发生边际产量下降的情况。

2伴随边际产量下降定律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而使平均产量下降,会伴随着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的上升。

3因此,边际产量是满足先升后降,反过来看,边际成本曲线则是先降后升,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1)当单位时间产量不变,增加总产量,平均成本会下降;

2)当总产量不变,增加单位时间产量,平均成本会上升;

原因涉及到生产的方法和技术,而交易费用的增减,会直接影响到平均成本的变化。

4与传统观点不同,五常认为社会长期的生产成本依然是先降后升的,原因是:开始加量时的平均成本下降比平均成本上升的明显;继续增加产量,则是反向影响。(个人感觉稍显牵强)

5五常提出了“上头成本”,是指在开始经营后,即便不用生产也需要支付的成本。上头成本是历史成本,且不能在不同的产品上进行摊分;而直接成本是指未投资生产前所付出的成本,用于摊分预期的产量,因而满足平均成本下降定理。

6上头成本是租值,是每种产品可以赚取到的直接成本以上的盈余加起来求和得到的。因此,上头成本是由市场厘定的,由市场维护,由市场摊分,并且考虑到了潜在竞争者入局的投资成本。

小结:

暂时就读到了这里,三分之一多一点,这本板砖一样的书从拿到手的恐惧,到如今的爱不释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沉下心来的态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2)

本章讨论经济学的方法论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经济学家像其他科学家一样运用理论和观察,但在经济学研究中,进行试验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经济学家十分关注历史所提供的自然实验。

假设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

为了使假设相对准确,需要用不同的假设来回答不同的问题

经济模型通常由图形和方程组成

经济模型都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忽略了许多细节,以便我们了解真正重要的东西

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是对经济组织方式的简要表述

这个模型经济简单化为只由两类决策者企业和家庭组成。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这些投入品来生产物品和服务,这些投入品被称为生产要素。家庭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

顺时针方向代表投入与产出的流向

逆时针方向代表货币的流向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经济可以生产边界上或以内的任何组合。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条件下,该边界以外的各点都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一个经济从它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中获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东西,就称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各点代表了有效率的生产水平,边界以内的各点代表了一种无效率的结果。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点的斜率代表用一种物品来衡量的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随着这个经济生产两种产品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生产可能性边界通常是凸向原点的形状

X轴代表汽车产量,Y轴代表电脑产量;C点是不可能的结果;D点是无效率的结果;F点用电脑衡量的汽车的机会成本是较小的;E点时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很高

如果电脑行业技术进步使经济在生产任何一个既定的汽车量时,都可以生产更多的电脑。结果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这就是经济增长时发生的情况,社会使生产从原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移动到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

当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图去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区别是我们如何判断他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与此相比,对规范表述的评价则既涉及事实也涉及价值观,确定政策好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涉及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

经济学的许多内容是实证的:它仅仅在努力解释世界如何运行。但那些运用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们通常有规范的目的:他们想知道如何改善经济。当听到经济学家做出规范表述时,就可以知道他们此时已经是站在政策顾问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上了

经济学家对政策的影响超出了他们作为顾问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著作经常间接地影响政策

凯恩斯提出了这种看法: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实际上都要比一般所想象的更有力量。事实上,这个世界就是由他们所统治的。

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建议也仅仅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政治家还需要考虑政策付诸实施过程中的公关、新闻、法律、政治等各方面影响。

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下一章开始详细学习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原理(此处应有笑哭Emoji)

凯恩斯对学习经济学的忠告:经济学似乎不需要极高的天赋,相比哲学与科学很容易。但这个科学很少有人出类拔萃,原因在于杰出的经济学家需要各种天赋的组合,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再次笑哭)

需求曲线这样的图形不会混淆原因和结果,因为这是一个假设的例子,假设了改变一个变量时其他变量不变。用现实世界的数据画图时要确定一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影响较为困难,原因是

1 忽略的变量

打火机数量与癌症的关系

这个例子中忽略了抽烟数量这个变量

2 反向因果关系

警察数量和城市犯罪数量的关系

如果进行可控性实验,随机设定不同城市的警察数量,然后考察警察和犯罪的关系

考察那一个变量先动起来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因为人们经常根据对未来的预期而不是当前状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家用旅行车和人口增长的关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