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天人合一”
骁 徐
宇宙,广袤、深邃而神秘无限。
盘古(上帝)混沌原点开天地创造宇宙后,因顾忌宇宙未来无限膨胀而致失控,固伏羲女娲造人之时秉持大道至简链接天地理念,将宇宙浓缩版植入人体,幻化成宇宙精灵通晓天地万物,限行三维时空。
研透人,即研透宇宙。人类承载宇宙万物信息之奥秘。
人类需要透视自我,链接宇宙。
一、宇宙即人,人即宇宙 ,谓之天人合一是也。
科学家N多年前即发现宇宙深处传导神秘讯号,至用宇宙微波背景完成宇宙整体描绘后,终发现宇宙竟和人类大脑具有惊人的相似处。全息宇宙处处皆有神秘闪光讯号,一如人类大脑神经元在传递信号,如此判断整个宇宙其实乃一巨大生命体,人类乃其凝聚之精华微缩精灵版本。如图所示:
【脑细胞和星系群】
人们极难分辨图中脑细胞与星系群之区别,大脑细胞之间均被四通八达的神经元所连接,看似杂乱无章其实井然有序。宇宙星系与星系之间亦如此,彼此之间被无数张巨大的星云网络连接起来,科学家称其中负责连接的无形力量叫做暗物质,超过宇宙物质总量90%以上。
【神经胶质细胞与暗物质】
神经胶质细胞是在大脑中支持神经元工作的重要单位,人类对这种胶质细胞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大脑许多功能离不开这种胶质细胞传递信息,而宇宙中暗物质的地位就如同这种胶质细胞一样,整个宇宙在两种无形力量控制下有序运行着,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就是暗物质。(图中绿色的是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与宇宙星系的数量相当】
人类大脑中神经元数量大概有1000亿个,而宇宙中星系总数与这个数字相当。大脑中神经元被超过一百万亿个神经链接牵连在一起,类似恒星之间互相影响的引力波,虽然彼此相距遥远但又互相影响着,银河系之核心如同大脑一样,星系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围绕着核心工作,宇宙中那些极快的神秘讯号如同大脑中神经元在传递信号。
【星系网络与小脑神经网】
图中左边是宇宙星系模拟网,右边是人类小脑的神经元网络,人类第一次看到小脑神经网络时惊讶的发现怎么如此像宇宙中的星系,这也是认为宇宙是个巨大生命体原因之一。事实上人体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宇宙星空的样子,这似乎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由无数个宇宙基因组成的,即多重宇宙论。
宇宙中,当恒星能量耗尽死亡时留下的尸体质量超过1.4倍太阳质量,其引力作用将会更大,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内,和质子合并,变成中子,重量可达每立方厘米10亿吨!
如果恒星尸体质量更大,超过太阳质量的三倍时,就会发生更加恐怖之变化。其引力会迫使它继续压缩,甚至将其所有体积都压缩掉!其所有质量都会集中于一个点——没有体积的点。
由于质量极其集中,导致其温度也达到无限高,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成为一种特别诡异之形态——奇点,或曰,黑洞。
从以上介绍我们发现,越是质量大的天体,反而体积越小。
包括普通之恒星,其实也是类似道理。如我们所说之体积最大的恒星盾牌座UY,其体积是太阳的50亿倍,但质量却只有太阳的32倍。
大即小,小即大,仿佛暗示了一个宇宙的法则。
就像整个宇宙一样。
宇宙看似无限大,人类很渺小,且是三维生物,但却与多维宇宙具有相同之结构与莫测变化。
此乃宇宙之终极法则是也!
二、何谓宇宙边际?
有曰:有边际,直径930亿光年,并仍在以超光速加速膨胀。
有曰:无边际,宇宙外面还是宇宙,多重宇宙。
吾曰:无边无际,一如人类之想象力,亦即“道”。
自本自根,生天生地。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中国道教始祖老子描述之: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天而存在。无声无形,杳冥空洞,永远不依靠外在之力,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可称之为天下万物之母体。吾不知其名,将此称做“道”,再勉强给它起名叫“大”。道之所以被命名为“大”,皆因其无边无涯是也。
道不止于大,又能不分昼夜的运行不息,故又可谓之“逝”。其愈逝愈远,无法穷尽其源,故又可谓之“远”。但虽远至六合之外,无穷无尽,却始终未尝离道,仍然依道循环运行,故又可谓之“反”。
此为老子对“道”之全面描述,它将生成天地万物之本体、运动性、规律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集于一身,所指即为宇宙——万物之本原。
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本原之道,无固定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恍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深远暗昧啊,深远暗昧中却涵着极细微之精气。此极微之精气,非常真实。从古至今,它之存在不能废去。根据它,方能认识万物之起源。我何以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基础就在于此。
拥有“精”之基因,老子便可设想道产生天地万物之程序。道,视之为空,固可称之无。无,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其乃无形无象、无分无界、混然一体之物,固可称为“一”,“一”从“无”中生有。老子将此过程称之为“道生一”。
此“一”,乃阴阳未分前混沌一体之宇宙。此混沌未分之宇宙,“其中有精”,于自我运动中,逐渐分剖为阴阳二气,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一生二”,此“二”乃阴阳。阴阳变化,激活了宇宙,固而产生天地,产生人类,皆与道并存,老子将此过程称为“二生三”。所谓“三”,即指天、地、人三才。宇宙间有此三才,万物得以滋生,老子将此过程称之“三生万物”。
在对道生化天地万物整个过程做如此描述之后,老子总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皆内涵阴阳,阴阳二气又在冲和之气得到统一,万物亦在冲和之气中得到生养。
此段话语简直是对宇宙演化进程的一种朴素而形象之描述:从无形无象之道,演化出气态宇宙,演化出固态天地,乃至形形色色之物体;从固态无机物中,又衍生出有机物,乃至千异百态之生命体,其生成毁灭的根本机理便是阴阳两种原素之变化。在整个宇宙生成链的各个层次上,阴阳是万物生成、生命流动之活力,大道则是贯穿始终、通达万有之根本,老子将此形容为“玄妙之门”。
三、超光速持续膨胀的宇宙会撕裂爆炸后回到原点重生吗?
老子之道,亦具有规律、法则之意。中国古春秋时期,“道”之哲学范畴,已具规律和法则之意。《道德经》中,对“道”亦作详尽阐述,如曰:“反者道之动。”即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之运动及变化规律,其中极致规律即“反”,强调物极必反,总要返回至原来初始状态,谓之道。《道德经》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即只要掌握这个自古相传之道,运用其规律,即可驾驭所有事物等。
由此回应了当今世界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界专家们所怀疑和争论之焦点“宇宙从原点爆发后超光速膨胀是否无极限?如果有极限是否膨胀撕裂爆炸后,最终又回到原点并积蓄能量再次爆炸诞生新的宇宙”问题,此即中国古代先贤神级之通天智慧。
有科学家研究表示,宇宙目前仍以超光速状态持续膨胀,据推测,大约11亿年以后,宇宙将膨胀至1000亿光年直径。宇宙膨胀不仅仅表面体积变大而已,还会带来许多内在之沧桑巨变。
目前,宇宙由68.3%暗能量、27.7%暗物质、4%正常物质以及更微量之中微子、光子等粒子构成。
据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和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因此,伴随宇宙之不断膨胀,我们可观测物质在整个宇宙尺度下,会变得越来越稀疏。
而暗能量则不同,科学家在长期观测和研究中发现,暗能量不会随着宇宙之膨胀而降低密度,反而会产生更多的暗能量。
当宇宙膨胀至1000亿光年直径时,暗能量或将占据全宇宙总质量的73%。而暗能量一个特性,即在大尺度范围内,表现出负压强之状态,即所谓排斥力。暗能量之不断增加,会进一步增加斥力,加速宇宙之膨胀。在108亿年后,宇宙将会膨胀至2000亿光年直径。彼时,暗能量会继续疯狂增加,占到宇宙94%。
当宇宙直径再次翻倍时,将不再需要近100亿年那么久。在宇宙276亿岁时,它将会膨胀至4000亿光年,暗能量将占到99.4%。
然后,540亿岁时,宇宙将有1万亿光年直径;860亿岁达到10万亿光年,1180亿岁达到100万亿光年直径……
【宇宙光年直径模拟图】
届时,宇宙将变得极其巨大,宇宙物质亦极其松散。如此状态,宇宙中物质极有可能已无法凝聚成为恒星,更无从谈行星。
综上所述,如果暗能量持续肆虐,宇宙终有一天会走向灭亡,并遵循灭亡,重生,再灭亡,再重生,周而复始之宇宙规律。
人类亦有死亡灵魂转世重生诸多案例。
四、何谓暗物质?
所谓暗物质,即三维空间无视觉成像之物质。
如此分析,人体磁场、经络、穴位、生物钟等均为暗物质。
【人类磁场想象图】
暗物质(Dark Matter)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 电磁波 和引力场,是宇宙之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宇宙中26%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约4.9%)。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到,但它能干扰星体发出的 光波 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
【宇宙暗物质想象图】
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 引力透镜 、 宇宙 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密度可能由约68.3%的暗能量,4.9%的重子物质,26.8%暗物质组成。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记载,皇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经,即四藏,其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应。十二从即十二辰,其与十二月相应,而十二月又和十二经脉相应。
人体365个穴位对应1年365天。
1年有24个节气,而1天就是1年的缩影,亦有24节气: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8点谷雨;9点立夏,10点小满,11点芒种,12点夏至,13点小暑,14点大暑;15点立秋,16点处暑,17点白露,18点秋分,19点寒露,20点霜降;21点立秋,22点小雪,23点大雪,24点冬至,1点小寒,2点大寒。
暗物质对宇宙结构、运动、演化及规律均可产生重要影响,亦可左右人类之生理、心理、情绪、健康等方面,不可不察也。
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合一,此皆为宇宙与人之暗物质。
五、何谓暗能量?
所谓暗能量,即暗物质所发散辐射之能量。
亦即人体潜能、潜力、潜意识、意识、思想、灵魂、免疫力、预感、梦境、偶然巧合等均为暗能量。
暗能量在大尺度结构上驱动宇宙加速膨胀和星系彼此分离,目前仍然在使用的关于时空弯曲标准依赖于爱因斯坦之场方程,研究人员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于宇宙空间中,至少占据了宇宙空间的95%。
【人类暗能量想象图】
人类需要一套新的引力场方程来描述此种潜在的由宇宙中物质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新能量形式,此种能量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弯曲时空需要新的标量势场来代表能量密度,进而表述新的引力场方程。目前有很多关于暗能量的不同理论,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依然是个未解之谜。事实上,暗能量的性质或许是宇宙学理论或者天体物理学中最为深奥的不解之谜,同时在理论物理中也是个棘手问题。
科学家在以往多宇宙质量的统计中发现缺少了相当一部分质量,因此这些缺失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尽管科学家进行多次尝试探测物质的试验,但这个谜团却越来越深。研究人员假设能量-动量的张量不再守恒,而新的引力场方程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等效的。在暗物质和暗能量被发现之前,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它引力场论,因此当时就使用了宇宙中普通物质所遵循的能量和动量守恒。
【宇宙暗能量想象图】
人体潜能、潜力、潜意识、意识、思想、灵魂、免疫力、预感、梦境、偶然巧合对人体生理、心理、情绪、健康、事业、生命指数等方面均可产生重要影响,切忌忽视。
【人类潜能示意图】
【人类灵魂想象图】
暗物质与暗能量应处于5维乃至11维度宇宙空间,因人类生物链处于地球3维时空,固无法视觉洞悉5维至11维度空间奥秘,只靠研究分析加以判断。美国科学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正在将芯片植入人脑达到脑机链接试验,相信不久矣,人类将借助芯片强大功能真正开启进入宇宙文明多维空间时代大幕,届时暗物质与暗能量极有可能被剥去神秘面纱成像于人机组合生命视界,宇宙秘密将逐层拨开宇宙神秘,
六、何谓白洞?
宇宙中,有乾即有坤,有天即有地,有阴即有阳,有正即有负,有黑即有白,此乃维持宇宙平衡运行之基本规律。
黑洞吞噬宇宙万物,连光皆不放过。黑洞具有吸收一切物质的特性,它能将任何物质容纳其中,不断地吞噬周围之物质。
与之对应,一种神秘之天体性质则与黑洞恰好相反,此天体无法让任何物质容纳其中,只能不断地喷出其内物质,故名曰白洞。顾名思义,白洞与黑洞具有“反演关系”,它们在特性上呈现出相反性,一个是吸收,一个则是吐出。
【白洞想象图】
做为平衡黑洞能量之白洞,其与黑洞之间存在必然关联性,科学家认定,两者之间无论如何都会有一定的通道将黑白连接起来,而虫洞便是这一通道。换言之,虫洞便是连接黑洞与白洞二者之间的通道。
就人体而言,口腔为黑洞,肛门为白洞,食道、胃肠即为虫洞,人体即为宇宙,如此即简约且包罗万象而已。
综述:
由是之,人类每个体皆为一完整宇宙,故尊重个体生命即尊重宇宙,作孽摧残个体生命即摧残宇宙每个生命细胞,将遭到宇宙暗能量回击惩罚,以此维系万物一体能量守衡。万望人类谨记自律,好自修为,与宇宙万事万物磁场和谐共处。
科学顶峰区文理通达,人宇一体,细密不可分耶。
银河系直径大约10万光年,太阳系直径大约4光年,1光年大约是10万亿公里,与浩瀚之银河系相比,太阳系只能算是一粒尘埃,而比太阳小100多万倍之地球更是连尘埃亦莫如。跟整个宇宙可视直径大约930亿光年相比,银河系甚至小到可忽略不计也。美国40多年前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刚刚飞出太阳系边缘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银河系距离最近的仙女座系大约250万光年,即光速飞行需要250万年。
据此,人类可观测宇宙实乃冰山一角,深层次了解多维宇宙时空奥秘几近梦想矣,还需更艰难漫长之路要走。
故,反省研读人类自身所承载宇宙丰富内涵信息,不失为由大至小,由远及近明智之举,成为探索宇宙未解之谜之内省战场,且与宇宙生生息息周而复始之运动规律相吻合,何乐而不为之。
(注:文中引用老子思想、中医理论及网络图片,在此说明。)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四库全书》中有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
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
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
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 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 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天人合一观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董仲舒。
1 、西汉董仲舒初次尝试 -- ----- 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 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是董仲舒构建天人关系的方法和结论。汉代董仲舒“人副天本”说首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天人关系,但是由经学后来的发展为谶纬之流,儒家走向经学神教迷信,并成为赤裸裸的政治夺权工具,很快就没落了。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 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 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是“天人相副”。 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
明代程颢进一步阐述“天人合一”含义,强调“ 人与天地一物也”,称天人关系为“一天人”。以后各代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论及“天人合一”这个命题,虽然用语不同,但是他们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思想还是基本一致的。
2、宋朝张载程颢-----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亦即“内外合一”
“ 人与天地一物也”,称天人关系为“一天人” (程语)
“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程语)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3、朱熹为孟子所言注云:“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 王守仁从“良知”是宇宙本体出发,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整体观, 把先秦以来的“天人合一”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天人关系上,朱熹、王阳明都主张“天人合一”,但在具体的路径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二人对《大学》的重新阐释——《大学章句》和《大学问》中。朱子的“天”、“人”合于外在之“天”,走的是一条由外(穷理)→内(体理)→外(推理)的功夫径路,而阳明的“天”、“人”合于人心之“良知”,其功夫论则是在知行合一基础上,进行“致良知”。朱子的天人合一是“以天统人”,而阳明的天人合一则是“以人统天”。这正是二者在此问题上的根本不同。
4、再后, 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 ,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董氏的“天人合一”的主要特点: 天人相类 -- 相类同召 -- 天人感应 -- 君权天授—赏罚在天—天意可挽
1、“天”是最高的意志,既是“自然”之天,是有“身体”,有运作的“实体”神,更是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伦理化。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从而使它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他将“阳阴二气”作为解释天人感应的基础。但是从而也将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色彩带来进了自己的学说。人的“生理”结构与天的“物理”结构有相同的模式;天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与社会的治乱关系完全一致。因此,天与人是“同类”。而同类的事物又能“以类相召”,互相感应。因此,人世的治乱,人们的善恶,“天”不但可以掌握,而且可以通过祥瑞、灾异与改朝换代向人间传达它的旨意。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主要特征
2、董氏天人感应学说对封建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学说成封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这种理论,有其强调天命主宰一面,又有重视仁义道德的一面;有其加强封建专制的一面,又有造成政治动荡的一面;有其巩固中央集权的一面,又有制约皇权独断专行的一面;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其落后迷信的一面;
董氏学说的神秘色彩最后被谶纬之学发展为儒教神学,连孔子都成了“神”。谶纬经学最终完全成为迷信,并被成统治者内部权力斗争或改朝换代、农民起义所利用的政治工具,如在王莽篡汉,刘秀称帝过程中,东汉未年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在东汉发展到高潮在三国时期并走向未落,被历史所抛弃。
然后,谶纬经学和天人感应之说有关联,但天人感应之说本身还不是谶纬经学,这一点要加以区别对待。董氏的天人感应中的“君权天授”、“符瑞灾异”思想一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里对政治产生着正面或负面影响。通常认为“它通过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皇帝)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用托天管人的手法,试图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它是儒家借天灾“正刑与德”思想的结果”。
3、天人合一论造成的三个错误:
①天人合一论使得某些人可以代言天道。儒家试图自称“近道”的“能与天地参”的君子,将天道代言的权力抓到手里。这已经将自己变成了巫婆角色。更糟糕的是一直继承下来的“天子”一称,也被儒家继承。老墨也采用这个华夏传统的词,但是儒家“天人合一”或者“与天地参”,结合“天子”后就变质了。天子就变成了上天的代言人。沟通天人以后自然是最强力者成为最大的代言人,毫无疑问。可原本的“天命”只是让天子有国而已,而不是老百姓受天命管理。“天子有国”是封建制必须的一个稳定要素,扩大解释就会造成思想和制度的专制。
②“天人合一”或者“与天地参”导致了文化层的“致命的自负”。文化层的人本就有天生的优越感,自以为智珠在握,是愚民的主宰。当今的文人仍然有这种情节。但是这种“致命的自负”必然导致孔孟式的“信念伦理”,将社会带人奴役之路。
③天人合一是儒家设置的一个最高大牌坊。在这个牌坊上面,皇权代表了圣明,皇帝就该是圣人。天人合一论使得皇帝成为了真正的上天代言人。而且使得宪政之“约束君王”目标产生了理论上的困境。这是天人合一论的第三个错误。且不说皇帝更有实力去代言上天,就说如果我们要约束君王,那么我们将对君王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君王不能有自由意志,只能老老实实按法律办事(公法必定需要细致)。比如要求君王要节俭,比如要求君王要无私。在天人合一之下,是不是要把这些“天道”同时加到老百姓身上呢?否则你如何要求别人相信上天对君王最不“公平”呢?儒家正是用这样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君王、自己和老百姓的。儒家人自己要去做圣人,只要不搞政治,没人理会你。问题是不能这样去要求老百姓。
君王手里的权力使得他总是能依靠权力豁免。儒生并不可能修得“人性善”,科举成功当了官也可以背弃戒律。可是老百姓无权无势,才是真正被约束到的对象呀。当今的真儒还是很喜欢“无私”,其实华夏传统中真正需要无私的是天子而已。
张载的“天人合一”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对佛老的批判中而提出的,是在儒家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个儒家的概念。其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易传》的天人合德观念,二是《中庸》的性命、诚明观念,三是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观念。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可分成五个部分:
1、气本论——天人合一之基础
2、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人合一”之可能与必要
3、穷理尽性:“天人合一”的内在途径
4、礼乐制度:“天人合一”的外在约束
5、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最终归宿
其中对于性的理论可以说是性善论的延续。张载认为性就是鬼神,就是天道,是气所固有的良能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这个性应该是纯善的。既然万物都是气之聚散,都具有纯善的性。在气化生物的过程中,由于人物所禀受的气质的不同,导致了对“天性”的禀受程度不同。同样是人,由于其弊的厚薄旳不同而区分除了智愚。其弊厚者,难以开通,其弊薄者,则容易开通。一旦开通,则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这样张载的天人合一肯定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圣人。途径就是个人内在的“穷理尽性”。而外在的礼乐制度可以帮助人改变气质。最终达到为儒教国家所服务的天人一体的世界秩序。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向上的可能性,他所提的目标“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圭臬。从现实维护阳儒阴法的社会秩序来讲,起到了重振的作用。当然也必须看到,他的理论中以人合天的成分大过以天合人,这必然会导致人的失落。
朱熹的“天人合一”
朱熹几乎没有明确谈到过天人合一,但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朱熹的思想却是对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在“天人合一”的内容上,朱熹承认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只是在理气关系上与张载的认识有所不同而已。因此说,朱熹也是承认天人一气的,这和张载的认识是相同的。朱熹对“天人合一”的发展在于,他提出了天人一理的主张。由于朱熹主张“性即理”,因此,张载的天人同性就被发展为天人一理。在“天人合一”的途径上,朱熹也承认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的不同,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达到“即物穷理”,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达到“一天人”的理想状态。
朱熹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科举考试的推波下,维护儒家国家秩序的作用被放大,人的失落也逐渐在科举八股的制约下演变为僵化,失去能动性的人。
“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人口剧增、粮食短缺、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空洞、酸雨、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越来
越严重,这些都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西方产生了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的研究。由于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一些深层生态学学者认为,要突破这种传统,就应该借助于外部的文化权威。最终,他们发现,东方文化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的融合,具有有整体的、有机的特征,和他们所主张的生态中心主义有着某种一致性,从而能够推动现代生态学由浅层向深层发展。这其中,道家思想最受生态伦理学者的青睐。道家思想在表面上与深层生态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例如“道法自然”就和深层生态学主张的生态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相似。但这些只是字面意义上的相似,在实质上是很难统一起来的。可见,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完全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一厢情愿。不过,到底在这个过程中,“天人合一”被生态伦理学赋予新含义并传回中国。
“天人合一”本身并无保护自然之意,但这么多中外学者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天人合一”,希望借此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现代人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如果说古代的“天人合一”主要探讨的是人和作为主宰的上帝之间的关系的话,现代人讨论“天人合一”则主要着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即使从人与自然这一层面来看,乃是天人一气的意思,这表现的是天人的同一性而没有表现出天人之间的矛盾性。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人与自然统一的一面,也要看到对立的一面,这才是辩证地看问题。可以说“天人合一”与保护自然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认为“天人合一”能够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完全是以逻辑概念去解释自然科学概念,这是对“天人合一”的误读。
2007年上海高考下水作文范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妈妈说:孩子,你长大了,以后的路有很多的坎要你自己去跨。
爸爸说:孩子,没有跨不过的坎,只要你多找一些工具。
爷爷说:孩子,跨不去就不要硬跨,回来找爷爷商量,爷爷会帮助你跨过去。
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有妈妈的疼爱,爸爸的支撑,爷爷的帮助……儿时的梦想并不是神奇而灿烂的,我像千千万万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在家庭的温馨里,过着安寂而快乐的生活,在爸爸妈妈羽翼下快乐的成长,可是当岁月的风霜夺去爸爸妈妈年轻的容颜的时候,我也被现实的洪流推到了生活的前沿,像个大人一样不得不自己面对人生的艰难。
当我第一次与别人争吵而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当是为自己的失败而悔恨低靡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因为帮助别人带来误会的时候,当我第一次独自买卖东西被人骗的时候……我总是哭着回到家里,一如往常,寻求着家里的帮助,可是爸爸不再理我,爷爷只是慈祥的看看我,只有妈妈,依旧温存的抚摩着我头,意味深长的勉励着我:不要怕,孩子,自己去处理,以后再有这样的坎你就不会哭了!
我听了妈妈的话,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起来,善意的对待别人的批评,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失败,真诚友好的帮助别人,诚信的与人交易……我渐渐的明白,这些后来看看并不艰难的“坎”的独立的处理,或许让自己痛苦,可是痛苦的蜕变换来的是对于生活的理解与人生的认识的成熟。用妈妈的话说,我是伴着这道道人生的“坎”长大的。
然而,现在有一道“坎”,到目前为止依旧横躺在我的面前,那便是高考!我几乎竭尽全力来跨越,可是,直到今天早晨,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去跨这道坎。我厌烦无数次的试卷的操练,我憎恶那般紧张的没有活力的竞争氛围,我控诉摧残我身心剥夺我创造自由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我想背叛,独立的去研究自己的奇思妙想,自由的接受自己的人生风雨。可是,我不能:妈妈告诉我,孩子你能行的;爸爸指责我,逃避不是英雄好汉;爷爷抚慰我,这是中国的现实。
我知道,我一直尽心的努力着,并非跨不过这道坎,我只是觉得自己的青春时光化在很多与我的兴趣,或者将来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关系的知识层面上,有很多的概念我只要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何必要去耗精劳神的去记,一些题目,我只要去想出了思路就可以了,何必一遍又一遍的去操练……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解与创造性的研究上多么好呀!
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孩子,你的话是对是,可是这道高考的坎你还得自己去跨。
我把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孩子,人生的有很多坎你可以回避,可高考这道坎你不能回避,学习是有方法的,考试也是有方法的,努力去找找,高考也可以变得轻松。
我把想法告诉了爷爷:爷爷说,孩子,爷爷当年没有机会参加高考,一直很痛心的失去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大学里面有更自由的学术,有更系统深奥的知识,有很多有成就的专家教授,你只要跨过高考这道坎,你的兴趣会得到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你的创造会更有实力。
是的,尽管我有着种种不愿跨越高考这道坎的情绪,可是,现在我来了,与1000万考生一样,已经坐在了这里……
2007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在传递中发展
技艺在传递中日益精湛,文化在传递中步入辉煌,科技在传递中发展,人类在传递中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传递无处不在。父母将他们的生活经验传递给我们,老师们把文化知识传递给我们,我们总是活在接受传递与传递者之间,我们总会把接受的事物在我们的心中加以提炼,加以升华,加上自己的见解,而这个过程,就是发展。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传递。从书法的发展中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从古老的篆体,到秦明的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楷、宋体、草书,最后发展为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这一个过程中就包括了一代代人的传承发展,从繁到简,从古到今,一代一代的书法家们有接到前人传递的技艺后,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创新,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为一代又一代,一种又一种好字体,若不经过一代代的传递,仅凭一代人便可以把书法提升到如此高度吗?这显然是天方夜谭。
传递的核心是发展。在小说中常能看到这样一段话“如今为师传你本门武学,望你能把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武艺发扬光大”。这种武侠小说的情景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客观地反映出人类希望通过传递来把学问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人人都在关注奥运,人人都在期盼奥运,其实奥运的精神也是一种传递,而这种传递也是了为发展,奥运的精神,在一届一届的传递中,从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奥运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在一站一站的传递中,从一个岛园的国民运动会发展到了一个普天同庆,全世界同乐,甚至连战争也要为之停止的盛大节日。而每一站的传递,都蕴含着发展的需要,所以说,传递的核心是发展。
我们在生活,学习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传递,也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传递,我们了解了儒家学说如何在一代代的传递中发展,目睹了基督教如何在传递中壮大。在葵天竺取经,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又一次的伟大传递告诉我们,传递中需要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因此,让我们背负着前人的希望,运用我们的智慧把前人传递到我们手中的东西发扬光大,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辉煌的痕迹吧!
【评价】认识深刻,认为“发展离不开传递”“传递的目的是发展”,由此推出中心论点。有创新意思,在内容上,文章用了书法、奥运、唐僧出使等历史中伟大的递者,材料丰富,对社会、生活思考认识比较深刻,议论文体特征突出。当然有一些书法、奥运等知识性方面的错误。一个错别字。
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积极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博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 ??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评语
文章一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路和观点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那么,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主题,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但这篇文章有几处语病和标点符号的错误,有些知识陈述也可以更精准严谨。
2015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一类文。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
2012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破茧·重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刚入校的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随机分班。一阶段之后,事情的发展令人大跌眼镜,被编入普通班的一些天资佼佼者落入了平庸,而编入天才班的一些中等资质者却卓有成就。这是为什么?(典型的例子引发深思)
原来很多天才学生理所当然地以为分班是根据测试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下意识地走进了自己编织的贴有标签的茧中。“我不行”三个字如同唐僧的紧箍咒,磨灭了他们心头曾经闪过的微光,束缚了所有可能。(分析原因,为后面的论述铺垫蓄势。)
而在世界另一端,有那么个笨拙的男子优雅地挣脱了枷锁毅然开启未知的旅程。他是保罗·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是曾经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滥用色彩”而拒之门外的二流画家。
勤奋嗜画如他却天资平平,汲汲营营的父亲千方百计让他投身金融业,他坚决不从;印象派席卷天下,他却不愿意放弃心头的微光,想探索一条新道路,哪怕这换来的是无休无止的嘲笑。(举出有力的例证)
然而几百年后,谁都不能再忘记,艺术史上有这样一座丰碑。是他,保罗·塞尚,在挣脱了世上唯一的束缚后开创的时代。其实,让我们迷途的,从来不是千仞之峰、百折之谷,而是隐匿在心底的自卑与怯懦,迈过了它,人生便是亿万种可能。要知道,天赐的奇才向来只是少数,而生活中如今风举云摇的,大都是曾经的我们,区别在于,他们有着对自我的信仰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分析很中肯)
没有一个人生来注定是要平庸的,只有甘于平庸的人。(警句!)
“如果你非常想成为一个作家,每天认真写作,但同学不想看,放在网络上也没人看,出版社也没人想出版你的作品。这时,你心里就要想,我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掌声会响起来。”凭着《那些年》一炮而红的作家九把刀望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豪迈一笑。难以想象这样阳光的表情出现在一个曾创作了六十多本书却一直寂寂无名的男子脸上,仿佛是在无声倾诉。(此例鲜活,且有说服力。语言极佳。)
属于自己的微光,倘若连自己都不曾去珍惜,那么拿什么去期许一个璀璨的世界?属于自己的人生,倘若连自己都不敢迈开步伐,那又拿什么去期许广阔无垠的天空?(两句反问,问得有力,问得实在!)
有时候,一个人必须破茧而出,然后在坠落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有时候,一个人必须打开心门,为自己开辟一个崭新世界。(曲径通幽,到这里才点题。)
要知道,一生很短,所以别用他人的目光证明自己的存在;一生很长,足够你抒写独属于你的传奇。(诗的语言,充满哲理。)
【简评】本文围绕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展开生动的论述。题目本身造成一个悬念,然后甩开标题,娓娓道来。先讲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案例,再讲一个西方画家的故事,三讲一个现代作家的鲜活故事,故事之间穿插警句。最后水到渠成,三言两语的论述,收以少胜多之效。考试文章写得这样轻松有趣,恐怕是凤毛麟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朴素的表达,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及行为准则。
首先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万物应该和谐相处,自然界是有规律的,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当代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依然有其先进性,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经历了几十年野蛮发展后,亟需反思,所以提出了建设绿水青山,保护自然,发展绿色经济的理念。作为大学生,自然应该顺应潮流,深刻理解这些理念,而天人合一这种朴素而又接地气的哲学思想,对于推广新的发展理念非常应景。另外天人合一还包含着个人修身、顺应生命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也有指导意义。
人类永恒的课题──天人合一、天人互泰
“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是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保持着合一与互泰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