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互泰”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本报评论员
笔者在《天人互泰》中看到“天人互泰”一词,即联想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属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天人互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一点?比如说,什么场景,而你是处于什么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是辩论赛呢?还是写议论文?
我觉得“天人合一”应该是人能够感受到自然的一切,随风而动,随声起色,就是能运用周遭的一切。
要反驳有多个观点:一、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这里的“天”我作自然解),既然如此,人本身是融入自然的,这是包含关系,自然无法等同到一个地位讨论,就没有“天人合一”的说法。
二、“天”是没有思想的,而“人”,却有主官能动性。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的基础上可以做很多反映,而自然却不会因此改变,“天”是被动的。两者还是不处在同等位置上,只称得上人驾驭天,或者人屈于天,没有“天人合一”的说法。
如果你给出了更多的范围即具体的情况,我想可以说的观点更多。
补充:既然只是朋友间斗嘴,那就更简单啦。举例来说,一般是武侠里才会提到“天人合一”,以显示一个人武学的高超,还有就是人的心胸宽广,无欲无求,才能与天合一。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存在的,没有人可以真的达到那个境界,不然就不会有小说的存在了!因为人活在世间的时候,需要很多的身外之物维持生命,没有哪个人可以摆脱物质独自存活。而人又是有思想的,占有物质的念头就会让我们产生私欲。如此,人与天合一的境界,始终是无法到达的。即使从家的角度达到了,在国的角度就无法满足;即使从国的角度达到了,在世界的角度也无法满足;在人的世界的角度满足了,也无法从全自然和宇宙的角度满足。一句话,人的所知有限,所感有限,历史是片断层,人与天比起来,是两个不同单位的物体,可能有交点,却不能重合。
说那么多,你有没有点脑袋发胀呢?今天刚起床,脑袋好清醒啊!你要真和你朋友这么说,我看他一定晕了。哈哈!
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学生李豪逸, 因为提前录取,没有参加高考,但看到作文题,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名为《书生》的作文,顿时走红网络,被誉为“高考满分作文”。
浙江高考作文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被疯传的“满分作文”
书 生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杭二中教师的精彩点评
豪逸之文美在规范 文章有对“三书”内容的界定,有对“三书”作用的评价,更有对“三书”彼此之间关联的阐述......彰显了一篇论述文规范、严密的结构。规范背后是豪逸缜密的思维。
豪逸之文美在才气 文章一气呵成,文不加点。语言文白相间,读来无晦涩之感,反更显雅致脱俗;内容涉古今中外,汪洋恣意,尤对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信手拈来,从而妙笔生花。才气背后是豪逸博览群书的积淀。
豪逸之文美在通透 文章中对“三书”的阅读,实为一个少年对自己人生之路的要求和展望:阅读,行走,思考,传承。“博”自己之学识,“雅”自己之生活,从而“博雅”自己之境界。通透背后是豪逸的赤子之心。
愿美文共赏!——语文老师 李莳春
杭二中校长的精彩点评
一个通透的人才能写出如此通透的作文!——校长 叶翠微